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青少年最想知道的100个未解之谜 >

第13章

青少年最想知道的100个未解之谜-第13章

小说: 青少年最想知道的100个未解之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美洲狮)与阿克(龟)为了获得女王的爱,展开了生死搏斗,最后阿克杀害了科,霸占了女王姆,并从她手中攫取了对姆大陆的统治权。女王姆感到耻辱,于是逃奔埃及,为了悼念死去的兄弟科,她兴建了斯芬克司像,自己改名伊西丝(埃及女神),创建了灿烂的埃及文明。

    普伦金也认为姆大陆消失在大西洋中,与德?布尔布尔的观点不谋而合,但与乔治瓦特的观点大相径庭。但他们都一致认为,中美洲的玛雅人是姆大陆的移民。

    乔治瓦特的研究成果还表明,姆大陆的居民和古代印第安人一样,崇拜太阳神,不仅懂得使用火,而且还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字――一种原始的刻画符号。他们用长方形表示国土,盛开的莲花表示姆大陆……这种刻画符号实际上就是纪念姆大陆消逝的碑铭,只不过无人能够释读而已。此外姆大陆的居民还会烧陶、编织、绘画、雕刻、造船以及航海,渔业也很发达。

    至于姆大陆消逝后遗留下来的城市遗迹,乔治瓦特认为在太平洋诸岛上比比皆是。当时属于姆大陆一部分的复活节岛幸免于这场灾难,没有沉入海底,现在岛上的众多巨人石像和刻有文字的石板很可能就是姆大陆的遗物。波纳佩岛附近的南马特尔小岛上的建筑遗址以王陵所在的“神庙岛”为中心,共有90余座人工岛,每座岛上均有高约10米的玄武岩石城墙,岛上还设有防波提、牢狱等,据说也是姆大陆的遗迹。塔西堤岛上有一种类似中美洲金字塔的建筑物,也是姆大陆的遗物……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这些互不相关的遗址和遗物果真是消逝的姆大陆居民创造的吗?从最新研究成果来看,太平洋诸岛上的居民居住历史至多不超过三千年。如何解释一万二千年前消逝的姆大陆与太平洋诸岛之间的时间差异呢?

    乔治瓦特依据的文献材料之一《拉萨记录》是在中国西藏拉萨某寺院中发现的,它是记载四千年前占星术的文献。《拉萨记录》中提到姆大陆的沉没是发生在该书编写前八千年的事件,《拉萨记录》是距今四千年前的作品,据此可以推知,姆大陆的沉没是在距今一万二千年前,恰与亚特兰蒂斯大陆(大西洲)沉没的时间相当。乔治瓦特认为这两个古大陆是由于共同的原因而沉入汪洋大海之中的。

    乔治瓦特还根据多年的研究成果描绘姆大陆居民的移民路线。他认为,人类文明发源于姆大陆,继而传播到美洲大陆,然后又从美洲大陆传播到大西洋上的大西洲,最后才从那里传播到埃及、欧洲和非洲,因此,姆大陆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根据现代地质学常识,大洋的地壳是较重的玄武岩构成,大陆的地壳由较轻的花岗岩构成,海底地壳与陆地地壳存在着本质的差异。

    1968年,日本东海大学海洋研究所的“白凤九”号科学考察船在西北太平洋深海海底打捞出一块花岗岩石头,当时它被认为可能是来自阿留申群岛的洋流携带而来的。无独有偶,1973年10月23日,日本东海大学海洋考察船“望星九”号在九州岛附近的海域打捞出一个含有花岗岩的大锰块,显然再用洋流来解释锰块的来源未免牵强附会。科学家们将这两起发现联系起来推测,它们会不会是沉入海底的姆大陆残留物呢?日本科学家们正通过对太平洋底全面、广泛的科学考察,力图发掘出新的材料,以期对姆大陆的存在与否作出一个可信的解答。最后需要提出的是,在地质学上,一般认为地球上最后一次造山运动――阿尔卑斯造山运动发生在距今六千万年前,而乔治瓦特却认为地球上山脉的形成是在距今一万二千年前,两者之间的差异如此之大,该作如何解释呢?地球表面几度浮沉、桑田沧海固然是事实,但是浩瀚的太平洋中,果真存在过这样一个高度文明的姆大陆吗?也许这仅仅是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人类一个天真善良的愿望而已。

025 亚特兰蒂斯:神秘消失的大洲() 
公元前380年,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发表了自己著名的语录体哲学著作《泰密阿斯》和《克利斯提亚》。这两篇文章是关于大西洲的最早文字记述。根据这两篇文章的记载,柏拉图的表弟克里西亚斯是大西洲故事的讲述者。这位表弟与柏拉图一样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在对话中,克里西亚斯三次强调大西洲的故事是真实的。他宣称,亚特兰蒂斯的故事是他的祖父从梭伦那里得知的,而梭伦不仅是古希腊的著名政治家、改革者、立法人,而且还被誉为最诚实的人。据梭伦称,大西洲的故事是他在公元前590年到古埃及的时候从古城莎利耶一位老祭司那里听到的。那时这个故事已经发生了一万二千年。但亚里士多德则坚持认为,自己的老师为了加强自己辩论的论证力度而虚构了这个故事。

    据柏拉图的记述,大约一万二千多年前,在今天直布罗陀海峡以西的大西洋海域中,曾经有一个高度先进的古代文明存在。柏拉图说它“面积比利比亚和亚洲的总和还要大”,相当于今天的1000多万平方公里。柏拉图讲到,亚特兰蒂斯有绵延的崇山峻岭、草木茂盛的平原,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尤其是古希腊人十分看重的铜蕴藏量十分丰富,这片富庶的土地孕育了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

    柏拉图说,当初众神之王宙斯与他的兄弟波塞东、哈得斯一起推翻了他们的父亲克洛诺斯在天上的统治,然后,他们抽签瓜分天下。宙斯抽得了大地与天空,哈得斯抽到了地狱冥府,而波塞东得到了海洋以及亚特兰蒂斯。这样波塞东成为亚特兰蒂斯的保护神。亚特兰蒂斯人在大西洲的中央建立了自己帝国的首都,并用伟大的保护神波塞东的名字来命名这座城市。这座宏伟的城市用红黄黑三种颜色的石头建成,城内的重要建筑用黄铜、白银来装饰。海神波塞东的神庙更用大量的黄金、象牙加以装饰,华丽非凡。全城用5个同心圆划分为5个区,首都通过四通八达的运河系统与全岛联系。在岛的正中心有一根巨大的黄铜柱子,在铜柱的上面,镌刻着海神波塞东为居民制定的神圣法律。

    柏拉图认为,亚特兰蒂斯曾历经了十个伟大皇帝的统治,当时无人能与之抗衡。他们派出强大的舰队征讨地中海沿岸的国家,无往而不胜,只是当他们进军雅典的时候,才在雅典强大的重装步兵的攻击下遭到失败。这时,岛上的居民由于生活的富足,日益变得骄傲、腐化和堕落,他们竟然抛弃自己的保护神而崇拜起各种异教神灵,从而引致人神共愤。于是,海啸和大地震相继发生,短短一日一夜的时间,整个亚特兰蒂斯沉入汪洋大海,无影无踪了。这个伟大的古代文明就此灭亡。

    大西洲失踪之谜一直困惑着人类近2000年。这期间,许多人都声称他们发现了大西洲的遗址。早在1909年,弗洛斯特教授就提出,柏拉图描述过的亚特兰蒂斯可能是克里特岛上延续至公元前1400年左右的迈诺斯文明。迈诺斯文明与亚特兰蒂斯文明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克里特岛并没有因为一场浩劫而陆沉。1939年,希腊考古学家马里纳托斯试图解释这一疑点:公元前1470年发生了一次火山爆发,毁灭了克里特岛西北、爱琴海中的基西拉岛的一部分,这场大灾难也可能毁灭了迈诺斯文明。火山首先喷出大量灰尘,然后大爆发,继而发生海啸和地震。近年来,由于考古学家在桑托林火山遗址发现了大量迈诺斯人的文物,这样马里纳托斯的说法获得了更多人的支持。他们认为桑托林本身就是亚特兰蒂斯。但如果接受这种解释,柏拉图当年的叙述应当改动的地方就太多了。

    1967年的一天,美国一飞行员在大西洋巴哈马群岛低空飞行时,突然发现在水下几米深的地方有一个巨大的长方形物体。次年,美国一考察队在安德罗斯岛附近海下发现了一座古代寺庙遗址,长30米,宽25米,呈长方形;在比米尼岛附近海下5米处发现了一座平坦的经过加工的岩石大平台。考察队从而断定,在遥远的过去,巴哈马群岛一带的海底曾是一座用岩石修筑的大陆城市。有些科学家还在大西洋底的好几个地方发现了岩石建筑物,其中有防御工事、墙壁、船坞和道路。这些海底建筑物的排列和形状,与传说中的亚特兰蒂斯非常一致。科学家根据种种发现加以推测认为,已经消失了的古代大西洲――亚特兰蒂斯,可能就沉没在波涛滚滚的大西洋底。

    不少科学家认为,远古的大西洲人掌握着相当发达的科学文化技术。他们能冶炼高纯度的金属,能不受距离、障碍限制地通讯联系。他们掌握的通讯手段甚至比无线电通讯还要先进。有些学者还认为,人类的语言特别是字母文字就源于大西洲,遗迹上出土了不少刻有字母的石头,金字塔这种建筑也来源于大西洲。一些科学家认为,大西洲是在一万多年前被几次几乎同时袭来的大灾难毁灭的。这些灾难是突然降临的:覆盖地球大片陆地的冰雪融化了,形成了洪水,洪水迅速冲击了大陆;洪水带来的大地震又震撼了大西洲;恰巧这时,又有一颗小行星不偏不斜地撞在大西洲大陆上。这一连串的沉重打击,使大西洲彻底毁灭,并沉入海洋。

    亚特兰蒂斯之谜引人入胜,由此牵涉到的人类思想和历史,与亚特兰蒂斯传说本身一样惹人遐思。

026 南极魔海:威德尔海() 
一提起魔海,人们自然会想到大西洋上的百慕大“魔鬼三角”,这片凶恶的魔海,不知吞噬了多少舰船和飞机。它的“魔法”究竟是一种什么力量?科学家们众说纷纭,至今还是一个不解之谜。然而在南极,也有一个魔海,这个魔海虽然不像百慕大三角那么贪婪地吞噬舰船和飞机,但它的“魔力”足以令许多探险家视为畏途,这就是威德尔海。

    威德尔海是南极的边缘海,属南大西洋的一部分。它位于南极半岛同科茨地之间,最南端达南纬83°,北达南纬70°至77°,宽度在550千米以上。它因1823年英国探险家威德尔首先到达于此而得名。

    魔海威德尔海的魔力首先在于它海面流冰的巨大威力。南极的夏天,在威德尔海北部,经常有大片大片的流冰群,这些流冰群像一座白色的城墙,首尾相接,连成一片,有时中间还漂浮着几座冰山。有的冰山高100~200米,方圆200平方公里,就像一个大冰原。这些流冰和冰山相互撞击、挤压,发出一阵阵惊天动地的隆隆响声,使人胆战心惊。船只在流冰群的缝隙中航行异常危险,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被流冰挤撞损坏或者驶入“死胡同”,使航船永远留在这南极的冰海之中。1914年英国的探险船“英迪兰斯”号就被威德尔海的流冰所吞噬。

    在威德尔的冰海中航行,风向对船只的安全至关重要。刮南风时,流冰群向北散开,这时在流冰群之中就会出现一道道缝隙,船只就可以在缝隙中航行,但一旦刮北风,流冰就会挤到一起,把船只包围,这时船只即使不会被流冰撞沉,也无法离开这茫茫的冰海,至少要在威德尔海的大冰原中呆上一年,直至第二年夏季到来时,才有可能冲出威德尔海而脱险。但是这种可能性是极小的,由于一年中食物和燃料有限,特别是威德尔海冬季暴风雪的肆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