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623-医旨绪余 >

第15章

623-医旨绪余-第15章

小说: 623-医旨绪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x足少阴肾脏象x(是经多气少血) 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状如石卵,附着于脊之十四椎, 
当胃下两旁。 
其经之脉,起于小指之下,斜走足心(涌泉穴也),出于然骨之下(然骨,穴也,在内踝前 
起大骨下陷中),循内踝之后(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中动脉,太溪穴也;上太溪二寸,复溜穴也) 
,别入跟中,以上 内,出 内廉(阴谷穴也),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 
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黑如地色,咳唾则有血, 
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KT KT 如无所见,心如悬,病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 
是谓骨厥。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胆,肠癖, 
脊臀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 
人迎也。 
x手厥阴心包络之经x(是经多血少气) 滑伯仁曰∶心包,一名手心主。以脏象校之,在心 
下横膜之上,竖膜之下,与横膜相粘,而黄脂漫裹者,心也;其漫脂之外,有细筋膜如系,与 
心肺相连者,心包也。君火以名,相火以位,手心主代君火行事。以用而言,则曰手心主;以经 
而言,则曰心包络。一经二名,实相火也。 
其经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 
腋下,循 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曲泽穴也),下臂,行两筋之间(两节之上腕三寸, 
间使穴也;当腕中,大陵穴也),入掌中(劳宫穴也,穴有动脉),循中指,出其端(中冲穴也) 
。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澹澹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 
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 
x手少阳三焦之经x(是经多气少血) 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在心下下膈, 
在胃上口,其治在膻中,直两乳间陷者中。中焦在胃中脘,当脐上四寸,不上不下,其治在脐旁。 
下焦当膀胱上口,其治在脐下一寸。 
其经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关冲穴也),上出两指之间(两指之间陷中,腋门穴也;上 
两指本节后间陷中,中渚穴也),循手表腕(阳池穴也),出臂外两骨之间(两骨之间上腕二寸 
,支沟穴也),上贯肘(天井穴也),循 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 
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 
以屈下颊至 ( ,颊骨也)。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 。 
是动则病耳聋,浑浑 ,嗌肿喉痹。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 痛,颊痛,耳后、肩、 
、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x足少阳胆脏象x(是经多气少血) 胆长三寸,在肝之短叶间。包精汁三合,为清净之府。诸 
府皆传秽浊,独胆无所传道,故曰清净。胆汁减则目昏又吐,伤胆倒则视物倒植。 
其经之脉,起于目锐 ,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 
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 后。其支者,别锐 ,下大迎,合手少阳, 
抵于 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 
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窦氏云∶腹下腿上节处是也) 
,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外辅骨之前膝之下一寸,阳陵泉穴也,伸足取之) 
,直下抵绝骨之端(阳辅穴也),下出外踝之前(丘墟穴也),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 
(小指次指之间本节前陷中,侠溪穴也;本节后陷中,临池穴也;小指次指之端,窍阴穴也)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岐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 
厥。是主骨所生病者,头角颔痛,目锐 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疟, 
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x足厥阴肝脏象x(是经多血少气) 肝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其治在左,其脏在右,附着 
于脊之第九椎。 
其经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大敦穴也),上循 
足跗上廉(足跗上廉大指间陷中,行间穴也;大指本节后间陷中,太冲穴也),去内踝一寸, 
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内踝前一寸,中封穴也),上 内廉(曲泉穴也),循股阴,入 
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 
,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 
肺(《经脉篇》)。 
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 疝,妇人小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是主肝所 
生病者,胸满,呕逆,洞泄,狐疝,遗溺,癃闭。 
x督脉x 督之为言,都也。行背部之中行,为阳脉之都纲,奇经八脉之一也。 
督脉者,起于下极之 ,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脑,上巅,循额至鼻柱,属阳脉之海也。 
脊之为骨,凡二十一椎,通项骨三椎,共二十四椎。自屏翳而起,历长强穴,并脊里而上 
行,循腰 、阳关、命门、悬枢、脊中、筋缩,至阳陵、灵台、神道、身柱,过风门,循陶道、 
大椎、哑门,至风府入脑,循脑户、强间、后顶上巅,至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循额至 
鼻柱,经素 、水沟、兑端,至 交而终焉。云阳脉 
之海者,以人之脉络周流于诸阳之分,譬犹水也,而督脉则为之都纲,故曰阳脉之海。 
x任脉x 任之为言,妊也。行腹部中行,为妇人生养之本,奇经之一脉也。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喉咙,属阴脉之海也。 
任与督,一源而二岐,督则由会阴而行背,任则由会阴而行腹。夫人身之有任督,犹天地之有子 
午也。人身之任督,以腹背言,天地之子午;以南北言,可以分,可以合者也。分之以见阴阳之不杂 
,合之以见浑沦之无间,一而二,二而一者也。任脉起于中极之下,会阴之分也,由是循曲骨,上毛 
际,至中极,行腹里,上循关元、石门、气海、阴交、神阙、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阙、 
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天突、廉泉、上颐,循承浆,环唇上,至 交分行, 
系两目下之中央,会承泣而终焉。云阴脉之海者,亦以人之脉络周流于诸阴之分,譬犹水也,而任脉 
则为之总会焉,故曰阴脉之海。 

下卷
七十六、附王好古类集五脏苦欲补泻药味
属性:x肝苦急x 急食甘以缓之,甘草;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以辛补之,细辛;以酸泻之,芍药。虚, 
以生姜、陈皮之类补之。经曰∶“虚则补其母”,水能生木,肾乃肝之母,肾水也,苦以补肾, 
熟地黄、黄柏是也。如无他证,钱氏地黄丸主之。实则白芍药泻之,如无他证,钱氏泻青丸主之 
。“实则泻其子”,心乃肝之子,以甘草泻心。 
x心苦缓x 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欲软,急食咸以软之,芒硝;以咸补之,泽泻;以甘 
泻之,人参、黄 、甘草。虚,以炒盐补之。“虚则补其母”,木能生火,肝乃心之母,肝木也, 
以生姜补肝,如无他证,钱氏安神丸主之。实则甘草泻之,如无他证,钱氏方中重则泻心汤,轻 
则导赤散。 
x脾苦湿x 急食苦以燥之,白术;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甘草;以甘补之,人参;以苦泻之, 
黄连。虚,则以甘草、大枣之类补之,如无他证,钱氏益黄散主之。心乃脾之母,以炒盐补心。 
实,则以枳实泻之,如无他证,以泻黄散泻之。肺乃脾之子,以桑白皮泻肺。 
x肺苦气上逆x 急食苦以泻之,诃子皮;一作黄芩。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白芍药∶以辛泻之 
,桑白皮;以酸补之,五味子。虚,则五味子补之,如无他证,钱氏阿胶散补之。脾乃肺之母, 
以甘草补脾。实,则桑白皮泻之,如无他证,以泻白散泻之。肾乃肺之子,以泽泻泻肾。 
x肾苦燥x 急食辛以润之,知母、黄柏;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知母;以苦补之,黄柏;以 
咸泻之,泽泻。 
虚,则熟地黄、黄柏补之。肾本无实,不可泻,钱氏止有补肾地黄丸,无泻肾之药。肺乃肾之母,以 
五味子补肺。 
以上五脏补泻,《内经·藏气法时论》中备言之,欲究其精,详看本论。 

下卷七十六、附王好古类集五脏苦欲补泻药味
脏腑泻火药
属性:黄连泻心火 木通泻小肠火 黄芩泻肺火(栀子佐之)黄芩泻大肠火 柴胡泻肝火(黄连佐之) 
柴胡泻胆火(亦以黄连佐之) 白芍药泻脾火 石膏泻胃火 知母泻肾火 黄柏泻膀胱火 柴胡泻三焦火 
(黄芩佐之) 
以上诸药,各泻其火,不惟止能如此,更有治病,合为君、合为臣处,详其所宜而用,勿执一也。 

下卷七十七、附李东垣药类法象
用药法象
属性:天有阴阳 风、寒、暑、湿、燥、火,三阴三阳上奉之。 
温、凉、寒、热,四气是也。温热者,天之阳也。凉寒者,天之阴也,此乃天之阴阳也。 
地有阴阳 金、木、水、火、土,生、长、化、 
收、应之藏下。 
辛、甘、淡、酸、苦、咸,五味是也。皆象于地,辛、甘、淡者,地之阳也,酸、苦、咸者, 
地之阴也,此乃地之阴阳也。 
味之薄者,为阴中之阳。味薄则通,酸、苦、咸,平是也。 
味之浓者,为阴中之阴。味浓则泄,酸、苦、咸,寒是也。 
气之浓者,为阳中之阳。气浓则发热,辛、甘、温,热是也。 
气之薄者,为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辛、甘、淡、平、凉,寒是也。 
轻清成象(味薄茶之类),本乎天者亲上。 
重浊成形(味浓大黄之类),本乎地者亲下。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 酸苦涌泄为阴。 
清阳发腠理,清之清者也;清阳实四肢,清之浊者也。 
浊阴归六腑,浊之浊者也;浊阴走五脏,浊之清者也。 

下卷七十七、附李东垣药类法象
药性要旨
属性:苦药平升 微寒平亦升 甘辛药平降 甘寒泻火 苦寒泻湿热 苦甘寒泻血热 

下卷七十七、附李东垣药类法象
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
属性:肝、胆∶味,辛补、酸泻。气,温补、凉泻。 
心、小肠∶味,咸补、甘泻。气,热补、寒泻。 
脾、胃∶味,甘补、苦泻。气,温、凉、寒、热,补泻各从其宜。 
肺、大肠∶味,酸补、辛泻。气,凉补、温泻。 
肾、膀胱∶味,苦补、咸泻。气,寒补、热泻。 
五脏更相平也,一脏不平,所胜平之,此之谓也。故云安谷则昌,绝谷则亡。水去则荣散, 
谷消则卫亡;荣散卫亡,神无所居。又仲景云∶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故 
血不可不养,卫不可不温,血温卫和,荣卫将行,常有天命矣。 

下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