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_西藏度亡经-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未达,不可行于达者行,如鄙劣人,触犯国王位;
达者,不可行未达者行,犹如大象,陷坠淤泥中。
依大手印立场言之,龙树上师此颂之意,为达者劝勉,著眼处在后两句;但此颂亦可以之交警达者未达者,则尤当著眼前两句。大象陷泥,尚无性命之忧;鄙人犯王,几何能保其首领?此则敢敬告读此书者也,嗟乎!彼欧西形下唯物之邦,后吾几三千年方得闻大乘佛法者,乃竟先有此醍醐妙宝,出现彼中。而吾震旦,方拥美号,为释尊教统中,三嫡支之优者,今始从彼,转输而得之,亦未免惭且愧矣!惟莲菩提自顾愚蒙,世出世学,均极下劣,显密圣教,未窥尘毫。而不自量力,冒昧从事,重译于此之似易实难,似浅实深,一部大法。区区鄙怀,亦不过以其有亟宜提供于吾国佛化界之必要耳。世之达者,倘能细心取原书,更治译之,使臻美善,曷欣盛欤!
中华民国第一乙亥丙子重译草成 张莲提金刚正时客于荆沙
获此法本于中阴救度密法有大因缘。
如要修习仍请觅求上师传授灌顶方为如法。
中阴救度密法 上卷
藏文原名“巴多脱卓”英文译本名“西藏度亡法”, 前西藏喇嘛格西达哇桑杜英文遗译从学弟子美国伊文思温慈博士纂集印行于英国牛津大学,震旦观化庐三密弟子张莲菩提重译华言。
皈敬偈
皈命法界体性尊 其光无量不可思
无上圆满报化尊 莲部金刚喜怒部
我莲华生大导师 一切有情摄护主
历代上师及三宝 我今至心皈命礼
凡夫之人,报尽命终,将入已入,中阴境界。有上妙法,使之听闻,即得救度,是名中阴救度密法。法有三分:初序言,次正述,后结述。
初 序言
密乘中有种种法,教令行人,于人世间,修菩提道,死后乃得超越中阴,直趣涅槃。行人生时,依上师教,如法修习。有上等成就者,命终自得救度;生时修习未得成就,临命终顷,但当专念于昔所修习,亦得救度;即普通曾闻密法之人,临终如此,亦易得度。惟因业力所障使,而有未能者,则于此际本来真空实相当前之时,须安祥忍耐,谛听于此从闻得度之无上妙法。
密乘中又有观察死状自度之法:行人临命终时,先自观察其将死状况次第来前、一一毕现时,即当专心致志,如法入观,即自度矣!若此者,自无须乎此书之所云云。其有未能自度,或不免于业力牵使及障碍者,则此上妙要法,不得不请由他人读诵之,使能由闻得度。有时死者之尸,不在其处,则为读诵之人,可据坐于死者生时习惯所常用之椅座床榻等,如法读诵。须先作观,召使死者之灵识,来前谛听。斯时死者亲属人等,切忌哭泣嘈闹,徒为无益反碍作法故。
若死者之尸,在于其处,则其呼吸将欲不继,即当请由其传法上师,或其宿昔亲近之金刚弟兄,或其亲近挚爱之眷属亲友堪任者,引唇附近死者之耳,但勿贴近之,而为此“巴多脱卓”之读诵。“巴多”意云中阴,‘脱卓’意名‘闻度’,合言之即由闻得度于中阴也。
次 正述
若力能备广大供养,即当如法敬备,以供养三宝;如力未能者,可称力备办,当一 一作观,观其化为无量上妙之供。于是如下依次举诵各祈愿偈:
一 请诸佛菩萨普加被偈
二 祈求护免中阴险难偈
三 六种中阴境界警策偈
四 护免中阴恐怖总愿偈
上之四偈,附本书之附编中。藏地度亡作法之喇嘛皆熟读能背诵,每诵七遍或三遍,依时间长促为定。念毕诸偈,即依下述种种,逐步逐日,为此巴多脱卓之念诵。
此巴多脱卓法,总分三步:第一步于将欲命终而尚未命终之际,作法使之入实相光明观;第二步命终已后,中阴现前,作法导示提醒灵识使之趣入实相光明;第三步既已深入中阴,上胜能度脱之机会已过,妄心炽然又复求生,作法导示其灵识令醒悟补救,即生亦导示其如何避下劣而上胜,有闭胎择胎入胎等法。本书上卷详第一二两步,下卷专述第三步及结述分。
第一步 将欲命终入观实相
有人于佛法唯曾听闻,而不认识信受;亦有人虽认识信受,而不甚真切。但无论何人,如属曾受密乘灌顶且曾多少受习密法者,则此巴多脱卓之妙法,一经使用,此之人等,即得当前合入根本净光,不落中阴。由径直大道,而得投入本不生之一真法界体性海中。其作法如下:最好能将传授彼密法之金刚上师请致到来,否则请其金刚弟兄到来:倘此均未能办到,则请其信行相同、而有学识之知交到来,或有学识之眷属伴侣亦可。如并此之人等亦无,则但觅一能读此法之文字者,为之照书读诵,但必字句音读,明白清朗,向彼耳际,了了读诵之。于是彼垂死之人,一经入于耳识,即为提醒,具其作观之妙增上缘。一时根本净光,豁然开曙,俱生智得以显发,而未有不得其解脱者矣!人于将欲命终,其至极最后一次出息吐呼出体,其体之灵力活素,一时散降而欲由中枢灵脉道中部之心脏处更复下趋。斯际人之灵识,虽欲证验实相法界之根本净光,往往不自支持,随其体中灵力活素向下劣之灵脉窍道而窜降(灵力活素及灵脉窍道意义均详见另由鄙译《明行道六成就法》)。故行此巴多脱卓法之念诵者,必趁其灵力活素至多不过散降过中部之心、甫欲过脐而下然尚未更下降入于左脉下端处之顷,为有效之提醒。此之时间,等于垂死人至极最后一次吸入之风息住其体中之长久,大约二三十分钟或食顷之久。此际行法之人,须极端注意,惟恐失此千钧一发之机。总须趁垂死者尚未至于此极之时,即坚切勤恳反复叮咛,为如下导示以提醒开晓此垂死之同类者曰:
“善信某某:汝之气息,现将不继矣,入观于实相法界之净光明者,今其时矣!汝金刚上师昔曾教汝如何作观于清净光明之法,汝今将实地体验之。此时中阴境方将开始,根本清净光即当初一曙发现前之最要境地,不可错失。此中所有,惟一虚空,如一片无云之晴空。汝之赤裸无瑕自性亦空之心识真空体,与之合入无间,如入无中心无边际之一太虚空里。汝当如是了知之、观得之且入住之。”
如上嘱告,不计遍数,反复叮咛,向死者之耳际说言。要在于其至极最后之一次出息未终之先,已得入于其灵识而生效,方能使之得度。又死者之出息将停未停即宜预移其体右侧而作狮子卧式,其喉际静脉管如有急跳乱动之状,宜以指尖轻轻微按,以安止之。如死者欲深入睡眠状态,务宜频频轻呼其名止之勿眠以谛听嘱告,一面以指轻按止其喉际静脉管之跳动,此法能令其灵力活素不致附带灵识降入下劣窍道;一经提醒,便可上趋顶门之梵穴,即能脱颖而出,于一刹那顷得睹必行始一闪放于中阴最初境之法界妙明清净光。有情得度于中阴,此为最初最要关头,故极宜注意者也。
死者至极最后之一次入息与其至极最后一次之出息中间相距之时间,即其此生之灵力活素最后贯注于其中枢灵脉穴道之惟一最后之一次,此之时间普通泛称为昏厥或曰闷绝。然非至其最后之出息终了及灵识离体,出而不再入息者尚未死。此种似死未死之时间久暂,与各个人体之四大色力及其灵力活素之强弱,乃至与平昔入定功夫,皆有正比关系;其色力灵力定力大者,则此之时间较长。故如上之最初导示须趁此际不计遍数继续不断而为之,出息终了后仍为之,直至其某一窍或多窍流淌一种黄色液时,始可休止。人于生时多所恶行,而色力及灵力活素乃至定功均薄弱者,流淌此液特速!最快者气绝方一弹指顷,即流淌此液;稍优者能经食顷之久;总以愈缓愈佳,依密乘法典所述:人于气绝后,灵识离体,未得立即认证解脱者,率皆经过一种昏沉迷惚境况。为时三日又半,至四日之久。于此期间,亟宜继续不断时时依下所述者,以导示之。
将死之人,如自己能察知死期已届(察知死状法极多,密乘有特别教授,大乘要道密集书中亦有此法少分),不待将绝气时,即当自行作法,成就其入证实相光明之解脱。如觉恐因障碍而未能者,则当于身旁留得其金刚上师或金刚弟兄,为他力之帮助。此助法或作法之者,于其将死象徵次第现前,即须为警告曰: “今者,地大降于水大矣”等云云。
注 地大降于水大者:谓死者之体,忽尔觉受一种极强大压力之痛苦。此外本书尚略去二句:一为、“水大降于火大”,谓死者之体,忽尔觉受犹如坠落冰水之一种至极寒冷之痛苦;又、“火大降于风大”,谓死者之体,忽尔觉受如被极狂烈之风,吹折其体,碎为尘埃,至极支解之痛苦。此诸觉受皆有外表可徵:如面部筋肉抽缩视听不灵、呼吸阻困、喘急莫堪,等等苦状,即其四大粗根解离之象徵也。(此但言四大,如明行道六成就法之中阴成就法中,则言五大,尚多《风大降于空大》一句可参读彼书)
死者之死状,一 一呈现时,作法之人,即须软语附其耳曰:
“善自作意!善自作意!”
如死者为师长前辈,则但加属曰:
“师长”或“尊者”“请善专念作意!”
如属师兄弟,或曾通之他人,则须导示之曰:
“善信某某:所谓死之一法,今临汝矣!汝当专念,作意思维,而自念言曰:“我今者报尽命终之时至矣!我当以此机缘,实证菩提。普为十方世界一切有情,尽吾能力,使之一 一同证菩提,广行我之大慈悲愿,达于至极圆满地。”
善信某某:须知此正是为利乐一切众生之妙明净智法界体之实相,当为汝体自认证之极大机缘。汝唯专念作意,决勿失之交臂,且须自念言曰:“我至今虽尚未认证,然已了解中阴境中,有究竟真实之法界光明,任其现相种种,我惟认证投合其中任何胜上之一体,誓不舍离之。”
善信:汝如平昔有所修习,有何种种胜上妙严之本尊道场观法者今时切宜忆念而修行之,坚固不舍。
上之告言,反复叮咛,使垂死者明白入在耳识,印入心中,无一刹那涉及妄念,直至其死法决定完毕已。更加如下导示:
如死者为作法者之上师辈、喇嘛辈,或高德尊长辈,则但曰:
“师长”或“尊长”“请善专念作意,观合住入根本净光。”
若为同辈或他人,则须如左祥告曰:
“善信某某:一心谛听,今者汝当证验,由真实清净之法界体性所发射而出之妙明净光,汝当认知之,当证合之。善信!汝之心体,本元真空,无色无相,唯一真空,同此法界之真实体性,无二无别;但此空者,并非空无所有之空。所谓空者,无障碍故,无不照故,无不应故,大自在故,等同诸佛真实性故。又此心体,虽实空寂,而常摄照,虽常摄照,而实空寂,此寂与照,不可分离,即诸如来法性之身。又此心体,恒寂恒照,不生不灭,是即如来之无量光及无量寿。汝能得如此,一切已具。汝既知汝心性本空,同诸佛性,又此真空,即汝心性,汝即能入诸佛心中,和合无间,而一切成就。”
如上导示,务极分明清楚,反复述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