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仲轩解析象形拳法真诠-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学生们跑一千米,才能体育及格,小孩们跑完后往往痛苦不堪,炸了肺。
体育课让小孩硬性达标,而不做强肺训练,越锻炼越损伤身体。笔者中学有一位体育老师,教给学生深蹲法,作为长跑的准备课程。深蹲时,两臂平伸在胸前,缓缓蹲下站起,起到锻炼肺部的作用,与劈拳有异曲同工之妙。
深蹲法是有体无用,能起到强肺作用,但不能用于技击,阴康的大舞术、华佗的五禽戏都是有体无用。而形意拳和象形术则是有体有用,其姿态能锻炼能技击。这位老师是真懂体育的人,可惜这样的老师不多。
以憋住呼吸、逆呼吸等方法发力,对人的损害更大,最好以自然呼吸练拳,让肺部自然地强大。肺弱而作强力运动,必损。
体育比赛中很少会真的炸肺,人有自我保护意识。比武时真会炸肺,看过两个练八卦拳的人推手,推着推着一个人就倒地休克,送去医院急救。对手的力量袭来,他以强力抵抗,对手一逼,人就停不下来了,肺部不支,伤了气管。比武受伤,往往不是被对手打伤,而是素质不够,自行崩溃。
第三害是挺胸提腹。挺胸提腹地打拳,看着体型漂亮,却会造成气逆上行,练出高血压。
人多重视上肢不重视下肢,上肢离大脑近,神经敏感,注重上肢,是人之常情。但形意拳不是常情,练武一定要气降丹田,发力点降到腰部。
气沉丹田有个小窍门,两臂举过头顶,气就下沉了。太极拳谱曰“有上就有下”,正是此理。上举才能下降,形意拳的起式和收式都是两臂上举的动作,强调气沉丹田。
气沉丹田一开始难作到,得等打拳打得周身发热时,两臂一上举,小腹中觉得有了一块酥甜甜的东西——这是气沉丹田,不是硬压。
开始练拳,要在打拳过程中多停停,作作起式。练拳一个月后,一作起式,腹部自然有反应,便是走上了正路。
气沉丹田,还要直达涌泉。涌泉是脚底的穴位,一身阳气的源泉。动物最具力度的肢体是足趾,乌龟、鳄鱼足趾造型之雄强,只有秦汉的铜鼎可以媲美。
由乌龟、鳄鱼的足趾,可推测出远古恐龙的强大,在生物演化的青春期,方可以长出如此元气十足的脚。
佛教的双盘腿坐法,为汉地所没有,汉地传统修炼坐姿为“正襟危坐”,就是现在日本人在榻榻米上的跪坐。双盘腿被称为“胡坐”,“胡”指印度。
正坐、胡坐都刺激脚心的涌泉穴。坐出来的脚心温热,比按摩效果好。薛颠言打通涌泉穴的好处为“身体屹立如山,虽有雷霆万钧之击,不能撼动其毫厘”,涌泉穴畅通,就产生抗击打能力。
气沉丹田,便可通涌泉。练拳人对气脉的真实体验,绝不是像开山工一般打通了这里那里,而像大蒸笼,蒸汽一腾,便通透了——这是真口诀。
拳谱中另有一套歌诀详细解释了三害,名为八忌。武术是姿态之学,三害在拳术姿态中的体现有八个明显处,如下:
出拳高举两肋空,绝力使来少虚空;力猛变迟伤折快,胳膊直伸无返弓;身无桩法如杆立,相击易跌一身空;怒腾气升血充脑,心智变动不机惊。
出拳时,肘部不护住两肋,把力量使尽不留余地,是自处绝境。力量过猛,变化必慢。胳膊伸得直直,身体站得象竹竿,全身力道不实在,比武时容易跌倒。怒气腾腾,气血上脑,反应必迟钝。
薛颠说要用九要、八论来避免三害、八忌,九要是从动势的角度要求肢体,八论是从肢体的角度要求动势。对比九要、八论,可得灵妙姿态。
九要前面讲过,八论如下:
身:前俯后仰,左侧右斜,正而似斜,斜而似正,阴即是阳,阳即是阴。
肩:精气贯顶,肩要下垂,两肘齐心,手势相随,身力至手,肩肘所催。
臂:左臂前伸,右臂护肋,似曲非曲,曲相弓形,似直不直,出用返方。
手:右手在肋,左手齐心,两手阴阳,用力向前,手随身动,势出宜迅。
指:五指各分,形相似钩,虎口圆开,有刚有柔,力要至指,须从意求。
股:左股在前,右股后撑,似直不直,似弓不弓,进则用力,股如反弓。
足:左足直出,右足斜横,步法莫紊,前踵对胫,两足旋转,足趾扣定。
谷:谷道提起,气通四梢,两腿转动,臀部肉交,势随身变,速巧灵妙。
法曰:九要八论理要明,生克变化有神通。学者悟通玄中妙,心意象形任意行。
“心意象形任意行”一句,表明了象形术的渊源。形意拳又叫心意拳,象形术是形意拳的变种,两种拳法的核心都是九要八论。形意拳和象形术,像昆曲和京剧,梅兰芳等大家是昆京都可以演,自由出入,相得益彰,名为“昆乱不挡”(乱为京剧)。
八论不逐条解释了,九要、四梢、三害、八论、八忌可以相互解释。
《周易参同契》、《翠虚吟》、《玄肤论》等道经都表示,没有把最关键的秘诀写出来,但如果读者抱着虔诚之心反复阅读,就会破解出来,名为“不厌百回读,万遍将可睹”。
不是文章有密码,而是心领神会了。文章自有文法有意境,心有灵犀,能读到文外之意。古人读经时,遇到不懂处,流行拜经,读一字拜一字,虔诚之下,终会读懂,名为“天真积力久,豁然根本现”。
从九要、四梢、三害、八论、八忌,体会一下古人读法吧。
3、桩法入道 抻筋拔骨
观世之进化,每种事业,无不先立基础而后进展,基础固,则进步速。拳术之道,尤宜先立基础,故初学,以桩法为始。一曰降龙桩,二曰伏虎桩。
练此桩法,先要虚其心,涵养本源,以呼吸之气下贯丹田,而充实其腹,慢慢以神意运动,舒展肢体,使气血循环周身,流通百脉,脏腑清虚,筋络舒畅,骨健髓满,精气充足,而神经敏锐,故谓之养基立本,此桩法慢练增力之妙法也。
谚云:“本固枝荣”,儒谓“本立而道生”。以后无论操练何种拳势,精意莫不本此,虽起初不得妙境,久而久之心领神会,不难妙极神明。否则不依规矩,操之过急,四肢必生挫折之苦,虽费神劳力而不得佳果。
桩法慢性之锻炼,系顺天命之性,合乎自然之道,一动发于性,一静存于命,偈曰:“静为本体,动则作用”,正是会意象形之法门,而道蕴藏其中矣。急练求之者,难得其中实益也。
桩法是形意拳、象形术的基本功,是站立不动之法。习武要改变旧有的运动习惯,打拳时改变较难,先在站姿中改变。
有降龙、伏虎两个根本桩法,其实两个桩是一个桩,就是形意拳的三体式。三体式是形意拳的根本,所谓“万法不离三体式”。
三体式为:一步向前迈开,两足分出前后。前脚直指正前方,后脚外撇,重心在后脚。前手向前方伸去,高度在胸口,后手藏在前肘之下,腹部之前。
气在胸部上升、腹部下降。站桩片刻,前手与胸部感应,会不自觉地上拾。后手与腹部感应,自然有降力,如不控制,会缩贴到腹上。
降龙是把飞龙拽住,可比喻为放风筝的劲,有控制地放飞,劲是向上的。伏虎是把老虎按在地上,不让它动,劲是向下的,老虎脖子肉厚,根本无法按牢。
按老虎,好比是按水瓢,一死按,瓢就滑开了,把手按到水里去了。两只手就是两个桩,前手是降龙桩,后手是伏虎桩——错,如果两只脚做到两手的状态,才真是降龙伏虎。
前脚是放风筝的劲,后脚是按水瓢的劲,三体式便齐备了龙虎二桩。三体式是天地人,头颈叫天,胸腹叫人,腿脚叫地。天地生人,所以练拳先要摆正头颈和腿脚,如此才能滋养五脏、端正脊椎。
人参赞天地之造化——人能参与天地演化,所以胸腹反过来能滋养头颈腿脚。气沉丹田,可以通涌泉,便是腹影响了脚,人影响了天地。 在古人的理念中,生命是分为上下两段的,胸、腹两段代表人,符合这一理念。葫芦是典型的上下层,古人将葫芦作为生命的代表,比喻人的胸腹,修炼时的身心变化叫“壶里乾坤”。
胸阳腹阴。阳如火,有向上之力,阴如水,有向下之力,所以在胸前的手会不自觉地向上,在腹前的手会不自觉地向下。
胸在腹上,向上运动的阳居在上位,向下运动的阴居在下位,分道扬镳,不会交合。道家因此发明了“小周天”功法,腹胸之气交合。
小周天象煮水。火在水下,才能把水煮熟。如果火在水上,就永远不可能煮热水了。原本在下向下的向上了,原本在上向上的向下了,称之为“颠倒”。
小周天静功难操作,在拳术则简单。三体式的前手为龙后手为虎,也就是前手是胸、后手是腹,向前迈一步,后手变前手放出,前手变后手按下,就完成了颠倒。
这个颠倒龙虎的动作,就是形意拳的第一拳——劈拳。道经《翠虚吟》说道功分三品,上品简易而易成,中品要妙而可成,下品烦难而难成。
上品功法简单而效果快,中品功法巧妙而效果慢,下品功法繁琐而很难有效果。与常人的理解不同,竟然是越高级越容易,越低级越复杂。
形意拳是上品。
阴阳、动静、刚柔、虚实。一阴,一阳,一动,一静。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动之始则阳生,动之极则阴生;静之始则柔生,静之极则刚生。
动而生阴阳,静而生刚柔。
虚实,阴阳动静之机;刚柔,一动一静之理。一阴一阳谓之道,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通变之谓化,阴阳不测之谓神。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阴阳相摩,八卦动荡,而易行其中。以象形之理言,动则为意,静则为性,妙用为神。动静,动而未发谓之机,发而中节谓之和。
中者,阴阳之大本也;和者,天地之大道也,致其中和,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心意象形之理而成乎其中矣。
站桩需知阴阳。这段阴阳论,摘取了孔子的周易讲解和《中庸》的文字,的确符合站桩的体验。薛颠言“孔言性命,语极精详”,孔子将修炼说得准确详细。
三体式具天地人,又具龙虎,得阴阳之妙,所以是形意拳的根本。龙虎桩不但在三体式中,而且在形意拳的一切姿态中——这个秘密,薛颠没有藏私,语为“以后无论操练何种拳势,精意莫不本此。”
这是甘心犯禁。形意拳门人众多,象形术好在只有他一人。薛颠写书不保守,但形意门规矩大,形意拳谱大行于世,但要从老师口里得到一个拳谱上已写出的口诀,竟很困难。
薛颠弟子李仲轩一直隐居,近七十岁时被某形意同门访到,是个三十多岁青年,擅长打形意的龙形,能以伏地姿式窜出去两米,腰力颇佳。
他尊敬李老,李老也喜欢他。但李老有誓言,一生不能收徒弟,所以不教。李老住所附近有一个小水坝,他告诉李老,他半夜在小水坝上练武。
他预测,李老来看,会禁不住地指点。李老应邀了,没有说什么,高兴地坐在一边。李老师是练武的人,看别人练武,当然会有兴致。
李老总去看,都没说什么。直到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