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希那穆提传-第8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46章 慈悲的传承
1984年的4月我在奥哈伊的阿尔亚?威哈拉。这本自传快要完成了,但是该如何结尾呢?河水已经满盈,教诲的精髓有可能提纲挈领吗?有的时候它显得那么明澈、单纯,有的时候又显得遥不可及,浩瀚无边,涵盖了对整个宇宙的觉察。我向克里希那吉寻求写结尾的指引。
4月28日我们在松舍相见,他的头发已经银白,时间在他脸上留下了刻痕,但是那双眼睛仍然和初次启蒙后拍的那张照片上一样;那是一对清澈、无染而又永不回顾的眸子。我问他什么是他教诲的总结。对我而言,其范围非常广泛,它包括了佛陀的教诲和吠檀多哲学。他虽然否定了大梵或婆罗门的境界,但这些否定的话语却来自他身上的那股大能。这使我想起了时常被人提出的问题:“克里希那穆提是谁?他的传承到底是什么?”他是不是人类演化中的突变?也许好几个世纪以后,人类才能了解克里希那穆提带给人脑的挑战。
突然克里希那吉抓着我的手说:“保住这个挑战,把这个人忘掉。”他的双手就像海上的风暴一样,充满着大自然的能量。“你看看宗教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总是注意老师而忘掉教诲。我们为什么要如此重视那个身为人师的人?老师也许可以展现教诲,但是那个更超越的东西又是什么?水瓶固然可以盛水,但你要喝的是里面的水,而不是去崇拜那个瓶子。人们总是崇拜瓶子,而忘了里面的水。”
我的身心都跟着反应。“即使开始真正探索教诲的内容,都是一项重大的突破。”
克里希那吉说:“没错,确实如此。人类总是喜欢依人不依法,这是很严重的腐化。你看那些伟大的老师——譬如穆罕默德、耶稣基督和佛陀。你看看他们的信徒把他们的话语弄成什么模样了?连佛教的比丘都能杀人,完全违逆了佛陀的教诲。
“教诲必须透过一个人来示现,但是这个人并不是那些教诲,它是与个人无关的,我们不能因为对这个老师的爱和情感而忘了他的教诲。你们要认清教诲中的真理和它的深度,并且要在生活中实践它。假设这个世界上的人都说克是一个了不起的人,那又怎么样?你说克是一个突变,这句话并不能衡量他,这些形容词是不重要的。如果我活在佛陀的时代,我也许会被他这个人吸引,对他充满感情,但是我更关心的是他的话语。普普尔吉,你知道吗?脑子里的思想,已经把我们的脑子弄得如此狭小。如果你和一群科学家或各种不同领域的专家们谈话,你会发现他们的生活已经变得非常狭窄。他们总是以思想和经验来衡量一切。思想是有限的,经验也是有限的,它们只能涵盖人生的一小部分。”
他有些犹豫地说:“让我们重新开始。自我就是一大堆的记忆,自我就是知识的精髓,知识永远在时间的领域之内。自我感一旦消失,时间也就不存在了。宇宙的大能是没有过往的,但是人类却强调过去,如果这股大能不受自我的捆绑,它就是超越时间的纯粹能量。”
我问道:“但是这股大能一示现成肉身,便受到了局限。”
“没错。示现的本身需要时间,因此不论示现成一朵花、一棵树或一个人,那股大能都会受到限制。自我感一旦消失,就超越了时间。我质疑的是,脑子会不会像现在一样,继续不断地演化、修正、助长和累积更多的知识。我看到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我们熟知的冥想都是一种修炼和重复再三的诵念。它是以知识作为基础的,因此它是一件非常琐碎的事。有没有一种不是以知识或刻意修炼作为基础的冥想?只要意识还存在,意识的本身就是一种示现,其中就有时间感,因此意识必须止息,冥想才能出现。
“去年,我进入了言语无法形容的状态,它不在知识的领域之内,而且是完全超越时间的。当我闭上双眼或散步时,它就出现了。我一直在观察,我想看看这是我的幻觉,还是我的真相。”
克里希那吉放下讨论,进入了一种崭新的状态。
我说:“那个境界一定把脑子的本质完全改变了。”
“也许吧。”
“它能不能接触人脑?”
“可以的,可以的。”克里希那吉的声音充满着深切的慈悲,突然他问我:“普普尔吉,你读过很多古书和经典,你也和许多学者们讨论过。你接触到的都是一些什么?”
我让这个问题悬在那里,然后有点迟疑地说:“你知道,克里希那吉,我虽然读了很多经书,但是从你那里我学会了聆听。因此我只是聆听那些经书的内容,因为其中就有你所谓的那种境界,这样我就能接触到某个东西。”
克里希那吉问道:“为什么?”——这不是一个问题,而是帮助我推演的一种方式。
“因为要想接触到那个东西,并不需要语言文字。你说话的时候,我的心很平静,所以觉得和那个东西很接近。我在阅读经典,或单独坐在花园里听风声和鸟叫声时,也觉得和那个东西很接近。”
“克这个人会不会变得过于重要?”
“那股大能是透过他示现的,他当然重要。心一安静下来,你就和我们很接近了。我最近开始认清一件事,我的心智是无法接触那个东西的。它只能进展到某种程度而已,因此我知道我必须留给自我一点空间。”
克里希那吉笑着说道:“没错,给它一点玩耍的空间。”
“我发现克里希那穆提的个人习气已经所剩不多了。”
“是的。”
“接触你心智的那一刻,我们就可以感觉里面已经充满了那不可思议的东西。”
“是的。”
“去年这一年你一直在尝试——不对,尝试不是正确的字眼——拉近周围的人和那个东西的距离。”我停了一下继续说,“但是每一个人的因缘都是一种障碍。”
“你怎么播种,就怎么收成。”克里希那吉又笑了起来。
“因缘就是你存在的本质,它可以决定你的现在和未来,另外我也认清,我必须让思想自由活动,而不能使它过于具体化。我们必须将思想连根拔起。”
“没错,要把它们连根拔起,让这些思想变得轻松起来。”
克打断了我的话:“等一等,你要如何把你现在所说的话传达给五十个人或五千个人?”
“沟通的关键就在观察,别的都不需要了。”
“你要怎么回答别人?谁又是那个观察者?”
“唯一的答案就是观察,让自己开放,去发现一些东西。这个发现之旅,这个对于无限的洞见,真是不可思议。”
我走出房间时,心中产生了一个问题:克里希那穆提是谁?他的传承到底是什么?突然问题之中冒出了答案:整体人类。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能力突破局限,加入这无私的传承。
后来我问他有关三摩地的本质,他说:“脑子一整天都是安静的;每一个念头生起,脑子都能立刻看到它的完整内涵,这样的脑子是不累积的,每一个生起的东西都是圆满的。脑子里没有时间的活动,但是却有无限的律动。处在三摩地中有一种永恒的安全感。”
1985年的5月11日,克里希那吉刚好过九十岁生日,那一天我和他都在奥哈伊的阿尔亚?威哈拉。从他的房间可以看到那棵胡椒树。六十三年前他在那棵树下经历了神秘的意识转化。那天清晨我敲他的房门,克里希那吉打开房门时,我跪下来给他顶礼;他一边笑着一边把我拉起来,给了我一个温暖的拥抱。那天没有什么特别的事发生,九十岁的他又过了一天。
第47章 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1)
《薄伽梵歌》中的阿周那问克里希那,彻悟的人的本质是什么,“他如何走路,如何说话,如何举止?”
见过克里希那吉及听过他演讲的人,也时常问同样的问题。这一章或许能提供一些答案,但是并不完全,因为克里希那吉的奥秘是深不可测的。
克里希那穆提已经九十岁了,四十年来,他的生活并没有多大改变。在印度时,太阳一升起他就醒了。他会在床上躺一会儿,他身上的每一个感官都是清醒的,脑子里也没有任何妄念,直到彻底回神他才下床。接着他开始做瑜伽的体位法和吐纳术。他通常花三十五分钟做吐纳术,花四十五分钟做瑜伽体位法——身上的肌肉、神经系统以及皮表的细胞都得到充分的锻炼,呼吸也变得自然而调和。
八点钟克里希那穆提开始吃早餐,通常是水果、烤面包、牛油和麦片,有时也包括印度的依德力斯或得萨斯,以及蒸米糕加椰子甜味料。在早餐桌上,他通常和亲近的伙伴们讨论教育、校务、意识、电脑、人工智慧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人类的烦恼之源。他询问大家有关印度和世界的消息。大家很自由地讨论印度的情况,其中的暴力、腐化和价值观的衰败,还有人类的未来和人类心智的突变。每个问题都被提出加以探索,每个人都参与讨论,即使在讨论时,大家都有一种祥和和井然有序的感觉。
他对于各种外在情况——尤其是政局——所抱持的态度相当天真,但是有关人类心灵的问题,他的关怀是极为深切的。他时常停顿,让心智安住在问题中,他的反应充满着热情和威仪。上午如果进行对谈,早餐的讨论就会短一点。九点三十分小组讨论结束之后,我们再度聚在一起探讨到十一点。如果某个人有特别的问题或痛苦,便和他私下谈话。有时他会把他们领进屋里几分钟。没有小组讨论的时候,他和伙伴们可以谈上两三个小时。我们讨论死亡,上帝的本质,还有观者和所观之物的问题。所有最深刻的洞见,都是从这些讨论中披露的。
十一点三十分左右他回到自己的房间静躺三十分钟,阅读《经济学家》、《时代》或《新闻周刊》等杂志,以及有关大自然的图书或者侦探小说。他很少阅读严肃的书籍,但是周围的人都向他提供很多有关这个世界的资讯,譬如科技的发展和人类退化的各种现象。中午他洗个非常热的热水澡之后,再接受油压。午餐时间是一点整。他通常吃印度餐,没有油炸食物,而且很少有甜点。他喜欢吃辣椒,不过只允许自己吃一小块。午餐时间,讨论再度进行,有时也有来宾参与。
讨论的话题包括国际事务、科学的新发现、战争、核武等无解的问题。克里希那吉非常好奇,他提出的问题都很深入。科学的新发现令他着迷,有时他也预测一下未来。他说的话远远超越他的时代,他能洞见国际事件的意义,而且能把它们与整体宇宙相连。他时常询问来访的客人:“这个国家到底怎么了?它为什么会丧失所有的创造力?”但是没有任何答案能令他满意。他时常要求那些比较认真的人在心中保住那个无解的问题,并且觉察其中的暗示。心智退化的问题必须被提出来,心智必须保住这个问题,必须深思。
他觉察的范围广阔得令人生畏。他有一次对我说,有些问题应该永远保持在心里。
午餐时,克里希那穆提继续早餐时的讨论,偶尔他也会说些故事——他和动物之间的趣事,圣彼得和天堂地狱的故事,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