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她不想穿-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俞青手中一顿,把信笺放下,沉默片刻,轻声道:“就叫毓秀山庄吧。”
西山的庄子也早已修整好,那些工匠们也都于年前搬了进去,因是工匠们住的,便取名天工堂。
天工堂的工匠们如今已增加到二百多人,家眷也都在庄上,都各有工作,养鸡,种菜,桑蚕。
孩子们则都送去了学堂,俞青命人在庄子的南边改建了一个院子作为教室,让人教授他们基础知识。
俞青毕竟在那个科技发达、信息爆炸的时代生活了那么久,见识自然不是这个时代的人所能及得上的,很多东西即便没有特意去学,但大致的原理还是知道的。
她把自己记得的一些东西都记录了下来,给天工堂送去,对外只说是无意中得来的。
这些工匠都是经过严格筛选招进来的,本身技艺就都是同行业中的佼佼者,如今摈弃门户之见互相交流,都有了不少灵感。
又有了俞青给的这些东西,众人都有了很大的启发,短短数月,天工堂就研制出了不少东西,上次那批极为纯净的玻璃就带来了巨大的利润,如今连山庄上的窗户都由油纸换成了玻璃,亮堂堂的。
京城中的富贵人家也都换上了玻璃,连带着玻璃镜也流行开来,俞青名下的店铺赚了个盆满钵满,已经在南方开了两家分店。
俞青命人从中分出百分之一,作为研发人员的红利,这次参与研发的人员都按功劳分得了不少钱,众人看了都羡慕不已。
俞青又命人传下话去,只要做得好,人人皆有奖赏,若有重大研究发现者,不仅有红利可拿,还可以得到封赏。
自此,众人的积极性越发高了,每隔一段时间都有小成果出来,成品源源不断送往店铺。
也幸而有这些店铺的收入支持,养善堂与学堂的运转才能维持下去。
养善堂专门收留被遗弃的婴孩和无家可归的孤儿,并请了孤寡老人和妇女专门照顾年幼的孩子,洗衣做饭缝缝补补。
年纪大一些的孩子则是跟着庄子上派来的老师傅们学习技艺,虽都是粗浅的手工艺,但只要学好了,将来也能养活自己。
养善堂也并不是白养他们,规定年满十二岁便要到庄子上或铺子里学着做一些简单的事,十四岁便要正式开始工作,可以选择一门手艺学习。
其中女孩子们也是一样,有兴趣有天分的,跟着学习算学、管理、和基础的医学,打理店铺,其余的则是学习编织,纺织等技艺。
若是实在对此不感兴趣的,也可以留在养善堂里,继续帮助孩子们。
不愿留下的,做工满三年后可以自行离开。
这些孤儿,大多是因为战争和饥荒流离失所,对好不容易得来的安稳生活非常珍惜。
养善堂也慢慢步入正轨,那些权贵人家的女眷们原本也会做些善事,自从养善堂成立,便时不时捐赠些银米柴炭等物,一则能讨好了皇后娘娘,二则也可以留下善名。
对于这些行为俞青并没有拒绝,不管捐赠者是谁,一应物资都由专人登记造册,每样东西都严格登记。
物资的管理由两组人轮流管理,库房钥匙和账目则分由四人掌管,每旬一查,最大程度减少了贪腐的可能。
当然这个方法无法完全杜绝贪腐,日后必然也会出现问题,但至少短时间内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这养善堂是皇后开办,自然没有那不长眼的人来挑事,成立至今倒也颇为顺利,慢慢的,一些流离失所的妇女和老人也都住进了养善堂。
民间溺婴之事也日渐减少,大多弃婴都送到了养善堂门口,毕竟是自己的亲骨肉,如果能有一条活路,谁都不愿下此毒手。
如此一来,俞青的名声简直好到了极致,即便是在朝堂之上,对这位皇后也是交口称赞。
而在去年年前,俞青筹建的学堂便已完工,分别为格物堂、致知堂、国学堂、尚武堂。
学堂招收学生并不限制身份,只要想读书的,只要通过了考核便可入学,一旦被取中,不仅包食宿,每月还有生活补贴,一时间报名的人更是激增。
这年头的穷苦百姓,哪里有几个上得起学堂的,如今听闻有这等好事,自然是喜之不尽。
尚武堂招收的多是八旗中战死军士的遗孤,这些年大清连年征战不休,战死是士兵也日渐增多,这些都是生活在八旗最底层的旗人,家境都十分普通,一旦家中男子战死,便失去了顶梁柱,全靠那一点生活饷银和抚恤金过日子。
俞青此举,一是为了给那些家庭一点帮助,二则也是想借此培养自己日后的势力。
此次尚武堂招收的弟子也不多,只四十六人,其中三十八人是旗人,另外八人是平民子弟。
这些孩子虽是旗人,却处在八旗的最底层,即便将来入了军中也只是普通士兵,爬不到高位,因此并没有引起忌惮,宗室与百官还因此对皇后娘娘的仁善有了更深的认识。
尚武堂除了教授行军打仗的经验外,俞青还另外开设了武术课程,由专人教授武艺,她的脑海中不知装了多少武功秘籍,随便拿出来一样都可以教出一位顶尖高手。
俞青让他们学的是她改造后的一套武功,比较普通,相对而言也颇为简单,对修习者的资质要求不高,练成后当然无法与武侠世界的高手相比,但若勤加练习,不仅可以强身健体,以一当十也没问题。
国学堂教授的则是正统的四书五经,术数、明经等科目。
学堂除了基础的国学,还请了汤若望教堂中的传教士们前来讲课,专门讲授物理、化学、几何、天文、医学等方面的知识。
对俞青此举,大部分人都没什么想法,只是些贫家子罢了,学的又是奇淫技巧,不足为虑。
于是,在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大清日后的变革已由此开始。
第42章 清穿(11)()
不到一年时间;俞青名下的商铺以已经慢慢扩展到各地,尤以以百货商铺最为火爆。
百货商铺主要经营的都是天工坊研究出来的成品;其中新式肥皂,火柴,玻璃镜最为热销。
不过短短半年,这些东西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老百姓生活中常见的日用品。
俞青的资产也已经累积到一个十分惊人的数字。
随后她又与贵太妃合作,暗中组织了一支船队,带着丝绸茶叶瓷器前往东瀛与高丽贸易。
不过来回两趟,就赚了十几万两银子,饶是俞青事先有心里准备,看到这个数字也被吓了一跳,更别提贵太妃了。
看完账册;贵太妃感叹道:“没想到这其中利润竟如此丰厚;实在出人意料,这还只是在这两个小地方,若是像前朝那样能去西洋诸国,只怕更不得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俞青闻言;一直以来的一个念头慢慢浮现出来。
这日,俞青照例去慈宁宫给孝庄请安。
孝庄便说起昨日鳌拜福晋与苏克萨哈福晋进宫一事来,“我昨日看她们两个面色不对,只是当着众人的面不好多问,也只模糊听说他们两家闹起来了;到底是怎么回事你给我说说。”
俞青道:“听说是两家争地,鳌拜的侄子塞本得把苏克萨哈家的小儿子给打的动不得,险些断了骨头,两家便打起来了,为此闹了个天翻地覆。”
鳌拜与苏克萨哈虽然都是议政大臣,但一直不怎么合得来,这次偏巧两家看中了同一块地,都互不相让,可不就打起来了。
孝庄闻言,面色微沉,叹了口气道:“为了争块地打得你死我活,实在太不像话了。”
自大清入关后,圈地运动就没停过,虽在顺治四年就已经停止了大规模的圈地,但零星的圈地、换地仍时常发生,八旗贵族之间的圈地之争更是屡禁不止,时常为此发生争斗。
土地越来越少,八旗之间争斗的也越来越厉害,而老百姓却流离失所,无地可耕。
南方各路义军未平,前明余孽到处作乱,北方罗刹国与准格尔蠢蠢欲动,整个大清都处在风雨飘摇中。
连年征战,国库早就入不敷出,还要发放数万旗民的饷银,明年的军饷还不知从哪里出,想到此处,孝庄不禁揉了揉额头。
俞青见孝庄面带愁色,心念一转便知她在烦什么,趁机说起自己的想法,道:“姑母是在烦恼国库空虚之事吧?前几日汤大人同我说起西洋诸事,倒是想到了一个法子,说不定可以解决这个困境。”
孝庄闻言一怔,坐起身来,道:“什么法子?说来听听。”
汤若望虽是外国人,在大清朝廷的地位却颇为特殊,顺治与孝庄都对他极为信赖。
俞青道:“我听汤若望大人说西边的国家非常向往我们东方的文化,咱们这里普通的丝绸、茶叶和香料在那边可以卖出天价,一船茶叶甚至可以换回一船黄金。
咱们八旗人丁越来越多,光靠国库的供养实在太过吃力,而且听说西方国家已经发明了火器,大炮。
因此我想着不如组建一只远航的船队,让八旗上上下下都可以参与进来,用我们的茶叶丝绸等物同他们贸易,如此一来既解决了国库空虚的问题,也可以打探一下其他国家的情况,一举多得。”
俞青此举自然不只是为了赚钱,后世清朝落后于西方诸国,一是因为闭关锁国,二是科技落后。
若能早些把新科技的技术带回来,日后泱泱大国也不会被人打上门来无还手之力,沦落为奴,处处受人欺辱。
那耻辱的百年,是每一个华夏子孙的痛,这也是她最不愿意看到的。
孝庄闻言,沉吟不语,其他的她倒没怎么放在心上,番邦之国终究是蛮夷,并没有什么可怕的,只是这国库空虚确实是个问题。
这几年来八旗人口增长极快,若按这个速度,日后必定是个极大的负担,国库根本支撑不了,既如此,倒不如依孟古青的法子,让他们去外面试试。
俞青也不急,端着茶盏喝茶。
半晌后,孝庄抬起头,道:“其他的倒没什么,只是出海就要造船,还要购买货物,这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今连年用兵,国库空虚,根本没有这么多银子,朝堂上也不会同意。”
俞青闻言便知孝庄动摇了,放下茶盏道:“造船的事姑母不必担心,这船队既然是我提议组建的,自然不用朝廷操心。
银子可以私下筹募,我可以出大头,剩下的有意愿的可以出。至于朝廷方面的看法,这并不是国事,只是我一时兴起弄只船队而已,用不着国库出银子,文武百官想来也没什么说的。”
孝庄闻言,低头沉吟片刻,犹疑道:“八旗的人未必会愿意参与此事。”
对于旗人经商,朝廷本身没有成文的禁令。但是在清代前期,八旗人口较少、旗内的官缺、兵缺较多,旗人几乎人人都能有饷,生活富足。
在这种富足的情况下,渐有了鄙夷商贾的思维。
但俞青知道,到了清中叶之后,人口激增,而旗缺数量未变,官缺、兵缺自然不能满足如此的人口,八旗旗民渐渐游手好闲,不事生产,不务正业,到了晚期更是沉迷鸦片,给社会安定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低头思索片刻,俞青抬起头道:“没有人愿意参与的话也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