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522-温疫论 >

第3章

522-温疫论-第3章

小说: 522-温疫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水姜煎服。 
按∶茵陈为治疸退黄之专药,今以病证较之,黄因小便不利,故用山栀除小肠屈曲之火,瘀 
热既除,小便自利。当以发黄为标,小便不利为本。及论小便不利,病原不在膀胱,乃系胃 
家移热,又当以小便不利为标,胃实为本。是以大黄为专功,山栀次之,茵陈又其次也。设去 
大黄而服山栀、茵陈,是忘本治标,鲜有效矣。或用茵陈五苓,不惟不能退黄,小便间亦难 
利。 
愚按∶旧论发黄,有从湿热,有从阴寒者,阴病发黄确有其证,何得云妄?湿热发黄尤为最多,大约如合曲相似。 
饮入于胃,胃气薰蒸则成湿热。湿热外蒸,透入肌腠遂成黄病。燥火焉有发黄之理?此言为吴君白圭之玷。 

上卷
邪在胸膈
属性:温疫胸膈满闷,心烦喜呕,欲吐不吐,虽吐而不得大吐,腹不满,欲饮不能饮, 
欲食不能食,此疫邪留于胸膈,宜瓜蒂散吐之。 
x瓜蒂散x 
甜瓜蒂(一钱) 赤小豆(二钱,研碎) 生山栀仁(二钱) 
上用水二钟,煎一钟,后入赤豆,煎至八分,先服四分,一时后不吐,再服尽。吐之未 
尽,烦满尚存者,再煎服。如无瓜蒂,以淡豆豉二钱代之。 

上卷
辨明伤寒时疫
属性:或曰∶子言伤寒与时疫有霄壤之隔,今用三承气,及桃仁承气、抵当、茵陈诸汤 
,皆伤寒方也,既用其方,必同其证,子何言之异也?曰∶夫伤寒必有感冒之因,或单衣风 
露,或强力入水,或临风脱衣,或当檐出浴,当觉肌肉粟起,既而四肢拘急,恶风恶寒,然 
后头疼身痛,发热恶寒,脉浮而数,脉紧无汗为伤寒,脉缓有汗为伤风。时疫初起,原无 
感冒之因,忽觉凛凛,以后但热而不恶寒,然亦有所触因而发者,或饥饱劳碌,或焦思气郁, 
皆能触动其邪,是促其发也。不因所触无故自发者居多,促而发者,十中之一二耳。且伤寒 
投剂,一汗而解,时疫发散,虽汗不解。伤寒不传染于人,时疫能传染于人。伤寒之邪,自 
毫窍而入;时疫之邪,自口鼻入。伤寒感而即发,时疫感久而后发。伤寒汗解在前,时疫 
汗解在后。伤寒投剂可使立汗;时疫汗解,俟其内溃,汗出自然,不可以期。伤寒解以发汗 
,时疫解以战汗。伤寒发斑则病笃,时疫发斑则病衰。伤寒感邪在经,以经传经;时疫感邪 
在内,内溢于经,经不自传。伤寒感发甚暴,时疫多有淹缠二三日,或渐加重,或淹缠五六 
日,忽然加重。伤寒初起,以发表为先,时疫初起,以疏利为主。种种不同。其所同者,伤 
寒时疫皆能传胃,至是同归于一,故用承气汤辈,导邪而出。要之,伤寒时疫,始异而终同也 
。夫伤寒之邪,自肌表一径传里,如浮云之过太虚,原无根蒂,惟其传法,始终有进而无退 
,故下后皆能脱然而愈。时疫之邪,始则匿于膜原,根深蒂固,发时与营卫交并,客邪经由 
之处,营卫未有不被其所伤者,因其伤,故名曰溃。然不溃则不能传,不传邪不能出,邪 
不出而疾不瘳。时疫下后,多有未能顿解者,何耶?盖疫邪每有表里分传者,因有一半向外 
传,则 
,于是肌肉之邪,不能即达于肌表,下后里气一通,表气亦顺,向者郁于肌肉之邪,方能尽发于 
肌表,或斑或汗,然后脱然而愈,伤寒下后无有此法。虽曰终同,及细较之,而终又有不同者矣 
。 
或曰∶伤寒感天地之正气,时疫感天地之戾气,气既不同,俱用承气,又何药之相同也?曰 
∶风寒疫邪,与吾身之真气,势不两立,一有所着,气壅火积,气也,火也,邪也,三者混 
一,与之俱化,失其本然之面目,至是均为之邪矣。但以驱逐为功,何论邪之同异也。假如初得 
伤寒为阴邪,主闭藏而无汗,伤风为阳邪,主开发而多汗,始有桂枝、麻黄之分,原其感而 
未化也,传至少阳,并用柴胡,传至胃家,并用承气,至是亦无复有风寒之分矣。推而广之 
,是知疫邪传胃,治法无异也。 

上卷
发斑战汗合论
属性:凡疫邪留于气分,解以战汗;留于血分,解以发斑。气属阳而轻清,血属阴而重 
浊。是以邪在气分则易疏透,邪在血分恒多胶滞,故阳主速而阴主迟,所以从战汗者,可使 
顿解;从发斑者,当图渐愈。 

上卷
战汗
属性:疫邪先传表后传里,忽得战汗,经气输泄,当即脉静身凉,烦渴顿除。三五日后 
,阳气渐积,不待饮食劳碌,或有反复者,盖表邪已解,里邪未去,才觉发热,下之即解。 
疫邪表里分传,里气壅闭,非汗下不可。汗下之未尽,日后复热,当复下复汗。温疫下后, 
烦渴减,腹满去,或思食而知味,里气和也。身热未除,脉近浮,此邪气拂郁于经,表未 
解也,当得汗解。如未得汗,以柴胡清燥汤和之,复不得汗者,从渐解也,不可苛求其汗。 
应下失下,气消血耗,既下欲作战汗,但战而不汗者危。以中气亏微,但能降陷,不能升发 
也。次日当期复战,厥回汗出者生,厥不回,汗不出者死。以正气脱,不胜其邪也。战而厥 
回无汗者,真阳尚在,表气枯涸也,可使渐愈。凡战而不复,忽痉者必死。痉者身如尸,牙 
关紧,目上视。凡战不可扰动,但可温覆,扰动则战而中止,次日当期复战。战汗后复下, 
后越二三日反腹痛不止者,欲作滞下也,无论已见积未见积,宜芍药汤。 
x芍药汤x 
白芍(一钱) 当归(一钱) 槟榔(二钱) 浓朴(一钱) 甘草(七分) 
水姜煎服。里急后重,加大黄三钱;红积,倍芍药;白积,倍槟榔。 

上卷
自汗
属性:自汗者,不因发散,自然汗出也。伏邪中溃,气通得汗,邪欲去也。若脉长洪而 
数,身热大渴,宜白虎汤,得战汗方解。里证下后,续得自汗,虽二三日不止,甚则四五 
日不止,身微热,热甚则汗甚,热微汗亦微,此属实,乃表有留邪也,邪尽汗止。汗不止者, 
宜柴 
表 
当盛暑,多作自汗,宜下之。白虎证自汗详见前。若面无神色,唇口刮白,表里无阳证,喜 
热饮,稍冷则畏,脉微欲绝,忽得自汗,淡而无味者为虚脱,夜发则昼死,昼发则夜亡, 
急当峻补,补不及者死。大病愈后数日,每饮食及惊动即汗,此表里虚怯,宜人参养荣汤倍 
黄。 

上卷
盗汗
属性:里证下后,续得盗汗者,表有微邪也。若邪甚竟作自汗,伏邪中溃,则作战汗矣 
。凡人目张,则卫气行于阳,目瞑,则卫气行于阴,行阳谓升发于表,行阴谓敛降于内。今 
内有伏热,而又遇卫气,两阳相搏,热蒸于外则腠理开而盗汗出矣。若内伏之邪一尽,则盗汗 
自止,设不止者,宜柴胡汤以佐之。时疫愈后,脉静身凉,数日后反得盗汗及自汗者,此属表 
虚,宜黄 汤。 
x柴胡汤x 
柴胡(三钱) 黄芩(一钱) 陈皮(一钱) 甘草(一钱) 生姜(一钱) 大枣(二枚) 
古方用人参半夏,今表里实,故不用人参。无呕吐,不加半夏。 
x黄 汤x 
黄 (三钱) 五味子(三钱) 当归(一钱) 白术(一钱) 甘草(五分) 
照常煎服。如汗未止,加麻黄净根一钱五分,无有不止者,然属实常多,属虚常少,邪气盛 
为实,正气夺为虚。虚实之分,在乎有热无热,有热为实,无热为虚。若颠倒误用,未免实 
实虚虚之误,临证当慎。 

上卷
狂汗
属性:狂汗者,伏邪中溃,欲作汗解,因其人禀赋充盛,阳气冲击,不能顿开,故忽然 
坐卧不安,且狂且躁,少顷大汗淋漓,狂躁顿止,脉静身凉,霍然而愈。 

上卷
发斑
属性:邪留血分,里气壅闭,则伏邪不得外透而为斑。若下之,内壅一通,则卫气亦从 
而疏畅,或出表为斑,则毒邪亦从而外解矣。若下后斑渐出,不可更大下,设有下证,少与 
承气缓缓下之。若复大下,中气不振,斑毒内陷则危,宜托里举斑汤。 
x托里举斑汤x 
白芍 当归(各一钱) 升麻(五分) 白芷 柴胡(各七分) 穿山甲(二钱;炙黄) 
水姜煎服。下后斑渐出,复大下,斑毒复隐,反加循衣摸床,撮空理线,脉渐微者危,本方 
加人参一钱,补不及者死。若未下而先发斑者,设有下证,少与承气,须从缓下。 

上卷
数下亡阴
属性:下证以邪未尽,不得已而数下之,间有两目加涩、舌反枯干、津不到咽、唇口燥 
裂,缘其人所禀阳脏,素多火而阴亏。今重亡津液,宜清燥养荣汤。设热渴未除,里证仍在 
,宜承气养荣汤。 

上卷
解后宜养阴忌投参术
属性:夫疫乃热病也,邪气内郁,阳气不得宣布,积阳为火,阴血每为热搏,暴解之 
后,余焰尚在,阴血未复,大忌参、 、白术,得之反助其壅郁,余邪留伏,不惟目下淹缠 
,日后必变生异证,或周身痛痹,或四肢挛急,或流火结痰,或遍身疮 
疡,或两腿攒痛,或劳嗽涌痰,或气毒流注。或痰核穿漏,皆骤补之为害也。凡有阴枯血燥者, 
宜清燥养荣汤。若素多痰,及少年平时肥盛者,投之恐有腻膈之弊,亦宜斟酌。大抵时疫愈 
后,调理之剂,投之不当,莫如静养节饮食为第一。 
x清燥养荣汤x 
知母 天花粉 当归身 白芍 地黄汁 陈皮 甘草 
加灯心煎服。表有余热,宜柴胡养荣汤。 
x柴胡养荣汤x 
柴胡 黄芩 陈皮 甘草 当归 白芍 生地 知母 天花粉 
姜枣煎服。里证未尽,宜承气养荣汤。 
x承气养荣汤x 
知母 当归 芍药 生地 大黄 枳实 浓朴 
水姜煎服。痰涎涌甚,胸膈不清者,宜蒌贝养荣汤。 
x蒌贝养荣汤x 
知母 花粉 贝母 栝蒌实 橘红 白芍 当归 紫苏子 
水姜煎服。 

上卷
用参宜忌有前利后害之不同
属性:凡人参所忌者里证耳。邪在表及半表半里者,投之不妨,表有客邪者,古方如参 
苏饮、小柴胡汤、败毒散是也。半表半里者,如久疟挟虚,用补中益气,不但无碍,而且得 
效,即使暴疟,邪气正盛,投之不当,亦不至胀,为无里证也。夫里证者,不特伤寒温疫传 
胃,至如杂证,气郁、血郁、火郁、湿郁、痰郁、食郁之类,皆为里证,投之即胀者,盖以 
实填实也。今温疫下后,适有临时之通,即投人参,因而不胀,医者病者,以为用参之后虽 
不见佳处,然不为祸,便为是福,乃恣意投之,不知参乃行血里之补药,下后虽通,余邪尚 
在,再四服之,则助邪填实,前证复起,祸害随至矣。间有失下以致气血虚耗者,有因邪 
盛数下,及大下而挟虚者,遂投人参,当觉精神爽慧,医者病者,皆以为得意,明后日再三 
投之,即加变证。盖下后始则胃家乍虚,沾其补益而快,殊弗思余邪未尽,恣意投之,则渐 
加壅闭,邪火复炽,愈投而变证愈增矣。所以下后邪缓虚急,是以补性之效速而助邪之害缓 
,故前后利害之不同者有如此。 

上卷
下后间服缓剂
属性:下后或数下,膜原尚有余邪未尽传胃,邪热与卫气相并,故热不能顿除,当宽缓 
两日,俟余邪聚胃,再下之,宜柴胡清燥汤缓剂调理。 
x柴胡清燥汤x 
柴胡 黄芩 陈皮 甘草 花粉 知母 
姜枣煎服。 

上卷
下后反痞
属性:疫邪留于心胸,令人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