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高僧传-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远橹链说匚砩瘛=袢沼性档糜隼贤В蘖炕缎馈N抑朗俨痪媒。蚊采跏浅舐绻诖说匦皇溃蛭刍嘟倍戎辽轿髅嬷笤笾小N宜乐螅峙乱褂诘赜O钟芯钋я猓褂幸恍┰游铩⒅楸Γ晌伊⒁凰刮夷苡幸桓鼋虾玫娜ゴΑ!拱彩栏咚担骸肝艺硕聪喽龋尾幌殖鲈危俊姑砩裨唬骸感巫瓷跏浅舐⒐忠欤谌吮囟ň迮隆!拱彩栏咚担骸傅中挝薹粒谌瞬徊_怪也。」庙神就从床后探出头来,原来是是一条大蟒蛇,但见其头,不知身、尾有多长。游至安世高膝边,安世局对着它说了一通梵语,赞诵数声梵呗,只见大蟒悲感涕零,泪如雨下,过了不久,就隐遁而失。安世高就取了绢布、珠宝等,辞别而去。等船开出之后,大蟒又现出身子,登高而望,众人挥手致意,尔后乃隐形。过了不久,船便到了豫章,安世高就用庙神所送之物品,为其造立了东寺。安世高离开后不久,庙神就过世了。那天傍晚,有一少年上船后,就长跪在安世高之前,接受他的咒愿,片刻功夫,就不见了。安世高对同船的人说:「刚才那位少年,就是(左共右阝)亭庙神,现已得离恶形。」自此之后,庙神就消失了,此庙也不复有灵验。后人于山之西面的大泽之中发现一条死去的大蟒,从头至尾有数里之长,这一带即现在之浔阳郡蛇村。
安世高后来又到了广州,寻找前世害己之少年。当时那个少年还在,安世高便直接去到他家,说及过去以命相偿之事,并语及他们之间之因缘业报,而十分坦然对待那个少年。随后,安世高又对那个少年说:「我还有业报,现在当往会稽,作一了结。」那个广州客十分钦敬安世高之非凡出俗,顿时悟解了安世高所说的一切,对过去自己的行为极是忏悔,遂资助安世高许多钱物,并亲自随安世高东游去会稽。到了会稽之后,便进入市区。当时正碰上市中有斗殴打架的,不料误打着安世高,安世高当场毙命。广州客连验二报遂归依佛门,精勤佛法,并常说及亲身经历之事,遂使遐迩皆知此事,莫不悲感、赞叹,深信三世报应之确有其事。
安世高既为王族后代,西域之人,多称之为安侯,至今仍有这种称呼。印度古来自称书为天书,语为天语,音训复杂、晦涩,与汉语诸多殊异。所以传译之经典,多有讹谬,只有安世高所译出的经典,超出群译之上。安世高以为,若读佛教经典,无异于亲见圣人。历代大德,都赞叹此说。
我曾查询各种资料,对于安世高生平、事迹之记载,不同资料,记载各有出入。或者由于其人其事有权迹隐显之原因,或者由于讹传谬记的缘故,遂导致说法各异,甚至矛盾互见。现备列各种记载,对于弄清楚安世高其人、其事也许不无助益。
按照道安《经录》所说,安世高于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四八年)至汉零帝建宁期间,二十余年中译出三十余部经。
又《别传》云:晋太康末,有安侯道人来到桑垣,译完佛经后,封一函于寺,称过四年后可把它打开。至吴末去到扬州,让人卖了一箱物品,用以买一奴仆,名叫福善,说:「这是我善知识。」又带着奴仆去豫章,度(左共右阝)亭庙神,为之立寺后,福善以刀刺杀安侯之胁,于是毙命。桑垣人乃开启其所封之函,里中自成字曰:「尊我之道者居士陈惠,传禅经者比丘僧会。」那天与其封函之日正好相距四年。
又,庾促雍《荆州记》云:「晋初有沙门安世高,度(左共右阝)亭庙神,得财物,立白马寺于荆城之东南角。」宋临川王刘义庆《宣验记》称:「蟒死于吴末。」昙宗《塔寺记》云:「丹阳瓦官寺,晋哀帝时沙门惠力所立,后有沙门安世高以(左共右阝)亭庙余物治之。」但道安法师既校阅群经,诠录各种传译,应该不致有误。
从汉桓帝建和二年,至晋太康末年,其间经历一百三十多年,如若安世高确实长寿,或许能够如此,但事实上不是这样,为什么呢?
如康僧会在《安般守意经》序中说:「此经安世高所出,久之沉没。」当时有南阳韩林、颖川大业、会稽陈惠,此三贤者信道甚笃,康僧会于三贤者都有所请益。对《安般守意经》注解,乃陈惠注义,其他人共同斟酌核定。考康僧会死于晋太康元年,而已说此经译出之后,过了较长一段时间后渐渐沉没。又,安世高封函之字称:「尊吾道者居士陈惠,传禅经者比丘僧会。」而《安般经》正是盛阐禅学思想,可以看出封函之说并非伪作。既然说二人方传吾道,怎么可能与之同世呢?而且《别传》自称:「传禅经者比丘僧会。」会死于太康初年,怎么到了太康之末年,才有安侯道人呢?前后说法矛盾,说明必有一书错指晋初。于是后来之作者,或称太康,或言吴末,说法纷競,无从校定。既然晋初之说已难证实,而昙宗之《塔寺记》称晋哀帝时,安世高以(左共右阝)亭余物治寺,其说之荒谬,实较诸说更甚。
原典
安清,字世高,安息①国王正后之太子也。幼以孝行见称,加又志业聪敏,克意好学,外国典籍及七曜②、五行③、医方、异术,乃至鸟兽之声,无不综达。尝行见羣(左燕右鸟),忽谓伴曰:「(左燕右鸟)云应有送食者。」顷之,果有致焉,众咸奇之,故儁异之声早被西域。
高虽在居家,而奉戒精峻。王薨,便嗣父位,乃深惟苦空,厌离形器,行服既毕,遂让国与叔,出家修道。博晓经藏,尤精阿毗昙④学,讽持禅经,备尽其妙。既而游方弘化,徧历诸国,以汉桓之初,始到中夏。才悟机敏,一闻能达,至止未久,即通习华言,于是宣译众经,改梵为汉,出《安般守意》、《阴持入经》大小十二门及百六十品。初外国三藏众护,撰述经要为二十七章,高乃剖析护所集七章,译为汉文,即《道地经》也。其先后所出经论,凡三十九部,义理明析,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凡在读者,皆亹亹而不倦焉。
高穷理尽性,自识缘业,多有神迹,世莫能量。初高自称先身已经出家,有一同学多瞋,分卫⑤值施主不称,每辄怼恨。高屡加诃谏,终不悛改。如此二十余年,乃与同学词诀云:「我当往广州,毕宿世之对,卿明经精懃,不在吾后,而性多恚怒,命过当受恶形。我若得道,必当相度。」既而遂适广州。
值寇贼大乱,行路逢一少年,唾手拔刀曰:「具得汝矣。」高笑曰:「我宿命负卿,故远来相偿,卿之忿怒,故是前世时意也。」遂伸颈受刃,容无惧色。贼遂杀之,观者填陌,莫不骇其奇异。既而神识还为安息王太子,即今时世高身也。
高游化中国,宣经事毕。值灵帝之末,关雒扰乱,乃振锡江南,云:「我当过庐山,度昔同学。」行达(左共右阝)亭湖庙。此庙旧有威灵,商旅祈祷,乃分风上下,各无留滞。尝有乞神竹者,未许辄取,舫即覆没,竹还本处。自是舟人敬惮,莫不慑影。高同旅三十余船,奉牲请福。神乃降祝曰:「舫有沙门可便呼上。」客咸惊愕,请高入庙。神告高曰:「吾昔外国,与子俱出家学道,好行布施,而性多瞋怒,今为(左共右阝)亭庙神,周回千里,并吾所治。以布施故,珍玩甚丰;以瞋恚故,堕此神报。今见同学,悲欣可言。寿尽旦夕,而丑形长大,若于此舍命,秽污江湖,当度山西泽中。此身灭后,恐堕地狱,吾有绢千疋,并杂宝物,可为立法营塔,使生善处也。」高曰:「故来相度,何不出形?」神曰:「形甚丑异,众人必惧。」高曰:「但出,众不怪也。」神从床后出头乃是大蟒,不知尾之长短,至高膝边,高向之梵语数番,赞呗数契,蟒悲泪如雨,须臾还隐。高即取绢物,辞别而去。舟侣扬帆,蟒复出身登山而望,众人举手,然后乃灭。倏忽之顷便达豫章⑥。即以庙物为造东寺。高去后,神即命过。暮有一少年上船,长跽高前,受其呪愿,忽然不见。高谓船人曰:「向之少年,即(左共右阝)亭庙神,得离恶形矣。」于是庙神歇矣,无复灵验。后人于山西泽中,见一死蟒,头尾数里,今浔阳郡蛇村是也。
高后复到广州,寻其前世害己少年。时少年尚在,高径投其家,说昔日偿对之事,并叙宿缘,欢喜相向,云:「吾犹有余报,今当往会稽毕对。」广州客悟高非凡,豁然意解,追悔前愆,厚相资供,随高东游,遂达会稽。至便入市,正值市中有乱相打者,误著高头,应时殒命。广州客频验二报,遂精懃佛法,具说事缘,远近闻知,莫不悲欢,明三世之有征也。
高既王种,西域宾旅皆呼为安侯,至今犹为号焉。天竺国自称书为天书,语为天语,音训诡謇,与汉殊异。先后传译多致谬滥,唯高所出,为羣译之首。安公以为若及面稟,不异见圣。列代明德,咸赞而思焉。
余访寻众录,记载高公,互有出没,将以权迹隐显,应废多端;或由传者纰缪,致成乖角。辄备列众异,庶或可论。
按释道安《经录》云:「安世高以汉桓帝建和二年,至灵帝建宁中二十余年,译出三十余部经。」
又《别传》云:晋太康末,有安侯道人,来至桑垣,出经竟。封一函于寺,云后四年可开之,吴末行至扬州,使人货一箱物,以买一奴,名福善,云:「是我善知识。」仍将奴适豫章,度(左共右阝)亭庙神,为立寺竟,福善以刀刺安侯胁,于是而终。桑坦人廼发其所封函,材理自成字,云:「尊吾道者居士陈惠,传禅经者比丘僧会。」是日正四年也。
又庾仲雍《荆州记》云:「晋初有沙门安世高,度(左共右阝)亭庙神,得财物,立白马寺于荆城东南隅。」宋临川康王《宣验记》云:「蟒死于吴末。」昙宗《塔寺记》云:「丹阳瓦官寺,晋哀帝时沙门惠力所立,后有沙门安世高,以(左共右阝)亭庙余物治之。」然道安法师既校阅羣经,诠录传译,必不应谬。
从汉桓建和二年,至晋太康末,凡经一百三十余年。若高公长寿,或能如此,而事不应然。何者?
案如康僧会注《安般守意经》序云:「此经世高所出,久之沈翳。」会有南阳韩林、颖川大业、会稽陈惠,此三贤者,信道笃密,会共请受。乃陈惠注义,余助斟酌。寻僧会以晋太康元年乃死,而已云此经出后,久之沈翳。又世高封函之字云:「尊吾道者居士陈惠,传禅经者比丘僧会。」然安般所明,盛说禅业,是知封函之记,信非虚作,既云二人方传吾道,岂容与共同世?且《别传》自云:「传禅经者,比丘僧会。」会已太康初死,何容太康之末,方有安侯道人?首尾之言,自为矛盾,正当随有一书谬指晋初。于是后诸作者,或道太康,或言吴末,雷同奔竞,无以校焉。既晋初之说,尚已难实,而昙宗记云:晋哀帝时,世高方復治寺。其为谬诸过乃悬矣。
注释
①安息:亚洲西部古国,位于伊朗高原东北部。
②七曜:古人以日、月及金、木、火、土五大行星为七曜,杨士勋疏《谷梁传》云:「谓之七曜者,日月五星普照天下,故谓之七曜。」
③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元素。
④阿毗昙:亦称阿毗达磨、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