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 >

第14章

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第14章

小说: 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并转动食指,像装糖蜜那样,以此来表示她要买这个。然后我们看到,好像这只带把的
杯子变得带有想象的重量,被拿起来又被放下;好像架子上有个装着糖蜜的大容器,把
这里的糖蜜装满那只怀于,又像有一个特有的扭转勺柄的动作,来隔断最后拖长的糖蜜
丝;在这之后,好像小老板把付给他的两个硬币丢进钱箱,而姑娘也就双手捧着带把的
杯子走出杂货铺,这个又聋又哑的讲述着进一步表演哑剧,好像姑娘仔细看了杯子之后,
见杯沿上有一滴糖蜜,就用手指把它抹起放入口中.并受到了再一次尝尝的诱惑;母亲
看到留在孩子围诞上的糖蜜污点,知道了她的这种行为,等等。
  语言原则的研究者发现这种用动作会话是如此富有教益,因为它有益地、十分详细
地阐明了会话的过程。在这里所采用的表征有两类。眼前的物象用第一类表征来显现。
例如,假如聋哑者想说“手”或“皮靴”,他就换自己的手或皮靴。在有语言能力的人
说“我”、“你”、“他”的情况下,聋哑者就直接指自己和另外的人。为了说明“红
的”或“蓝的”,他就换换自己嘴唇的内部或指指天空。第二类表征的表现通过模仿的
概念。因此,当聋哑者表演一种姿态的时候,例如他表演喝,那么这可能意味着“水”,
或“喝”,或“渴”。把面颊贴附到手上则表示“睡觉”,或“假寐”。像在拍打时那
样用手富有表现力地一挥,按情况可能意味着“长鞭子”,或“马车夫”,或“出发”。
用动作表现“火柴”,像把它燃着一样;“蜡烛”——支起食指模仿蜡烛,好像把它熄
灭。在动作语里,也能模仿说话人所处的精神状态的征兆,于是这些征兆也就变成了其
他人同一种精神状态的表征。例如,模仿“冷”的动作;微笑意味着愉快、赞同,认为
某种东西是好的;而皱眉则意味着愤怒、“责难”,认为某种东西是坏的。或许,赋予
同一种表征的这些不同的意义,可能会使人感到模糊不清;但总有办法加以改善,因为
在某种表征的意义始终不明确的地方,可以用另外的表征来补充。例如,假若要求表示
“笔”,那么模仿写的动作可能是不够的,因为这种方式既可以表示“写”,又可以表
示“信”;然而如果表现出擦拭和执着笔的样子,那么就变得明确了:所表示的正是笔。
  到现在为止,我们所叙述的这些表征自身就把自己阐明了,也就是它们的意义由于
它们的形式而显得明明白白,或者,在任何情况下,这种意义都可能被一切研究那些表
征之使用的局外人所猜中。动作语大部分是由这类自己阐明的或自然的表征所组成的。
在那些聋哑人一起生活的情况下,他们采用了一些局外人若不预先了解清楚是怎样产生
的就很难了解的表征。例如,聋哑人同伴互相以带表情的呼声来表示意思,如他们能够
用缝纫的手势来表示某一个小孩子,正如询问时所表示的那样,这种手势所以用来表示
这个孩子,是因为他的父亲是个裁缝匠。这类表征有的可能起源极为久远。例如,在柏
林的聋哑人的作坊里,砍头的手势意味着法兰西人。经过研究发现,孩子们为路易十六
世之死的故事所感动,他们在历史指南中读过这个故事,并且从那时起,就选取路易十
六世的死刑作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表情象征。但是,对于任何刚开始学习这类表征的儿
童来说,如果他们不知道因何选用这些表征,那么这些表征也就像是假造的了。
  在研究了聋哑人之间所采用的动作语之后,再研究那些虽能说话,但由于语言不同
而彼此互不了解的人们之间所使用的动作语,是了解动作语的基础的最好方法。因此,
美洲西部大草原的著名的表征语,可以说只不过是动作语的方言;这种表征语是白人狩
猎队和土著之间以及各部族的印第安人之间的会话手段。例如,“水”就是用手捧想象
的液体和把它喝光来表示;“火”则用大拇指紧贴太阳穴,其余手指张开来表示。虽然
各个不同的部族使用的表征十分丰富多彩,但是,人们之间的这类交际手段是如此自然,
在全世界传播得如此广泛,以致像拉普兰人(Laplanders)这样一些居住在远方的人们
来到大城市后,当他们跟聋哑的孩子们相遇时,会感到自己的孤独感减轻了,立刻就高
兴地用全世界的表征语跟这些孩子交谈起来。用这种方式只能理解具有自己解释性的自
然的表征。而且在这类表征中,对局外人来说有些也可能是完全矫揉造作的,是局外人
暂时所不能理解的,因为它们是旧的表征,这些表征现在已经丧失了它们在某个时期曾
经十分明显的意义。例如,北美表示“狗”的手势是用两个大拇指在地上画线,类似两
个竿子在地上拖。显然,这种在现实中没有意义的表征,是属于印第安人中没有马的那
个时代的。当时他们把支帐篷的竿子捆在狗身上,所以狗就拖着它们从一个地方移到另
一个地方,虽然狗比这还干更多的活,但现在习惯还保留着这种表征。
  应当指出,动作语无论在怎样情况下也不能逐字地表达我们的语言。原因之一是,
动作语极少能表现抽象概念。聋哑人能够表现制作各种不同东西的能力,如筑墙或剪裁
衣服,但是他们却无法通过手势表现让人了解对这一切来说是一般的、我们所说的“做”
的抽象概念。聋哑人甚至必须动用各种不同的、极为拙劣的表现方法,来表示介词“在”
或“从”的意义,例如,像放或拿出他们说的物体。其次,我们拿某种句子跟那些些由
聋哑人借助表现同一内容的手势做一番比较,立刻就会看到,我们采用的许多词完全没
有与之相适应的表征。例如,假若我们用言词说:我留在桌子上的那个帽子是“黑的”,
那么,这个肯定的说法实际上能够用动作表达所有那些我们称作实词的词,像帽子、留
下、黑的,可以找到相应的表征。但是对于那些可以称作“语 法意义的”词来说,如
“the(这),Which(哪一个),is(是)”,就没有找到表征,因为没有表示它们的
动作语。其次,语法确定了名词、形容词和动词之间的区别。但是这些区别不能在动作
语中找到。在动作语中,对森林中的草地的表示,既意味着“草”,也意味着“绿色的”;
而且在动作语中,好像是为了自己暖手的动作,可能有“温暖的”,或者“取暖”,甚
至有“暖炉”的意义。在动作语中没有(假如不是向读者提出某些伪造手势)任何跟词
尾变化相应的词,即把你去和去、他的和他、在家和家相区别的那种语法变化。这一切
都受到观者心中唤起的某种图像的局限。开始,通过确立注意的对象,后又通过以其他
的形象来补充这一形象,或者伴有动作,来唤起上述图像,直到不去叙述所需要的那一
切为止。假如表征不是按照那种系列一个接一个,以便根据它们的出现加进某种意义,
那么观者就感困难。例如,为了告诉聋哑儿童绿色箱子,首先应当做一种表示“箱子”
的手势,然后——作如,指房子旁边的草场,表明它的颜色是“绿的”。当前这种动作
语的措辞顺序是“箱子是绿的”;假如这种概念顺序按照语句中的形式加以改变,那么,
儿童就可能不理解草和箱子有什么关系。像猫消灭老鼠,跟聋哑人的手势的顺序就不一
致。聋哑人先从表示逃跑的小老鼠开始,然后表示皮毛光滑而又长着须的猫,最后表示
猫跳向老鼠,于是这就构成了“老鼠猫消灭”。
  从向读者所叙述的这种动作语中,可明显地看到,人能够借助肉眼看得见的手势,
用那么轻便而令人满意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思想。在下一个阶段,我们不得不阐明,
如何采用另一类表征,即人类声音的表征。根据和动作同样的一些原理,可以采用声音
来表现我们的思想感情,区别只是以听代替了看。
  人们用来作为表征之一类的声音,是由一些充满感情的呼喊声或声调组成的。人们
用发出的呻吟声来显示痛苦,如同用变了相的睑来显示一样;用欢呼如同用雀跃一样来
表现愉快。当我们朗声大笑的时候,声音和面部的表情完全一致。这些声音也就是用发
声所表现出来的动作(sound-gestures);我们所说的感叹词的大部分都属于这种声音。
借助这类感叹声和语调,可以极为确切地表现那些哪怕是极为复杂的内心情绪,如同情,
或者遗憾,或者懊恼。如果让某一个人试着装出一副微笑的、轻蔑的或生气的面孔,并
且开始说话,那么当时就可以发现,他的声调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为每一种特别心理
状态所专有的面部表情,直接影响着声音,特别是表现在元音的音乐素质上。因此,说
话的音调就成了那种他所感触到或把感触到的形之于色的感情的表征。说这种表现方式
实际上是音乐性的,那是因为它可以模仿提琴;在提琴上,改变音质,就可以把表现忧
伤变为表现愉快。人的声音也利用其他进入音乐领域的表现手段,如弱的声音和强的声
音、缓慢的声音和快速的声音、轻柔的声音和热烈的声音的对照,和音调的高度按照音
阶所进行的高低而变化。熟练地利用这些各不相同的手段,说话的人就能在听者的心中
使疲弱困苦的状态转为突然的惊异状态,同时,抽象性的愉快动作发展为兴高采烈,而
猛烈的暴怒逐渐平息为安定宁静。我们全都能做到这一点,更重要的是,我们做到这一
点,跟所使用的语言的意义没有任何关系,因为内心的激动可以借助没有任何意义的音
节的发育表现,甚至可以细致地表现。例如,一些意大利歌剧的语言对于它的大多数英
国听众来说,只是一些没有意义的音节,但是他们可以借助音乐和情绪的表现手段听懂。
显然,可以预断,不论那一民族所说的语言用这种表现方法必可为全人类所了解。人类
原来也是这样,因为最蒙昧的和离我们最远的部族,在感叹词中也有像“啊!”“噢!”
这种表现惊讶感、痛苦感、祈求感、威胁感、轻蔑感的声音,他们跟我们一样理解愤怒
的吼声 ‘ ur-r-r!’减轻蔑的“呸!”
  其次一类用作表征的声音具有模仿的性质。就像聋哑儿童表现“猫”的概念时模仿
它的洗脸动作一样,会说话的孩子表现“猫”是模仿它的咪咪叫声。如果这两个孩子想
说明他们在想钟表,则哑孩就用自己的手表现钟摆的摆动,而会说话的孩子就发出“嘀
哒”的声音。在这里,声音又是表现音响的动作。采用这种方法,借助对其固有声音的
适当的模仿,我们的智力就能表达无数的各种各样的物象和动作。不只是孩子们用这种
模仿声音来取乐,而且这些声音也成了习惯用语,例如(英国人)说Coo(鸽子的咕咕叫
声)就是鸽子,说bee-haw(驴子的叫声)就是驴子,说 ding-donz(铃铛的丁当声)
就是铃档,说 rat-tat(环子砰砰的敲击声)就是门环,等等。未必需要补充说明,这
些表现方法全世界的人都是了解的。
  把表情的和用声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