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jiu >

第5章

jiu-第5章

小说: jiu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98。 除可以当场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外,行政机关应当自受理行政许可申请之日起“15日”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
299。 行政合同的双方当事人中至少有一方是“行政主体”。
300。 根据《行政处罚法》,执法人员与当事人有“直接利害关系”应当回避。
301。 经过复议的案件,赔偿义务机关是“原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
302。 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可以申请行政复议的是“具体行政行为”。
303。 行使行政案件审判权的是“人民法院”。
304。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
305。 可以申请复议的裁定是“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的裁定”。
306。 目前我国法律法规规定的有关特定法律关系的行政确认不包括“亲子关系的确认”。
307。 听证制度体现了“公正原则”。
308。 行政机关在行使其职能时,要力争以尽可能快的时间,尽可能少的人员,尽可能低的经济耗费办尽可能多的事,体现了“行政效率原则”。
309。 决定政府要服从法律,行政要受法的支配的是“民主政治制度”。
310。 国务院依宪法或法律授权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是“行政法规”。
311。 行政强制执行的目的是“实现义务的履行”。
312。 根据《行政处罚法》,违法行为在一定期限内未被发现,不再给予行政处罚。该期限为“2年”。
313。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的申请。
314。 不能作为行为诉讼被告的是“受委托的组织”。
315。 可以上诉的裁定是“驳回起诉的裁定”。
316。 在判决作出后立即发生法律效力的是“二审法院的判决”。
317。 行政给付是一种典型的“授益性行政行为”。
318。 在某些复杂情况下,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时未能准确判断所涉及财产的价值,强制执行后才发现已超出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的范围时,应当将多余部分退还被执行人。这体现了“行政强制比例原则和适当原则”。
319。 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代表国家,以国家名义实施的行为,其实现的保障是“国家强制力”。
320。 法的规范中调整范围最广的是“基本规则”。
321。 某市在公务员招考中规定,信仰某教派的人员不得报考,这规定违反了“行政公正原则”。
322。 相对于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是“执行机关”。
323。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履行行政职责中最经常、最广泛使用的一种权力是“行政处理权”。
324。 行政指导发生作用是基于相对方的“同意或协作”。
325。 规定了行政法规听证制度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326。 某县税务局委托某企业代为收取该企业职工的个人收入所得税。如果该企业的某次征税行为违法,则负责赔偿的是“县税务局与企业负连带责任”。
327。 派出所干警甲在处理一起打架斗殴案件中,对乙处以30元罚款,如果乙请求国家赔偿应向“该派出所”提出。
328。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已经被受理的“不得申请复议”。
329。 组成行政诉讼合议庭的是“审判员”。
330。 管辖确认发明专利权的案件、海关处理的案件的是“中级人民法院”。
331。 起诉人对不予受理的裁定,可以“提起上诉”。
332。 应纳税人因拖延纳税期限被处予的滞纳金属于“执行罚”。
333。 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监督制度是在“县级以上”。
334。 在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和许多涉及重要的国家和公共利益领域,一般都不适用“行政合同”。

宪    法

1、我国宪法以 法律   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2、 社会主义制度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 民主集中制  的原则。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  法治国家  。

5、宪法规定,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 私有财产权  和继承权。

6、自治区、自治州、 自治县  都是民族自治地方。

7、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籍   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8、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 一律平等   。

9、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  权利   ,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10、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 人民法院   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 人格尊严  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 非法搜查  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13、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 赔偿  的权利。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它的常设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
会。

15、法律和其他议案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 过半数 通过。

16、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由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选举。

1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 中央人民政府 ,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18、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秘书长组成 国务院常务会议  。

19、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行政措施,制定  行政法规   ,发布决定和命令。

20、省、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和它们的常务委员会,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  地方性法规  ,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21、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22、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是国家的 审判机关 。

23、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 法律监督   机关。

行政许可法
1、《行政许可法》所称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 申请  ,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 

2、行政许可的实施和结果,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 个人隐私 的外,应当公开。 

3、行政许可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修改或者废止,或者准予行政许可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变更或者 撤回  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 

4、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的法定事项,  地方性法规   可以设定行政许可。

5、行政许可由具有 行政许可权   的行政机关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

6、经  国务院   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可以决定一个行政
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许可权。

7、申请人可以委托   代理人 提出行政许可申请。但是,依法应当由申请人到行政机关办公场所提出行政许可申请的除外。 

8、行政许可申请可以通过信函、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 电子邮件 等方式提出。 

9、行政机关应当将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有关行政许可的事项、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以及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的目录和申请书示范文本等在  办公场所  公示。

10、申请事项依法不需要取得行政许可的,行政机关应当即时告知申请人  不受理     。 

11、行政机关受理或者不予受理行政许可申请,应当出具加盖本行政机关专用印章和注明日期的 书面凭证  。 

12、除可以当场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外,行政机关应当自受理行政许可申请之日起  20  日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但是,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13、行政许可直接涉及申请人与他人之间重大利益关系的,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前,应当告知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享有要求 听证  的权利。

14、行政机关应当指定审查该行政许可申请的工作人员以外的人员为听证主持人,申请人、利害关系人认为主持人与该行政许可事项有直接利害关系的,有权申请 回避  。 

15、经过听证程序的,行政机关应当根据  听证笔录  ,作出行政许可决定。  

16、行政机关根据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设备、设施进行 定期检验  。对检验合格的,行政机关应当发给相应的证明文件。 

17、违反法定程序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行政机关或者其上级行政机关,根据利害关系人的请求或者依据职权,可以 撤销   行政许可。   

18、行政许可有效期届满未延续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办理有关行政许可的 注销  手续。

19、行政机关 违法  实施行政许可,给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依照国家赔偿法的规定给予赔偿。 
  
行 政 处 罚 法
1、没有法定依据或者不遵守  法定程序 的,行政处罚无效。

2、 实施行政处罚,纠正违法行为,应当坚持 处罚与教育  相结合,教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觉守法。

3、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所给予的行政处罚,享有 陈述权、申辩权   ;对行政处罚不服的,有权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4、法律、行政法规对违法行为已经作出行政处罚规定,地方性法规需要作出具体规定的,必须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 行为、种类和幅度的 范围内规定。

5、行政处罚由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在 法定职权  范围内实施。

6、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权只能由 公安机关  行使。

7、行政处罚由 违法行为发生地 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管辖。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8、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行政机关必须将案件移送 司法机关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9、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 罚款   的行政处罚。

10、已满  14  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

11、违法行为构成犯罪,人民法院判处罚金时,行政机关已经给予当事人罚款的,应当 折抵相应罚金   。

12、违法行为在 2  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13、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对公民处以  50   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的,可以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14、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经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  先行登记保存  ,并应当在7日内及时作出处理决定。

15、行政机关作出   责令停产停业   、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

行政复议法

1、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