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入行论释-善说海 讲记 >

第304章

入行论释-善说海 讲记-第304章

小说: 入行论释-善说海 讲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里也讲了,自己应站在别人的位置,别人放在自己的位置,原来我对平等者在才华智慧、名声地位等方面有一种竞争心,那么现在我站在他的位置上,反过来对自己修这种竞争心。在利养、能力、智慧、势力等方面与己相等或者稍微超胜的对境面前,我们应该这样想:“如果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众人对他的恭敬利养夺过来,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但若没有这么顺利,纵然吵架、造谣也在所不惜,我只希望能赢得更多的财利与恭敬。”这是很多凡夫人一再想的事情,这种想法如果详加观察,确实是内心中的烦恼。
    包括我们学院里面,大家在闻思、修行、辩论或守持戒律上,互相也有种竞争心:“别人那么出色,我为什么不行?”但这种竞争对自他都有利,应该说比较合理。现在世间上的竞争可不是这样,商人在商场上、领导在官场上,各式各样的竞争层出不穷,在这些里面经常掺杂不合法的途径,通过搞关系、开后门,千方百计让自己获利。
    当然,如果自己跟别人差距很大,是不会产生竞争心的。比如我是一个单位的局长,而我的同学是省委书记,那我对他没什么可竞争的。或者我的一个同学关在监狱里,我也不会对他有竞争心。但如果我是局长,我同学是另一个单位的局长,那我肯定想在下次选举当中超过他。这是世间上很正常的一种心态。
    但假如我站在他的位置上,反过来把原来的我作为竞争对手,然后进行攀比,就会知道这种做法非常可笑。这种嫉妒心,也是一种悭贪心,《药师经》中说:“悭贪嫉妒、自赞毁他,当坠三恶趣中,无量千岁受诸剧苦。受剧苦已,从彼命终,来生人间作牛马驼驴,恒被鞭挞,饥渴逼恼,又常负重随路而行。或得为人,生居下贱,作人奴婢,受他驱役,恒不自在。”
    这样的竞争,古代宫廷中尤为严重,汉朝赵飞燕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她被召入宫之后,很快搞垮了皇后,自己取而代之。仗着皇帝的宠爱,她一手遮天,凡是皇帝喜欢的宫妃,她都看不惯,觉得对自己有威胁时,不择手段地加以残害。由于她不能生育,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一些怀孕的宫嫔屡屡遭到厄运,曹宫、许美人等产下皇子后,她以嫉妒心制造了耸人听闻的惨案。当时的皇上也是很可怜,沉迷于温柔乡中难以自拔,以至于看着自己的骨肉被害,只有流泪哀叹而已。
    竞争心是一种隐藏的烦恼,倘若没有认识它,将会带来极大的危害。贪、嗔、痴、嫉妒、傲慢等烦恼比较粗大,很容易发觉,可是竞争心,许多人都觉得自己没有,然而一经观察,每个人不同程度都有这种烦恼。所以大家平时说话也好、做事也好,应当尽量如理如法,按照密宗来讲,什么都要以大圆满的妙力智慧来摄持,按照禅宗的说法,什么都是心的一种境界。
    以前有一位女施主,家境非常富裕,不论其势力、智慧、才华,还是漂亮的外表,都没有人能比得上,但她却郁郁寡欢,连个谈心的人也没有。于是她就去请教无德禅师,如何才能赢得别人的欢喜。
    无德禅师告诉她:“你随时随地与人合作时,若能多讲些禅话,多听些禅音,多做些禅事,多用些禅心,就能成为有魅力的人。”
    女施主听后,问道:“禅话怎么讲呢?”
    无德禅师道:“就是说欢喜的语言,说真实的语言,说谦虚的语言,说利人的语言。”(有些修行人说话完全相反,尽说些不真实的语言、傲慢的语言。)
    女施主又问:“禅音怎么听呢?”
    “禅音就是化一切音声为微妙的音声,把辱骂的音声转为慈悲的音声,把毁谤的声音转为帮助的音声,哭声闹声、粗声丑声,你都不介意,那就是禅音了。”
    “那禅事怎么做呢?”
    “禅事就是布施的事、慈善的事、服务的事、合乎佛法的事。”
    “禅心又是什么呢?”
    “禅心就是你我一如的心,圣凡一致的心,包容一切的心,普利一切的心。”(弟子的心与上师的智慧无二无别,也是一种禅心。但达到这种境界比较难,如果经常祈祷上师,明白诸法本来清净就是我们的心,心的本体是上师的智慧,这就是用禅心。通过这种方式来对治烦恼也非常好。)
    女施主听后,完全改变了自己的一生,最终变成了非常好的修行人。所以我们应该尽量断除竞争心、烦恼心,用禅宗或密法的窍诀来调伏自己。
    世人常说:“一个人握着拳头生下来,最后摊开双手而离去。”这种说法也对,人刚生下来时握着拳头,什么都想要,就算是个小孩子,也是抓着玩具不放。每个人来到人间希望很大,什么都想拥有,可是人生几十年一晃就过,整天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到头来什么也得不到,死时只有摊开双手离开。(也有睁着眼睛死去的,比较可怕。我原来看见一个人,死后眼睛睁得特别大,另一个人有点害怕,就用手把他眼睛捏起来,但松开手以后,眼睛睁得更大了。所以不但是摊开双手,而且睁开眼睛而死的,什么都没得到,死不瞑目。)
    原来我跟个老乡晚上火化一具尸体,当时只有我们两个人。烧到一定程度时,因为火特别旺盛,尸体的筋全部缩回来了,好像动起来一样。那个人有点害怕,上去捡些树丫丫放在尸体头上。没想到过了一会儿,尸体好像用手把它都拿下来了。他更害怕了,“没事,你坐在这里,我再去捡一点树丫丫。”那个时候我很小,坐在那里也特别害怕,就说:“我也跟你一起去捡。”(众笑)其实按照米拉日巴的观点,死人和活人是一样的。
    极力称吾德,令名扬世间,
    克抑彼功德,不令世间闻。
    此处继续修竞争心:我将尽力宣扬自己闻思修、讲辩著及世出世间所有的功德,令美名传扬各方,整个世间无所不知。而对他(原来的我)要想方设法压制、隐藏,一个人也不要听到他有点滴优点。
    嫉妒心比较强的人,一讲到自己,本来没有功德,无中生有也能造出各种功德;别人本来有很多功德,但自己就是不愿意承认:“这不是他的功德,其实是我的功德。”这是不合理的。阿底峡尊者说过:“发露自己之过失,不觅他人之过失;隐藏自己之功德,宣扬他人之功德。”作为真正的修行人,应当尽量发露自己的过失、隐藏别人的过失,宣扬别人的功德、隐藏自己的功德。
    可现在凡夫人恰恰相反,包括我自己也觉得特别惭愧,在说话过程中,没有做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就是喜欢添枝加叶。刚才我碰到一个喇嘛,他吹得特别有劲儿,全是说“我怎么怎么……”,别人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我一直听他吹了半个小时,他越吹越有精神,越吹越欢喜。
    人真的是这样,你没有观察时不发现,一旦观察自己,就知道自己经常赞扬自己,有过患不愿暴露出来,生怕别人知道了。这不是智者的行为。智者会隐藏别人的过失,在诸佛菩萨、金刚道友面前发露忏悔自己的过失。可是现在很多人为了出名,所作所为真的特别可怕。
    古人云:“人怕出名,猪怕壮。”古人不愿意出名,害怕树大招风,遇到很多麻烦事。但社会发展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想出名,本没什么功德可宣扬,但是通过媒体的炒作包装,摇身一变就成了巨星。甚至有些人为了出名,不知道惭愧,通过裸体、骂人等手段来提高知名度。这也是当今社会的一种弊病。
    其实如果真有功德,并不需要特意去宣传。我以前也再三说过,如果你有学问智慧、戒律清净,不一定要去搞各种宣传,“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迟早会有弟众成群结队地蜂拥而至,用不着你亲自去打一些假广告。所以我们佛教徒有些地方要值得谨慎,居士也好、出家人也好,一心一意地利益众生非常关键。当然,如果对众生有利益,自己有名声也没必要刻意隐藏,显露出来是可以的。
    这里是说,对一般世间人而言,听赞叹别人就怒火冲天,听赞叹自己就沾沾自喜,这是凡夫人的习气和毛病。但修了这种大乘佛法之后,别人赞叹你的时候,应该观察自己到底有没有这种功德,没有的话,即使成千上万个人异口同声地赞颂,你也长不了什么智慧。现在有各种各样的名利,我们一定要看破,否则稍微受点诽谤,自己就特别难受,稍微受点赞叹,自己会兴奋得受不了。
    大家要经常听闻佛法,这样自然会明白很多道理。佛经云:“以闻知诸法,以闻去罪恶。”这一句话,大家一定要记住。通过闻法,可以了知诸法的实相,去除相续中的罪恶,闻法真的特别重要。萨迦班智达说:“所谓的闻法,就是听闻释迦牟尼佛的经典和高僧大德的教言。”佛菩萨、大德们具有加持的金刚语,通过听闻而研习,这就是真正的闻法,闻法的功德不可思议。
    因此,大家不要盲修瞎炼,来学院后马上就盲修瞎炼,这是很危险的。以前我一而再、再而三地讲过,现在仍是这个原则——你们要一边闻法一边修行。《扎嘎山法》中有个章节是“闻思修勿脱离”,通过闻思来修行,通过修行来闻思,这两个要结合起来,诸大德也是通过这种途径而获得成就的。
    现在的社会环境极其复杂、恶劣,所以大家一定要对高僧大德的教言经常修行。《中观宝鬘论》里面说:“莫爱世间语,应喜出世言。”这一句话我非常喜欢。我们修行人应该喜欢出世间的语言,对业因果、大德教言、佛经等方面,发自内心有一种欢喜,而不要特别爱看电影电视,对战争、爱情、军事、经济、政治等津津乐道,那这完全是一种恶兆。
    作为一个修行人,如果特别关心政治经济、国家大事,整天拿着收音机听,对断除过失有什么帮助?昨天我遇到一个喇嘛,他一直讲些政治话题,后来我都看不惯。我们穿这种衣服的人,并不是搞政治的,而是搞解脱的。要想解脱的话,目标一定要弄清楚,假如经常念一些经、对大乘教言有兴趣,才说明你解脱有望。然而,末法时代的有些修行人,通过言行举止也可以发现,他非常喜欢世间法,不喜欢出世间法,这样的话,了脱生死相当困难,所以大家还是应该尽量克制自己的习气。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修换位修法,如果觉得比较复杂,就直接不要说别人的过失、经常发露自己的过失,这个道理很简单。
    复当隐吾过,受供而非他,
    令我获大利,受敬而非他。
    刚才讲的是功德方面,这里是讲过失方面。此时自己站在别人的位置上,全力以赴隐藏自己的过失,渴望受到众人的供养尊重,而对他(原来的我)则完全相反,尽力揭露其过失,令他一无所得。我获得丰厚利养,受人恭敬爱戴,他不但得不到任何名利,反而遭受众人的呵斥谴责。(原来我觉得自己获得利养很重要,但位置换完了以后,会觉得别人得到利养非常重要。)
    说过失的问题上,大乘经论都进行了极力遮止,萨迦班智达在格言中说:“圣士观察自过失,劣者观察他过失,孔雀观察自身体,鸱鸮给人起恶兆。”世上有智者和愚者两种人,智者时时刻刻观察自己“我今天说了什么话,心里想了什么,身体做得怎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