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菜根谭的智慧 >

第6章

菜根谭的智慧-第6章

小说: 菜根谭的智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山林情趣治世胸怀
  居轩冕之中,不可无山林的气味;处林泉之下,须要怀廊庙的经纶。
  轩冕:古代大夫以上的官吏,出门时都要穿礼服坐马车,马车就是轩,礼服就是冕,比喻高官。
  山林:泛指田园风光或闲居山野之间,喻隐退的意思。
  廊庙:比喻在朝从政做官。
  经纶:比喻策略。《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即胸中要有提供朝廷采用的谋略。
  身居显位高官的人,要保持一种隐居山林淡泊名利的思想;隐居在田园山林之中的人,必须要有胸怀天下治理国家的雄心壮志。
  诸葛亮是历史上一代名相,被人们称为“卧龙先生”。诸葛亮的少年时代,是在战乱流离中度过的,直到他进入成年时,才在襄阳城西的隆中置了一片田产,建了几间房子,和姐弟三人一起定居下来,自此过着“躬耕垄亩”的生活。但是,他身居隆中,却胸怀治理国家的雄心壮志。刘备在新野时,徐庶向他推荐诸葛亮,说他是人中之龙,劝刘备亲自屈驾迎请。刘备三顾茅庐之后得与诸葛亮相见,相见后就在诸葛亮茅屋请教起天下大计来。刘备说:“汉室倾危,奸臣专权,皇帝蒙尘,我自不量力,欲申大义于天下,却因智术短浅,狼狈至今,虽然如此,我大志尚存。请问有何大计能使我完成宿愿呢?”于是诸葛亮对天下的形势进行了分析,为刘备指出了成就霸业的长远大计。理路清楚,明确中肯,足见其超人的政治、军事头脑。后来,刘备对关羽、张飞说:“我之得孔明,犹鱼得水。”诸葛亮也依靠刘备施展了自己抱负,成为辅佐蜀国的千古名相。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受儒、道思想影响极深。在对待人生的问题上,一方面是积极入世,实现理想抱负;一方面恬淡出世,品味林泉真趣。
  凡夫俗子如果没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没有济世救民的宏大抱负,那就既谈不上入世也谈不上隐退,不过随波逐流,随生随灭。如诸葛亮没有帮助刘备建立蜀汉以前,别人称他是隐居的卧龙,这时他自称为隐士、山人。当时一个襄阳隆中的普通农民能称为隐士吗?他们没有任何志向抱负,自然就无所谓仕和隐了。因而,隐是以仕为前提的,退是以进为前提的,没有积累进取的志向就谈不上退隐林泉的超脱。救世济民的胸怀是退隐的前提条件。东汉初年的严子陵,东晋末年的陶渊明,都是我国古代杰出的隐士。前者在富春江潇洒地垂钓,后者在南山默默地躬耕,他们都不挤在冠盖云集的京华,而独处在僻远的山水田园,赢得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敬仰。在富春江钓鱼的不只严子陵,在庐山脚下耕田的也不只陶渊明,人们为什么单赞美他们两人呢?换句话说,如果他们两人只是普普通通的渔翁和农夫,就没有人对他们感兴趣了。要是他们像农夫渔父那样平庸草草过一生,与草木一同烂掉,怎么可能美名流传千古呢?


无过即功无怨即德


  无过即功无怨即德
  处世不必邀功,无过便是功;与人不求感德,无怨便是德。
  邀:求取。
  与人:帮助别人,施恩于人。
  感德:感激他人恩德,据《诗经小雅》篇:“忘我大德,思我小怨。”
  人生在世不必想方设法去争取功劳,其实只要没有过错就算是功劳;帮助他人不必希望对方感恩图报,只要对方不怨恨自己就算知恩报德了。
  楚昭王丧失了国土,屠羊说跟随他在外逃亡。昭王返回楚国,打算赏赐跟随他逃亡的人,赏赐到屠羊说,屠羊说说:“当年大王丧失了国土,我也失去了屠宰羊牲的职业;大王返归楚国,我也就得以重操旧业。我从业的报酬已经得到恢复,又何必赏赐什么!”昭王说:“强令接受奖赏!”屠羊说说:“大王失去国土,不是为臣的过失,所以我不愿坐以待毙伏法受诛;大王返归楚国,也不是臣的功劳,所以我也不该接受赏赐。”楚昭王说:“那么我就接见他!”屠羊说又说:“按照楚国的法令,必定有大功的人重赏后方才能够得到接见的礼遇,现在我的才智不足以使国家得到保全,而勇力又不足以使敌寇受到歼灭。吴军攻入郢都,我畏惧危难而躲避敌寇,并不是有心追随大王在外逃亡。如今大王意欲弃置法令和制度来接见我,这不是我所希望传闻天下的办法。”
  忧勤勿过淡泊勿枯
  忧勤是美德,太苦则无以适性怡情;淡泊是高风,太枯则无以济人利物。
  忧勤:绞尽脑汁,竭尽体力去做事。
  适性怡情:使心情愉快,精神爽朗。
  高风:高尚的情操或高风亮节。
  枯:已经丧失生机的树木,这里指不近人情的含意。
  用心尽力去做事本来是一种很好的品德,但是过于认真而使心力交瘁,使精神得不到调剂就会失去生活乐趣;把功名利禄看得很淡本来是一种高尚的情操,但是过分的清心寡欲,对社会大众就不会做出什么贡献了。
  孔子说:中庸这种道德,是最高的境界。为人处世,不要过分,也不要不及,过分与不及,都是偏离目标,不能中的。
  《礼记中庸》说:国家天下可使达到人人均平富裕(智与能),高官厚禄可以断然辞让(仁),锋利的刀刃可以毅然相向(勇),智仁勇俱全,但要做到中庸,还是“不可能”。中庸是儒家心目中的妙境,是艺术,是至高至美的理想,是需要人时时警醒,不懈努力去追求的。


原其初心观其末路


  原其初心观其末路
  事穷势蹙之人,当原其初心;功成行满之士,要观其末路。
  蹙:穷困的意思或精疲力竭。
  功成行满:事业有所成就,一切都如意圆满。
  末路:本指路的终点。古语云:行百里路半九十。
  对于一个事业失败陷入困境而心灰意懒的人,要思索而不是责备,要回想他当初奋发上进的精神;对于一个事业成功而感到万事如意的人,要观察他是否能永远坚持下去,考虑结局如何。
  《孟子尽心章句上》中说:“人不可以没有羞耻,不知羞耻那才是真正的无耻。”也就是说:聪明人不怕出错,因为他知道总会犯错误,但他随时准备改错。所以,古人常说,知错即改方为智。人们还把事后才明白或后悔的现象称为事后诸葛,所以做事要事先慎重不盲动。但是对于没经过的事,对于可逞一时之雄的事,人们往往不去考虑后果,不去想不利的因素。只有经过了、实践了才会思考、醒悟,故就有“事悟痴除,性定而动”的经验之谈了。其实世间任何事都不可过贪,因为过分贪图享乐往往会得到反效果。但要达到遇事不慌,临风不动,行而不贪,做而不过的水准,不是一朝一夕可成的。需要经过一个磨炼过程,才会建立和掌握一套方法,这就有必要先正心去痴,先打破愚痴和迷妄的执着,唯有这样才能稳定住本性。性定先要心定,行正先要心正。这样,对事物就不会只看到好的一面而忽略坏的一面,使我们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用正确的方法做事情。所以,古人也常说:知耻而后勇。
  富宜宽厚智宜敛藏
  富贵家宜宽厚而反忌刻,是富贵而贫贱,其行如何能享?聪明人宜敛藏而反炫耀,是聪明而愚懵,其病如何不败!
  忌刻:忌是猜忌或嫉妒,刻是刻薄寡恩。
  敛藏:敛含有收、聚、敛束等意,敛藏是深藏不露。
  懵:本意指心神恍惚,喻对事物缺乏正确判断,不明事理。
  一个富贵的家庭待人接物应该宽容仁厚,可是很多人反而刻薄无理,担心他人超过自己,这种人虽然身为富贵人家,可是他的行径已走向贫贱之路,这样又如何能使富贵之路长久地行得通呢?一个聪明的人,本来应该保持谦虚有礼不露锋芒的态度,反之如果夸耀自己的本领高强,这种人表面看来好像很聪明,其实他的言行跟无知的人并没有什么不同,那他的事业到时候又如何不受挫、不失败呢!
  《孟子尽心章句下》中说:只有点小聪明而不知道君子之道,那就只足以伤害自身。盆成括做了官,孟子断言他的死期到了。盆成括果然被杀了。孟子的学生问孟子如何知道盆成括必死无疑,孟子说:盆成括这个人有点小聪明,但却不懂得君子的大道。这样,小聪明也就只足以伤害他自身了。小聪明不能称为智,充其量只是知道一些小道末技。小道末技可以让人逞一时之能,但最终会祸及自身。《红楼梦》说凤姐“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聪明反被聪明误,就是这个意思。只有大智才可使人伸展自如,只有大智才是人生的依凭。


人情世路应识退让


  人情世路应识退让
  人情反复,世路崎岖。行不去,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务加让三分之功。
  人情反复:是指人的情绪欲望,反复变化无常。
  人世间的人情冷暖是变化无常的,人生的道路是崎岖不平的。因此当你遇到困难走不通时,必须明白退一步的为人之道;当你事业一帆风顺时,一定要有谦让三分的胸襟和美德。
  为人处世必须学会谦恭、礼让,不能处处都想占胜,不能事事都要露一手,难行的地方退一步或许会海阔天空。人生得意的时候也应把功劳让与别人一些,不要居功自傲,不能得意忘形。何况人类的情感无比复杂,人心的变化也是奥妙无穷。今天认为是美的东西,明天就有可能认为是丑,今天认为是可爱的东西,明天就有可能是可恨。所谓“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也就是“人情反复,世路崎岖”的道理。当年韩信微贱时就曾深深体会到此中的辛酸。
  尤其世路多险阻,人生到处都有陷阱。这就要培养高度的谦让美德,遇到行不通的事不要勉强去做。换句话说,人生这路有高低、有曲折、有平坦,当你遇到挫折时必须鼓足勇气继续奋斗,当你事业飞黄腾达时,不要忘记救助那些穷苦的人,因为这样可以为你自己消除很多祸患于未然。这样,知退一步之法,明让三分之功,不仅是一种谦让美德,而且也是一种安身立命的善策。
  不恶小人礼待君子
  待小人不难于严,而难于不恶;待君子不难于恭,而难于有礼。
  小人:泛指无知的人,此处指品行不端的坏人。
  恶:憎恨。《论语里仁》篇:“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对待道德品行不端的小人,抱严厉的态度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内心不憎恨他们;对待品德高尚的君子,做到敬重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做到对他们真正的有礼貌。
  东汉陈实,字仲弓,颖川许县人,曾当过太丘县令,他在家乡为人公正。
  当年年荒民饥,有个小偷夜间潜入陈实的卧房,躲在房梁上窥伺,被陈实发觉。陈实并不惊动他,而是起身整了整自己的衣服,把儿孙唤到跟前,严肃地训导说:“人不能不知道自勉。那些恶人未必本来就坏,因为沾染了坏习惯,才达到了不知羞耻的地步。房梁上的君子就是这样的人。”小偷一听,大吃一惊,慌忙跳下地来叩头请罪。陈实语气缓和地开导他说:“看你的模样,不像坏人,应该好好改掉自己的恶习,重新做个好人,你干这种事大概是由于贫穷所迫罢。”他吩咐家人取出二匹绢,送给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