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棉花节本增效栽培技术 >

第4章

棉花节本增效栽培技术-第4章

小说: 棉花节本增效栽培技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产皮棉220千克左右,与常规栽培技术比较,节省用工2个,节省农药22元,合计减少投入52元。

    skbshge

七、无土育苗技术() 
不用土壤,而用非土壤的固体材料作基质,浇营养液,或不用任何基质,而利用水培或雾培的方式进行育苗,称为无土育苗。按是否利用基质,又可分为基质育苗和营养液育苗,前者是利用蛭石、珍珠岩、岩棉等基质并浇灌营养液育苗;后者不用任何基质,只利用某些支撑物和营养液。育苗根据育苗的规模和技术水平,又分为普通无土育苗和工厂化无土育苗两种。普通无土育苗一般规模小、育苗成本较低,但育苗条件差,主要靠人工操作管理,影响秧苗的质量和整齐度;工厂化穴盘育苗是在完全或基本上人工控制的环境条件下,按照一定的工艺流程和标准化技术进行秧苗的规模化生产,具有效率高、规模大,育苗条件好,秧苗质量和规格化程度高等特点,但育苗成本较高。

    图1 无土育苗的育苗盘

    棉花营养钵育苗技术作为20世纪50年代我国研发的棉花重大栽培技术之一,其育苗用工多、技术要求高、移栽劳动强度大。无土育苗移栽技术的研发成功是棉花栽培史上的一次重大技术变革,它真正使棉花育苗实现工厂化,移栽实现了轻型化,它的推广将大大提高棉花生产的科技含量。无土育苗移栽技术的“四个有利”:有利于节省棉花管理用工,解放劳动力;有利于促进良种规模化种植,提高棉花一致性的质量;有利于提高棉花育种水平,降低育苗风险;有利于降低棉花育苗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无土育苗是无土栽培中不可缺少的首要环节,并且随着无土栽培的发展而发展。目前,发达国家的无土育苗已发展到较高水平,实现了多种蔬菜和花卉的工厂化、商品化、专业化生产,棉花无土育苗的基质配备、苗床管理及机械化移栽等关键技术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无土育苗由于采用了各种通透性好的无土基质和养分平衡的营养液,极大地改善了幼苗的生态条件,促进了幼苗的生长发育,所以与有土育苗相比,具有下列几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无土苗生长迅速、整齐,缩短了育苗周期。

    第二,避免了苗期土壤传染性病害的侵染,也减轻了其他病害的发生。

    第三,降低劳动强度,节水省肥,减轻土传病虫害。无土育苗按需供应营养和水分,省去了大量的床土和基肥,既隔绝了苗期土传病虫害的发生,又降低了劳动强度。

    第四,便于运输、销售。无土育苗所用的基质一般容重轻,体积小,保水保肥性好,便于秧苗长距离运输和进入流通领域。

    第五,提高空间利用率。无土育苗所用的设施设备规范化、标准化,可进行多层立体培育,大大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增加了单位面积育苗数量,节省了土地面积。

    第六,幼苗素质高,苗齐、苗全、苗壮。由于设施形式、环境条件及技术条件的改善,无土育苗所培育的秧苗素质优于常规土壤育苗,表现为幼苗整齐一致,生长速度快,育壮苗指数提高。由于幼苗素质好,抗逆性强,根系发达、健壮,定植之后缓苗期短或无缓苗期,为后期生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无土育苗与有土育苗相比,其缺点是要求更高的育苗设备和技术条件,成本相对较高,而且无土育苗根毛发生数量少,基质的缓冲能力差,病害一旦发生容易蔓延。

    skbshge

一、区域性() 
我国棉区辽阔,涵盖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西北内陆和北方广大地区,由于各地种植制度不同,生产条件差异较大,高效节本技术也不应该雷同,因此各地应根据具体条件灵活运用。如简化栽培技术,西北内陆棉区的特点是种植密度大,无霜期短,由此产生的“密、矮、早”技术已相当成熟,如果照搬稀植、留叶枝的技术,势必造成减产。又如,干旱和盐碱地区,由于水源缺乏,肥力不足,生产条件恶劣,如果照搬无土育苗技术,很难收到理想效果,而在该地区推广高效配方施肥技术,能收到节省成本、提高产量的预期效果。

    skbshge

二、生产条件() 
生产条件是棉花节本增效技术应用的基础,生产条件不同,适宜的节本增效技术也不相同。一般情况下,生产条件越优越的地区,推广节本增效技术的条件越成熟。如在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杂交棉种植面积占90%以上,在该地区推广应用简化栽培技术、配方施肥技术、无土育苗技术、地膜覆盖技术、化学调控技术等均较有利;黄河流域棉区植棉历史悠久,水肥条件较好,因此推广配方施肥技术、化学调控技术、地膜覆盖技术、简化栽培技术等条件成熟,而推广无土育苗技术较为困难;西北内陆棉区植棉历史较短,自然降水很少,无霜期短,但光照充足,除北疆外热量丰富,尤其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产条件较好,因此最适宜推广的节本增效技术为地膜覆盖技术、配方施肥技术、化学调控技术和简化栽培技术等。

    skbshge

三、认识程度() 
对无土育苗的认识程度受当地植棉技术水平、棉农文化水平、接受新技术的难易程度等的影响很大。在过去推广营养钵育苗移栽的地区,棉农对培育壮苗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无土育苗技术与营养钵育苗技术的对比分析,棉农很容易理解无土育苗技术的优越性,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心中有数,更能体会到无土育苗的轻便和快捷,也知道如何降低无土育苗成本和提高移栽成活率,而对于植棉技术相对落后的地区,推广应用这项技术的难度就较大。棉农的文化水平对无土育苗移栽技术的推广应用关系较大,基质配比、促根剂的合理应用、温度和湿度的调节等,需要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

    skbshge

(一)中棉所41() 
品种来源 中棉所41是国审双价转基因抗虫棉,2000—2001年参加黄河流域抗虫棉区域试验,2001年参加生产试验,先后通过河南、山东、安徽、河北四省转基因安全性评价,2002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7年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农业部中华神农科技二等奖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一等奖,2008年获得植物新品种保护权,2009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特征特性 中棉所41生育期130天,植株高度1米左右,筒形,叶片中等大小,叶色中绿。棉铃卵圆形,铃重5。8克,衣分41%,铃壳薄,铃嘴尖,吐絮畅。皮棉色泽洁白,有丝光,籽指11克,种子短绒灰白色。发芽出苗性能好,前期生长发育快,开花、结铃、吐絮早而集中。

    产量表现 2000年在黄河流域抗虫棉区域试验中,每公顷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1278千克和1068千克,分别比对照抗虫杂交棉中棉所29增产1。4%和0。1%。2001年每公顷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1488千克和1396。5千克,均比对照品种抗虫杂交棉中棉所38增产3。1%。2001年参加生产试验,每公顷皮棉和霜前皮棉平均产量分别为1494千克和1402。5千克,比对照杂交棉中棉所38增产6。1%和5。4%。

    纤维品质 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7毫米,比强度30。6 cN · tex…1

    ,麦克隆值4。6,整齐度85。4%,伸长率6。4%,反射率74。1%。

    抗病虫性 抗病性鉴定结果,枯萎病指13。7,黄萎病指27。3,抗耐枯、黄萎病。2000—2001年抗虫性鉴定结果,2代棉铃虫蕾铃被害减退率分别为72。0%和74。6%,3代棉铃虫3龄以上幼虫存活率分别为0和10%,抗棉铃虫性突出。

    栽培技术要点

    适时播种,合理密植 适宜播种期为4月下旬,采用地膜覆盖或营养钵育苗,北方高水肥地块密度以每公顷4。4万~5。25万株为宜,中等肥力地块每公顷密度5。25万~5。7万株。

    科学施肥 要施足基肥,重施蕾花肥,补施盖顶肥,后期视长势情况追施叶面肥以防早衰。缺钾地块要及时施足钾肥,确保中后期生长活性。

    适当应用生长调节剂 一般蕾期每公顷喷缩节胺7。5~15克,初花期每公顷喷施22。5克,盛花期每公顷喷施45~60克为宜。

    虫害管理 一般2代棉铃虫不需要防治,3代后的棉铃虫视田间幼虫数量决定是否防治,一般百株幼虫达到15头,或百株3龄以上幼虫10头应采取化学防治。对棉蚜、红蜘蛛、盲椿象等害虫要及时防治。

    适宜种植区域 该品种适宜黄河流域棉区推广种植。

    skbshge

(二)中棉所45() 
品种来源 中棉所45(原系号中221)于1996年从中棉所种质资源圃95?1材料中系统选育,当年到海南加代,选系961027,1997年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对入选系961027进行抗虫基因(Bt+CpTI)转育,当年在海南加代,并进行抗虫性鉴定,决选抗棉铃虫系为759221(SGK?中27),2000—2001年参加黄河流域麦套棉棉花品种区域试验,2002年参加国家黄河流域麦套棉品种生产试验,2003年获得国家转基因生物安全生产证书,同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 生育期128~131天,株高82。0厘米,果枝始节6。3节。植株呈塔形,茎秆粗壮,抗倒性强。叶片中等大小,缺刻深,色泽深绿。结铃性强,单株结铃15。6个,铃椭圆形有尖,铃重5。6克,衣分39%,霜前花率为85%以上,不孕籽率低,早熟性好,吐絮畅且集中,絮色洁白,适于黄河流域棉区棉田春套或直播。

    产量表现 2000—2001年参加全国黄河流域麦棉套区域试验,平均每公顷籽棉产量3393千克,皮棉产量1297。5千克,霜前皮棉1126。5千克,比对照中棉所19分别增产20。7%、16。6%和12。8%,增产显著,霜前皮棉产量居参试品种第二位。推荐参加2002年全国黄河流域麦棉套种棉品种生产试验,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每公顷3750千克、1426。5千克和1309。5千克,分别较对照豫668增产23。0%、10。1%和5。9%,籽棉产量居首位,皮棉、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第二、第三位。

    抗病虫性 经中棉所植保室网室和人工病圃鉴定,中棉所45棉铃虫顶尖被害率4%,蕾铃被害率为12。7%,虫害减退率为78。7%,百株幼虫少于5头,减少防治棉铃虫化学农药用量80%。2002年在国家黄河流域麦套棉生产试验中,枯萎病指9。6,黄萎病指13。3,综合评价为抗枯萎病、兼抗黄萎病品种类型。

    纤维品质 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两年平均结果:上半部平均长度30。1毫米,比强度30。8cN · tex…1

    ,整齐度86。6%,品质优良,适于纺中高支棉纱。

    栽培技术要点

    适时播种 黄河流域棉区最佳播期4月15~25日,京津唐地区播后应及时覆膜,长江流域棉区最佳播期4月10~20日,播后覆膜或膜后播种均可。播后7~10天应及时查苗,缺苗及时补种,地膜棉要及时放苗,等苗长出2~3叶时及时间苗、定苗。

    合理安排群体结构 黄河流域棉区留苗每公顷3万~5。25万株,长江流域棉区,密度2。55万~3万株。

    科学追肥 应遵循轻施蕾肥,重施初花肥,补施花铃肥的原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