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企业和人生膨胀的十倍速法则:蛇吞象 >

第5章

企业和人生膨胀的十倍速法则:蛇吞象-第5章

小说: 企业和人生膨胀的十倍速法则:蛇吞象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早在1976年,李嘉诚就获悉香港地铁公司为购得中区邮政总局旧址地皮,曾与当时的港英当局磋商多次,希望部分用香港地铁公司的股票部分以现金支付,但是当时的港英当局坚持用现金购买。于是既精通经营之道、又精通金融之道的李嘉诚,再次利用出售楼宇和发行新股的方式,集资数亿港元现金,准备插手其中。
  不仅如此,李嘉诚还获悉香港地铁公司与当时的港英当局达成有关九龙湾车厂及邮政总局旧址的批地协议:地铁公司必须耗资近六亿港元现金购地,而鉴于急需现金尽快回流的具体情况,提出将两块地盘设计成一流的商业中心和写字楼相结合的综合型商业大厦的建议,而且一反地产界只租不售的常规。为了稳操胜券,李嘉诚还相继抛出了两个诱饵,其一是为了满足香港地铁公司急需现金的要求,长江实业主动提出提供现金做建筑费;其二是将商业大厦出售后的利益由地铁公司和长江实业公司分享,并且打破平时分红各五成的常规,由地铁公司占51%,长江实业占49%。
  1977年1月4日,香港地铁公司正式宣布,中环邮政总局旧址公开接受招标竞投。素有“地产皇帝”之称的置地公司,一度盛传是夺标呼声最高的公司。消息传到长江实业,李嘉诚听后淡淡一笑,说:“传说总归是传说,到底名花谁主现在尚无法定论。”在这次“地王”公开招标竞投活动中,香港地下铁路公司先后收到30个财团以及地产公司的投标申请。
  1979年4月5日各家报纸以大标题报道:“长江击败置地,夺得旧邮政总局地段。这块平均地价每平方米1万港元的地王,早为大财团觊觎,卒为长江投得。据地下铁路公司透露,主要原因是长江实业所提交的建议内列举的条件异常优厚,终能脱颖而出,独得与地铁公司经营该地的发展权。”
  李嘉诚终于力挫多家竞争对手,一举击败一度呼声甚高的香港地产界巨头——香港置地有限公司,被人们誉为“长江实业扩张发展中的重要丰碑”“乃华资地产的光辉,值得开香槟庆贺”并一致认为此举意义重大,算得上“三级超升”。
  李嘉诚一举夺得中区地铁车站发展权后,再接再厉,购得中区著名的希尔顿酒店。1978年,长江实业与香港第一财团汇丰银行携手合作,重建华人行。长江实业总部搬入位于中区心脏的华人行。李嘉诚在稳健中求发展,从而登上了事业的高峰。

  第12节:第二招抢占先机(1)

  第二招抢占先机
  在这个世界上,人人有眼睛,但有眼光的人太少了。机会是给有眼光的人准备的,只有比别人眼光看得远一些,才能真正看准机会,发现机会。机会又是稍纵即逝的,只有抢占先机,才能胜券在握。
  第八式 凡事要有预见能力
  [李兆基]1928年出生于广东顺德。1963年,参与组建新鸿基公司,由此积累了地产投资经验。70年代初,他趁香港物业及土地价格大跌,大肆收购。1975年“恒基兆业”公司成立之初就已拥有20个地块。到1993年,恒基兆业在港九新界共拥有近600个地盘。至2003年中期,“恒基兆业”拥有的土地储备达1900万平方英尺。美国《福布斯》杂志报道,李兆基1997年的资产达150亿美元,是当时亚洲最富有的人,也是世界第四大富翁。
  预见能力,对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预见能力,是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必备的能力。它会为人的前进指明方向。可以说,预见能力是成功的指南针。作为地产界的“大哥大”李兆基,他的成功就是建立在非凡的预见能力基础上的。
  李兆基,1928年1月29日出生于广东省顺德,自幼在私塾受教育。他的父亲在广州开设银庄,李兆基7岁时就经常到父亲的“铺头”,对生意耳濡目染。小学毕业后,开始到父亲的银庄工作。由于当时时局动荡,无论法币、伪币,金圆券等,都会随着政治的变迁而一夜之间变为废纸,由此,他领悟到:持有实物,才是保值的最佳办法。
  1948年,李兆基只随身带着1000港元,来到香港。最初,他在文咸东街荣昌金号等几家金铺做外汇黄金买卖,之后又经营过五金。
  1956年,李兆基抓住香港经济复苏的机遇,与郭得胜、冯景禧等8位股东组成永业公司,首次投入地产生意,购入沙田酒店经营,并初获成功。1963年,永业企业改组为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新鸿基”是在“永泰建业”公司基础上形成的。“新鸿基”的“新”,指冯景禧自己开办的新禧公司,“鸿”指郭得胜的鸿昌合记,“基”就是李兆基。“新鸿基”最初规模很小,职员只有10多人。公司专门经营地产以及金融投资,广购地皮,兴建楼宇,称为当时的“地产三剑侠”。1972年,新鸿基地产股票上市,其后发展为香港实力雄厚的地产集团。新鸿基的成功,使李兆基倍添信心,决心凭借自己的能力独自另创一番事业。1973年,他看准香港物业以及土地价格大跌之际,以其精明果断的眼光,不断地收购楼宇地盘,独自成立了恒基兆业有限公司,大举进军房地产,并于1981年上市。
  恒基兆业初时股本1.5亿元,只拥有20个地盘,到1993年,在港九新界共拥有近600个地盘。如今,李兆基已成为香港超级富豪,是香港地产界叱咤风云的人物,他旗下的恒基兆业地产有限公司、恒基兆业发展有限公司、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美丽华酒店有限公司及香港小轮(集团)有限公司等五家上市公司,拥有市值超过700亿港元的庞大资产。特别是近二三年来,李兆基更是异军突起,业务窜升,越发展越高,其财富总额估计已超85亿美元。1997年2月,李兆基已位居前几位。李兆基的成功经验是什么呢?
  李兆基的座右铭是:“先疾后徐,先声夺人,徐图良策。”他认为成功不可缺少的要素是培养自己的预见策划能力。他十分注重学习和研究,广泛吸收知识,使自己有灵活的头脑。所以,他事前准备工作往往做得相当充分,这使他的眼光每每比别人更敏锐、更长远,因而也就能先行一步,博得了“眼明手快,先声夺人”之誉。
  李兆基的眼睛始终盯的是百姓大众,在恒基地产与恒基发展的物业建设中,中小型住宅楼宇占有近七成的比例,而商业和工业楼宇只各占一成半。因为普通百姓适合购买中小型住宅,香港年轻一代必须组织小家庭。李兆基以经营地产的特有心得,加上智囊团前行政立法两局非官方议员简悦强、罗德丞及前辅政司罗弼时的参议,遂窥准中小住宅行情,大量兴建小型单位楼宇,结果深受大众欢迎,产品“如轮转”,恒基兆业成了“楼宇制造工厂”,不停地生产,不停地出售,又不停地购入新土地。
  然而,在市区旺地哪里还有空闲场地呢?有!在李兆基眼里,旧的楼房就是空闲场地,他很少在官地公开拍卖时与人高价竞争买入“贵地”,而是长期地游说旧楼业主售楼,以“逐个击破”的方式,说服业主出售他们的旧楼,然后将旧楼拆除重建。他长期在美国、加拿大的中文传媒刊登广告,征求华侨在香港拥有的旧楼,从而在没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大量购入了廉价物业,而且多在老区较好地段,因此,恒基兆业的土地储存十分丰足。
  来到香港的人,会为沙田海滨50幢30多层高的住宅大厦所瞩目,这里,有30万平方英尺的商场及购物中心,可容居民6万人。来香港的人还会为匡湖居——花园式别墅——楼宇别致的造型和布局感到耳目一新。这也是恒基兆业的得意杰作。那是1975年,李兆基与长实、新鸿基、新世界发展公司联合组成百得置业有限公司开发的;在沙田填海600万平方英尺的土地,其中170万平方英尺的土地是由李兆基填平的。

  第13节:第二招抢占先机(2)

  填海造地,固然是别出心裁,向新界发展,不也同样是储备土地的上策吗?李兆基早有预见,港九弹丸之地,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高速发展,市区可供发展的地皮早已穷蹙,地产发展涌向新界是大势所趋。于是,他又洞察先机以先声夺人之势,积极筹划拓展新界土地。就换地证这一项而言,恒基地产可说是首屈一指,目前约拥有价值24亿港元的换地证,对竞投新界土地,降低发展成本非常有利。估计今后恒基地产的物业发展,新界将占75%以上。李兆基拓展新界的举措,又一次证明了他有着非凡的预见能力。恒基兆业今后的发展前景,可谓是一片美好。
  一个人在一生中,小到一次午餐的安排,一天工作的计划,大到一生的目标,这些都是人的预见能力的体现,只不过在时间跨度、重要性等方面有所区别罢了。所以,一个人要想成功就必须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预见能力。这个预见能力可以使你脱颖而出、与众不同,你也会因此而更快的走上成功之路!
  第九式 要有独到的眼光
  [霍英东]1923年生,广东番禺人。1953年创办霍兴业堂置业有限公司及有荣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先后担任香港地产建设商会会长,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永远名誉会长,香港足球总会会长、永远名誉会长,国际足联执委,世界羽毛球联合会名誉主席,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预备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香港特别行政区推选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93年3月任全国政协副主席。2003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五届、六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八届、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
  一个成熟的社会,会给人们带来很多竞争的机会,但是每一个人要想在竞争中取得成功就必须要有独到的眼光。独到的眼光,是一个企业家必备的能力。它会为整个企业指明前进的方向,从而创造人生的辉煌。香港著名的企业家霍英东就是靠独到的远见而发展壮大的。
  在港台的亿万富翁中,霍英东的知名度可以说是最高的。这不仅因为他个人资产大约130亿港元,更因为他连续几届担任全国政协、人大常委会常委,1993年又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
  霍英东的出身,也许要算亿万富翁中最苦的一个!但是早年的艰辛和挫折,并没有打垮霍英东。他在不断的失败中,吸取教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他坚信自己总有崛起的一天!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霍英东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到了一个发财的机会。日本侵略军投降后,留下了很多机器设备,价钱很便宜,但稍加修理就可以用,且可以卖出不低的价格。霍英东很想做这种生意,于是他成了个读报迷,专门注意报纸上拍卖日军剩余物资的消息,并及时赶到现场,只要挑选出那些有价值的拍卖品,就大批买进,修好后迅速卖出。但由于缺少资金,他难以放手大干。有一次,他看准一批机器,并在竞买中以1。8万港元成交。他兴高采烈地回家请母亲凑钱交款,可是由于他经常冒险,母亲在生意上从来不信任他,也不肯给他钱去冒险。霍英东眼睁睁地看着一笔大买卖就要落空,正在着急,不料有一个工厂老板也看中了这批货,愿意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