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灭除心闇曼殊意光论(学习问答360则) >

第34章

灭除心闇曼殊意光论(学习问答360则)-第34章

小说: 灭除心闇曼殊意光论(学习问答360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理智知自性本空之二分,方能心中现起如幻之义。龟毛兔角石女儿不具世俗量显现,纵许内心颠倒显现,然其毕竟无义,亦与当体以理智知其自性本空之义不合,故不能现起如幻之义。 
  证空性之前,其空性比量智于无自性之理,了解较深,力量较强,而于显现之义,不甚通达,力量较弱,所见皆为空无之境,不能现起如幻之义。须回心住念,于补特伽罗及色声等世俗名言之境,此时心中所见色等,正是如幻,且能知其无有谛实。凡夫于所显现,同时生起彼是谛实之执,不能现起如幻之义。然通达如幻义,乃绝不可少。如阿罗汉入空性定,此时正修智能资粮;从空性定起,一切后得智中,所见一切皆作如幻观,以修福德资粮。具足此二资粮方得胜果。即世俗凡夫略知如幻义,亦可少受欺骗。若知诸法如幻,即能遮止执实之心,于贪嗔诸惑,及诸业行,皆得不起。成佛事业,亦无不由知如幻义而得。菩萨为利一切有情,而愿成佛,亦当具此二分,即等持与后得。前者是智慧资粮,后者是福德资粮。惟住空定,不能直趣佛果,及得清净涅槃,以佛须具证色法二身故。法身色身二果,乃由等持及后得二因而得故。 
  依此世俗名言量所显现之人或天,于其所显现之部份上,安立为补特伽罗。云何安立?谓仅此显现,当体一见之下而安立。若不达此理,别寻一补特伽罗,此为执有自性成就之我,不应正理。于彼人法等本体自性成就,虽下至尘许,亦不可得。然能观所观如幻一切作用,皆能成就无违。龙树说:「于何不堪空性义,彼因不堪缘起因。」若不具显现义,则于天于人不能安立为补特伽罗,色声等法,不能安立为法。若不了知于唯显现上,由分别心安立天人色声等,而以寻伺差别,别寻一自性成就之人法等,即与缘起之理不合。以如前用一异理抉择,见多过失故。于一切法无自性,若误认为一切法无,即堕断空。过去藏中说一切法,非有非无,即是断空。如是断空,一切缘起作用皆不能成。由具本空显现二义之如幻观,不堕断空。此又非「心所作空」,亦非「一分空」,乃二谛圆融之空。空如幻与显现如幻,互不相违,且为助伴。由显现如幻,愈知空如幻,由空如幻,愈知显现如幻。由此理趣,方能远离二边,现证空性,而趣清净解脱道。历代大德,勤励精修,皆为证此无倒空见。然有如理获得,能契合龙树、月称深意者,亦有不能者。故于现空双具之如幻义,应审谛思维。譬如种子生苗,种子与苗,虽唯分别安立,无自性成就,如是称之为空,然有种子生苗因果成立。如是眼见色等亦然。 

  【第二六八则】 

  问:有说:「空性离言离想,任何念想,皆不能修。」此说是否应理? 
  答:彼等误解经中现证空性者,其所通达之境,为不可言说,不可想象之义。喻如空中鸟迹,非可言喻,纵能所拟而说,问者亦不能想象。又如食糖仅可知甜味,问究竟如何为甜,亦不能形容,但可令其自尝即知,即此说为不可思议。若说空性义,不可思议,则佛广说般若经等,为无意义矣。故知空性非不可说,且可广说。诸上根利智取佛所说空性义,依之抉择观察,练磨修习。如是思维,方能对治自性实有之执。若不抉择思维,笼统而修,正是作自性实有之修习,岂能摧毁自性实有之执耶? 

  【第二六九则】 

  问:云何为「心所作空」、「一分空」、「无义空」等? 
  答:二谛圆融之空,非「心所造作」。如瓶一显现之下,于二谛中皆自性空。应成派许外境有,唯识师则说,显现为有色等是无。如是之外境空,乃由唯识师怀宗见之心,造作为空。此空不能移之于心,故又是「一分空」。以其空性不能遍一切法故。诸法无始以来,本如是空,如自弟兄睽隔多年,乍见之下,初不相识,问讯之后,忽然知晓,顿生惭愧。通达空性之时,亦有如是感觉。谓于瓶等诸法本自性空,何以一向不知耶?心所作空则不然,彼本自不空,强认为空。此如误执途人,强叙雁行,宁为合理!修习之而不能对治诸惑业者,称「无义空」。又别有非所知空,此等皆由误认「应断」所致。任何亦不作意而修空性,此即「无义空」,或断空所摄。 

  【第二七○则】 

  问:或说空性非心境,非所知境,是否应理? 
  答:入行论说:「胜义非心所行境」。因彼等不善解此密意,遂谓空性非所知境。彼等不知依胜义观察空性,乃可了知境,否则空性即不能抉择其为正净与否。空性如非心性,应如龟毛兔角(虽是空无),非现比二量所能得故。彼说空性超过言说、寻思境界,如是则空性不可修。若谓空性不可修,则诸菩萨于修诸道时,无所取,无所证,无所通达,不能圆满智慧资粮,终不能得无上佛果矣。四加行修三种智:一切智、道智、根本智。一切智即于一切法空性境上而修。佛具一切种智,行者以一切种智为境而修。若空性境非所知境,则无法身。般若经中多半说八现证,如依彼说,则亦无因矣。般若分二分:一分显说空性,一分隐说八现证(菩提道次第即说此分)。 

  【第二七一则】 

  问:若了知影像等如现而空,即是了达彼等无自性者,则异生既已现证,应成圣者?若非达无性,则彼如何能作无自性之喻耶? 
  答:疑问要点:若影像如其显现而非实有,是否为影像之法性?若非法性,则瓶之显现,不能如其显现而实有,亦非瓶之法性矣。答:瓶随所显现决定空,此是空性(法性空)。镜中显现瓶之影像,非如所显现而有,此非法性空。镜中影像,乃就世间易知普通传称所共许假与非假之差别,而引为喻,非谓空性即是如是。如是推之幻事亦然,幻象幻马不能如其所幻现,而有真实象马,亦非幻事法性(空性)。故知影像、幻事等,皆非无自性义决定,应当别寻他种无自性喻(以同喻不可得故)。影像等或已不堪为无自性者,然可堪为无自性喻。如四百论云:「随见一法者,即说见一切。」以一法空性,即一切法空性。如见瓶之一法无自性者,亦可说于余柱等诸法,皆见无自性。何以故?一法性空,与诸法性空所依之境,虽有不同(瓶柱不同),而空性义体相同故。喻如桌上置三容器:一碗、一瓶、一钵,碗中之空、瓶中之空、钵中之空,虽然碗、瓶、钵等有异,而三器中空,等无差别。如是桌柱等无自性义,与补特伽罗无自性义亦然。然不能说,碗中之空(中),瓶钵具有。仅有如是差别而已。至于其无着无碍之义,则彼此相同。如是桌、柱、补特伽罗,遮破实有之义,亦彼此相同。故说:「以一切法空性,即一切空性。」意说桌、柱等空所依境有差别,然不说余法空性与桌柱有差别,故可说见一法无自性,即见一切法无自性。若不如是解者,有通达人无我,同时即通达法无我之过失(即无先后通达人法无我次弟之过患)。且亦不须举世间易了之影像等为喻为。故但能说空性义相同。如说碗、瓶、钵中之虚空,其无着无碍之义相同,不能说碗中之虚空,即瓶钵中之虚空,不能说桌之空性,即柱之空性。以桌之空性,乃依桌所显之特法,否则不当依桌,而有桌之空性。宗喀巴大师在引前四百论后解释说:「通达一法空性之见者,即能通达一切法之空性。」此释重在一「能」字。谓由影像比喻,亦有通达补特伽罗无自性之可能,由通达一法无自性,亦有通达一切法无自性之可能。非谓通达一法无自性,同时即能通达一切法无自性也。又通达影像空无形质,于执影像有自性之实执境,全不妨害。既未破实执之境,亦必不能通达影像无自性之空性,以彼尚执影像是真实影像故。此中有两要点:一、知影像非实本质,非是通达影像空性;二、然可引为色声等无自性之比喻。以是当知通达幻事空无,象马及梦境事空无所见之物,皆非已得通达如幻如梦之中观止见。须具现空二分,方是如幻中观见。或问:影像无自性与色等无自性,其虽通达相等,何以引影像为喻,以证色等无自性耶?须知取彼等为喻者,是因彼等无自性较色声等法,容易通达。菩提道次第广论以影像与色声等法性比较,前者稍易了知,故引为喻,广论为唯识以下诸宗所说,故就世俗易知为喻。道次第略论系为已通达中观见,知影像无自性,而未通达色声等无自性而说,此义较深。本宗须于所引譬喻,先通达其无自性,然后以之为例,推之色声等法,亦通达其无自性。须有如是先后次第。四百论所说:「以一法空,即一切法空。」又说:「随何有情,于一法通达空性,由此亦通达一切法空性。」是说用心进观余法,是否皆能通达也。 
  幻马是有,容貌影像是有(虽非真容,然其影像是有),梦中之人是有(虽非真人,然彼是有),定中所现瓶衣亦是有,此等皆于俗谛名言中有。须通达者,乃知此有之幻马无自性,即是幻马之空性。镜中影、梦中人、定中瓶衣亦然,须通达其有而无自性。若谓幻马为无,则图画之马,或泥塑之马,皆非真马,亦应是无,即与世俗名言不合。如梦与如幻义虽微异,然其无自性义则一,故于了义经论所说如幻如梦之道理,尤当善学。不遮显现而达其自性本空,心中先通达显现之空性,同时又能安立显现无违。如是理智即为本宗不共见。「如幻法」不易通达之难处,即在此现空双运。余宗或能安立现,而不能安立空,即堕常见;或能安立空,而不能安立现,即堕断见。 
  凡夫于诸显现,则如所显现,而执为实有;佛随所现而达为空;十地菩萨以下,大悲心所缘境为受苦众生,仍为实有显现,不过十地菩萨不执其为实有而已。实有自性成就,尚可以理遮破,实有显现,不能以理遮破,十地菩萨尚有此种微细无明习气(即微细所知障),故不能遮。十地菩萨尚有细分二现执,非佛不能断此些微之颠倒因故。故佛无实有显现,仅有世俗名言显现;十地以下见世俗名言显现,与实有显现和合;凡夫则一切显现皆实有显现。 

  【第二七二则】 

  问:试言相似现为幻之理,及举相似如幻之例。 
  答:相似如幻者:谓一类于有应断界限(应断界限,谓不须分别安立于彼,而彼自能成就之实有成就法,须先于此,善能了知),未能善知,只知以理分析(彼亦知以一异理分析),观于理析除(一异二中皆无)。或观瓶口、瓶腹、瓶底、瓶中皆非是瓶,如是见瓶为无;又回观自我与蕴,为一为异,或观颈、目、手、足皆非是有。若说我无,又恐堕断,于是不执是有是无,不论为是为非。次觉现境杳茫无实,似于空中现不可触摩之相,彼等遂以为已见如幻之理。实非如是。其过患在不知自性有、名言有及自性无、名言无之分别,而混淆为一。如是修空,乃坏灭缘起之空。 
  举例而言,或据凡有所执,即非空见之言,谓应不执有,不执无,一无所执,方是修空。如是熏修时久,即见墙壁杳茫,如烟如雾,或能见墙外物,或即此身能穿过墙壁,遂谓已证空性。或以任何不作意而修空,或以无分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