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悲观论集卷-第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手压在不同的位置,在这种或别种情况下,我的知性才能建构物体的形状,因为对于物
体的触摸是感觉的原因,这可以从我更换手的位置中得到证实。天生盲人的手感,在感
觉立方客体时,无论在哪条边还是哪个方向上,都是一样的:虽然只有手的很小一个部
分压在棱上,但所产生的感觉丝毫没有立体感。然而,他的知性从感觉到的阻力中可以
得出一个直接的、直观的结论,即这一阻力必有一个原因,而这一原因就通过作为一个
坚硬物体的结论表现出来;通过手臂的运动来感受客体,如果手感没有变化,他就能够
建构空间的立体形状,这种能力对他来说是先天的。如果原因的和空间的表象,连同它
们的法则一起,对他来说已不存在,那么,关于立方体的形象就永远不会从他的手上的
连续感觉中产生。如果一根绳子从他手中拉过,由他感到的摩擦和拉绳的持续过程的原
因,他就可以建构一个长长的圆柱形物体,该物体在他手上一个特定位置始终朝一个方
向运动。但是,借助于时间所进行的空间位置的变化,即运动的表象,永远不可能从他
手上的纯粹感觉中产生;因为这种感觉既不包含也不可能只通过自身产生任何此类事物。
相反,正是理智在一切经验之前,在自身之中包含有空间和时间直观,以及与空间和时
间同在的运动可能性的直观;理智还包含因果表象,以便从感觉——经验所给予的只是
表象——追问感觉的原因,并把此原因构建为具有一定形态,在一定方向上运动的物体。
因为手上的纯粹感觉跟因果表象、实体性以及在时间中空间的运动之间的区别是多么悬
殊啊!手上的感觉,即使触摸的位置和点是改变的,它所给予的材料却是始终如一地匮
乏不堪,不足以从中建构具有三维特性的空间表象,以及具有广延性、不可入性、内聚
力、形状、坚固、柔软、静止和运动的物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的表象,简言之,客观世界
的基础。相反,这一切之所以可能仅仅是因为理智是先于一切经验的,它自身中包含着
作为直观形式的空间;作为变化形式的时间;以及作为统辖变化生灭的因果律。恰恰就
是在一切经验之前的所有这些形式的先在,构成了理智。从生理学上看,这是大脑的一
种机能,就像人的胃负责消化,或者肝脏分泌胆汁一样,这种机能不是在经验中学来的。
不然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很多天生的盲人能掌握关于空间关系的全面完整的认识,使他们
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视力方面的缺限,并且取得惊人的成功。例如,一百年前的桑德森,
是一个天生的盲人,在剑桥讲授光学、数学和天文学①。这也是可以用来解释伊娃·劳
科这种完全相反的情况的唯一方法,这个人生来缺臂少腿,然而仅靠视觉获得了关于外
部世界的直观,而且不比别的孩子慢②。因此,所有这些都证明,时间、空间和因果律
都不是通过触觉和视觉得到的,也不是任何外来的东西,而是内在的,因而是非经验的,
它们只能起源于理智。从这里我们又可以知道,对于物质世界的直观,其本质是一个理
智过程,这个过程由知性来完成,感觉只不过为理智在各种具体情况下的运用提供机会
和材料。
①狄德罗在《谈盲人的信》中对桑德森作了详细的说明。
②参见《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第二卷,第四章。
我将要证明视觉也如此。这里唯一直接的材料是视网膜所经历的感觉。这种感觉虽
然有许多变化,但可归结为光明与黑暗以及两者之间的程度变化,再就是各种色彩。这
种感觉完全是主观的:它只存在于我们的有机体之中、皮肤之下。如果没有知性,我们
永远不可能意识到这些变化,假若我们的眼睛在感觉时没作各种特别的调整,那么,这
种感觉就跟在我们之外的客体的形状、位置、远近毫无共同之处。因为视觉只提供作用
于视网膜的各种各样的影响,这正像画家调色板上充满了各种不同的颜料一样。假如知
性突然被剥夺——譬如说是由于大脑性麻痹——这发生在我们正凝视富丽广阔的自然风
光时的一瞬间,我们的意识里什么也没有留下,但是感觉却不改变,因为这就是知性刚
才还以此建构直观的原始材料。
这样,知性就能够从譬如光线、形状和色彩这种有限的材料中产生可见的世界,在
空间直观的帮助下,通过从结果追问到原因这一简单的功能,世界就能呈现出千姿百态、
无穷无尽的景观,而这首先要依赖于感觉本身的帮助,感觉本身就在于:作为一个球面
的视网膜能够容纳印象并置;其次,光线总是直线运动的,在眼睛里的折射也是直线的;
最后,视网膜拥有一种直接判断印在它上面的光线来自何方的能力,也许这只能由光线
穿过视网膜球面而进入其背后来加以说明。但是,由此我们得知,纯粹的印象可以立即
显示它的原因的方向;即它直接顺着光的方向或反射的光而指向客体的位置。把这一客
体作为原因之过渡无疑以因果关系以及空间法则的认识为先决条件;但是,这一认识恰
好构成了理智的内容,这样,还是理智从纯粹的感觉中产生直观。现在,让我们更细致
地考察它这样做的过程。
它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正确地确立客体的印象,不过客体的印象在视网膜上是颠倒的。
我们知道,最初的倒置是以下列方式产生的:因为可见客体上的每一个点都是以直线朝
四面八方射出的,从最上面来的光线经由瞳孔狭窄的孔眼与从最下面来的光线交叉而过,
这样,前者就落在底部,后者则落在顶部,同样,从右边来的落在左边,从左边来的则
落在右边。眼睛的折射器官,由水状液体、晶体和玻璃体所组成,只用来集中来自客体
的光线,以便它们在视网膜这个有限的空间里寻到立足点。假如视觉仅是感觉,我们应
该直观到被倒立了的客体的印象,因为我们是这样接受它的;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假
如我们停止在这种感觉上,我们就会把它作为眼睛内的某种东西加以领悟。然而,事实
上,知性会立即用它的因果律起作用,而且由于它从感觉中能够获得印在视网膜上的光
线是从哪个方向来的这一材料,所以它能反沿着这两条线去追问其原因;以致这一次光
线的交叉是在相反的方向发生的,作为原因的客体在空间中直立着呈现自己,即客体在
它最初发出光线的位置上,而不是在它们抵达视网膜时的位置上。——这一过程中理智
的纯粹本性,之所以排除了所有其他的、特别是生理的解释,还因为从下面事实可以得
到验证:假如我们把头夹在两腿之间,或头朝下躺在一个小山上,我们看到的仍然是正
位客体而非倒立着的;虽然视网膜上那一部分通常遇到客体位置较低的那一部分,现在
所遇到的都是较高的那一部分。事实上,如果没有知性,一切都会是乱七八糟的。
知性在把感觉转化为直观所做的第二件事情是从双重的感觉中产生一个单一的直观;
因为从我们所看到的客体那里事实上所接受到的印象,对于每一只眼睛来说都是独有的,
跟另一只眼睛所接受的印象无关;甚至在方向上也都稍有差异,但是客体却是以单一的
形象呈现自己的。而这只能发生在知性之中,产生过程如下:除非我们是在看一个很远
的客体,即物体在200英尺以外,否则,我们的双眼从来都不是完全平行的。另外,当我
们看客体时,它们都会直接瞄向客体,由此双目的目光互相会聚,以使每一只眼睛里的
视线投落在所寻求的客体上的一个准确的点上,这就形成一个角,这个角被称为视角;
视线本身被称为视轴。当客体立于我们的正前方时,这些视线恰好印在视网膜的中心,
有两个点在每只眼睛中是完全互相对应的。知性,其唯一的任务是找寻万物之因,立即
把印象确认为来自外物的某一点,虽然此时感觉是双重的,并且知性把这种感觉归为一
个原因,因此,原因便作为统一的客体呈现自身。我们直观到的一切,都是作为原因被
直观的,即作为一个我们经历过的结果的原因,因而是在知性中。但是,因为我们双目
所看到的不仅是一个点,而且包括客体上相当大的一个面,然而我们是把它作为一个统
一的客体加以直观的,所以,我们很有必要进一步深入地加以解释。位于视角顶点那一
面的客体上的所有部分所射出的光线不可能直接进入中心,而是来到每只眼睛里的视网
膜的侧面;落点在两个侧面上的位置都是一样的。我们不妨以左边为例。这样,光线所
印上的点彼此就完全对称,包括中心也如此——换言之,它们是同样的点。知性立即就
理解了它们,并相应地使用上述因果直观法则对它们加以解释;结果,它不仅把印到每
一视网膜中心的光线,而且把投到每一视网膜上所有其他相应对称的光线,都归结到所
看的客体上的一个单一的光点上,即它既看到了所有这些个别的点,也看到了完整的客
体。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一个视网膜的外侧与另一个视网膜的外侧以
及一个内侧与另一个内侧相对应,而是一个视网膜的右侧与另一个视网膜的右侧相等,
等等;所以这种对称性不能从生理学上来理解,而应从几何学上取得解释。关于这个过
程以及与之相关的所有现象的许多清晰说明,可从罗伯特·史密斯的《光学》中找到,
在凯斯特内尔的德译本中(1755年)也可看到一部分。我只提供一个图,确切地说,这
个图表现的是一个特例,对此我们还要谈到,但它可以用来说明整个物体,假如我们毫
无疑问地放弃R点的话。根据这一插图,我们就能明白我们的双眼不变地盯向一个客体,
以便两个视网膜上相应对称的地方可以接受来自相同点上的光线。当我们前后左右上下
移动眼睛而环视四周时,以前印到每一视网膜中心点的客体上的点,现在每次都投在不
同的位置上,但是在任何情况下,这个点在两个眼睛里的投入位置仍是左对左、右对右,
如此等等。在考察一个客体时,眼睛上下滑动地注视,以便使客体上的每一点都不断地
进入视网膜的中心,这样才看得最清楚:我们用双眼全面地审视它。因此很显然,我们
仅用两只眼睛看事实上跟用10个手指摸物体过程是一样的,在不同方向上无论是每只眼
睛还是每个手指都会有不同的印象:所有这些印象都是知性从一个客体中得到认识的,
因此,是知性在空间中认识并建构了客体的形状和大小。这就是为什么盲人之可能成为
雕塑家的原因。我们可以举约瑟夫·克兰霍斯这个著名的例子,他1853年死于提洛尔,
从5岁起就是一个雕塑家①。因为无论直观以什么原因获得材料,直观总是知性的一种作
用。
①法兰克福《论坛报》,1853年7月22日对这个雕塑家介绍如下:——“盲人雕
塑家约瑟夫·克兰霍斯,7月10日卒于提洛尔的纳德斯。在他5岁时,由于天花而双目失
明,从此以雕塑聊以自慰。普拉格(Prug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