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耽美辣文电子书 > 诗经的历史 >

第2章

诗经的历史-第2章

小说: 诗经的历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昧郑荷J鳌㈣绞鳌⑻词鳌⒅褡印⑼┦鳌㈣魇鳌9饔校豪酢⒃妗⒚贰⒗睢⑻业取D竟弦皇担骸巴段乙阅竟希ㄖ郧龛ⅰ保╦u,古人佩带的一种玉);“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已经把自己种植的水果作为相互交换的礼品了。

    周王的簋及铭文

    簋是西周用来盛放黍稷稻谷等主食的器具,配合鼎组成礼器的主件。图为周厉王的簋,该簋座在直棱纹方铜座上,簋的两侧有高耸的大龙耳,整个簋体形魁伟,高59cm,是西周最大的簋。簋内有周厉王作为祭祀祝词的铭文,是研究西周历史重要的文献资料。

    八月剥枣 吴求 清代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豳风七月是诗经中最杰出的农事诗,是周人定居豳地时产生的。这首诗以农人的口吻叙述了他们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不仅是一首杰出的农事诗,也是社会学、历史学、农业学等方面的珍贵资料。

    桑者闲闲 养蚕业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农业种植中的一个重要门类。长江流域很早就开始养蚕,养蚕业已十分发达。诗经中反映采桑和桑园的诗有近20首。桑园的规模也相当大;而且,蚕已在室内饲养。室内养蚕需要采桑,大规模的养蚕,必有大规模的种桑。所以诗经魏风说:“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

    桑园不但是人们的劳动场所,它还是青年男女游玩和约会的地方。

    原始采集 采集业产生于原始时代。西周、春秋时代虽然五谷种植已蔚为可观,但采集业作为农业生产的一个补充,在当时仍占有重要的地位。上古时代,采集工作主要由妇女担任。诗经中有很多描写妇女采集的情景。采集的对象主要是各种野生蔬菜,如:荇菜、卷耳、疲q(fu yi)、蕨菜、苦菜、豌豆苗、艾蒿等。妇女们大量采集蔬菜,说明菜园的人工栽种蔬菜有限,还不能完全代替野外采集。这些野生蔬菜不但可食,而且可以入药。

    鱼纹彩陶盆新石器时代

    彩陶花纹是氏族部落的图腾标志,是族的共同体在物质文化上的一种表现。半坡文化遗址就属于一个以鱼为图腾的部落。捕鱼一直是一项重要的农事活动,先民也正是由对鱼的物质依赖,渐渐发展成为一种图腾崇拜。

    采药图绢本设色 宋代

    传说中的许多人物,如钻木取火的燧人氏、尝百草的神农、造字的仓颉等,都是先民对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一种神化和形象化。此图描绘神农在山中采药满载而归的情景。

    早期的纺织 纺织大约出现在4000多年以前。那时,妇女们用双手把纤维搓合在一起,后来发明了纺坠,有“吊锭法”和“转锭法”两种,可以加捻麻、丝、毛等多种原料,也可以纺织出各种粗细不一的纱。后来人们又发明了纺轮。纺轮在诗经时代已经普遍使用,至今在我国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仍在使用。

    先民早期的织布仅是手工编织,织机的出现,人类进入了利用纺织品的时代,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开始到来。

    秉畀炎火——以火治虫诗经小雅大田一诗对害虫做了分类。这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农作物害虫分类。从“秉畀(bi)炎火”一句来看,当时人们已经开始利用某些害虫的趋光性以火治虫,这说明以火光诱杀害虫的技术在3000年前的西周时代已经出现了。

    出猎 清代

    野外狩猎是古代非常重要的食物来源,在原始社会的漫长历史中,狩猎是人类获得肉食的唯一途径。西周,虽然已经开始圈养家畜,但贵族阶层显然对“野味”更感兴趣。对“狩猎”这种在原始社会奠定了男性社会地位的活动,也一直情有独钟。

    铲形钱币 东周

    钱的原形是一种农具,形状类似铲,用于铲草除地。钱的铸造时间并不确定,管子记载其兴起是在燧人氏时期,黄帝时期使用方法已经齐备;纪原中则记载铸钱始于尧。图为东周时期所铸钱币,铲形,正面铸有东周二字。

    鱼图腾 和采集一样,捕鱼和打猎是原始社会人们生存的主要手段。这个行业在西周、春秋时代仍占有重要地位。国风160篇,描写捕鱼、狩猎的诗歌有近20篇。从国风对捕鱼情景的描写中可以看出,西周、春秋时代鱼的品种已有10多种,如鳢(li)鱼、鲔(wěi)鱼、鳟(zun)鱼、鲂(fáng)鱼等。捕鱼的工具有大网,名叫“众”,也有小网,叫“哉”,有鱼竿。鱼线是用丝织成的,叫“缗”(ming,钓鱼用的线)。人们还发明了“笱”(gou),是一种出口有倒刺,能诱鱼进去而不能出来的筒形鱼篓。

    除捕鱼外,人们还将吃不完的鱼用水池养起,水池养鱼最迟在商代已经出现。孟子万章上说,有人送鱼给子产(郑国大夫),子产叫人用池子把鱼养起来。

    鱼在诗经中还有一个独特的现象,人们称之为“鱼图腾”或“鱼意象”。古人认为,鱼属阴,以此比女子。闻一多说,笱象征没有节操的女性,那些自由进出的各色鱼类,象征她所接触的男子。“鱼则是匹偶的隐语,打鱼、钓鱼等行为是求偶的隐语。”“以烹鱼或吃鱼喻合欢或结配。”以鱼象征人类两性的交媾、繁衍,这源于原始社会的鱼图腾崇拜。这种崇拜意识在西周、春秋时代的人们中还有遗存,原因是捕鱼在诗经时代还是一个大的产业,是人们食物的一个重要的来源。

    牛形墨砚

    商周时期,牛仅被用来祭祀,并且是等级最高的祭祀品。春秋时期,牛耕开始普及,牛走下了祭坛,成为生产活动中的主要畜力。后世学者多将其人性化,赞其勤劳等美德,而民间则多将之神化,牛神成为主管丰收的农业之神。

    人物龙凤帛画 战国

    这是一件葬仪中用以引导死者升天的铭旌,墓主人侧身而立,身着长裙,广袖宽袍,双手合十伸向前端,在她的前面不远处,绘有一龙一凤,暗示墓主人将在龙凤的接引下升入天界。整幅画以线条为基础,动静结合,十分和谐。

    鱼图腾崇拜在近年的考古发掘中也得到了证明。无论长江流域还是黄河流域,人死后用鱼作殉葬物十分普遍。以三峡地区的古代巴人为例。那时的巴人是以渔猎为主的民族,族人沿河岸居住。已经发现的战国至西汉初年巴人墓葬,不仅棺椁(guo)的形状像船,或者就以船为棺椁,在棺椁中还发现了大量的鱼骨残迹。考古学者认为,“巴”就是“鱼”的古字读音。黄河流域的鲁国(今山东)也是以鱼作为图腾崇拜的。“鲁”由“鱼”和“口”组成,在甲骨文中,方字作“口”,“鲁”就是“鱼方”的意思。

    西周、春秋时代,野外狩猎是男人的一种经常性活动,狩猎方法多种多样。从国风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人们不但用驱马射猎的方式来猎取较大的禽兽,而且还使用了猎犬帮助狩猎。捕捉小动物一般用网。网有大小之分,而且还发明了网车。由于捕鱼和狩猎是当时人们的一项重要食品来源,因此,对捕鱼、狩猎有一套严格的制度规定。如:规定春、夏时不准捣鸟巢,取鸟蛋;不准捕捉幼小的鸟兽,不可用鱼网在陂池中捕鱼;不准举行大规模田猎等。礼记月令记载,西周时,由“虞人”(周代管理山林的官员)对川泽进行统一管理,这一制度一直沿用到春秋时期。据左传记载,齐景公在沛地狩猎,用弓召唤管理山林的虞人,没有回音,于是派人逮捕了他,问虞人为何不来应召。虞人说,按照祖制,狩猎时要用皮冠呼唤虞人,我没有见到皮冠,所以不敢来应召。齐侯听了虞人解释,只好将他放了。国语鲁语记载:鲁宣公夏天在泅水之渊滥捕鱼,水虞官里革当即将他的鱼网拆断,并且对他讲了一番保护生物的道理。里革说:自古以来,只有大寒降临,才开禁捕鱼。春、夏时,正是鱼的孕育期。这个时候必须禁止用大小鱼网捕鱼,特别要禁止捕捞有卵的鱼及小鱼,使鱼鳖能生长。现在鱼正在孕期,不让鱼生长,用网滥捕,是贪婪的行为。里革的一番话,说得鲁宣公灰头灰脸,只好悻悻作罢。

    野合图

    尽管周礼对婚姻进行了较详细的规定,但野合的古风仍然存在,甚至周礼中也说:“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即在仲春之月,男女可以自由交往,甚至发生性关系也属正常。图为汉代画像石拓片。

    宰丰骨 商代

    在原始社会,狩猎是是获得肉食的最主要渠道。进入奴隶社会之后,虽然农耕得到普及,但因生产力低下,狩猎仍然是人们获得的食物及动物毛皮的重要方式。这段肋骨记载了商王帝乙将猎获来的犀牛赏给宰丰的事,它背面刻有兽面纹,并且镶有绿松石。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白玉鸠鸟佩 宋代

    鸟是中国的另一重要图腾符号。在古代文化遗址和文献中,鸟的形象和文字描述都很多。“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有五彩之鸟,惟帝俊下友,帝下两坛,彩鸟是司。”汉代以后,鸟的神性色彩渐渐淡化,形象逐渐走向写实。

    驱虫仪式

    “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则!”这是先民在腊祭(祭祀农业神的重要祭礼)中所吟的“咒语”。古代人们认为虫害是某种邪魔在作怪,因此驱虫仪式多以巫术形式进行,如图所示,几个农民在田间插竹竿,竹竿上写上禾神等名字,以期吓退各种害虫。

    最能真实反映周代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状况的是豳风七月。这首诗,以写实的手法记叙了周代农民一年四季的劳动和日常生活。男子的主要工作是田间耕作、狩猎,女子的工作是采桑、织布。这首四时农家诗,被称为周代农业的百科全书,具有极高的认识价值,受到历代史家的重视,从中可以看到周代农人的日常生活、劳作的具体状况。

    正月:农人开始修理农具耜(即犁头),把冰块运到冰室里藏好。

    二月:赤脚下地耕种,妻子和女儿送饭到地里,开始春耕生产。田官看见这个情景,心中十分高兴。二月,农人还要很早起来到冰室里取出冰块,献上韭菜和羔羊,为祭祀做好准备。

    玉蚕 西周

    西周初期,民间已经有栽桑养蚕活动。诗经中曾多处出现描述农耕蚕织的诗句,这件玉蚕是西周礼蚕时的祭祀器物。

    二十四节气图

    早在西周,人们就学会了用圭表测日影的办法来确定春、夏、秋、冬四个节气。战国末期,人们确立了二十四节气,从而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直到今天,人们仍然沿袭古人,根据二十四节气来判断时令。

    四璜玉珮组

    玉珮是西周最能显示等级身份的玉器,一般由马蹄形黄玉或白玉,与珠状枣红色玛瑙以及料珠相间,连缀成串,不同等级身份的人佩戴不同的玉珮组,图为四璜玉珮组,是等级较低的诸侯夫人佩戴的器件。

    三月:姑娘拿着竹筐上山去采桑和白蒿(一种食用蔬菜)。一路上提心吊胆,怕被贵公子看上了,被纳为妾婢。

    四月:王瓜成熟了,开始采摘。

    五月:蝉开始鸣叫了,斯螽推动双腹,想要飞翔。

    六月:织布娘(一种虫)开始活动了。农人一家上山采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