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梁高僧传 >

第33章

梁高僧传-第33章

小说: 梁高僧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注释
  ①佣赁:受雇为人劳役。

     8 诵经  

晋蜀三贤寺释僧生
译文
  释僧生,俗姓袁,四川郫(位于四川平原中部)人。少年出家,以苦行著称,成都宋丰等,请他去三贤寺当寺主。他诵《法华》等经不辍,同时修习禅定。
  有一次,他在山中诵经,有只老虎来蹲在他跟前,他诵完经后,老虎自行离去。后来,每次诵经时,则见左右有四人给他当侍卫。到了晚年,仍诵经下歇。有一次,他身体略有不适,便对侍者说:「我将入寂了,我死后可把我的身体火化掉。」其弟子遵其遗嘱,火化了他的遗体。
原典
  释僧生,姓袁,蜀郡郫①人。少出家,以苦行致称。成都宋丰等,请为三贤寺主,诵《法华》,习禅定。
  尝于山中诵经,有虎来蹲其前,诵竟乃去。后每至讽咏,辄见左右四人为侍卫。年虽衰老,而翘勤弥厉。后徽疾,便语侍者云:「吾将去矣,于后可为烧身。」弟子谨依遗命。
注释
  ①郫:在今四川平原中部。

     9 兴幅  
宋京师释僧亮
译文
  释僧亮,俗家姓氏不详,其祖籍及出生年月也不可考。少年时就以戒行闻名。有一次,他欲建造丈六金身,所需之铜,不是靠少量化缘所能解决,听说湘州界铜溪伍子胥庙有很多铜器,而此庙甚是威严,无人敢到庙里去。僧亮听到这消息后,就欲到该庙去运一些铜器来建造佛像。他请求刺史张劭借给他百位健壮劳力,大船十艘。刺史张劭对他说:「此庙向来都很灵验,有触犯它者必死无疑,现在还有一些当地土人在那里守护,怎么能运得了铜器呢?」僧亮曰:「如果能运出铜器,造像兴顺,我愿与施主分享;如果因此受到庙神惩罚,我愿意一个人承担。」张劭就给了他所需的劳力、船只,走了三日三夜,到了该庙所在地。僧亮就与众劳力一起进入庙里。
  距离庙有二十多步远处,有两个铜鼎,各可容百斗。鼎中有一条大蛇,长十余丈,当他们欲进庙时,那蛇就爬出来挡路。僧亮执锡念咒数十遍,蛇忽然隐没。过了片刻时间,又见到一个人手持竹板,从里面出来,并说:「知悉法师道业非凡,今欲用这些铜造像兴福,现就把这些送予你吧。」于是僧亮令众劳力搬取。因为庙里的铜器很多,所取十不及一,而船已经满载。当时庙里神床头有一唾壶,中有一条蜥蜴,长约二尺,在那里进出,大家私下都在议论说:「庙神最喜爱此生物。」僧亮遂不取此唾壶。等船上装满铜器后,大家就出发了。途中遇大风,船顺流而下,走得很快,当地的土人得知庙中的铜器被人运走后,都出来追赶,但怎么也赶不上了。回都城后,僧亮就用这些铜器造像。佛像造成后,觉得不很明亮,宋文帝又赐予金箔饰像,并把佛像安置于彭城寺。到宋太始年间,明帝又把此像移至湘宫寺中,于今犹存。
原典
  释僧亮,未知何许人,少以戒行著名,欲造丈六金像,用铜不少,非细乞能办,闻湘州界铜溪伍子胥庙多有铜器,而庙甚威严,无人敢近,亮闻而造焉。告刺史张劭,借健人百头,大船十艘。劭曰:「庙既灵验,犯者必毙,且有蛮人守护,诳可得耶?」亮曰:「若果福德,与檀越共,如其有咎,躬自当之。」劭即给人船,三日三夕行至庙所,亮与手力一时俱进。 
  去庙屋二十许步,有两铜镬①,容百余斛,中有巨蛇,长十余丈,出遮行路。亮乃正仪执锡,呪愿数十言,蛇忽然而隐。俄见一人秉竹笏②而出,云:「闻法师道业非凡,营福事重,今特相随喜。」于是令人辇取,庙铜既多,十未取一,而舫已满。唯神床头有一唾壶,中有一蝘蜓③,长二尺许,乍出乍入,议者咸云神最爱此物,亮遂不取。于是而去,遇风水甚利,比羣蛮相报,追逐不复能及。还都铸像既成,唯焰光未备。宋文帝为造金薄圆光,安置彭城寺,至宋太始中,明帝移像湘宫寺,今犹在焉。
注释
  ①铜镬:古代指无足之铜鼎,南方亦以指锅。
  ②竹笏:用竹片制成的竹板。
  ③蝘蜓:蜥蜴之属。晋崔豹《古今注。鱼虫》「蝘蜓,一名龙子,一曰守宫,其长细五色者,名为蜥蝎。」

     10 经师  

宋安乐寺释道慧
译文
  释道慧,俗姓张,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二十四岁出家,止住于庐山寺。道行坚贞、清纯,博览群经,尤善于体味自然的声音,故偏好转读,发音清妙,而又没有固定的格式可循;剖析经句,则极是清晰分明。后来,他到了京都,止住于安乐寺,擅长转读之名声大振于京城。晚年移居朱方(今江苏丹徒县)竹林寺,诵经数万言。每天傍晚诵经转读时,隐隐约约地伴有弹指唱萨之声。宋大明二年(公元四五八年)卒,世寿五十一。
原典
  释道慧,姓张,浔阳柴桑①人。年二十四出家,止庐山寺。志行清贞,博涉经典,特禀自然之声,故偏好转读,发响合奇,制无定准,条章析句,绮丽分明。后出都,止安乐寺。转读之名,大盛京邑。晚移朱方竹林寺,诵经数万言。每夕讽咏,转闻闇中有弹指唱萨之声。宋大明二年卒,春秋五十有一。
注释
  ①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

     11 唱导  

宋京师祇洹寺释道照
译文
  释道照,俗姓曲,西平(今河南境内)人,少年时擅长于书写,并博览经史,十八岁出家,止住于京都祇洹寺,遍读羣籍,以宣唱为业。他宣唱时吐音嘹亮,颇能洗涤尘心;譬喻精彩、丰富,使听者兴致盎然。刘宋初年,独步于佛教界。宋武帝曾于内殿设斋请他宣唱经典。开始时,道照简叙世事无常,百年迅速,生住异灭,念念不住,苦乐参差,皆由因果。如来慈及六道,陛下救济哀怜一切。武帝称善。斋会结束时,财施三万。临川王道规,从之受五戒,奉为师父。宋元嘉十年(公元四三三年)卒,世寿六十六。
原典
  释道照,姓曲,西平①人。少善尺牍,兼博经史,十八出家,止京师祇洹寺。披览羣典,以宣唱为业。音吐嘹亮,洗悟尘心。指事适时,言不孤发。独步于宋代之初。末武帝尝于内殿斋,照初夜略叙百年迅速,迁灭俄顷,苦乐参差,必由因果。如来慈应六道,陛下抚矜一切。帝言善。又之。斋竟,别嚫②三万。临川王道规,从受五戒,奉为门师。宋元嘉十年卒,年六十六。
注释
  ①西平:古县名,在今河南省境内。
  ②嚫:布施供养僧尼之意。

 源流  

  《高僧传》虽是第一部有系统之僧传,但是,在中国佛教史上,始作僧传者,并非慧皎其人。早在慧皎之前,已有不少记述僧人事迹之书问世,其中有些书直接以僧传命名,有些书则以记载寺塔为主,其中附见僧人之行事活动,有些是在记述鬼怪神异故事中附载僧人的事迹。在梁慧皎之前,这些书主要有如下三大类,近二十部: 
  一、《高逸沙门传》,竺法济撰。此书之特点是「偏叙高逸一迹」,亦即偏重于记载那些清高、超逸之僧人或僧人之清高、超逸事迹,其余的则不述及。
  二、《僧传》,法安撰。此书的特点是「但列志节一行」,亦即只记叙那些志节高尚之沙门。
  三、《游方传》,僧宝撰。此书主要记载印度来华之游方僧。
  四、《江东名德传》,法进撰。此书只记述江东一带的沙门。
  五、《僧史》,王巾撰。照慧皎的说法,此书较注重于僧「史」的统摄、连贯,而文体未足。
  六、《三宝纪传》,齐竟陵王撰。此书或称之为《佛史》、《僧录》。因为佛、法、僧三宝俱载,故虽涉及面较广,但较混杂。
  七、《出三藏记集》,僧佑撰。此书主要记载东汉至梁所译经、律、论的目录、序记及译经人的传记等。按慧皎说法,此书所载「止有三十余僧」 。
  此类直接冠以《僧传》、《僧史》之书,还有郄景兴所撰之《东山僧传》、张孝季所撰之《庐山僧传》、陆明霞所撰之《沙门传》等。
  此外,还有一类,并非僧人所撰,所载亦非全为僧人事迹,而是在记述世间奇闻杂说、神异故事中附见某一僧人之行事。如:
  八、《宣验记》,临川康王刘义庆撰。此书主要记述轮回、报应、感应等事,有些僧人之神异事迹也收录其中,如慧皎《高僧传》中有关康僧会之事迹就曾取材于此书。
  九、《幽冥录》,刘义庆撰。此书主要记述因果业报、轮回报应之事,附载一些僧人(如竺法兰、安世高、佛图澄等)的事迹。
  十、《冥祥记》,王琰撰。慧晈《高僧传》取材于此书之材料甚多,如慧远、慧义、单道开、竺佛调、僧群、慧进等等。
  十一、《感应传》,王延秀撰。此书主要写感应故事。
  十二、《搜神录》,陶渊明撰。此书类似于干宝之《搜神记》,以「搜奇记逸」为主,载有许多鬼怪神异之事,亦间或载有僧人之神异事迹,如慧皎所说之「并傍出诸僧」 。
  第三类书是以记叙寺塔为主,傍及僧人之行事活动。这类书如:
  十三、《益部寺记》,刘悛撰。此书虽是寺记,但寺离不开僧,故也列有不少僧人之事迹。
  十四、《京师寺记》,昙宗撰。此书主要记载京都之寺塔,但也载有僧人事迹,如慧皎《高僧传》中之安世高事迹就曾取材于此书。
  正如我们在题解中所说,这些书或只限于一时一地,或只收录一行一迹,既未能包容某一僧人的全部行事活动,更不能反映时代佛教活动之全貌,因此,慧晈在广泛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写出了包含并远远超出了以往诸书的《高僧传》。
  《高僧传》作为中国佛教史籍中的一部名著,俱录于宋、元、明、清各藏经之中,亦被日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所编之《大正新修大藏经》、弘教书院刊印之《大藏经》和藏经书院刊印之《大藏经》所收录,均为十四卷。首次将此书单刻印行的是「海山仙馆」。此单行本的款式与藏经诸本无大异,只是把目录改置卷首,以便检举、查阅。再后,把此传单本印行的,是「金陵刻经处」。该刻经处创办者杨仁山居士对本传之卷帙做了一些调整,把原本之十四卷改为十六卷,各卷所含高之内容也稍有变动,现把《大正藏》本与金陵刻经处本各卷之内容比照如下: 
  《大正藏》本  金陵刻经处本
  序、总目录
  卷一至卷三 译经          卷一至卷三  译经
  卷四至卷八 义解          卷四至卷九  义解
  卷九至卷十 神异          卷十至卷十一 神异 
  卷十一   习禅、明律
  卷十二   忘身、诵经       卷十二    习禅
  卷十三   兴福、经师、唱导    卷十三    明律、忘身
  卷十四   序、总目录及
      慧皎与王曼颖往返文书  卷十四    诵经、兴福
                  卷十五    经师、唱导
                  卷十六   慧皎与王曼颖往返文书
  金陵刻经处本把原附于传末之序、录移至全书卷首,把慧皎与王曼颖往返文书附于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