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623-医旨绪余 >

第10章

623-医旨绪余-第10章

小说: 623-医旨绪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卷
五十、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考
属性:《灵枢经》第十五篇有曰∶“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 
二十八脉”,以应二十八宿。夫谓二十八脉者何?左右手足上下各十二经,又阴跷阳跷,共二十六也。 
合任督二脉,前后以足其数云。 

下卷
五十一、人身有四海说
属性:生生子曰∶天有四时,地有四海,而人亦应之。四海者,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也。十二经 
水,皆注于海也。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下至三里。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 
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膻中者,为气之海,其输、上在于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 
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有余不足,皆可得而见也。气海有余者,气满胸中, 息 
面赤;气海不足,则气少不足以言。血海有余,则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 
小,狭然不知其所病。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不足则饥,不受谷食。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 
;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凡此有余不足,宜“审守其输,而调其虚实,无 
犯其虚,顺者得复,逆者必败”(出《灵枢·海论篇》)。 

下卷
五十二、删定野山秘抄种子论
属性:《易》曰∶“天地 ,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则 者,升降凝聚之谓也,媾 
精者,配合交感之谓也。必二气合,则化自生矣。否则独阳不生,独阴不成,恶能望其化生哉!然 
则人之不孕育者,岂夫妇竟无一交媾之遇邪?遇而不识不会,是亦独阴独阳之谓也。不知者诿于天 
命,则泥矣。间有倡为资药饵以养精血,候月水以种孕育,又多峻补以求诡遇,则嗣未必得,而害 
已随之,此固予之痛惜也久矣。因究种子之道有四∶一曰择地,二曰养种,三曰乘时,四曰投虚是也 
。何也?盖地则母之精也,种则父精也,时则两精交媾之时也,虚则去旧生新之初也。又尝闻之师曰 
∶不受胎之原有二,阴失其道而不能受者,以气胜血衰故也。衰则寒热乘之,气凝血滞,而营卫不和 
,经水先后多寡不一也。阳失其道而不能施者,以气虚精弱故也。弱则原于色欲过度,耗其精元,精 
元既弱,譬之射者,力微矢枉,安能中的。究斯二者,皆由不能自宝,以致真元耗散,阳不施,阴不受 
,阴涸阳枯,则生生之道息矣,犹乃归之天命,不亦误哉!以是种子者,必地盛则种可投,又必时与 
虚俱得焉,可成孕而生子矣。虽然,至难养者精,至难遇者时与虚,苟不 
凭以药饵之力,示以调摄之宜,候以如期之法,则养与遇竟茫然矣。又知种子之法,以调经养精为首,而 
用药须审平和,夫妇尤必相保守,旬日之间,可使精元俱盛,待时而合。时则所谓三十时中两日半也, 
经候至此,积秽荡涤既尽,新血初生,时与虚俱会,而可以施其巧矣。又恐情窦不开,阴阳背弛,续有奇砭 
以动其欲,庶子宫开而真元媾合,两情畅美,虽平生不孕者亦孕矣,尚何疑哉。是乃历试历验,百发百中者 
也。呜呼!是说也,岂畔道云乎哉,亦以培植元气,顺养天真,特资药力以佐助之,所谓人定亦可以胜天者 
是也。由是而知,始而无嗣者,非天也,人自戕天也;继而有嗣者,亦非天也,人能成其天也。故曰∶斯道 
顺则成人,逆则成丹,慎毋以天命自诿也。噫!以天命自诿者,良可惜哉。 

下卷
五十三、护胎说
属性:凡妇人孕后,当戒之在色,不知自慎,则欲动而子宫复开,岂惟多致半产漏下,即生子亦多疮毒夭伤。 
何也?由淫火烁胎也。彼马牛之类受胎后,牡逼身辄蹄之,使不得近,谓之护胎,何致有半产之事;人惟 
多欲,故往往不知护也。《产宝论》及妇人科,俱缺此一款,余故采《菽园杂记》所载者,润色之如此。 

下卷
五十四、王节斋《本草集要》参论
属性:或有问于生生子曰∶观子视病用药,尝于各家所长中求之,亦未尝见于纯用参 ,何独于此辩辩 
不绝口耶?予曰∶予之辩辩,盖欲白王公之冤,而针时师之癖也。王公以六经出身,行轩岐之道,着书 
立言,生生之志廓然矣。观其书羽翼丹溪,固欲成人之美者。盖丹溪扫温补之弊,其书虽行,后之人颠 
倒于其间者,犹未斩然而截迹也,故王公娓娓告戒,常恐后之人不遵丹溪阴虚之说,而闯温补之藩,岂 
意后人不究其原,而于告戒之处,则一概木偶而泥塑,凡遇发热咳嗽见红之疾,不察病因,不询兼症,则 
曰此正王公阴虚火动,忌用参 之病也,当以滋阴降火治之。冤哉,冤哉!王公欲成人之美者,讵谓酿祸 
迄今不已耶。何者?时师诵王公之书,于《杂着》,则曰是拳拳于滋阴也;诵《本草》,于参 则曰是温 
也。积温可以成热,此阳也,阳旺则阴愈消,肺寒则可服,肺热反伤肺等语,时不 
彻口。间欲有用之者,则众起而排之,乃曰∶参 岂易服者耶?服则杀人。是以病家亦相安于滋阴,虽死 
而无悔也。识卓理融者,每为之束手,正如一傅众咻,欲求不寒心也难矣。推王公之心,抑何尝谓参 不补 
阴而特补阳哉?观其序《本草集要》云∶古人因病以立方,非制方以待病,学医之道,莫先于读本草,药 
性明,然后学处方云云。时师观书,只识吹毛求疵,安知通章大义,又安知寓意之处,如古人讽谏之谓也。 
王公《本草集要》,于人参条下云∶味甘气温微寒云云。夫既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 
,除邪气,明目开心益志,调中生津,通血脉,治五劳七伤。以上症,谁谓非五脏之阴虚者耶?王公曷为 
不删而略之,王公盖以其味甘,气虽温,而又有微寒在焉,故集此为补阴者之法眼也。虽有肺受火邪喘嗽 
,及阴虚火动,劳嗽吐血勿用之语,盖指不当补而补之者,观其复引仲景治亡血脉虚,以此补之,谓气虚 
血弱,故补其气而血自生,阴生于阳,甘能生血也。以通章大义观之,王公何尝道人参不补阴也?丹溪治阴 
虚咳嗽琼玉膏,葛可久治吐血独参汤,义皆孚此。 
于黄 条下云∶味甘气微温云云。夫既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补中生血,补肺气,实皮毛,泻阴火 
,为退热之圣药,治虚劳自汗,无汗则发,有汗则止。又治消渴,腹痛泄痢,肠风,血崩带下,月候不匀 
,产 
前后一切痛。补肾、三焦、命门元气药中,呼为羊肉。以上症,谁谓非五脏之阴虚者耶?王公曷为不 
删而略之,王公亦以其甘能生血,且其气微温,是以能温分肉而实皮毛。以通章大义观之,王公何尝 
道黄 不补阴也?东垣治血虚发热,以黄 一两,当归二钱,名曰补血汤。治盗汗,用当归六黄汤,以 
黄为君。义皆本此。夫本草之所以集者,特述其药性之刚柔,气味之温凉,补泻之专功,以为立方 
治病之准,谁谓通章之义不足凭,而于一句积温成热之说,独可据哉!必如时师所言,养血药中以四 
物汤为主,加黄柏、知母,就为滋阴降火之妙剂,则惬然服之而无疑,抑不思当归味甘辛气温,川芎味 
辛气温。当归虽补血,亦能破血,以其甘中有辛也。川芎上行顶巅,下行血海,乃血中之气药也。治一 
切气,温中散寒,开郁行气燥湿。又曰∶久服则走散真气,盖辛散故也。较之于参 ,补性优劣为何如 
?俱一本草语也,俱王公所集要也,时师既宗王公,乃不畏芎归之辛,而独畏参 之甘,抑何僻也?! 
《丹溪心法·传》中,罗成之云∶先生犹以芎归之性辛温,而非阴虚者所宜服,况其他乎。时师既遵王 
公,当求王公之所自,知王公之所自,则可以知丹溪之用心矣。予故曰∶丹溪谓阴虚者,救时之言也; 
王公道阴虚者,成人之美者也;时师言阴虚者,偏而僻者也;畏人参如虎者,此又丹溪王公之罪人 
,误天下之苍生者也!予之便言,岂好辨哉,愿为王公之忠臣耳。 

下卷
五十五、《洗冤录》载沿身骨节上下联系名目
属性:夫人两手指甲连者小节,小节之后中节,中节之后本节,本节之后肢骨之前生掌骨,掌骨上生掌肉, 
掌肉后可屈曲者腕,腕左起高骨者手外踝,右起高骨者右手踝,二踝相连生者臂骨,辅臂骨者髀骨,三骨相 
继者肘骨,前可屈曲者曲肘,曲肘上生者 骨, 骨上生者肩 ,肩 之前者横 骨,横 骨之前髀骨, 
髀骨之中陷者缺盆,缺盆之上者颈,颈之前者颡喉,颡喉之上者结喉,结喉之上者颏,颏两傍者曲颔, 
曲颔两傍者颐,颐两傍者颊车,颊车之上者耳,耳上者曲鬓,曲鬓上行者顶,顶前者囟门,囟门之下者 
发际,发际正下者额,额下者眉,眉际之末者太阳穴,太阳穴前者目,目两傍者两小 ,小 上者上睑 
,下者下睑,正位能瞻视者目瞳子,瞳近鼻者两大 ,近两大 者山根,山根上印堂,印堂上者脑角,脑 
角下者承枕骨,脊骨下横生者髋骨,髋骨两傍者钗骨,钗骨下中者 
腰门骨,钗骨上连生者腿骨,腿骨下可屈曲者曲 ,曲 上生者膝盖骨,盖骨下生者胫骨,胫骨傍生 
骨, 骨下左起高硕者两足外踝,右起高硕者两足内踝,胫骨前垂者两足 骨, 骨前者足本节,本节前 
者小节,小节相连者足趾甲,趾甲后生者足前趺,趺后凹陷足心,下生者足掌骨,掌骨后生者踵肉,踵 
肉后者脚跟也。 

下卷
五十六、《洗冤录》验胎法
属性:又五脏论有称耆婆者云∶一月如珠露,二月如桃花,三月男女分,四月形象全,五月筋骨成,六月毛 
发生,七月动右手于母腹左,八月动左手于母腹右,九月三转身,十月满足生。若验得未成形象,只念所 
堕胎作血肉一片、或一块,若经日坏烂,多化为水。若所堕胎已成形象者,谓头、脑、口、眼、耳、鼻、手 
、脚、指甲等全,亦有脐带之类。若胎在母腹中被惊而死,其胎下系紫黑色,血荫软弱。若生下腹外死者, 
其尸系淡红赤色,胞衣白,却无紫黑色,极易验也。 

下卷
五十七、人身内景说
属性:咽之与喉有二窍,前后不同,喉在前,咽在后。咽则因物而咽,以应地气。而为胃之系,下连胃管, 
为水谷之道路。自咽而入于胃,胃主腐熟水谷。其水谷精悍之气,自胃之上口,出于贲门,输于脾,脾气 
散精,上归于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气行于腑, 
腑精神明,留于四脏,冲和百脉,颐养神气,利关节,通九窍,滋志意者也。其滓秽,则自胃之下口,入 
于幽门,传于小肠,自小肠下口,至于大肠上口,大小二肠相会为阑门;阑门者,阑约水谷以分别也。 
其水则渗灌入于膀胱,膀胱者,胞之室也,胞虚受水,而为藏水之室家也。其浊秽入于大肠,大肠一名回 
肠,以其回屈而受小肠之浊秽也。喉主出纳,以应天气。而为肺之系,下接肺经,为喘息之道路,自喉咙 
而通于肺,肺下无窍而有空,行列分布。诸藏清浊之气,以为气管。大肠为肺之府,肺色白,故大肠为白 
肠。主传送浊秽之气下行,而不使上干于心肺,所谓传泻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