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入行论释-善说海 讲记 >

第95章

入行论释-善说海 讲记-第95章

小说: 入行论释-善说海 讲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受业、顺次生受业等多种。“顺现法受业”是指今生造的罪业,今生就要感受果报,这样的公案也比较多;“顺后受业”则是今生造业,很多年或很多劫以后才成熟果报;“顺次生受业”是指今生造业,下一辈子果报必定成熟,就像造五无间罪一样,前一刹那活在人间,下一刹那死了,就会不经历中阴而直接堕入无间地狱。所以业力真的很可怕,有些人想“我还要活到明年、活到后年,我七十岁时怎么办,八十岁时怎么办,未来活到一百岁时怎么办,那个时候我吃什么、穿什么……”经常心里琢磨这些,但如果你造过无间罪的话,不用等到七八十岁,也许明天或后天你醒来的时候,已经转生在无间地狱中了。
    当然,除了五无间罪以外,有些罪业虽然非常严重,但下一辈子也不一定马上受报。以前卡绕巴格西看到一只鹞鹰经常弑杀众生。一天,这只鹞鹰死了,上师以神通观察它转生到何处,结果发现它以往昔的善果而转生为一施主之子,但以屡屡杀生之业所感,不久便夭折了。后来尊者又观察他转生于何处,发现他竟然转成一位广度众生的大上师,所化事业极为广大。(由于法务繁忙,所以为亡者作超度在骑马行路时顺便就将仪轨念了,后来人们共称他为“马上仪轨上师”。最后,在一次信众云聚、举行隆重的大灌顶时,那位上师突然离开了人世。当时卡绕巴尊者的一位侍者也在现场。大家商量后决定将过世上师的五根 委托那位侍者带到卡绕巴尊者前作超度仪式。侍者接近到上师那里时,担心这样带去会遭到呵斥,于是他用绸缎把五根卷起放在一块岩石旁边,先到上师前禀明了事情经过。上师说:“用我的这件祖衣裹起来!”侍者带着祖衣去了。到了岩石旁,看到那五根已变成了一只一肘长的恶蝎。他立即返回,请上师到这里观看。虽然上师也来了,但因缘起不具全,尽管用祖衣包裹也无济于事。那只恶蝎逃窜到一块大岩石旁,由于业力所感,它钻进突然崩裂的岩石中,随后岩石闭封了。凡是与那位上师有关联的众生灵魂,全部转成无数含生并融入那块岩石里蚀食着那只恶蝎,而且从恶蝎的心间长出一棵高高耸立的柏树。侍者问:“它何时才能解脱?”尊者说:“直到那棵高大的柏树被鸟爪踏尽时方可解脱。”)
    从表面上看来,这种事情是不可能的,前世是旁生造恶业,后来竟转生为一名利益众生的大上师。所以,我们有时候不要认为别人造恶业多么快乐,自己做善业一点感觉都没有,“我念了那么多黄财神咒,怎么过了二十四小时也没有发财?”“我已经念满一万遍文殊心咒了,为什么现在还是笨笨的?”就像有些农民种庄稼一样,今天刚种下去,明天就想收青稞、收麦子,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正如龙猛菩萨所说,所谓的业力,并不是像用刀子砍身体即刻就出血那样立即感受果报,但是在因缘聚合时,往昔所造的罪业之果必定会丝毫不爽地现前。 
    所以,大家对因果一定要谨慎取舍。有些出家人、在家人对因果方面还是特别害怕的,我觉得这样非常好。昨前天我遇到学院的一些发心人员,他们说:“上师如意宝以前讲过《百业经》,所以我们对业因果方面小心翼翼,不敢乱来。”这一句话,足以表明他们的因果观念跟其他人完全不同。有些人口头上说因果不虚、毫厘不爽,讲得倒是非常动听,但在实际行动中,这些道理早被抛到九霄云外了,从来也不想“我若有果报怎么办?来世将会感受什么样的痛苦?”
    因此,有些因果的微妙,大家应当尽量去思维,不管是享用财产也好,做任何事情也好,这里讲的是不放逸,不要太放荡不羁、没有什么约束了,假如随便造恶业都无所谓,那就不像修行人了。我们作为修行人,身口意应该获得了佛法的利益,如果真正与法相应了,就像《中观宝鬘论》里所讲的,白天也快乐,晚上也快乐,即使做梦的时候,梦乡也是快乐的。而不相信因果、造各种恶业的那些人,尽管现实生活中什么都有,财产地位样样不缺,可他白天也不快乐,晚上也不快乐,甚至做梦也经常出现一些噩梦。
    所以我觉得大家平时在修行的过程中,应该多谈论一些因果方面的问题,多看一些因果报应的书。现在世间上的凡夫人,聚在一起就谈些无聊的话题,比如男人的话题就是哪些人当官了、哪些人发财了、哪些人好看了、哪些人的轿车如何如何,女人的话题则是这个化妆品多少钱、那个装饰物在哪里买的、谁的口红太红了太白了……当然,我倒是没有参加过他们的聚会,但估计现在人关心的不外乎这些,除此以外真正有意义的话题,例如我们前世的业是什么样的、后世的业是什么样的,《俱舍论》里的观点是什么,中观宗又是如何承认的,阿赖耶上的习气怎样成熟,来世和今世之间业因果如何存在……这些问题从来都不谈。所以学习《入菩萨行论》的道友,你们能不能学完以后,原来的心态有点改变?原来什么都不怕,现在什么都有点怕,如果有了这样的境界,那以后在有生之年中一定会取舍因果的。什么叫取舍因果呢?就是该做的尽量去做,不该做的尽量舍弃、不敢去做,这一点对我们修行人来讲极为重要。
    下面是说获得人身以后应该精勤,否则是非常可惜的。这个道理分略说、广说两方面阐述,首先是略说。
    辛三(得后不勤而舍)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壬一、略说:
    既得此闲暇,若我不修善,
    自欺莫胜此,亦无过此愚。
    《入菩萨行论》的这些颂词,现在汉传佛教的许多大德也经常引用,我觉得应该要这样。有些高僧大德在造论典时,从来不参考别人的书,全部是凭自己的感觉,这样的话,如果对了,还可以利益众生,但若不对的话,引导他们误入歧途,那是有点危险的。我们藏传佛教历来有一种传统,只要高僧大德造论,经常要引用一些教证,此举非常保险,所走的路完全不会有任何错误。所以你们今后不管给别人讲经说法,还是自己修行、造论,一定要有可靠的依据。无垢光尊者造显宗、密宗的论典时,经常要引用续部和公认的高僧大德们的教证,这是为什么?并不是无垢光尊者实在没有能力,特别喜欢抄别人的,而是以这么丰富的教证作为我们后学者的修学指南,依靠前辈大德和诸佛菩萨的金刚语来要求自己,才能令我们的修行完全趋入正道。所以《入菩萨行论》里面的所有教证,大家都应该非常熟悉,不但要熟悉,而且也应该用得上,无论在什么场合中,口里面用得上,实际行动也用得上,这样才是名副其实的大乘修行人。
    颂词的意思是说,我们如今已经获得了暇满人身,这样的人身无论从因缘、数目、比喻等方面来看,就像一百天中遇到一顿饭那样极为难得。同时现在也有了修法的自由,不管是修无上大圆满、菩提心、出离心,还是人无我、法无我的任何一个法门,都不会有人横加责难,即使个别人有家庭单位的约束,但如果真的有这种信仰,谁也控制不了你的自由。在具足如此善妙因缘的情况下,“若我不修善,自欺莫胜此”,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认认真真地去修持,把它充分利用起来,再也没有比这更大的欺惑了。
    有些人到市场去买东西,结果上当受骗了,换也换不回来,于是就觉得自己特别愚痴。其实这倒不要紧,东西买错了是小事,但你获得了这么好的人身,整天都在放逸懈怠,而没有好好运用起来,那才是真正的遗憾。
    要知道,我们修行是为了自己,并不是为了别人。这几天很多人打电话来说:“堪布,我还是在学《入行论》啊!”其实学不学是你的事,对我来讲也没什么,有些人的语气好像我应该给他发奖品一样:“知不知道,我正在学你的《入行论》啊!”学我的《入行论》也不是为我而学的,俗话说“自己的事情看作别人的事来做”,这样可能不太好。你们来到这个人间,因缘聚合时若没有修持的话,那是自己欺骗自己。而对我来讲,一方面确实也非常希望大家多学一点知识,所以不顾一切辛劳,就是要给大家提供方便,有这颗善心是毫无疑问的。但另一方面,如果你们学习《入行论》只是让我高兴、让我开心,那就没有什么必要了,这完全是你自己的事,如果为自己做事还要让别人感激,作为人就没有自知之明了。
    所以如果没有好好地利用人身,再也没有比这更愚痴的了。有些人认为“那个人很愚痴,什么都不懂”,但也许并不是这样的,他只要老老实实、脚踏实地地学修佛法,结果可能学得非常不错。而有些人自作聪明,自己认为自己有一定的境界和智慧,没想到最后学得特别差,根本不如那些看起来特别笨的人。
    因此,获得了这样的人身,价值远远超过十万个如意宝,假如用它来造恶业的话,那是非常可惜的。龙猛菩萨曾说:若有人用镶嵌着珍宝的金器来清除肮脏不堪的呕吐物,就会被众人嘲笑为“蠢人”。但如果投生为人却为非作歹的话,与前者比起来,这种人更是愚不可及了。我们不要整天迷迷糊糊的,行持善法时没有一点勇气,也没有一点力气。既然这样的人身来之不易,得到以后还是要好好行持佛法,不要今日复明日地一直拖下去,而应该抓住当下的时机。如果你的根基等方面很不错,那可以修持无上大圆满、菩提心、空性、出离心等法要;如果实在安住不了,就多看一些佛教方面的基本知识;如果连看书也不能,那就每天多念一些阿弥陀佛心咒、金刚萨埵心咒、观音心咒等等。总而言之,时间应该合理安排,尽量不要空耗!
    然而,有些道友以给学院、上师发心为由,自己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就什么善法都不做。发心固然值得随喜,但你们二十四小时都在发心吗?如果不是的话,空余的时间还是可以利用起来。我看到有些发心人员连念珠都不拿,但念珠对你发心应该没有任何障碍。所以我希望“菩提学会”的成员,今后能不能每天不要放下念珠,尽量用它念一些咒语。原来有二十多个人在一起聚会,他们学佛二十多年了,但一个人也没拿念珠,不是说“我忘了”,就是说“念珠弄丢了”,或者说“天气太热了没有带”,还有的说“单位里面不方便”,反正每个人都有一个借口。当然,在我面前说妄语很容易,像我这样傻的人,一句话就可以搞定了。但我觉得你骗人是没有用的,“自欺莫胜此”,实际上都是在欺骗自己,这叫做自欺欺人,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当然,有些人若因为身份不方便的话,拿一些计数器也可以。平时不管是坐车也好,走路也好,在没有事情的时候每天完成一定数量的心咒,这样日积月累下来,能修积很多的善法功德。但如果觉得拿念珠不方便、不庄严、不好看,那你在临死的时候,可能什么善法都没有。
    记得有次我们十几个人到法王那里商量学院的事情,当时法王一个一个地检查,看我们手上有没有念珠,那次突然袭击的结果是:只有一位法师没有拿,其余的人都拿了。现在想起来,我觉得法王身边的弟子确实与众不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