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最想知道的100个未解之谜-第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了19世纪下半叶,只有极少数学者相信荷马史诗是对历史上的真实事件的记录。19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业余考古学家卡尔弗特与其合作者德国富翁海因里希?谢里曼对希沙立克进行了发掘,发现了古典时期的神殿和一些高大的建筑物。后来,曾做过谢里曼助手的威廉?德普费尔德继续进行他未竟的事业。德普费尔德发现了更多的大房屋、一座?望塔、一条近300米长的城墙。
德普费尔德的看法一直流行,直到40年后,一支美国探险队在卡尔?布利根的带领下来到希沙立克。布利根认为,特洛伊的覆灭,绝对不可能是希腊人的入侵造成的。因为城墙的一部分地基发生了移动,而其他部分则似乎彻底倾坍了。他认为这种破坏不可能是人为的,可能是一场地震导致的。
20世纪90年代中期,德国考古学家曼弗雷德?科夫曼又一次来到希沙立克。他运用了遥感技术,测定出德普费尔德、布利根所发现的城墙远早于先前认定的时间范围。与前人相比,科夫曼发现的特洛伊更可能是荷马的英雄们的城堡。科夫曼的分析还表明在公元前8世纪,特洛伊的城墙可能还屹立着,而荷马很可能在这一时期里到过那里。
看来,究竟是特洛伊战争成就了荷马史诗,还是荷马史诗成就了特洛伊战争,特洛伊战争究竟是真是假,这一切都湮没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之中了。
064 古罗马远征的大军流落到了何处()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神秘失踪已经让人惊奇不已了,6000余人一起神秘失踪的事情就更让人觉得是天方夜谭了,然而,这样的事确确实实地发生了。
公元前53年,古罗马“三巨头”之一的克拉苏率军远征安息(今伊朗),出师不利,兵败卡雷城,克拉苏本人被杀。他儿子普布利乌斯率领的第一军团6000余人突围成功,但突围之后却杳无音信,罗马人几番寻找也得不到他们的踪影,他们去了哪里?2000年来留给人们一个难解之谜。
据《汉书?陈汤传》记载,公元前36年,北匈奴郅支单于攻占乌孙、大宛,威胁我国西域地区。汉武帝派都护甘延寿和都护副校尉陈汤出兵至康居,剿灭郅支单于。汉军在康居见到一支奇特的部队,“土城外有重木城”拱卫,“步兵百余人,夹门鱼鳞阵,讲习用兵。”西汉军队把这支部队降服后,又将俘虏的士兵全部收编。后来,西汉政府又在祁连山下设立县,安顿了这批俘虏的士兵。
经过研究后,历史学家认为,只有古罗马军队采用构筑“重木城”防御公事和用圆形盾牌连成鱼鳞形状的防御阵式,所以这支军队可能就是卡雷战役中突围而出的普布利乌斯领导的罗马第一军团的残部。
澳大利亚专家戴维?哈里斯也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推断这支奇特军队就是克拉苏东征部队的残部。当年他们从帕提亚的卡雷突围之后,辗转各地。后来又突破安息东部防线,进入中亚,被郅支单于收编为雇佣军。在公元前36年西汉与郅支之战中被陈汤收降,带回中国。他还根据材料推断,安排俘虏的这个县城旧址就在今甘肃省永昌县境内。
另外,中国、澳大利亚和前苏联的一些史学家也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找到一张公元前9年绘制的地图,根据地图指示,确认该县就是现在的焦家庄者来寨。
但是也有一些持不同意见的人否定戴维?哈里斯的推断。他们说“重木城”和“鱼鳞阵”并非是完全属于罗马人的军事艺术。在中国,编木或夯土为城古已有之,外城为郭,内城为城是中国古代通制。而且《左传》中记载,中国古代也曾使用“鱼鳞阵”,当时其正式名称叫“鱼丽阵”。
因为在对永昌县古城遗址发掘过程中没有取得什么有价值的成果,所以人们推断永昌县古城可能早已深埋地下,成为城下之城了。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即使当初罗马人的确曾到过此地,经过与当地居民2000多年的通婚、融合,面貌恐怕早已大大改变,不再具有当初的特征。
另外也有人认为,这个地区外来人口一直比较复杂,很难依据现在那些地区存在酷似欧洲人的居民这一事实判定罗马人后裔生活在这里。
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这一群6000人的军队却无声无息地失踪了,他们到底去了哪里呢?
065 武则天的功过是非:无字碑之谜()
公元705年11月,在中国历史上执政21年的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病逝了。她的墓碑,通高7。53米,宽2。l米,厚1。49米,但碑中不见唐代所刻一字。后人所加的文字,也斑驳若离,若明若暗,模糊不清。
武则天为什么在自己的墓碑上不刻一字?历代学者为此争执不休,众说纷纭。综观诸说,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一,武则天自知自己执政中,篡权改制,滥杀无辜,荒淫无道,罪孽深重,无功可记,无德可载,与其贻笑后世,不如一字不镌;其二,武则天自认为她在位时,扶植寒弱,打击豪门,发展科举,奖励农桑,继贞观之治,启开元全盛,政绩斐然,彪炳史册,远非一块碑文所能容纳,留下空碑一座,以示自己功盖过世;其三,武则天一生聪颖机警,常作惊人之举,立无字之碑,意在千秋功罪,让后人评说。
持第一种观点的学者有岑仲勉、吕思勉等隋唐史专家。他们根据宋代著名学者朱熹的《通目》和欧阳修的《新唐书》等史籍,认为武则天“即使撇去私德不论,总观其在位廿一年实际,无丝毫政绩可记”熏还说“武则天对外族侵凌,全乏对策,而又居心疑忌,秉性残酷,陷人于罪,全凭锻炼;赋民间农器立颂德天枢,铸九鼎,构天堂,对国民生计毫无裨益。”吕思勉则在其两卷本《隋唐五代史》中,把武则天说成是“暴君”,说她“使滥刑,任酷吏”,所谓识人才也是她拉帮结伙,结党营私而已。鉴纲持第二种说法的学者如范文澜、翦伯赞等,援引的史料大致有唐代政论家陆贽的《翰苑集》、南宋史学家洪迈的《容斋随笔》、明代思想家李贽的《续焚书》。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第三册中认为,武则天是一位“刚强机智的政治家”。显庆五年(公元660年)以后,武则天参政,“但腐朽势力并没有在她的扶植下滋长起来,也没有因帝王易位而引起危害民众的祸乱,贞观时期统一和强盛的局面,在武则天统治下的半个世纪里,得到了切实的巩固,这是她对历史的贡献。”剪伯赞在《中国通史纲要》中指出:“武则天的打击门阀贵族和提拔普通地主做官的政策,是符合当时社会发展趋势的,因此她的作用是积极的……武则天在巩固封建国家的边疆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范文澜、翦伯赞还指出,武则天死后,每逢麦收之际,乾县百姓就会来到无字碑前焚香祀奠,追念武则天的功德,正如明代一位无名诗人在无字碑上题的诗中写的那样:“乾陵松柏遭兵燹,满野牛羊春草齐;惟有乾人怀旧德,年年麦饭祀昭仪。”
持第三种说法的学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乾陵发掘的文物中考证究源。1960年,学术界围绕着郭沫若的新编历史剧《武则天》展开讨论。这些学者指出,从唐中宗起,陆贽、李绛、宋洪迈、清赵翼等人都很尊重武则天,对她评价很高。学者们认为,唐太宗打下了盛唐基础,而“武则天则巩固和发展了这一基础,没有武则天的统治,也就没有唐玄宗的‘开元之治’,武则天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是应该肯定的,但也不能以偏赅全,武则天的错误也是严重的,尤其是其统治后期,朝政腐败,新贵形成,对历史的前进起了阻碍的作用”。由于功过相掺,这些学者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立得聪明,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这是最好的办法。”在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名君》一书中,胡戟在《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一文中指出:“这座闻名于世的无字碑栉风沐雨,千余年来,昂然挺立,它似乎象征着武则天对自己一生事业的信心,是有意留下空白,任凭世人评说吧!”
066 伊丽莎白女王为何终身未嫁()
伊丽莎白25岁登基为王,以其美貌、学识和至尊地位引得欧洲大陆无数王公贵族争相向她邀宠求婚。然而她却终身未嫁,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伊丽莎白虽然终生独身,但她也曾利用自己的婚姻大事作为资本,在欧洲各大国之间周旋,第一次是在她登基不久,当时国际社会迟迟未承认她作为英格兰女王的合法身份。法兰西人更在为结束西班牙与法兰西之间的战争而举行的卡堪布累齐谈判中公然向伊丽莎白发难,提出了谁是英格兰王位合法继承人的问题。托?伊丽莎白非常明白法兰西人的险恶用意,她不动声色地在暗中打起腓力二世这张牌来。在一段时间内,她对腓力二世的求婚既不回绝又不应允,使腓力二世对联姻怀有希望,然后借助西班牙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敦促其他国家认可伊丽莎白作为英格兰女王的合法身份。求婚之事因此而拖了几个月。直到伊丽莎白了解到英格兰特使已在《卡托?堪布累齐条约》上签字,说明国际社会已承认了她作为英格兰女王的合法身份后,她才一改几个月以来的模糊态度,明确告诉西班牙使节,她不能与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联姻,原因是双方宗教信仰不一样。
此后,伊丽莎白多次将自己的婚姻作为进行外交的一种工具。众多王公贵族向伊丽莎白求婚时她都没有答应,她或许根本不打算结婚,然而她严密地隐藏自己的想法,她从不向各国王侯贵族关上求婚的大门,而是欲言又止,一直让他们对联姻之事怀有希望。
不想结婚的伊丽莎白也喜欢与男人交往。在宫廷中,就有不少她喜爱的宠臣,达德利勋爵是其中最令她心仪的人。高大强健的达德利是贵族之后诺森伯兰公爵的公子,他英俊潇洒,一表人才。伊丽莎白对他十分宠爱,在1564年竟加封他为莱斯特伯爵。实际上,伊丽莎白早就有与他结婚、永为伴侣的打算,可是有一件事令她最终放弃了此念。那就是,莱斯特伯爵在成为女王宠臣之前已是有妻室之人,而且很凑巧,达德利之妻罗布莎特有一天突然命丧黄泉,因此有好事者传说,罗布莎特是其丈夫为与女王成婚而故意将其谋杀的。不管此事是否属实,终究是人言可畏,女王深恐与达德利结婚会引来非议,有损君王尊严,终于未能与之结为连理。
1578年,法兰西国王亨利二世之弟,年轻的阿朗松公爵亲自登门向伊丽莎白求婚,但这场求婚却成了一场马拉松,直到5年后,即1583年,50岁的伊丽莎白才明确宣布拒绝了他的求婚。
阿朗松成为了最后一位求婚者,此后伊丽莎白再也没有提过婚嫁之事,其中奥秘如何,那恐怕就是一个无法解释的谜了。
067 西班牙无敌舰队覆灭之谜()
顾名思义,“无敌舰队”就是天下无敌。然而,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却上演了一出“以多负少”的悲剧,“天下无敌”变成了“人尽可欺”。
为了争夺海上霸权,西班牙和英国于1588年8月在英吉利海峡进行了一场举世瞩目、激烈壮观的大海战。这次海战,西班牙实力强大,武器先进,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