黄陵文典--黄帝故事卷-第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流传地区:湖南新晃
skbshge
第二十四节 白龙潭与黑龙潭()
新郑市西南具茨山南坡和西坡有两个深水潭。南坡王家的那个叫白龙潭,西坡张家的那个叫黑龙潭。白龙潭又叫玉女池。这两个潭,一年四季,流水不断,叮咚作响。
传说,那白龙潭,住着一条白龙。她是天上王母娘娘身边的一个宫女,名叫素女,爱上了轩辕星,就是奉玉帝之命下凡到人间的那个轩辕黄帝,就化作一条小白龙到这具茨山南坡白龙潭附近一户姓王的人家投了胎。这姓王的人家,老夫老妻,跟前无子,只有两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大女儿叫玉女,传说就是天上那个叫素女的宫女托生的,二女儿叫玉姬。一家四口人靠种田,砍柴过日子。再说,天上有一个管水的神,很爱素女,见她下凡了,就也化作一条黑龙偷偷地来到人间,在具茨山西坡黑龙潭附近一户姓张的人家,托生为一个黑脸大小子。家里人给他起名叫大鸿。转眼十几年过去了。一天,玉女到白龙潭里去打水,因为天旱,打了好半天,才打到两半桶水。玉女挑水正要走,突然有个小伙子上前施礼说:“大姐,这里有礼了。”玉女见是一个怪可爱的黑小子,急忙放下桶说:“礼从何来?”那黑小子说:“我叫大鸿,就居住在具茨山西坡,在山上砍柴,实在渴得慌。”玉女哧哧地笑起来,说:“谁问你居住哪,姓什名谁啦,渴了只管喝就是。”说着用手指了指水桶。大鸿嘿嘿地笑了笑,蹲在地上,扳着桶,勾着头,咕咚咕咚喝起来,一会儿将半桶水喝个完。大鸿喝完了这半桶水,又抬头看了看玉女,意思是还想喝。玉女又指了指另一只桶。大鸿这次索性将桶捧起来,站着仰起脖子,咕咚咕咚一气喝个够。大鸿喝完水,放下水桶,用袖子擦着嘴说:“真甜!真甜!”玉女笑了笑,又用钩担挑着一只桶,往白龙潭里灌水,左摆,右摆,摆了好长时间,才灌到一丁点。这时,大鸿说:“这位大姐,我给你一样东西。”说着从怀里掏出一只小面鼓,递给玉女说:“你有了它,以后就再也不愁打不到水了。这面鼓是想要水了,就朝鼓面拍一下,拍一下水长1尺,拍两下,长2尺……要是嫌水深,想叫它往回落,就拍这鼓帮子,拍一下水落1尺,拍两下落2尺……”说完道了声谢就下西山去了。从此,这王家往白龙潭打水,再也不愁打不上水来。
一日,因母亲生病,玉女在家照料,叫妹妹玉姬去打水,将面鼓给了玉姬。玉姬挑着水桶,来到白龙潭,按照姐姐教的方法拍起鼓面来。一会儿,白龙潭的水就涨到潭边边,玉姬毫不费力地灌了两桶水。当她挑起水桶要走时,忽然想到具茨山东15里的董村婆家那里也很缺水,何不叫这白龙潭的水也流到那儿,明年自己过门了,就再也不愁没水了。想到此,她就又放下桶,拿起鼓咚咚地拍起来,从吃过早饭,一直拍到晌午了,玉女在家里等着用水做饭,左等不回来,右等不回来,眼看天快晌午了,还是不见玉姬回来,心想别是玉姬出了事,就急忙往白龙潭那里跑,谁知,跑到山头一看,白龙潭的水,像河水决堤似的顺着山坡往东流。具茨山东一带成了一片海洋。玉女吓坏了,跑着喊着,叫玉姬拍鼓帮子。可是水太大,哗哗响,玉姬没听见,还是一个劲的拍鼓面。玉女上气不接下气地跑到玉姬跟前,夺下那面鼓,一屁股坐在白龙潭的潭口上,用手“嗵嗵”地一直拍鼓帮。随着玉女拍鼓帮声,潭水慢慢落下去,玉女也随着水落到潭底。传说,那白龙潭与东海相通。玉姬拍鼓叫往山下流的水成了一条河,因为是玉姬造的河,当地人就叫它姬水河,又因为玉女坐在海眼口上留了一条缝,从海眼里流到姬水河的水,一年四季不断流。
玉女怕给百姓造成水灾,坐在白龙潭水头上,落进了白龙潭。大鸿知道了很悲痛。他听说,轩辕黄帝在有熊国都招兵买马战蚩尤,就离开具茨山从军去了,后来当上了大将军。黄帝还派他在具茨山南坡一座山上练兵。后来,黄帝打败了蚩尤,统一天下,论功行赏,因为大鸿屡建奇功,被封为“三公”之一。黄帝还把大鸿练兵的那座山封给了他。从此,人们就称这座山为大鸿山。大鸿封了“公”,想着天下太平了,终日在朝中这事那事够烦的,一时想起玉女,就向黄帝辞了官,回到他的家乡大鸿山了。
自从玉女落进白龙潭之后,传说玉女经常在夜里拍着面鼓将潭水升起,坐在潭口水面上洗澡。暑天,洗罢澡,就躺在具茨山坡上乘凉。早上,太阳刚露出地面时,人们站在具茨山东往上看,就会看见一位美丽的姑娘,用手托着腮,头南脚北面向东,被一层轻纱罩着在睡觉,这是新郑“八景”之一,人们称它为“大隗岚”。等到太阳升起的时候,玉女就又回到了白龙潭。还传说,有人看见玉女常变作一条小白龙,有时在具茨山黄帝避暑洞给黄帝吹风送凉,有时晚上在具茨山黄帝御花园,趁黄帝月下赏花时,偷偷躲在树阴下,尾巴插进白龙潭,头伸进花园给黄帝浇花。大鸿听说了,就在一天夜晚,趁着月光偷偷来到白龙潭,果然看到玉女坐在潭口水上,坐北朝南,一手握着长长的黑头发,一手往身上撩水洗澡。大鸿看呆了,不小心踩掉一块石头,那石头滚下山,发出咕噜噜的响声。玉女听见有响声,一个鲤鱼打挺,钻进深水潭。大鸿心想,我何不也到潭里去,这样,也许我们就可以相见了。于是他化作一条黑龙钻进了西坡潭里。因有人时常在西坡潭见到有黑龙出现,所以当地人就把这个潭叫做黑龙潭。
再说,玉女落水的第二年,玉姬嫁到了董村。有一年,新郑这地方大旱,庄稼都枯死了,老百姓很着急。玉姬想:姐姐在世时,用面鼓在白龙潭拍拍,白龙潭就能跑出水来,我何不也做面鼓到白龙潭试试。她把这个想法告诉给村民。村里人都说,再也没有别的办法了,不妨试试看,于是就做了面大鼓。这时有人说,白龙潭是龙住的地方,龙是神仙,神仙都喜欢供食香火,怕是光有鼓还不行。于是村里人抬着鼓,带上猪、羊、鸡、鸭和香火就上山了。他们来到白龙潭,先摆上供品和香火,然后一边打鼓面,一边祈祷。说来也巧,一会儿,天西南角的乌云黑暗暗地上来了。取雨的人,急忙下山,刚到山坡下只听一声炸雷,白点子雨就下开了。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新郑、禹州、密县、许昌、长葛的老百姓,一到天旱就到白龙潭、黑龙潭擂鼓取雨。
讲 述:周桂金
整 理:刘素洁
流传地区:河南新郑
skbshge
第二十五节 丈人峰的传说()
青城有座丈人峰,说起来还有一段神奇的故事。
丈人峰以“宁封丈人”而得名,而“宁封丈人”是远古时的一位英勇善战叱咤风云的英雄。
相传在轩辕黄帝时,南方部落有一位残害生民、无恶不作的酋长,名叫蚩尤,他不甘心于酋长的势力,自恃勇猛无敌,常常兴兵作乱,入侵北方。
黄帝为了镇邪压乱,与蚩尤展开了连年大战。有一年,他们大战于涿鹿的矾山一带,蚩尤用魔法把黄帝的大军诱于云雾阵中。黄帝终日琢磨破阵的办法,愁得坐卧不安。
一天,黄帝正闭眼苦思,有一位白眉白须的老头闯进账中告诉他:“去找青城宁封丈人吧!”宁封丈人是谁?黄帝正要发问,却幡然醒来,原来是做了个梦。
黄帝仔细回想梦中情景,急忙唤来各位将领,细细打听“宁封丈人”的踪迹。有一位青城人告诉黄帝:“宁封丈人是神农氏的后裔,神通广大,力能拔山,特别是有一双世人所没有的慧眼,作起法来,金光闪闪,神光如闪电,能上观悠悠九重高天,下视幽幽十八层地狱,目光所射之处,如同白昼。”黄帝听罢高兴地跳了起来,骑一匹高头战马,只身一人飞速出发,去寻访宁封丈人了。
他一路上饥餐渴饮,风尘仆仆,过了六六三十六条河,爬了六六三十六座山,杀退了六六三十六次猛兽的袭击,终于找到了青城宁封丈人的住处。
宁封丈人白发鹤颜,正在闭目养神。黄帝自报姓名后,急忙跪地,向宁封丈人行了弟子礼,恭恭敬敬地拜宁封丈人为师,请求他帮助战胜蚩尤。宁封见他一片至诚,就点了点头,但告诉黄帝:“现在为时尚早。”
原来,宁封是想考验黄帝,看他气魄究竟有多大,能力有多强,意志有多坚,韧性有多长,他见黄帝坐卧不宁的样子,想了一会儿说:“你去青城山下的平地上,给我堆一座紧连青城,高入蓝天的山峰来,但那垒山的岩石和泥土都必须是岷江岸边的。”说完扔给黄帝扁担和箩筐,转身入屋。
黄帝为了得到破蚩尤的办法,谨遵师命,每天从岷江岸边担石挑土,在平地上堆土,暑往寒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干了3年有余。人累疲了,可山只堆了一座小土丘。他不灰心,站立不起来就爬着拉土,仍继续堆山。
宁封见黄帝能吃苦,决心大,深受感动。就趁黄帝晚上熟睡之机,唤来青城的山神、土地,天上的二十八宿诸神,一忽儿就堆起了山峰。这时,东方日出,山峰在朝阳中金光闪闪,刺开了黄帝的双目。他看到山堆起来了,顿时神清气爽,疲倦全无了。这时,宁封飘然而到,对黄帝说:“徒儿,回你的中原吧,九九八十一天后的午时三刻,咱师徒再见。”
黄帝恭恭敬敬地向宁封跪拜告辞,宁封丈人把手中拂尘一甩,黄帝竟不知不觉飘落到矾山古城。
日出日落,转眼九九八十一天来临。那一日,蚩尤忽然进攻黄帝,短兵相接,直杀得天昏地暗。正在黄帝无法之时,宁封丈人登云而来,落在黄帝的指南车上,将手中宝剑一挥,作起法来,双目的光束立时射入敌阵,云雾中蚩尤的兵阵暴露无遗。黄帝的兵看到有神人来助战,越战越勇,一会儿工夫,就把蚩尤的兵马打败。
黄帝凯旋回城,论功行赏,封战功显赫的宁封为“五岳丈人”,统管天下五大名山。这样,黄帝与宁封及诸神所堆的青城山峰,也就被人们称做为“丈人峰”了。至今,“丈人峰”还高高耸立于青城附近呢。
讲 述:刘德敏
整 理:安毓录
流传地区:河北涿鹿
skbshge
第二十六节 丈人山()
青城山建福宫后面的高山上,有时烟雾腾腾的,人们说:“宁封又在烧窑了!”
据说,很早以前,川西坝子遭洪水,人们逃上青城山,住在岩洞头。山上没有泉眼,人们又闹起水荒来。他们挑敦敦笃笃的小伙子,到山下去取水。其中有个叫宁封的,长得又高又大,很有力气,天天忙着运水。那时,还没有水桶,也没有水背篓,人们用河边的湿泥巴做成泥盆、泥罐,晒干后装水。这些东西经不起泡,稍泡久点就垮了,人们都为这件事发愁。
有一天,宁封不小心把泥盆掉进火堆里了。这泥盆经火一烧,立刻变硬了,用劲扳也扳不碎。从这以后,宁封就天天做些泥盆、泥罐,晒干后再用火烧,这就成了早先的陶器。河边的稀泥巴不够用,宁封就在山上挑些泥巴做坯子。又一件奇怪的事出现了:那些用山上泥巴烧成的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