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高僧传-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新,不足对扬玄模,允塞视听,踧踖侍人,流汗位席。
「曩四翁赴汉,干木蕃魏,皆出处有由,默语适会。今德非昔人,动静乖理,游魂禁省,鼓言帝侧,将困非据,何能有为?且岁月僶侥,感若斯之叹,况复同志索居,综习辽落,回首东顾,孰能无怀?
「上愿陛下,特蒙放遣,归之林薄,以鸟养鸟,所荷为优。谨露板以闻,伸其愚管,裹隆望路,伏待慈诏。」
诏即许焉,资给发遣,事事丰厚,一时名流,并饯离于征虏。蔡子叔前至,近遁而坐,谢安石后至,值蔡暂起,谢便移就其处。蔡还,合褥举谢掷地,谢不以介意,其为时贤所慕如此。既而收迹剡山,毕命林泽。
人尝有遗遁马者,遁受而养之。时或有讥之者,遁曰:「爱其神骏,聊复畜耳。」后有饷鹤者,遁谓鹤曰:「尔冲天之物,宁为耳目之玩乎?」遂放之。
遁幼时尝与师共论物类,谓鸡卵生用,未足为杀,师不能屈。师寻亡,忽现形,投卵于地,壳破鶵行,顷之俱灭,遁乃感悟,由是蔬食终身。
遁先经余姚坞山⑿中住,至于明辰,犹还坞中。或问其意,答云:「谢安石昔数来见就,辄移旬日,今触情举目,莫不兴想。」后病甚,移还坞中,以晋太和元年闰四月四日终于所住,春秋五十有三。即窆于坞中,厥冢存焉。或云终剡,未详。
遁善草隶。郄超为之序传,袁宏为之铭赞,周昙宝为之作诔。孙绰《道贤论》以遁方向子期,论云:「支遁、向秀,雅街庄老,二子异时,风好玄同矣。」
又《喻道论》云:「支道林者,识清体顺,而不对于物,玄道冲济,与神情同任,此远流之所以归宗,悠悠者所以未悟也。」后高士戴逵行经遁墓,乃叹曰:「德音太远,而拱木已繁,冀神理绵绵,不与气运俱尽耳。」
遁有同学法虔,精理入神,先遁亡,遁叹曰:「昔匠石废斤于郢人,牙生辍弦于种子,推己求人,良不虚矣。宝契既潜,发言莫赏,中心蕴结,余其亡矣。」乃著《切悟章》,临亡成之,落笔而卒。凡遁所著文翰,集有十卷,盛行于世。」
注释
①陈留:今河南开封。
②河东林虑:今河南彰德。
③辅嗣:魏晋玄学家王弼之字。
④余杭山:位于今浙江杭州北部。
⑤慧印:又称智印,为诸菩萨所结印契之总称。此印契为菩萨智用之标帜。
⑥九方歅:又作九方皋,春秋时人,据传由伯乐推荐,为秦穆公求千里马,不辨马之颜色和雌雄,却善于观察马之内在素质。
⑦剡:今浙江嵊县西南。
⑧非指喻指:语出《庄子。齐物论》。《庄子。齐物论》曰:「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这是对庄子乃至公孙龙有阙玄理之阐释。
⑨石城山:位于今浙江绍兴东北三十里。
⑩马鸣:古印度僧人,约生于公元一、二世纪间(约公元一000年至一六0年左右),中天竺人,古印度大乘佛教著名论师。
⑾龙树:亦译为「龙猛」、「龙胜」,约生于公元二、三世纪间,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之创始人。
⑿余姚坞山:位于今浙江余姚县东北。
晋长安五级寺释道安
译文
释道安,俗姓卫,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县)人。其家世代儒生,幼年时父母均亡故,为其表兄孔氏收养。七岁开始读诗书,读两遍就能背诵,乡邻都十分诧异。十二岁出家,聪明机敏而其貌不扬,因而不为其师所重,让他到田间干杂活,一干就是三年,他勤快卖力,毫无怨言。刻苦精进,持戒严谨。数年之后,方向其师求读经典。其师就给了他一本《辩意经》。该经一卷,共五千言。道安把经带到田里,劳动间隙时就读诵,当晚回家后,把经还给师父,又向他要其它的经典看。其师父就说:「昨天给你的经典还未读,为何今日又要拿新经典?」道安答道:「那经我已经会背诵了。」师父虽然感到吃惊,但不怎么相信,又把《成具光明经》给他。他又把经带到田间去看,那天晚上回来,又把经还给师父。其师父把经盖起来,让他背诵,果然一字不漏,其师大吃一惊,叹为奇异。受具足戒后,就四处游学。
至邺(今河北省临漳县境内),于中兴寺遇到佛图澄,佛图澄与他谈论终日,对他之才学见识大感赞叹。但因他相貌不扬,大家既感怪异,又不太看重他。佛图澄说:「这个人见识卓越,与你们不可同日而语。」后来,道安就师事于佛图澄。每当佛图澄讲经,道安则复述,起初,众人不太看重他,都说:「再等一会儿,道安肯定要出洋相。」后来,道安复述时,众人诘难烽起,道安解答从容,游刃有余,众人全都十分感叹,曰:「漆道人(即道安)真是语惊四座。」
后来,道安避难于濩泽(今山西阳城县西),当时竺法济、支昙在讲解《阴持入经》,道安即从之受学。下久,与同学竺法汰止息于飞龙山。当时,僧先、道护已在该山,大家一见面,都十分高兴,遂共同研读经典,探讨义理。道安后来又于太行山、恒山创立寺塔,从他受学者甚众。当时武邑太守卢歆听说道安品格清秀、道行高远,就派遣沙门敏见恳切请道安到他那里去,道安推辞不掉,就接受他的请求,开席讲经。大家一听,果然名不虚传,对他十分钦敬。
道安四十五岁时又回到河北冀县,住于受都寺,徒众数百,经常开席说法。后赵石虎死后,彭城王继位,派遣使者竺昌蒲,请道安进住华林园,并广修房舍。后赵末年,国运衰危,道安乃往西到牵口山。正好碰上冉闵之乱,百里萧条,人心惶惶,道安就对徒众们说:「眼下天灾人祸并至,大家都聚集在一起,看来已有困难;但如若各奔东西,又不合适。」就率领徒众入王屋女林山。不久,又渡河依止于陆浑,乃山栖木食,潜心修学。
过了不久,慕容俊的军队进攻陆浑,就避难迁往襄阳,行至新野时,对徒众们说:「现正值荒乱之年,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加之,佛之软化,应使之广为传布。」徒众们都说:「一切听从师父之教诲和安排。」道安就令法汰往扬州,并对他说:「那一带向来是君子聚居之地,好尚风流。法和所去之巴蜀,则与扬州不同,可依山水以修行。」道安遂与弟子慧远等四百余人渡河。晚上遇雷雨,大家借闪电之亮光赶路。走到一户人家,见门内有二棵马柳,之间挂一马篼,篼大可容一斛。道安便以林伯升名号叫门,主人一听,很是惊奇地出来开门。一问果然姓林,名伯升。主人猜道安非同凡人,厚相接待。过后,弟子问道安:「怎么会知道主人的姓名?」道安曰:「两木为林,篼容百升也。」到了襄阳后,就大弘佛法。
佛教经典的翻译自汉之后,已有不少,但旧译多有错讹,致使佛教的义理多所隐没,每次说法,都只能简说大意,略加转读。道安博览经典,深入探究,其所注《般若》、《道行》、《密迹》、《安般》诸经,都句斟字酌,精解入微,共有二十二卷。并为之撰写序言,揭示其所蕴含之义理。思路既清晰,文理又通达顺畅,经义也十分完备,这一切都始自道安。
自汉魏至晋,佛经传译渐多。但是传译经典之人,多下记载译者姓名,以致后人难知译者之年代。道安乃搜集汉译经典之名目,考证出译者之姓名、时代,甄别新旧之译著,撰写成众经目录一书,史称《安录》,佛经之有录,始自道安。四方学众,争相师事之。
其时,征西将军桓朗子镇守江陵,请求道安暂住其处。朱序镇守襄阳,又请道安回到他那里。道安认为白马寺太狭窄,就另建寺院,名曰檀溪,即今清河张殷宅院。其时,富豪长者,都大力赞助,建塔五层,起房四百。凉州刺史杨弘忠送铜万斤,准备作承露盘。道安曰:「露盘早巳托法汰建造,想用这些铜铸佛像,未知尊意如何?」杨忠当即表示赞同。于是大家又一齐凑足所需费用,终于把佛像建造起来了。该像金光闪闪,相好庄严。既然大愿已实现,道安遂感叹地说:「夕死可矣。」
当时苻坚曾送外国金箔立像,高七尺,还有坐像、结珠弥勒像、金缕绣像,织成像各一尊,每当开席说法之时,就把这些佛像陈列于讲堂之上,还挂有幢幡彩带等。金像珠宝交相辉映,幢幡彩带熠熠生晖,进入殿登堂者莫不肃然起敬。
当时,有一外国送来的铜像,形状古怪,众僧都不太敬重它。道安说:「此像形相甚佳,就是发髻不太相称。」令弟子用炉冶其髻,顿时光芒四射,满室生晖,等大家一看髻中,见有一颗舍利,大家既自感惭愧,又对道安十分叹服。道安曰:「像既然多有灵异,就不必再冶炼修整了。」大家才住手。有识见之人都说道安知髻中有舍利,所以故意让人用炉炼出以示众。
与道安同时,襄阳有一名字称为习凿齿的人,论辩著称当时,其从以前就闻道安高名,早已致书通好,曰:「法师契应法性,弘扬大道,明白贯通,性理兼融,佛法所照,道俗蒙益。自佛教东传四百余年,虽然王侯、居士或有信奉者,但中土名宿,多遵行世训,道运随时而迁,民众悟之者未多,最近佛法之隆盛,实是以往所不能比拟。所谓月光菩萨将出现,则灵钵应降,法师堪当弘法之楷模,所阐扬之义理幽微、深邃,此间诸僧,全都十分仰慕、崇敬,大家都希望法师能法驾光临,来此间弘扬佛法,开席讲经,使众生全得蒙益,倘能如此,则如来之教,又光大于今日,玄义深理,重大扬于一代。」文字较多,恕不具载。
待他听到道安之住所后,就前去造访。刚一坐定,就自我介绍说:「四海习凿齿。」道安答曰:「弥天释道安。」当时的人都视此为名答。后来习凿齿用十只梨供养,正好遇上大众进食的时候,道安便亲自切梨分给众人,梨分完了,众人都得到一份,且各份分毫无差。郄超曾遣使送米千斛给道安,并写了一封长信,深致殷勤。道安复信答道:「让你布施了千斛米,更觉得有待之烦恼。」
习凿齿致书谢安,书云:「来这里见到释道安后,更觉他确实是非凡之道士。他有徒众数百,修持说法孜孜不倦。不曾用奇异道术以迷惑常人之耳目,无须以重威大势以震慑学人,而学僧十分敬重他,师徒关系极是融洽,教学井井有条,事业十分隆盛,这一切真是我从来之所未见。其人理怀简衷,博涉多闻,内外群书,多所读遍,阴阳历数,也都精通,佛经妙义,融会贯通,立义诠析有如法简法道,遗憾的是你未能一齐来见见他,他则常言及很想同你一叙。」其为时贤所重,可见一斑。
道安在樊沔(樊城、沔水)一带住了十五年,每年都讲《放光般若经》,不曾停止过。晋孝武帝很钦敬其风尚德操,遣使问候、致意。并下诏书曰:「道安法师道行高深,识见卓绝,风韵俊逸,神情标朗,居道训俗,成就卓著,不仅济度当今,而且利益来世,俸给一律同于王公,由所在之地供养。」
当时苻坚素闻道安之名,常说:「襄阳有释道安,是一个大贤者,真想得到他,以辅助我治理国家。」后来派遣苻丕进攻襄阳,道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