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病外治腹穴疗法-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肾液上潮之孔道。舌表面有薄而透明的黏膜层,黏膜上主要有4种*,即丝状*、叶状*、菌状*和轮状*。后两种*内有味蕾,所以能感受味觉。舌与脏腑、经络关系非常密切,因而具有辨别五味、调节声音、搅拌食物、协助吞咽的功能。
②舌与经络、脏腑的关系。舌通过经别和经筋的循行与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足厥阴肝经络舌本;足少阴肾经夹舌本;足太阳之筋结于舌本;手少阳三焦之筋入系舌本。可见心、脾、肝、肾、膀胱、三焦等脏腑的经脉、经别和经筋,与舌有直接联系。其他脏腑如肺、胃、大肠、小肠、胆、心包等,虽未与舌发生直接关系,但是通过经络之间的相互关系,其经气亦可间接地通于舌。因此,人体的脏腑都通过经络与舌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杨云峰说:“舌者心之苗也,五脏六腑之大主,其气通于此,其窍开于此者也。查诸脏腑图,脾、肺、肝、肾无不系根于心,核诸经络,考手足阴阳,无脉不通于舌。”
舌的血脉由心所主,舌象可反映心的功能状态,而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宰全身脏腑气血的状态,故心的功能状态反映了全身脏腑气血的功能状态,脏腑气血的病变往往通过心而反映于舌。故有“舌为心之苗”的说法。
舌体肌肉由脾所主,舌的味觉与脾胃功能有关,舌象不单反映了脾胃的功能状态,而且代表了全身气血津液的盛衰。
舌苔,由胃气上蒸所生。周学海《形色外诊简摩》说:“苔,乃胃气之所熏蒸,五脏皆禀气于胃,故可借以诊五脏之寒热虚实也。”
“唾为肾液”,玉液是其上潮之孔。肾为先天之本,五脏六腑之精又都归藏于肾,故从舌象可反映全身脏腑精气盛衰的变化。
③脏腑在舌面上的分部。前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认识到舌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舌的一定部位也分属一定的脏腑。一般常用分法有以下两种:
五脏划分法:“舌尖主心,舌中主脾胃,舌边属肝胆,舌根主肾。”也就是说,舌尖主上焦(心、肺),舌中应中焦(脾、胃);舌之两边候肝、胆;舌根应下焦(肾)。这与寸口诊脉时的上以候上,中以候中,下以候下的脏腑分部原则是一致的(图18)。
图18 舌诊脏腑部位分属图
胃经划分法:按胃经划分的方法是:舌尖属上脘;舌中属中脘;舌根属下脘。此法适用于对胃肠疾病的诊断。
④望舌方法。观察舌象时,医生应让患者面向光源,取正坐姿势,舌体自然伸出口外,舌尖略向下,舌面舒展平坦,充分暴露舌体,以便进行观察。患者应避免伸舌时间较长、舌体卷曲、紧张。望舌应从舌尖开始,依次细看,一般是先观舌质的神、色、形、态,再看舌苔的苔质和苔色。因为舌质位深而难以观察,舌苔表浅而易察,并且舌质常因伸舌时间过长易随舌体上的血管变形而发生改变,而舌苔位浅,不受其血行变化的影响。望舌时应迅速、准确,力求在较短时间内一次完成,不能让病人反复伸舌或伸舌时间过久,必要时,也可让病人休息2~3分钟后,再观察一次,使之真切。
(2)舌诊的内容:舌诊的内容包括望舌质和望舌苔两部分。舌质又称舌体,指舌的肌肉、脉络组织。舌苔则为舌面上所生的一层苔状物质。舌质与舌苔的诊察各有侧重点,一般来说,察内脏之盛衰,重在望舌质;察病邪的深浅与胃气的存亡,重在察舌苔。气病察舌苔;血病察舌质。
正常舌象:正常人的舌象应是舌体柔软,活动自如,胖瘦、老嫩适中,舌质淡红,舌苔薄白均匀,干湿适中。临床常将正常舌象简称为淡红舌,薄白苔。病理舌象,是指因疾病引起的舌质、舌苔的异常变化。
①望舌质,包括观察舌体的神、色、形、态之异常变化。
②望舌神。望舌神的有无主要从舌质的荣枯、灵动等方面进行观察。舌质荣润红活,光泽而有生气,舌体灵动自如者,为舌有神,说明胃气未亏。此时,无论苔之黄、白、灰、黑,刮之里面红润,为神气荣华之征,虽病也是善候。
舌质干枯晦暗,无光泽,无生气,舌体运动呆滞,为舌无神,乃是恶候。此时不论有苔无苔,为神气全无之象,诸病皆凶。
③望舌色。舌色是指舌质的颜色。正常舌色为淡红色,如有所偏则为病。常见的舌色有以下几种:
淡白舌,舌色较正常人为淡,其色红少白多,甚则毫无血色者,称为淡白舌。主虚证、寒证,或气血两亏证。其形成乃因阳虚气少,运血无力,或气血两虚,血不上荣于舌所致。
红舌,舌色较正常舌稍红,甚者呈鲜红色者,称为红舌,主热证,但有虚实之分。红舌乃由热盛血涌,气血充盈舌体脉络所致。舌色鲜红,干燥少津,甚或起芒刺,舌苔黄厚者,属实热证。常兼见烦渴引饮,身热,面赤,脉洪数等症。舌尖独赤为心火上炎。舌边红赤为肝胆火旺。舌中红赤为中焦热盛。舌上满布深红色小点,如珠鼓起,为红星舌,乃因温热之邪伤于心脾,脏腑俱热。舌中伴有紫斑,为欲发斑之兆。舌色鲜红,少苔或无苔,甚起裂纹者,属虚热证。常兼见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脉细数等症。若舌红嫩,望之似润,扪之燥甚者,为妄行下法,津液内竭之象。红舌既可见于实热,又可见于虚热,其辨别的关键在于舌面上是否有苔,有苔者为实热,无苔或少苔者为虚热。此外,尚须结合兼症仔细鉴别。
绛舌,舌色深红,称为绛舌。绛舌多系红舌进一步发展而成,介于红色与紫色之间。主病有外感与内伤之分。外感热病表示凡脏腑、经络有病,气血盛衰,皆可影响于心、血、脉三者,使之发生变化而从脉象上反映出来。正如元代滑伯仁《诊家枢要》说:“脉者,气血之先也,气血盛则脉盛,气血衰则脉衰。”气血热则邪热深入营血,多见于热性病急期阶段。内伤杂病常见于久病、重病之人,多属阴虚火旺。绛舌的形成,总由热盛血行加速,舌体脉络充盈所致。
红舌与绛舌均主热证,但病情的轻重和病势深浅有所不同。绛舌在外感疾病中,为病邪内入营血,病势较深,病情较重,红、绛舌无苔少津,是津枯液伤,阴虚内热证,但绛舌较之红舌病情更重。
紫舌,舌质色紫,称为紫舌。主病有寒热之分。紫舌亦可兼夹绛,或淡或青之舌。绛紫舌多由红绛舌发展而成;淡紫或青紫舌又多由淡白舌发展所致,亦称青紫舌。紫舌主热证、寒证和瘀血证。总为舌体脉络瘀阻的表现。舌尖有紫色斑点者,为心血瘀阻。舌边有瘀斑者,为肝郁血瘀。舌中紫暗者,为瘀阻胃络。舌紫而满舌滑腻,为痰湿内蕴化热。紫舌而肿大,为伤于酒毒。舌色紫如猪肝,枯晦无津,为胃肾阴液已竭之危证。
④望舌形。舌形是指舌体的形状。常见的舌形异常变化及主病如下:
娇嫩舌,即指舌体纹理细腻,形色娇嫩。娇嫩舌多兼浮胖,故又称胖嫩舌。乃因阳虚气不化水,水湿停聚,上泛于舌,或气血不足,舌体失养而成。临床主虚证、寒证。
苍老舌,即指舌体纹理粗糙,形色坚敛,苍老干燥。主实证、热证。苍老舌多系实热之邪亢盛,充斥内外,但正气未伤,邪气壅实于上而成。
胖大舌,舌体较正常为大。 其轻者略胖厚,甚则胀塞满口,称为胖大舌。胖大舌又有胖嫩与肿胀之分。若舌体胖大而娇嫩者,称为胖嫩舌;若只胖大而不嫩,为肿胀舌。胖大舌主病,因其兼见舌色之不同,有虚、实、寒、热之别。若舌体胖嫩,舌色淡白,多属脾肾阳虚,水湿不化,水饮痰湿阻滞舌络所致。若舌红绛,舌体肿胀满口,多为心脾有热,气血上壅;若舌肿而色紫暗,多见于某些药物中毒或酒毒之人。
瘦薄舌,舌体瘦小而薄,称瘦薄舌或瘦瘪舌。主气血两虚,或阴津不足,总由舌体失养而成。若舌色淡白而瘦薄,多为心脾两虚,气血不足。舌色红绛而瘦薄,多用阴虚火旺,津液大伤所致。若干瘪无津,色晦暗,不能言语者,为气阴两竭之危候,预后不良。
裂纹舌,舌面上有各种不同形状的沟裂,称为裂纹舌。裂纹舌多以舌的前半部及舌尖两侧前缘最为多见,亦可见于全舌面。主热邪炽盛、阴液耗伤、营血亏虚之证。总由舌体失养而成。
若舌质红绛而有裂纹,多为热盛伤津。若舌色浅淡而有裂纹,是血虚之候。若舌绎光燥而有裂纹,多为阴液亏损。若舌淡白而细纹密布,为脾虚湿浸,因脾虚气血化源不足,舌体失养,且水湿上泛所成。此外,正常人亦可见裂纹舌,多为先天所致,无明显临床意义。
芒刺舌,舌面*增生、肥大,高起如刺,摸之棘手者,称为芒刺舌。芒刺多呈红点,亦称点刺。主邪热炽盛证。热愈甚则芒刺亦愈大愈多。根据芒刺所生部位不同,可以判断何脏何腑热甚。舌尖生芒刺,多属心火亢盛;舌边生芒刺,多属肝胆火盛;舌中生芒刺,则为胃肠热盛。此外,芒刺又可与舌苔、舌色结合兼察。若芒刺而兼黄厚燥苔,甚或焦黑燥苔,为阳明腑实证,因燥热内结肠道所致。若芒刺而兼见舌质红绛,无苔或少苔,或伴见裂纹,为热入营血,阴液耗伤。但应注意,如见白苔而黑刺满布舌面,刮之黑刺如净,舌润,渴不多饮者,此为真寒假热,不可视为真热证。
齿痕舌,舌体边缘有牙齿的痕迹,称齿痕舌,亦称齿印舌。齿痕舌常与胖大舌并见。主脾肾阳虚,寒湿内盛之证。其形成多因阳虚水湿内停,泛溢于舌,舌体肿大,受齿缘挤压而成。正常健康人,舌体亦可见轻微齿印,但长期存在而不消失,且舌体并不胖嫩,此属先天性齿痕,并非病态,应予注意。
光滑舌,舌面光洁如镜,光滑无苔,称为光滑舌,亦称镜面舌、光莹舌。舌质红绛而光滑,表示阴液大伤,多为久病胃阴、肾阴枯竭之证。若舌面滑无苔,舌色淡白者,为脾胃虚弱,气血两亏。
舌下脉络,舌下脉络是指分布于舌系带两侧,当金津、玉液穴处,隐隐可见两条较粗的青紫色脉络。若舌下脉络粗胀,色青紫或紫黑者,多为肝郁气滞,瘀血阻络,或痰热交阻,或寒凝血瘀之证。常见于心肺病患者与痰浊证之人。
⑤望舌态。舌态是指舌体运动的状态。舌态的异常变化常有强硬、痿软、颤动、歪斜、吐弄、短缩等表现。
强硬舌,舌体失其柔和,板直强硬,运动不灵或不能转动,致使语言謇涩、饮食困难者,称为强硬舌,亦称舌强。外感热性病和内伤杂病均可见此种舌象。外感热病中为热入心包,高热伤津;内伤杂病多为痰浊内阻,中风或中风先兆。舌体强硬并非局部病变,实属脏腑病症的表现。
痿软舌,舌肌萎缩,舌体软弱,伸缩无力者,称为痿软舌,亦称舌痿。舌痿亦可见于外感热性病和内伤杂病,主高热津伤,阴液亏虚,气血两虚。
颤动舌,舌体震颤不能自主,动摇不宁者,称为颤动舌,也称震颤舌或舌颤、舌战。主气血两虚和肝风内动之证。动者属风,责之于肝。乃因血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