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政策·实务·案例 >

第138章

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政策·实务·案例-第1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4430亿美元,2005年增长到5949亿美元;进口贸易额1950年为9。7亿美元,1995年为3359亿美元,2005年增长到5149亿美元,进口贸易额的增长速度要略低于出口贸易,但其增长速度仍高于其他工业发达国家。2006年,日本对外贸易略有变化,进口贸易额达577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2%,出口贸易额为647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8%。由于对外贸易迅速增长,日本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显著提高,并使日本至今仍维持着世界第三位贸易大国的地位。战后日本对外贸易发展迅速的原因有很多,既有良好的外部环境,也有内部努力。其中,长期低估的日元汇率、经济高速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所强化的国际竞争力,以及『政府』的积极干预等是最为重要的几个方面。

    2。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

    在出口商品结构中,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较大,1970年制成品占出口的比重为92。5%,1994年上升到了95。6%。当然在不同时期出口制成品项目的比重是不同的,且随着日本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提升,出口制成品明显表现出了由劳动密集型产品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品转换的特征。在1960年前钢铁、棉织品和船舶出口约占日本出口总额的1/4以上。1970年钢铁、船舶和汽车出口所占比重约为30%。20世纪70年代后期,汽车、钢铁和船舶的出口约占1/3。20世纪80年代前期,汽车、影像机械(包括录像机、电视机等)和船舶约占出口总额的1/4以上。80年代中期以后,汽车、办公设备和半导体电子元部件出口所占比重近30%,这些商品以其强大的国际竞争力成为战后日本出口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是日本巨额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

    在进口商品结构中,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日本资源贫乏,需要进口大量的食品、能源以及工业原料等初级产品,因此初级产品占进口的绝大部分,经常占进口的70%左右。当然,在不同时期具体进口的初级产品项目的比重是不一样的。20世纪50年代,原料进口比重较大。60年代,纤维原料及食品的进口比重降低,燃料和矿产品原料增加。70年代,燃料在进口中的比重大大提高,其他各类初级产品所占的比重相对降低。但随着日本经济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和贸易摩擦的升级以及贸易顺差急剧扩大,80年代以后,初级产品在日本的总进口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工业制成品进口所占比重大幅度提高。

    3。贸易地理方向的变化

    从出口的地区分布来看,战后日本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大体上各占一半。发达国家一直以来是日本重要的出口市场,在1975—1995年间,日本对发达国家的出口贸易额增加了9倍多,年均增长幅度为12。4%,从而使得这一地区在日本出口市场构成中所占比重由42%上升到55%,最高时(1986年)曾达62。7%。但是,在发达国家出口市场,日本对美国的出口增长表现出了一波三折的特征,而对欧盟的出口却呈现出稳定持续增长的态势。由于日本对美国的出口大于进口,有巨额的贸易顺差,日美贸易摩擦加大,日本对美国的出口仍将呈现下降的趋势。与此相反,在对欧盟的出口贸易中,出口额由1975年的56。8亿美元逐步增长到1995年的720。9亿美元(除了1993年略有下降外),年均增幅高达13。6%,超过了同期日本出口总额的年均增长水平,欧盟在日本出口市场构成中所占比重也相应的由10。2%上升为15。9%。发展中国家同样是日本重要的出口市场,尤其是亚洲地区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如中国、新加坡、韩国、泰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以及中东产油国等,均是日本出口的主要对象。

    在进口地区分布上,战后日本的进口与出口方向基本相似,对来自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进口也大致各占一半。对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在20世纪70年代因石油价格的上涨,使发展中国家在日本进口贸易中的地位急剧上升,所占比重由1973年的42。4%上升到1980年的60。3%。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石油价格疲软趋跌和日本对石油等初级原料进口的减少,发展中国家所占市场份额1995年降到了45。6%。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南亚、东南亚和中东地区是日本主要的进口市场,如东南亚地区在日本进口市场构成中所占比重,自石油危机以来一直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态势,由1975年的18。3%增加到1994年的32。9%。

    4。跨国公司在日本对外贸易中起重要作用

    跨国公司作为日本开展对外经济活动的主要工具之一,在其对外贸易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1990年至1994年间根据海外资产计算的100家最大跨国公司中,日本跨国公司增长最快,从1990年的11家增加到1994年的19家。主要分布在电子、贸易、汽车与零配件、金属加工、计算机等行业。1994年根据海外资产计算的100家最大跨国公司中,日本最大的跨国公司为丰田汽车公司,名列第八,海外资产为339亿美元,国外销售额达372亿美元。1995年,日本机动车出口近400万辆,其中32%来自丰田汽车公司。丰田汽车公司的出口占国内生产的38%。丰田汽车公司的海外生产从1985年的15。2万辆增加到1995年的125。33万辆,约占其汽车总产量的1/3以上。1995年底,丰田汽车公司在海外生产的汽车产量首次超过了其从日本的出口;在25个国家设有35个海外制造业子公司,其中1/3以上设在亚洲;公司在海外的雇员为7万人。

    26。3。3 战后日本对外贸易的政策与措施

    二战后,日本的外贸政策是随着日本经济形式的变化和日本在世界市场上地位的变化而变化的。二战后到20世纪50年代末期,实行严格的外贸管制;此后,逐步实行了贸易自由化。其贸易政策的总发展趋势是从对进口限制由严格向逐步有选择的放松,贸易自由化水平不断提高;同时,鼓励和促进出口是其一直奉行的贸易政策。

    1。从限制进口到进口自由化

    二战后至50年代,是日本进口限制最严格的时期。1949年12月,日本颁布了《外汇与外贸管理法》,对外汇和外贸直接进行管制,20世纪50—60年代日本进口税一直呈递增趋势。进入60年代,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同时在强大的国际压力下,日本『政府』不得不废止了各种管制进口的行政措施,实行贸易自由化政策。1960年颁布《贸易与外汇自由化计划大纲》并开始实施,日本的贸易自由化率从1960年4月的41%上升到1964年4月的93%左右,直接管制也逐步过渡到关税政策。70年代以后,日本的贸易自由化程度进一步提高。1979年12月颁布了《新外汇法》,对进口受限制的商品由1970年的90种减少到1979年的27种,限制进口品种的比率降到3%,进口自由化比率达97%。80年代以后,日本贸易收支顺差不断扩大,同其他发达国家贸易摩擦迭起。为缓和外贸摩擦,日本『政府』通过简化进口手续、降低进口关税、完善进口信贷体制、扩大制成品进口等措施,使日本的贸易自由化程度越来越高。

    2。鼓励出口的政策

    二战后,日本一直奉行鼓励和促进出口的贸易政策。其出口战略主要集中在不断提高有关产业的效率、质量和生产率上。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日本振兴出口的政策措施有:1954年成立了财团法人“海外贸易振兴会”(1958年改称“日本贸易振兴会”),专门为日本企业进入海外市场服务;对出口企业实行出口优惠融资制度,设立了日本进出口银行融资制度、出口保险制度、外汇资金贷款等制度,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的出口。

    20世纪60年代以后,日本继续推行振兴出口的贸易政策,完善了振兴出口贸易的有关制度和措施,并推行多元化的出口贸易政策,迅速促进了出口的扩大。

    70年代,日本重视调整产业结构,实行促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和市场多元化政策,并加强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

    80年代,在继续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迫于对美欧贸易摩擦的加剧,日本开始向“有节制的出口”转变,宣扬“海外投资立国”的思想,鼓励企业对外投资,以替代直接的商品出口。同时,鼓励区域经济合作,谋求日本经济的国际化,也为更进一步的对外贸易发展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值得关注的是,日本经济的这种成功与不断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戛然而止,20世纪90年代十年内的年均gdp增长下降到0。6%。失业率从1990年的2。3%上升到2002年的5。4%。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以出口导向型为特征的日本经济出现了由于出口减少而制造业缩小、进口增加代替了国内生产的现象;二是制造企业持续到海外投资,以致造成国内投资萎缩、社会需求流失等严峻的局面。这种局面迫使日本不得不重新审视其自身到目前为止参与东亚国际分工的状况,进而进一步调整其战略目标和形式。然而,不管日本『政府』如何努力,日本经济至今依然不景气。

26。4 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的对外经济贸易() 
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最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主要包括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荷兰和澳大利亚等;另一类是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此类国家或地区从上世纪60年代亚洲“四小龙”开始,主要包括巴西、墨西哥、埃及、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下面以亚洲“四小龙”为例,研究分析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与贸易发展的一些共同特征。

    在20世纪60—80年代,亚洲“四小龙”经济高速发展,其成功的发展道路和较高的增长率为世人称奇。因此,研究“四小龙”的发展道路,对发展中国家确立经济发展理论、模式和制定政策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26。4。1“四小龙”经济发展状况与特点

    亚洲“四小龙”即新加坡、韩国及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自二战后,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是世界经济发展最为突出的典范。这四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增长速度快

    20世纪50年代,“四小龙”经济非常落后,但经过战后30多年的发展,迄今已进入发展中国家的最高发展水平行列。在20世纪60—80年代中期,新加坡的gdp平均实际增长率为9%,韩国为8。4%,中国台湾为9。1%,中国香港地区为8。2%。这种发展速度在世界上是少见的,它不仅大大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和地区5。3%的平均增长水平,也大大高于发达国家4%的平均增长水平。以人均gdp衡量,2007年韩国19624美元,而新加坡、中国台湾省和中国香港地区分别为34152美元、16274美元和29149美元,这些数据已接近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同期水平。

    2。经济增长的外向型程度极高

    20世纪50年代,“四小龙”经济处于起步阶段,除中国香港地区和新加坡外,中国台湾和韩国属内向型经济。60年代中期以后,“四小龙”提出了“出口为生命线”、“出口第一”等口号,使出口增长的成效相对显著。自60年代中期以来的20多年时间里,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的出口贸易平均增长率在18%左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