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最想知道的100个未解之谜-第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活中真的存在着美人鱼吗?关于人鱼的秘密,我们的科学家已经探询了许多年,下面我们来看看人鱼的故事。
老普利尼是一位记述过“人鱼”生物的自然科学家,在他的不朽著作《自然历史》中写道:“至于美人鱼,也叫做尼厄丽德,这并非难以置信……她们是真实的,只不过身体粗糙,遍体有鳞,甚至像女人的那些部位也有鳞片。”
1990年4月《文汇报》有这样一则报道:
一些科学家正在竭力设法找到这一当今考古学最惊人的发现――一具三千年前美人鱼的木乃伊遗体的由来。一队建筑工人,在索契城外的黑海岸边附近的一个放置宝物的坟墓里,发现了这一难以相信的生物。这一令人发现的消息是由前苏联考古学家耶里米亚博士在最近透露给西方的。她看起来像一个美丽的黑皮肤公主,下面有一条鱼尾巴。这一惊人的生物从头顶到带鳞的尾巴,计长有173厘米。科学家相信她死时约有100多岁的年龄。
1991年7月2日,新加坡《联合日报》报道:
科学家们最近发掘到世界首具完整的美人鱼化石,证实了这种以往只在童话中出现的动物,的确曾在真实世界里存在过。化石是在南斯拉夫海岸发现的。化石保存得很完整,能够清楚见到这种动物拥有锋利的牙齿、强壮的双颚,足以撕肉碎骨,将猎物杀死。“这只动物是雌性的,大概一万二千年前在附近海岸出现。”柏列?奥干尼博士说。奥干尼博士是一名来自美国加州的考古学家,在美人鱼出现的海域工作了4年。奥干尼博士说:“它在一次水底山泥倾泻时被活埋,然后被周围的石灰石所保护,而慢慢转为化石。化石显示,美人鱼高160厘米,腰部以上像人类,头部发达,脑体积相当大,双手有利爪,眼睛跟其他鱼类一样,没有眼帘。
关于人鱼,至今共发现三种形态:
1。“上半身是人下半身是鱼的”。
1991年8月,美国两名渔民发现人鱼事件,报道如下:
最近美国两名职业捕鲨高手在加勒比海海域捕到11条鲨鱼,其中有一条虎鲨长18。3米,当渔民解剖这条虎鲨时,在它的腹内胃里发现了一副异常奇怪的骸骨骨架,骸骨上身三分之一像成年人的骨骼,但从骨盆开始却是一条大鱼的骨胳。当时渔民将之转交警方,警方立即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证实是一种半人半鱼的生物。对于这副奇特的骨骼,警方又请专家进一步研究,并将资料输入电脑,根据骨骼形状绘制出了美人鱼形状。参加这项工作的美国埃毁斯度博士说,从他们所掌握的证据来看,美人鱼并不是传说或虚构出来的生物,而是世界上确实存在的一种生物。
2。“上半身是鱼下半身是人的”。
科威特的《火炬报》在1980年8月24日报道:最近,在红海海岸发现了生物公园的一个奇迹――美人鱼。美人鱼的形状上半身如鱼,下半身像女人,即跟人一样长着两条腿和十个脚趾。可惜的是,它被发现时已经死了。
3。来自海底的活人鱼。
对活人鱼的发现也是有的。1962年曾发生过一起科学家活捉小人鱼的事件。英国的《太阳报》、中国哈尔滨的《新晚报》及其他许多家报刊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前苏联列宁科学院维诺葛雷德博士讲述了经过:1962年,一艘载有科学家和军事专家的探测船,在古巴外海捕获一个能讲人语的小孩,皮肤呈鳞状,有鳃,头似人,尾似鱼。小人鱼称自己来自亚特兰蒂斯市,还告诉研究人员在几百万年前,亚特兰蒂斯大陆横跨非洲和南美,后来沉入海底……现在留存下来的人居于海底,寿命达300岁。后来小人鱼被送往黑海一处秘密研究机构里,供科学家们深入研究。
1968年,美国摄影师穆尼,在海底附近发现怪物,脸像猴子,脖子比人长四倍,眼睛像人但要大得多,腿部有快速“推进器”。1938年,人们曾在爱沙尼亚的朱明达海滩上,发现“蛤蟆人”,它鸡胸,扁嘴,圆脑袋,发现人后飞快跳进波罗的海里。
博物学家普利尼是最早对美人鱼作出详细记录的人,他在公元1世纪所著的不朽名著《自然史》中写道:“人们称作‘海中仙女’的美人鱼,决非寓言故事,她们同画家笔下的美人鱼完全相符,只是皮肤格外粗糙,全身上下长满了鳞片,连那极像妇人的上半身也不例外。”1492年,哥伦布航海归来,也提到美人鱼。他描述了他的一个海员的故事:他看到了3个美人鱼高高地挺立在海面上。不过,她们不像画中那么漂亮,她们的脸有某些同人相似的地方。
诸如“人鱼”这类海底奇异生物的存在由于有了实物作证,那么它也就由人们所谓的“荒诞”、“迷信”、“神话”的东西转变为当前一项严肃的科学研究课题了。
100 黄莺的本领()
黄莺又称黄鹂,是一种名气很大的可以观赏的鸟,它的鸣声婉转,素有“歌唱家”之誉。它在夏季分布于北半球的法国、中国和日本等地,冬季则迁往靠近赤道的埃及、苏丹、马来西亚、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地。那么,黄莺除了歌唱得好,还有什么特有的本领呢?
欧洲的动物学家为了弄清黄莺究竟是在何处越冬这个问题,曾经使用环标放飞的方法,终于发现它们是在苏丹尼罗河的发源地一带栖息越冬的。当春暖花开时,黄莺又向北返回了,它们的飞行路线是先顺着尼罗河,在亚历山大向左转弯,沿非洲海岸线向西飞行,在临近突尼斯时改变航向往西北飞行,最后沿意大利海岸线飞回法国。
对黄莺的这条飞行路线,科学家有些迷惑不解。因为,大多数去苏丹越冬的鸟类都是走的另一条飞行路线:沿着小亚细亚海岸线飞行,飞越伊斯坦布尔和博斯普鲁斯海峡,再横穿巴尔干半岛返回法国。不过,既然黄莺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线,想必它们自有道理。也许,它们在那条线路上发现了更多的食物,或是由于它们的祖先世代沿着那条路线迁徙已经习惯而沿袭至今。
科学家还发现,黄莺在迁徙的路上,总是白天停落枝头,喈喈鸣啭,夜晚就找不到它们。因而又得出这样的结论:黄莺迁徙时是白天歇息,夜晚飞行赶路。那么,在夜晚,它们是靠什么去识别路途的呢?
现在人们早已知道,那些在白天飞行迁徙的鸟类一般都是根据太阳的方位确定其飞行方向的。黄莺到底是如何确定方位的?迄今为止,仍然是个谜。人类需要测定所在地的经纬度时,即便是那些经常从事这项工作的人,至少也需要20分钟。然而,候鸟却可以在不到1秒钟的时间内结束这项工作。那么黄莺呢?既然它们是在夜间飞行,天空自然没有用来确定方位的太阳。对于它们是如何确定方位的,人们百思不得其解。
德国有一位动物学家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模拟黄莺迁徙时周围的环境,以观察它们的反应。他分析说:黄莺在夜晚看见了什么?显而易见,是星空。他凭借收集起来的环标证明了这一点。因为当天空阴云密布、星月不见时,黄莺便中止飞行,落地歇息。这位动物学家据此推断说,黄莺是靠夜空中的星辰方位以导航定向的。
这位动物学家的推论出人意料,但又不是不可能的。不过,假如它们总是靠那几个星斗为自己的旅行导航定位的话,那么同一天在尼罗河发源地和在突尼斯所看到的星星绝不会在天上的同一个位置上。这又怎么理解呢?再说,就是在同一个地方,在晚上10时和凌晨3时所看到的星斗也不会在同一个位置上呀!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什么黄莺就不可以像三千年前的牧人那样,成为杰出的天象观察员呢?
这位联邦德国的动物学家一直在思索着这个问题。后来,他决定用实验来说明问题。
他花费巨资请人为他制作了一个和陈列在博物馆里观象仪相仿的大型天象仪,它漆黑的穹顶上装有象征星斗的小电灯泡。北极星、半人马星座的织女星以及横贯广袤夜空的银河等,和真的天空毫无二致。天象仪缓缓地自转,恰如在繁星点缀的夜空中转动,人们只须操纵曲柄,便可以得到4月15日凌晨3时的亚历山大上空的夜景和5月17日晚11时突尼斯的夜空。
天象仪造好后,动物学家的实验开始了。他在里面放置了一个特大的鸟笼,笼内放了几十只黄莺。现在,天象仪里的灯熄了,几十只黄莺在鸟笼里自由飞翔,笼里栽了假树,它们在树枝间跳来跳去。总之,让它们置身于和平时一样的环境。然后动物学家开动天象仪内机械装置,使穹顶日月星辰的方位正好和黄莺每年从苏丹返回时天上的星辰方位相吻合,也就是说,那个时辰,它们将顺着尼罗河一直向北飞行。这时,他打开了灯,原来一直到处闲逛的所有黄莺突然静止不动了。片刻之后,它们都开始采取头朝北、尾向南的同样姿势。而这种姿势,与它们从尼罗河发源地出发,飞向亚历山大时的姿势完全一样。动物学家关上了灯,他把天象仪上的“日月星辰”方位矫正到和黄莺飞临亚历山大,左转弯向西北方向飞行时天上的星斗位置一样后,他又打开了灯。黄莺立刻又开始重新定向,只见它们头朝西,尾向东,这正好是它们飞临亚历山大,准备沿非洲海岸线向突尼斯飞行时采取的姿势。
动物学家为他的推论被他的试验完全证实而惊诧不已。他接着又进行试验,熄灭灯,操纵曲柄,使“天空”和黄莺从突尼斯向意大利方向迁徙时所看到的夜空一致。他打开灯后发现,黄莺果然像预料的那样,又调整了航向,头朝西北,尾向东南,仿佛它们所看到的是真正的夜空。
虽然实验已经证实了动物学家的推论是正确的,但为了稳妥起见而不至于弄错,他又反复多次地进行了这一实验,结果完全一样。与此同时,其他动物学家也进行了相同的试验,并且增加了些更为复杂的内容,试图让黄莺掉头转向,使它们感觉到是在西伯利亚的某个地方,然而,每一次黄莺都准确无误地调整了它们的航向。
于是,人们得出这样的结论:“鸟类歌唱家”黄莺迁徙保留在夜间飞行,它们定向导航所依据的是天上的星辰方位。可以肯定,黄莺所依据的并不是所有的星辰。因为那位联邦德国的动物学家曾做过这样的试验,他陆续熄灭象征星斗的小电灯,结果证明,黄莺能依据三颗星星的方位确定它们全程的航向:向北――向西――向西北。
这似乎并不复杂。可是,黄莺是如何学会这些天文知识的?这个现象难道不神秘吗?
://164156 。
手机阅读请点击://16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