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观禅修-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姿势
禅修时的姿势有两种叙述方法:毗卢遮那佛或大日如来(Vairocana)七支坐及禅修(dhyana)五支坐。在这一节里,我将叙述毗卢遮那佛七支坐。“毗卢遮那”的意思是“使其明亮”或“使之清明”,所以,毗卢遮那坐姿是帮助行者开展禅定状态及使心稳定与清明的身体坐姿。心是否变得稳定,取决于所谓的“气”或“精微之风”(梵文“瓦又(vayu)”,藏文“隆(lung)”。“气”有“粗略之气(grossair)”,即我们所呼出及吸入的空气:另外也有“精微或微妙之气(subtleair)”,牵涉到身体的活动及念头的活动。身和心是相关联的,当各种精微之气在身体中稳定下来时,心也会变稳定。行者藉由体内“气脉(梵文“那迪(nadi)”,藏文“擦(tsa)”,有精微之气流动于其中之精微管道)”的修持而使这些气稳定下来。如果气脉是正直及稳定的,气也会变稳定。要使气脉正直及稳定,行者在禅修时必须维持适切的姿势。
精微之气计有数种:使身体稳定及坚韧的是“土气”(精微之土气);保持身体温暖的是“火气”(精微之火气);防止身体乾涸的是“水气”(精微之水气);将温暖传送至全身各处并致使身体活动的是“风气”(精微之风气,藏文“隆”之“隆”)。每个人都具有四种元素的精微之气。此外,尚有第五种精微之气——下行清除气(down…word…eliminatingair),能转化胃中的食物,分离食物与废物,并将废物由肛门排除。(注1)。
毗卢遮那七支坐有七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是(1)保持脊椎挺直,以保持中脉(中央之能量管道)的挺直。生命力之气(持命气)称为“波若那”(梵文prana,藏文“索(克)隆(soklung)”,在中脉中流动。“波若那”使身体稳定及坚韧。它又称为“土气”,因为它给予身体稳定性及持久性。如果身体在禅修时往前倾,或往左、往右或往后倾斜,中脉将会随着倾斜,流动于其中的生命之气(持命气)将会不顺畅。因此,若行者保持脊椎挺直,“土气”将会流动得很顺畅,而产生稳定性及持久性。
“水气”布满全身并保持它的湿润。如果这些水气流入中脉,它们自然会变稳定。为了使水气流入中脉,行者(2)将双手置于禅定姿势,(3)两肘稍微往外突出。土气及水气都自然往下降,“水气”则自然往上升。为了使火气进入中脉,行者(4)将下颏稍微往内收或往下弯,这有防止火气往上升的效用。
为了将“风气”引入中脉,行者应该(5)保持眼睛稳定不动。“风气”和身体的活动有关联,而眼睛和心的动态有极密切的关系——眼睛的转动会使心随着转动。所以,行者要使眼睛保持静止,将视线集中在鼻尖前虚空中,这会使心静止,并使风气进入中脉。同时,(6)双唇自然地放松,舌尖安放在上颚。为了使下行清除气稳定,行者(7)双脚交盘结金刚跏趺坐或莲花坐。
坐姿的前五个要点和五气有关,但是风气有两个要点——眼睛及唇、舌的安置。水气也有两个要点——手结禅定印及手肘稍微外展。所以,禅修的坐姿总计有七个要点。许多教法说,在开始禅修之前,行者应该先清除旧息三次,因为一般或正常的呼吸,会使身体累积不纯净或不好的气。为了排除这种无益的旧息,行者必须以大于平常的力量——但是并非极大的力量——呼气;在这么做的同时,行者要观想所有的烦恼及业障都随著气息被呼出,然后以非常放松的方式吸气。这总共要做三次:第一次以稍微大于平常的力量,第二次以再大一些的力量,第三次以再更大一些的力量。在这之后,行者回复正常的呼吸,非常放松,并观想自己已经将所有的不善排除了。
禅修时,双手要安放于禅定姿势——即结禅定印或定印。禅定的意义是:“安放于平等的姿势中”。你可以将右手放在左手上,因为“平等地安放”表示双手放在同样的高度上。所以,如果一只手是放在膝盖上,另外一只手也应该放在高度相同的另一个膝盖上。这两种放法并没有差别,采用你觉得舒适的一种放法。
在金刚乘的大手印(梵文“玛哈慕爪(mahamudra)”传承中,通常教授的是刚才所讨论的毗卢遮那七支坐。但是,蒋贡康楚采用莲花戒在《禅定修习次第》中所叙述的八支坐。在开始时,你应该先舒适地坐下,然后遵照这八大要点调好坐姿。
首先,双脚应该双盘结金刚跏趺坐或半盘结半跏趺坐(半莲花坐)的姿势。你应该放松,不须要勉强自己结金刚跏趺坐。在西方,并非每一个人都能盘腿而坐。有些人盘腿时膝盖会往上跷,但是,当身体逐渐变得柔软时,膝盖自然可以放平,重点是:坐得舒适比坐在痛苦中要来得好。
第二,双眼必须半闭,既不全张并直视前方,也不全闭而使一切都在黑暗中,双眼应该毫不费力、毫不紧张地半闭着,所以它们是全然放松的,你可以完全不必去想它们。
第三,上半身必须是挺直的。由于身体和心互有关联,如果身体是直挺的,气脉就会直挺,精微的能量将能顺畅地流动于其中,而心将会变得平静及稳定:倘若身体是弯的,气脉会变得壅塞,心会受到不良的影响,因为某些气脉里将会只有少量的能量在流动,其他的气脉中则有流动迅速的能量,这将造成大量的念头在心中纷纷升起。
第四,双肩应该要齐平,且身体要挺直,不应该倾向左方或右方。
第五,眼睛要往下朝鼻子的方向看,你的视线应朝向鼻子,所以你会觉知到自己的鼻子。标准的叙述是:视线应该落在离鼻尖四指宽的距离。
第六,双唇及齿列之间皆应有些微的空间,因为如果齿列紧合在一起,可能会制造磨擦的声音。
第七,舌头应该顶在上颚,否则,唾液会在口中累积,吞嚥唾液会使你分心。
最后,呼吸应该自然、不费力。你不应该试图压抑气息或用力做深呼吸。
坐姿这八大要点,诸如眼睛半闭,或许个别看来显得相当不重要,但是,就开展全然的明性及稳定性而言,这八大要点实际上都很重要,因为,每一个要点都具有开展明性及稳定性的特殊目的(注2)。
四种禅修对象
有两种解释指出如何将心安住于禅修中:第一种是概括性的叙述,第二种则是禅修次第的特写叙述。
在概括性的解释中,佛陀开示道:禅修之对象共有四类。第一类禅修对象是“遍在的对象(all…pervsiveobject)。之所以被如此称呼,是因为它包括一切现象。行者不加以分析地专注在此类对象上,只是将心安住;或者,行者以分析的方式,检视现象的真实本性或它们的相对多样性。
第二类禅修对象是“行为的调和(pacificationofbehavior)”。这是清净缺点或过患的禅修。这些不善的型态是从哪里来的?在佛教的义理中,我们现在这一世来自前一世,前一世则来自再前一世,……等等。在现在这一世当中,我们经验到实质或身体上的痛苦及心理上的痛苦,也会经验到快乐及妙乐。这些经验来自我们的前世的行为,它们是业或业力(梵文karma)的结果。然而,并非每一件事都是由于业力的缘故。某些人具有强烈的贪欲或强烈的瞋怒,这可能是来自前世习气的力量,而不是业报。我们可能会变成习惯于贪欲或瞋怒,而这种烦恼会变得愈来愈强烈,所以我们在下一世会有强烈的贪欲或瞋怒,或者,我们会在一生当中遇到对治这种贪欲或瞋怒的方法,因而减低我们的缺点,且这些缺点可能继续在未来数世中继续减低。所以,如果我们在过去数世中习惯于拥有许多贪欲,将会在今世经验到许多贪欲;如果我们在过去数世中习惯于拥有许多瞋怒,将会在今世经验到许多瞋怒,如果我们在过去数世中习惯于具有许多念头,那么现世的心将无法保持稳定,念头会盘踞我们的心,我们将受制于念头的力量;最后,如果在过去数世中具有强烈的无明,我们将会变成习惯于此,我们现世的心将会含有许多的无明,所以,这些是五种类型众生的写照:具有强烈的贪执者、瞋恚者、愚痴者、嫉妒者及傲慢者。禅修的目的就是要矫治这五种心识的型态。
如果我们对自己的身体或外物具有强烈的贪欲和执著,可以修持不净观。通常,我们将身体视为实质的、永恒的、重要的。但是,佛陀开示道:我们具有珍贵的人身,因而可以修持佛法及利益其他众生。这是一个珍贵的存在形式,但是身体本身并不珍贵。藉由观修我们所贪执的对象,可以看清它并不是美丽的、真实的或永恒的,这会减低我们的贪执。
如果我们具有许多的瞋怒,可以观修慈心或悲心,藉此减少我们的瞋怒,瞋怒通常是伤害别人的欲望,所以,我们在禅修中观想自己的身体代表其他一切众生。通常,如果我们感觉到些微的痛苦,那就是令人厌弃的;如果感觉到些微的愉悦,那就是令人欲求的。所以,在禅修时,我们应该视其他一切众生如同自身:厌恶痛苦、欲求愉悦及快乐的经验。没有任何人喜欢经历痛苦,所以,视其他众生如同自身,可发展我们对众生的慈心,并失去使他人受到伤害或痛苦的欲望,这可减低我们的瞋怒心。
无明有两种:分明的或单独的(distinct)及不分明的或混合的(indistinct)。不分明的无明一直都在,并伴随其他心识事件一起显现。它伴随着心的一切恶升起,例如瞋恚、傲慢、贪执……等等。无明的众生不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有害的,当这些不同的心识之毒升起时,我们并不了解它们的本性,也不知道它们是善的或是恶的。结果,它们变得无所不在,但是,它们和无明本身并没有差别。第二种无明——分明的无明——是一种单独存在的无明,一种由于没有接受过或思惟过佛法而产生的无明。经由学习及思惟,这种无明可以逐渐被产除。如果我们具有许多无明,以修“止”做为对治的方法是思惟十二因缘(twelvelinksofdependentorgination)。我们在禅修中思惟一切事物如何依其他事物而升起。例如,由于习惯于行善及持守善念,此种习性的力量将会致使善行的发生。同样的,当心习于恶行及恶念时,此种习性的力量将会导致恶念及恶行的发生。所以,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思惟缘起之理可以对治无明。
对治傲慢的方法是观修构成众生的元素。傲慢心使我们认为自己很优越或特别,对治的方法是观修五蕴(fiveaggregates,梵文“塞建陀或揵度(skandhas)”)。认为自己很特殊或优越,是因为我们把自己视为坚实的、固定的。审察五蕴时,我们会发现事物并不是坚实的,而是永远都在改变,我们只是不同元素的聚合体。例如,一个人只是由五蕴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或者只是由不同的部分组合而成的。所以,觉知五蕴会减低我们的傲慢心。
对治念头过多的方法是做呼吸的禅修,由于呼吸相当地微妙,且随着气息出入的动作时时都在改变,修持呼吸法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