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绝代武神-第2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区西面大部分地区为流动沙丘地和半固定沙丘地,面积1635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8。9%。;;托拉海地区,由于受气候、水源、交通等限制,人口少,在保护区周边有一从乐都调庄而来的村庄,取名“新乐村”,有人口1300多人,耕地有200ha,放牧牲畜1。2万余头,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人均收入1400多元。另有托拉海牧业社一个,人口100多人,可利用草场16。29万公顷,各类牲畜达5。8万头。托拉海胡杨林以北有格茫公路通过。格尔木胡杨林自然保护区于2000年5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格尔木胡杨林位于阿尔顿曲克草原西北部,以托拉黑河命名的托勒海地区。托勒海,蒙古语即“胡杨很多的地方。”这里距格尔木市区约60公里,是青海唯一,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胡杨林。胡杨林南靠巍巍昆仑山脉,北面是茫茫戈壁盐滩,夹在其中的沙漠化地带里,尤其显得珍贵。一条叫托拉海的季节河从沙地中流淌过来,划着美妙的曲线绕过树林。林中伴生着芦苇,梭梭,红柳,盐爪爪,骆驼刺等沙生植物,与这里栖息的野生动物野鸡、狐狸、狼、野兔等,共同组成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
这里的胡杨林曾经十分茂盛,绵延数十里。但在六七十年代被大量砍伐后,已经变得稀稀拉拉,后来生长的小树尚未成材。那些新生的胡杨并不是人工种植,而是在沿河以及低洼水分较为充足的地方,被烧毁和砍伐的胡杨老根重新萌发形成,由此可见胡杨生命之顽强旺盛。在这沙漠已经淹没的地方,它们成为一道绿色屏障,有力地阻挡了沙漠的扩大和往北部盐碱滩地区的发展。胡杨林带是保护沙区农牧业的天然屏障,是野生物物的重要栖息地,是维护这一地区生态平衡的主体。这1700亩胡杨林,已于2000年被认定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在荒漠和沙地上,胡杨是唯一能天然成林的树种。胡杨已经有300万到600万年的历史。胡杨根系可长至长达15米,向四周蔓延,为了在极端干旱的环境里吸收到水分,它可深入到地下13米左右。
胡杨耐高温又耐寒,可在正负39度的气温条件下生存;耐干旱,可在降水50毫米以下条件生长;耐盐碱,抗风沙,可抵御每秒26米的大风。是天然的绿洲,是亚洲荒漠平原丘陵中分布最广的乔木树种之一。
世界上的胡杨林主要分布在地中海周围和我国等20个国家。我国的胡杨分布在新疆、内蒙古、青海、甘肃和宁夏5个省区境内,新疆的胡杨面积占全国的91。1%,而塔里木河流域的胡杨杨林就占我国分布总面积的89。1%。内蒙古的额济纳旗也是胡杨生长比较集中的地方。
格尔木胡杨林目前仍在被破坏之中。它们战胜了风沙、寒冷和干旱,却没有能力躲过盗伐者的利斧和大群牛羊的践踏。漫步林子,随处可见被砍伐和烧毁,仅留下一小截的胡杨木桩;被牧人的牛羊啃的伤痕累累,奄奄一息的小胡杨树苗以及游人乱扔的废纸、瓶子、塑料、胶卷包装盒等垃圾。如果再这样下去,这片千万年才形成的胡杨林,将彻底葬送在它们庇护的人类手中。
每年的十月,胡杨就会由浓绿变为金黄,如同苍茫中燃烧的火焰,似乎将整个沙漠都染成了金色,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顽强。处身此地,面对风骨犹存的枯干半埋在沙里如泣如诉,面对衰老的胡杨无奈的让风将枝头的黄叶一阵阵吹去,面对幼小的正在成长的小树摇摆飘荡,怎不令人百感交集,荡气回肠。
很少有一种树会像这沙漠中胡杨,生命结束以后更成为一道风景。面对这样的英雄,任何的语言都苍白无力,任何的图画都难表情怀。那种苍凉的壮美,难道不是面对苍天的呼唤,面对那些给他们的生命以无情毁灭的人类的呐喊吗?
胡杨林没有班车,必须租车或自驾车前往,但很方便。租用格尔木的夏利一般价格在50-60元,包括往返全程,司机还可以在路边等上几个钟头。前往拍摄最好在天亮前2小时上路,用一个小时到达胡杨林路边,半个小时用来进入景区,半个小时准备和机动。进入胡杨林有两个路径,一是从景区标志牌附近往西南进入,那里的胡杨高大茂密,幼树较多,还能登临河边,观赏拍摄沙河风光,但路途较远;一是再往前行驶约3公里往正南,翻越多道沙梁进入,特色是胡杨苍劲,枯树较多,沙漠跌宕起伏,景观很有特色。
时间:一年四季,胡杨林各具特色,不过,要数金秋的胡杨更具风采。要拍金色的胡杨,最好在每年十月,胡杨由绿转黄之时。在这时间以前,胡杨尚是绿色的,而到了十一月份,胡杨就己落叶凋零。胡杨树叶转黄随着每年气候的不同也不一致,所以行前最好向当地电话证实胡杨是否己转黄,以免浪费时间或失去良机。雪野里的胡杨林别具特色,但由于格尔木地区干旱少雨,冬季下雪更是极为难得,如果能遇上如此雪景,那真是太有福气了。
博格达峰海拔5445米,位于东经88。3度,北纬43。8度,坐落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阜康市境内,是天山山脉东段的着名高峰。1998年8月4日,中国人第一次踏上了天山山脉东段最高峰博格达峰。而完成这一壮举的是一支来自乌鲁木齐市的业余登山队。
博格达峰顶冰川积雪,终年不化,银光闪烁,与山谷中的天池绿水相映成趣,构成了此地高山平湖的优美景色。博格达峰上狂风怒号,气候恶劣,温度常在冰点以下,似乎很难相信那里会有生物。那里纵有少量的水也都冻成了冰。可是,在冰雪覆盖的沙石上,雪莲以及其他无名花卉却养成了惊人的适应能力,居然能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生,可以说是奇迹。博格达峰下起伏的群山,资源丰富。雪线以上生长着雪豹和雪鸡。松林里出没着狍子,遍地长着蘑菇,还有党参、黄芪和贝母等药材。群山之下埋茂着铜、铁和云母等多种矿物。古代许多骚人韵士曾经赋诗赞美博格达峰。此峰位于昌吉回族自治州境内,所以被视为本州的锡徵。
博格达峰海拔高度虽然并不惊人,但登山难度绝非寻常。在主峰的东西方向,分别排列着7座5000米以上的高峰。博格达峰山体陡峭,西坡与南坡坡度达70—80度,只有东北坡坡度稍缓,因此,该峰虽然在1980年以前就有英国和前苏联登山队前来攀登,但直到1981年6月8日,才由日本京都队11人开创登顶纪录。博格达峰是由3个峰尖紧依并立而成,终年冰雪皑皑,世称“雪海”。
山峰顶部基岩裸露,中部则为冰雪覆盖,峰顶以下则为冰川陡谷。它主要有4条山脊:东北山脊、西南山脊、北山脊、东南山脊。山脚下是着名风景游览胜地“天池”,所以倍受登山爱好者和旅游者的青睐。
东西横贯新疆腹地的天山脉延伸到这里,当年在山下游牧的蒙古人给它起了个雅听的名字:博格达。
博格达山千峰竟秀,万壑流芳,景色迷人。这里有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和风光如画的山甸草原。雪线附近有雪豹出没,雪鸡栖居。密林深处不时传来马鹿的呦呜,隐现着狍鹿、棕熊、猞猁和岩羊的身影。草地上山花烂漫,五彩缤纷,其间野生的中草药材如贝母、当参、紫草、黄芪和柴胡等等,一丛一簇,药气袭人。博格达山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菱铁和云母等数十种矿物。群山之巅发育着现代冰川,每到盛夏季节,冰雪融水滔滔而下,汇成30多条较大的河流,浇灌山麓的绿洲沃野。
博格达山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菱铁和云母等数十种矿物。群山之巅发育着现代冰川,每到盛夏季节,冰雪融水滔滔而下,汇成30多条较大的河流,浇灌山麓的绿洲沃野。山峰顶部基岩裸露,岩石壁立;中部则为冰雪覆盖,常年不化;峰顶以下则为冰川陡谷,地势险要。它主要有4条山脊:东北山脊、西南山脊、北山脊、东南山脊。由于数座山峰间距离较短,山体集中,登山周期不长,非常适宜小型登山队伍连续攀登。山脚下是着名风景游览胜地“天池”,湖水清沏,绿如碧玉,倒映着参天云杉相银色的雪峰,可将登山旅游融为一体,所以受登山爱好者和旅游者的青睐。
博格达峰博格达峰北邻准噶尔盆地,南隔达坂城谷地与吐鲁番盆地遥遥相望,处于荒漠包围之中。这里的气候,主要受西北高空气的影响。由于地处亚洲大陆腹地,气候特征十分明显。山麓炎热;中、高山区湿润寒冷。四季也不甚分明,一月最为寒冷,月平均气温为-16摄氏度~-19摄氏度;7月份气温最高,月平均气温10-12度。年降水量不超过200毫米,北坡多于南坡,大量降水集中于夏季的7月和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三分之二。9月下旬至次年5月底为积雪期,积雪厚度可达65厘米,不宜进山。峰区大风甚少,年平均风速为2。7…2。9米/秒,在一天之内,一般午后风速和云量增大,天气变坏。总之,每年6、7、8月,是登山活动时期,根据多年攀登的经验登山最佳时期在7月中旬到8月10日之间。
在天山的诸多主峰之中,博格达并非最高,其海拔高度也仅能排名第三,然而它的名气却远在诸峰之上。长期以来,在西部各民族的心目中,博格达是最富有神性的山峰,它一直被人们视为神灵之宅、紫气之源而加以膜拜。博格达一词就是出自蒙语,即“神灵”的意思。早地古代西域的一些游牧民族中就有崇拜名山的习俗,因博格达山高大险峻,所以被这些民族誉为“神山”、“祖峰”,骑者见之下马,行者见之叩首,就连官员路过此地也要停车下拜。有一则叫《沙勒哈沙曼》的民间故事就有这方面的描述。故事说牧民们把博格达山称为“圣人”,而把博格达山上的石块视为圣人使用的石头,用这里的石头作武器去打击敌人无往而不胜。由此可见博格山在古代西域民族心中的地位。
雪线到博格达顶峰还有很远一段路程,那里的风光更有一番特色,然而登上峰顶非一般登山者所能为的,只有专业运动员才能为之。自1980年起,博格达就被国家列为10座对外开放的高峰,已有许多中外登山者领略它的风采。博格达已成为世界名山。
元代以后,博格达又渐渐被涂上道教的神话色彩,这大概与道教宗师邱处机西行有关。公元1219年,邱机应元泰祖成吉思汗诏命,率弟子18人西行,由山东登州出发,至燕京,出居庸关,北上至克鲁伦河,折向西,越阿勒泰山,再经准噶尔盆地至赛里木湖,又西行至中亚撒马尔罕,前后历时三年,行程一万多公里,邱处机同弟子一路讲道,修建道观,为道教在西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传说天池的铁瓦寺就是当年邱处机过阜康时率弟子所建,他那首赞美博格达的诗《宿轮台东南望阴山》就写在此时(这也是邱处机在此活动过的见证)。在道教的一些典籍中,博格达山一直被视为西王母的居所,所以博格达自然也就成了道教的神山。及至清代,这里便成了道教的圣地,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清政府派驻乌鲁木齐大臣上博格达山祭拜,并颁布《博格达鄂拉祭文》,从此,每年官府都要组织民众举办大规模的祭拜活动。这就更增加了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