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522-温疫论 >

第11章

522-温疫论-第11章

小说: 522-温疫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可言伤寒,又不可言伏寒,即得以冬时非节之暖,牵合而为病原。不思严寒酷暑,因其锋利 
,人所易犯,故为病最重。至于温暖,乃天地中和之气,万物得之而发育,气血得之而融和 
,当其肃杀之令,权施仁政,未有因其仁政而反蒙其害者。窃尝较之,冬时未尝温暖, 
亦有 
温病,或遇隆冬,临时温暖,虽有温病感温之由,亦无确据,此不过猜疑之说,乌足以为定 
论 
。或言感三春当令之温气为温病,夫春时自应温暖,责之尤其无谓;或言温病复感温气,而 
为温病,正如头上安头;或言伤寒汗下过经不愈者为温病,则又指鹿为马。《活人》又以夏 
应暑而寒气折之,责邪在心,为夏温;秋应凉而大热折之,责邪在肺,为秋温,转属支离。 
陶氏又以秋感温气而为秋温,明是杂证, 
叙温者络绎,议论者各别,言愈繁杂,而本源愈失,使学人反增亡羊之感,与医道何补。 
《活人书》云∶夏月发热恶寒头疼,身体肢节痛重,其脉洪盛者,热也。冬伤于寒,因暑 
气而发为热病,治热病与伤寒同,有汗宜桂枝汤,无汗宜麻黄汤,如烦躁宜大青龙汤,然夏 
月药性须带凉,不可太温,桂枝麻黄大青龙须用加减,夏至前桂枝加黄芩,夏至后桂枝麻黄 
大青龙加知母、石膏或加升麻,盖桂枝麻黄性热,地暖处,非西北之比,夏月服之,必有发 
黄斑出之失。热病三日外,与前汤不瘥,脉势仍数、邪气犹在经络、未入脏腑者,桂枝石膏汤主 
之,此方夏至后,代桂枝证用,若加麻黄,可代麻黄青龙汤证也。若三月至夏,为晚发伤寒 
,栀子升麻汤,亦暂用之。(王宇泰述万历癸卯,李氏一婿,应举南下,时方盛暑,伤寒,一太 
学生,新读仲景书,自谓知医,投以桂枝汤,入腹即毙,大抵麻黄桂枝二汤,隆冬正伤寒之 
药,施之于温病不可,况于热病乎?) 
正误∶按∶《活人》以温热病,用桂枝麻黄,虽加凉药,终未免发散之误,不危幸也,岂止三日 
前汤不瘥、脉势仍数而已哉?至此尚然不悟为半里之证,且言邪气犹在经络,仍用桂枝石膏 
汤,至死无悔。王宇泰及王履非之甚当,是以不用麻黄桂枝,贤于《活人书》远矣。究竟不识温热 
之源,是以不知用药耳。 
春温,《活人书》曰∶春应温而清气折之,责邪在肝,或身热头疼,目眩呕吐,长幼率相似 
升麻葛根汤、解肌汤、四时通用败毒散。陶氏曰∶交春后至夏至前,不恶寒而渴者为温病, 
用辛凉之药微解,不可大发汗,急证现者,用寒凉之药,急攻之,不可误汗误下,当须识 
此,表证不与正伤寒同法,里证同。 
夏温,《活人书》曰∶夏应暑而寒气折之,责邪在心,或身热头疼、腹满自利,长幼率相似 
,理中汤、射干汤、半夏桂枝汤。陶氏曰∶交夏至,有头疼发热,不恶寒而渴,此名温病,愈加 
热者为热病,止用辛凉之药解肌,不宜大汗,里证见者,急攻下,表证不与正伤寒同法,里 
证治法同。 
秋温,《活人书》曰∶秋应凉而大热折之,责邪在肺,湿热相搏,民病咳嗽,金沸草散、白 
苍术汤;病疸发黄,茵陈五苓散。陶氏曰∶交秋至霜降前,有头疼发热、不恶寒、身体痛 
小便短者,名湿病,亦用辛凉之药,加疏利以解肌,亦不宜汗,里证见者,宜攻下,表证不 
冬温,《活人书》曰∶冬应寒而反大温折之,责邪在肾,宜葳蕤汤。丹溪曰∶冬温为病,非 
其时有其气者,冬时严寒,君子当闭藏而反发泄于外,专用补药带表药。 
正误∶按∶西北高浓之地,风高气燥,湿证希有,南方卑湿之地,更遇久雨淋漓,时有感湿者,在天 
或时久雨,或时亢旱,盖非时令所拘,故伤湿之证,随时有之,不待交秋而后能也。推节庵 
之意,以至春为温病、至夏为热病,至秋似不可复言温热,然至秋冬,又未免温病,只得勉 
以湿证抵搪,且湿热杂证,更不得借此混淆。惟其不知温病四时皆有,故说到冬时,遂付之 
不言,宇泰因见陶氏不言,乃引丹溪述非其时有其气,以补冬温之缺,然则冬时交错之 
气,又不可以为冬温也。 
《活人书》但言四时之温,盖不知温之源,故春责清气,夏责寒气, 
气,冬责温气,殊不知清、温、寒、热,总非温病之源。复以四时专令之脏而受伤,不但胶 
柱鼓瑟,且又罪及无辜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