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观禅修-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相及感受的意识。在禅修时,行者控制第六识,使它安止不动,此类念头因而不会升起。第六识有两个层面:对他者的知识及对自己的知识。当心转向外境并想道:“噢,这是好的或这是不好的。我需要这个或我不需要这个”时,对他者的知识就产生了。以外境为导向的知识是概念性的。对自己的知识是对自己在想什么的极其直接的知识。这种自我觉知是非概念性的,若没有这种自我觉知,我们就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它是让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否在禅修的一种觉知与觉性,所以,在禅修时,我们会有这种觉知与觉性。
禅修时,心或一般意识被吸收至根本识或阿赖耶识中,例如,若我们把波浪当做是念头,根本识是海洋,那么,波浪起源于海洋,生起之后,又消逝于海洋之中。同样的,念头起源于根本识连绵不断及无碍的明性,生起之后,又消逝于根本识之中。此外,当风很大的时候,海洋中的波浪会增加;当风平浪静下来时,波浪会平息,海洋会变稳定、变平静。同样的,念头出现于心中,如同一阵风起自根本识,这会造成心中念头的各种动态;如果这一阵来自根本识的风平息了,并消没于自身之中,念头就会平息,而心也会平静下来。在密勒日巴(Milarepa)的一首歌中即叙述道:心显现的方式就如同海洋显现的方式一样。波浪会回到海洋中安住,如同念头会回到心中安住一般。如此,念头只是心的显现或变幻而已。所以,念头自心升起,因为它们来自心;因此,当自根本识升起的风平息时,心就变平静了。
所以,“止”的究竟形式就是使念头没入根本识之中,心因而变得很稳定、很放松。换句话说,倘若行者有很多念头起自这根本识,禅修时,他必须更加努力地把这些念头吸收回到根本识无间、无碍的明性中,如此,行者将会有一个放松及平静的心。
第六识必须放松于根本识中,因为它自根本识升起,因此必须返回其中。禅修时,行者须要让第六识安止及平静下来,而且没有任何念头升起。根本识本身并不会造成禅修的障碍。但是,第七识或烦恼识具有“我执”的特征,它一直都在那儿,它并不会造成禅修的障碍,但是,它会造成解脱的障碍。然而,当行者逐渐变得较习于“无我”的觉悟时,这个烦恼识、这个微妙的我执会逐渐消失。如果第六识和前五识(五种知觉意识)纠缠在一起时,那么它将造成禅修的障碍。但是,如果心平静、稳定地安住于心,且不沈迷于感官觉受,那么感官觉受就不会造成禅修的障碍。然而,由于寻常的心有沈溺于感官觉受的习性,初学者最好在一个安静、不受干扰的地方禅修。
注:
1、精微之气或风(梵文“瓦又(vayus)”)共有数种。其中,精微之火气使身体温暖,供给身体暖热及宁适。精微之水气使身体保持湿润,遍满全身,具有水元素的功能,精微之风气了使身体产生物理动作。活动的能力及身体的柔软来自风元素的作用,心的活动和身的活动都来自这种精微气。精微之土气使身体保持稳定并防止它的改变,它给予身体坚实性。论注以这种方式谈论“土气”、“风气”……等。
一般而言,元素共有四种:土、火、风及水。土是我们下面的土地,水是往下流动的物质,火是会燃烧的物质,风则在我们周围移动。土元素具有坚实及持久不变的特性,火元素具有温暖及燃烧的特性,水元素具有湿润的特性。四大元素指的是坚实、温暖、湿润及活动这四种特性和功能。例如,土元素使事物坚实及耐久、水元素使事物凝聚、结合在一起。举个例子来说,一根手指并不会瓦解、分散,它结合为一个整体,这就是水元素的功能。火元素的功能是使事物成熟并造成事物的改变,例如,火元素的暖热使一朵花成长。事物的发展或发育、成熟、进入衰退和老化的状态,及改变的整个过程,都是由于火元素的活动与作用。
2、有些中心在禅坐之间做行走式禅修。行走式禅修不含任何观想。但是,行者必须觉知到每一只脚的提起及放下……等动作。行者只是觉知走路的动作,这个过程类似于将心安住于气息的过程。这个方法为小乘传统所使用,记述于“律藏(vinaya)”典籍中,但是,在西藏,大部分禅修在传统上都是坐下来修的。我觉得行走式禅修可以非常有益,因为它不但对心有利,对身体也有利,而且膝盖不会酸痛。
认识“止”之禅修经验
认识“止”之禅修经验
《知识宝藏》对禅修的描述,包括了典籍传统,也包括了禅修大师的口授教法。典籍相当地重要,因为它们叙述及解释佛陀法教的意义;口授教法也很重要,因为它们来自禅定的实际经验。首先,让我们由描述可能使禅修步入歧途的五种过患及八种对治方法的禅修典籍传统开始,认识修持“止”的经验。
五种过患
在禅修时,行者必须辨认哪些是出自禅定的经验或觉受、哪些是必须去除的过患。有五种过患必须藉由八种对治力而加以去除,这五种过患或缺点会阻止禅定的开展。无著(Asanga)在撰述弥勒菩萨法教之《辨中边论(DifferentiationoftheMiddleWayfromExtremes)》中,讨论了这五种过患。此典籍谈及:若心能安住在一个对象物上,那么心就变得很受用、很稳定,我们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愿来运用心。相反的,通常我们的心就像是一匹野马,当我们骑在一匹野马的背上时,无法停留在一个点上,无法去想去的地方;但是,如果我们的心变驯服了、变得受用了,我们就能做任何想做的事了。我们能利用自己的心去增加智慧及悟性:或者,如果我们需要神通力及天眼通,也可以去发展它们。藉由产除五种禅修的过患,我们可以得获一个受用的心。
第一种过患是“怠惰”。怠惰阻止禅修的运用,因为在接受禅修的指导之后,我们甚至懒得开始修习。怠惰其实共有三种。第一种是冷漠、迟滞,落入此中者,除了睡觉之外,对做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第二种是贪恋、沈迷于世俗活动,以致于没有修持佛法或禅定的欲望;行者反而热衷于诸如猎捕动物、说谎及欺骗他人……等世俗活动,这些成为行者所喜爱、所习惯或经常想到的活动。从某一方面来说,行者具有精进力,但是,这种精进是修持佛法的障碍,这也称为对不善、负面活动的贪执。第三种是沮丧及自责,这是由于“别人能禅修,可是我不能;别人能了解佛法,可是我不能”的想法而产生的怠惰。事实上,所有的众生都能禅修并勤持法道;但是,如果他们低估自己的能力,这就是所谓的自暴自弃。
第二种过患是忘却教导,这是由于缺乏对如何正确地禅修的觉知,在禅修时,行者应该非常地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必须铲除什么过患,及必须应用什么对治方法。所以,行者必须谨记禅修的教导。
第三种过患是昏沉及亢奋(或掉举)的障碍,这两种障碍被归类为同一种过患。昏沉之中的心是混浊不清及迟钝的:昏沉很显著时,心会失去明性;昏沉轻微时,心仍然具有一些明性,但是相当微弱。亢奋也可分为显著及轻微两种:显著的亢奋产生时,行者不断地想自己做过什么、拥有过什么乐趣,所以无法将心安住在任何事物上:轻微的亢奋产生时,心保持显著的稳定性,但是微细的念头仍然不断地升起。所以,这两种昏沉及两种亢奋,能使心失去明性及稳定性,而成为禅修中的障碍。
第四种过患是对治不足(不作行)。这种情形的产生,是由于当昏沉或亢奋出现于禅修之中时,行者觉察到这些念头或情况,但是并未应用对治的方法。若行者不应用对治方法,禅定将不会开展。
第五种过患是对治过度(作行)。这种情形是当昏沉或亢奋的过患在禅修当中出现时,行者应用了对治方法,昏沉或亢奋的情形因而被去除了;可是,行者仍然继续应用对治方法,虽然这已经不需要了,这就是对治过度的过患。对治方法应该在昏沉或亢奋出现时才加以应用;当过患被剔除之后,行者应该只是安住于平等性之中。
虽然昏沉及亢奋各有特点,但它们对禅修的障碍及影响却是相同的,所以可以被视为一种过患。依此系统计算,总共有五种过患。但是,如果把昏沉及亢奋分开来算,则总共有六种过患,这是莲花戒在《禅定修习次等》中所使用的系统。
八种对治
行者必须铲除上述的五种过患才能开展禅定。首先,行者必须能认知、辨识这些过患是什么,然后应用对治方法去铲除它们,这称为铲除五种过患的八种对治。
如同前面所叙述的,意识总共有八种,这八识又称为“主要的心(principalmind)”,在这些意识之内会发生转化或变化;这些变化称为“心识事件(mentalevents)(心所)”,它们有时候可能是好的,有时候可能是不好的,这些心识事件也可以由五蕴的观点来曲述,五蕴分别是色蕴(形相之积集)、受蕴(知觉之积集)、想蕴(认知之积集)、行蕴(心识事件之积集)及识蕴(意识之积集),这描述了发生于“主要的心”之内的变化。在行蕴的分析中,总共有五十一种不同的心识事件(五十一心所),包括怠惰、忘却教导……等等。五种过患是心识事件,而八种对治也在五十一种心识事件之内。
第一种被提及的过患是怠惰,这是一种力量特别强的禅修障碍,有四种心识事件可对治怠惰。第一种对治方法是具有禅修的愿力或兴趣。这表示行者喜欢禅修,而且很高兴地禅修:我们也可以说:行者对禅修产生执著。但是,这种执着是好的、是正面的,所以,我们使用“愿力(aspiration)”这个字,因为“执着(attachment)”这个字通常含有负面、有害的意思。在藏文里,“执着”依正、负面意义而分为两个字:“洽(格)帕(chagpa)”是不好的、负面的执著,通常翻译为“执著”或“贪执”;“摩帕(mopa)”是好的、正面的执著,通常翻译为“愿力”。如果某个人喜欢偷盗,并对偷盗产生执着,这就是“洽(格)帕”——负面的执著;如果某个人想要帮助别人或修持佛法,并对此产生执著,那么,这就是“摩帕”,因为这种执著对自已及他人都有利。就行为造作者所持有的“我必须做这个”的想法而言,这两个字的意义似乎是相同的,但是“摩帕”的立意是帮助,“洽(格)帕”的立意是伤害。“洽(格)帕”这个字也含有“困住”的意思,所以行为者停留在所在之地,无法到达更高的地方,因此,这个字意味着对个人发展的阻碍。如果这种执著是针对诸如禅修的正面事物,那么,它会带来正面的结果。如果一个人喜欢禅修,那么他将会去禅修,这自然会消除怠惰的障碍;可是,有时候执著的事物并不是正面的,它将不会带来任何利益。例如,我接到一封来自南非的信,写信的人说她非常喜爱她的猫,但却失去了它;这是一只非常美丽的猫,她就是无法忘记且不停地思念着它。这是一个无利益的执著的例子。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