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病外治腹穴疗法-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足少阳经、足太阴经与阳维脉交会穴;带脉、五枢、维道为足少阳经与带脉交会穴。
由于腹部的类穴比其他部位要多,所以腹穴在内病外治中的地位就不言而喻了。
skbshge
一、上腹穴位()
上腹穴位见图8。
图8 上腹穴
1。 下脘
【别名】 下管,幽门。
【属经】 任脉。
【类穴】 本穴是任脉与足太阴经交会穴。
【位置】 《甲乙经》:在建里下1寸。
【取法】 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
【局部解剖】 在腹白线上,深部为横结肠;有腹壁上、下动脉和静脉交界处的分支;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作用】 健脾和胃,消积化滞。
【主治】 脘腹胀痛,呕吐,呃逆,饮食不化,肠鸣,泄泻,痞块,虚肿。
【外治方法】 针刺法:毫针直刺1~1。5寸;艾灸法: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火罐法:留罐10~15分钟;刮痧法:刮3~5分钟。
【配穴】
①配足三里,主治食饮不化、呕吐。(《针灸资生经》)
②配陷谷,主治腹胀肠鸣。(《百症赋》)
2。 建里
【别名】 无。
【属经】 任脉。
【类穴】 无。
【位置】 《甲乙经》:在中脘下1寸。
【取法】 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3寸。
【局部解剖】 在腹白线上,深部为横结肠;有腹壁上、下动脉和静脉交界处的分支;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作用】 健脾和胃,消积化滞。
【主治】 胃脘胀痛,饮食不化,呕吐,肠鸣,泄泻,水肿,胸闷心痛,身肿。
【外治方法】 针刺法:毫针直刺1~1。5寸;艾灸法: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推拿法:揉、摩均可,3~5分钟。
【配穴】 配内关,主治胸中之苦闷。(《百症赋》)
3。 中脘
【别名】 上纪,太仓,胃脘,中管。
【属经】 任脉。
【类穴】 本穴是胃之募穴,八会穴之一,腑会中脘,是任脉与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经交会穴。
【位置】 《甲乙经》:在上脘下1寸,去心蔽骨与脐之中。
【取法】 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局部解剖】 在腹白线上,深部为胃幽门部;有腹壁上动、静脉;布有第7、8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作用】 健脾和胃,消积化滞,理气止痛。
【主治】 胃脘痛,腹胀,饮食不化,呕吐,呃逆,反胃,吞酸肠鸣,泄泻,痢疾,疳积,臌胀,黄疸,便秘,便血,虚劳呕血。
【外治方法】 针刺法:毫针直刺1~1。5寸;艾灸法: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火罐法:留罐10~15分钟;推拿法:揉、摩法均可,5分钟。贴敷法:贴敷相应药物治疗,隔日1次;磁疗法:可贴小至中等剂量磁片;照射法:可用激光针照射法5~10分钟;刮痧法:刮3~5分钟。
【配穴】
①配腕骨,治脾虚黄疸;配上脘,治9种心痛。(《玉龙赋》)
②配足三里、气海等穴,主治便血。(《针灸聚英》)
4。 上脘
【别名】 胃脘,上管,上纪,胃管。
【属经】 任脉。
【类穴】 本穴是任脉与足阳明经、手太阳经交会穴。
【位置】 在巨阙下1寸,去蔽骨3寸。
【取法】 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5寸。
【局部解剖】 在腹白线上,深部为肝下缘及胃幽门部;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7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作用】 健脾和胃,和中降逆,理气化滞,宁神定志。
【主治】 胃脘胀痛,腹胀,呕吐,呃逆,纳呆,饮食不化,腹泻,痢疾,黄疸,惊悸,癫 。
【外治方法】 针刺法:毫针直刺1~1。5寸;艾灸法: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推拿法:揉、摩均可,5分钟。
【配穴】
①配不容、大陵,主治呕血;配中脘,主治寒中伤,胃饱食不化。(《针灸资生经》)
②配中脘,治9种之心痛。(《玉龙赋》)
5。 巨阙
【别名】 无。
【属经】 任脉。
【类穴】 本穴是心之募穴。
【位置】 《甲乙经》:在鸠尾下1寸。
【取法】 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6寸。
【局部解剖】 在腹白线上,深部为肝脏;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7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作用】 和中降逆,宽胸化痰,宁心安神。
【主治】 心胸疼痛,心烦,惊悸,尸厥,癫狂,痫证,胸满,气短,咳逆上气,腹胀,呕吐、呃逆,反胃,吞酸,肠鸣,泻痢,黄疸,噎膈。
【外治方法】 针刺法:毫针直刺1寸;推拿法:揉、摩、按法均可,5分钟;刮痧法:刮3~5分钟。
【配穴】
①配筑宾,主治癫狂,妄言怒骂。(《千金方》)
②配关冲、支沟、公孙、阴陵泉,主治霍乱。(《千金方》)
③配膻中,治膈痛蓄饮。(《百症赋》)
6。 鸠尾
【别名】 尾翳,骨干。
【属经】 任脉。
【类穴】 本穴是任脉络穴,膏之原穴。
【位置】 《甲乙经》:在胸前蔽骨下5分。
【取法】 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胸剑结合部下1寸。
【局部解剖】 在腹白线上,腹直肌起始部,深部为肝脏;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6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作用】 和中降逆,清心化痰,宽胸宁心。
【主治】 心胸痛,心烦,心悸,癫狂,痫证,胸满,咳喘,呕吐,呃逆,反胃,胃痛。
【外治方法】 针刺法:毫针直刺0。5~1。0寸;刮痧法:刮3~5分钟。
【配穴】 配大椎,主治痫证。(《千金方》)
7。 腹哀
【别名】 肠哀,肠曲。
【属经】 足太阴脾经。
【类穴】 本穴是足太阴经与阴维脉交会穴。
【位置】 《甲乙经》:在日月下1。5寸。
【取法】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4寸。
【局部解剖】 在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肌部;布有第8 肋间动、静脉;布有第8肋间神经。
【作用】 调理脾胃。
【主治】 绕脐腹痛,胁肋胀痛,饮食不化,大便脓血,痢疾,便秘。
【外治方法】 针刺法:毫针直刺1~1。5寸;火罐法:留罐10~15分钟。
【配穴】 配太白,主治食不化。(《针灸资生经》)
8。 食窦
【别名】 命关。
【属经】 足太阴脾经。
【类穴】 无
【位置】 《甲乙经》:在天溪下1。6寸陷者中。
【取法】 在胸外侧部,当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局部解剖】 在第5 肋间隙,前锯肌中,深层有肋间内、外肌;布有胸外侧动、静脉,胸腹壁动、静脉;布有第5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作用】 宽胸利膈,理气和中,健脾助运。
【主治】 胸胁满痛,咳吐逆气,嗳气反胃,肠鸣,腹胀水肿。
【外治方法】 针刺法:毫针斜刺1~1。5寸;刮痧法:刮3~5分钟。
【配穴】 配膈俞三阳络透郄门、阳陵泉主治胸胁满痛。(《腧穴学》)
9。 章门
【别名】 长平,肋髎,胁髎,季肋,脾募,后章门,肘尖。
【属经】 足厥阴肝经。
【类穴】 本穴是脾之募穴,八会穴之一,脏会章门,足厥阴足少阳之交会穴。
【位置】 《甲乙经》:在大横外,直季肋端。
【取法】 在侧腹部,当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
【局部解剖】 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第10肋间动脉末支;布有第10、11肋间神经;右侧当肝脏下缘,左侧当脾脏下缘。
【作用】 疏肝健脾,化积消滞。
【主治】 腹部胀痛,肠鸣,泄泻,呕吐,神疲肢倦,胸胁痛,黄疸,痞块,疳积,腰背痛不能转侧。
【外治方法】 针刺法:毫针斜刺1~1。5寸;火罐法:留罐10~15分钟;刮痧法:刮3~5分钟。
【配穴】
①配石门、三阴交,主治奔豚上气。(《针灸资生经》)
②配太白、照海,主治大便秘结。(《针灸大成》)
③配然谷,主治石水。(《针灸甲乙经》)
10。 期门
【别名】 无。
【属经】 足厥阴肝经。
【类穴】 本穴是肝之募穴,足厥阴、足太阴、阴维脉之交会穴。
【位置】 《甲乙经》:在第二肋端,不容旁各1。5寸,上直两乳。
【取法】 *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局部解剖】 在腹内外斜肌腱膜中,有肋间肌;有肋间动、静脉;布有第6、7肋间神经。
【作用】 疏肝理气,健脾和胃。
【主治】 胸胁胀满疼痛,腹胀,呃逆,吞酸,呕吐,泄泻,饥不欲食,小便不利,遗尿,胸中热,伤寒热入血室,乳痈,疟疾,咳喘,奔豚。
【外治方法】 针刺法:毫针斜刺1~1。5寸;电针法:10~15分钟;刮痧法:刮3~5分钟。
【配穴】
①配长强、天突、侠白、中冲,主治心痛气短。(《千金方》)
②配气海、曲池,主治伤寒发狂。(《针灸大成》)
11。 石关
【别名】 石阙。
【属经】 足少阴肾经。
【类穴】 本穴是足少阴肾经与冲脉交会穴。
【位置】 《甲乙经》:在阴都下1寸。
【取法】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局部解剖】 在腹直肌内缘,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9肋间神经。内部左右各当胃体及其幽门部。
【作用】 和胃通肠,调理冲任。
【主治】 呕吐,呃逆,脘腹疼痛,食滞便秘,产后腹痛,不孕。
【外治方法】 针刺法:毫针直刺1~1。5寸;拔罐法:留罐或闪罐10~15分钟。
【配穴】 配膈俞、中脘、足三里,主治食后呕吐,心下坚满。(《腧穴学》)
12。 阴都
【别名】 食宫,石宫,通关,食吕。
【属经】 足少阴肾经。
【类穴】 本穴是足少阴肾经与冲脉交会穴。
【位置】 《甲乙经》:在通谷下1寸。
【取法】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局部解剖】 在腹直肌内缘,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8肋间神经。
【作用】 和胃通肠,调理冲任。
【主治】 胃脘痛,腹胀,腹痛,便秘,胸胁痛,不孕。
【外治方法】 针刺法:毫针直刺1~1。5寸;拔罐法:留罐或闪罐10~15分钟。
【配穴】
①配少海、商阳、三间、中渚,主治疟身热。(《针灸资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