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奇妙的大自然 >

第6章

奇妙的大自然-第6章

小说: 奇妙的大自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漫步大自然的山岭、沙漠、草原、森林中,或者『荡』舟湖光水『色』里,我们常常会被动物们的巧妙伪装深深震惊:生活在沙漠里的动物,大多数都有微黄的“沙漠『色』”,不论是驼鸟、蜥蜴,还是蜘蛛、蠕虫,都能找到这种颜『色』;在冰地雪地的北方,不论是暴戾的北极熊,还是温和的海燕,都会披上一层白『色』,与雪的背景溶为一体;在草地或森林里,不论是蚱蜢,还是『毛』『毛』虫,要么是穿着草绿『色』的外套,要么是打扮得灰头土脸,与枯草或树干、泥土等颜『色』混为一体;在茫茫大海里,“伪装大师”更是数不胜数,生长在褐『色』藻类里的海生动物往往就是褐『色』,生长在红『色』海藻区域里的动物又大多是红『色』或近似红『色』,至于水母和水里的其他透明动物,像蠕虫、虾类、软体动物等,它们是完全无『色』和透明,使敌手在那无『色』透明的自然环境里无法寻觅它们的身影……

    当然,最高明的动物是“魔术”式的拟态,像在变魔术一样,令对手真伪难辨。如大海里的章鱼,它一旦受到外界的刺激,身体由浅灰『色』一会儿变『色』吓人的黑『色』,不久又变成灰『色』……这一切,让人类最高明的伪装大师也望尘莫及!

    科学家把动物的拟态分为模拟环境物和模拟动物两种情况。模拟环境物的,它们模仿的对象是生存环境中的植物叶片、枝条、花或其他不动的物体,模仿动物的,则以它的天敌所惧怕的动物为模仿对象,如猛禽、蛇、有毒昆虫等,不仅包括外形、『色』彩、甚至还包括模拟动物的动作行为,都是拟态中一种。这一种动物拟态最复杂,神奇得让人目瞪口呆。

    1682年,英国一位博物学家首先对动物的拟态现象进行了描述。他观察到南美蝴蝶中某些具有鲜艳『色』彩的种类从外形上看几乎完全相同,但有些是有毒的,而另外一些却是完全无毒的,他由此推测这些无毒的生物伪装成有毒的,是为了逃避被捕食的厄运而进行的拟态行为。这就是生物史上著名的“贝氏拟态”,也是“拟态”这一学术语言第一次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

    那么,动物为什么会拟态呢?生物学家在研究中发现主要原因有三条:首先是为了逃避敌害,像竹节虫飞行时,双翅颜『色』很鲜艳,但下降时双翅收敛,颜『色』消失,最终变成了普通的树枝;第二,是一种对付天敌的手段,像一种大蚕蛾科的飞蛾,翅上有像猫头鹰眼睛的花纹,可以把一些小鸟吓跑;第三,有些是获取食物,像太平洋有一种纵带钝齿鲥鱼,外形酷似袭唇鱼,当袭唇鱼为其他鱼类清除寄生虫时,鲥鱼也从容地尾随至接受清洁的鱼类,然后出其不意咬下一块皮肉果腹充饥呢。

    动物的拟态,对人类来说,最大的收获是在军事上的伪装。一是武器制造专家用拟态手段来伪装军事设施,把大炮、飞机等涂成草绿『色』,飞机制成银灰『色』等,有的还为军舰、大炮、坦克等穿上与作战环境相互和谐一致的颜『色』。二是伪装军事人员。要求军事人员着装颜『色』应与背景的相融合,根据需要伪装衣、伪装斗篷,遮盖伪装毯、伪装网等。在积雪背景下,用白『色』布料、塑料薄膜、床单等伪装。丛林地带则有了与当地植被相协调的『迷』彩着装、斗篷。对于身体暴『露』部位,如面部、手、胳膊等,还发明了专用的擦脸油彩涂抹,对于武器可能反光的部分也涂上了『迷』彩、缠上布条等。三是军事科学家受动物拟态启示,在军事上有了新创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军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设计服装的能力也越来越强。科学家从动物伪装中得到了很多帮助,把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综合利用,一些国家成功地研制出防火、防核、防生化于一体的“三防”军服。

    拟态,军事上的“伪装术”,已经无孔不入……

    【小档案】

    1991年海湾战争中,伊拉克为了防备美军的空中打击,把坦克埋在沙子里。这也是一种伪装术。可是,有一天在黄昏时分,美国一位飞行员驾机返航时,从热成像仪里发现在沙漠里有许多温度很低的点,试着攻击,发现这就是美国空军想找的而又找不到的伊拉克装甲坦克车辆。原来,坦克装甲车辆由于全身都是钢铁,与沙子相比,温度升得快,降得也快,当黄昏时,温度下降,钢铁制成的坦克装甲车辆温度下降的要比沙子更快,于是,在热成像仪里观察,沙漠里就出现了温度较低的区域,这就是伊拉克人埋在沙子里的坦克车。后来,美国人总是在黄昏时分出动装配热成像仪的战斗机、攻击机对伊拉克埋在沙子里的装甲部队狂轰滥炸,从而极大的削弱了伊拉克陆军的实力,为以后100小时地面战的迅速取胜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十三章 生命在攻防进退中延续——动物与军事战术() 
小问号

    血腥的人类战争史,也是一部动物参战史,从陆地到海洋、到空中,形形**的动物在人类的战争中发挥着意想不到的作用,成为奇特的“生物兵”。生灵涂炭的战争中,各方绞尽脑汁,希望出奇制胜,产生了多种多样的战略战术,而许多战略战术是人类向动物学习后得来的。尽管这些是动物在生存自卫中本能的反应,但是人类经过模仿、研究,产生的许多战略战术都不同程度受到启示,如:“黄蜂战术”、“麻雀战术”等成了军事文化的奇葩。那么,动物给人类军事上的启示到底有哪些,有什么特点?

    动物的生命是在不断的攻防进退中得以延续的。动物为了生存和繁殖后代,除了必须适应环境之外,在与同类或异类的斗争中,慢慢『摸』索出了一些方法或套路。军事家们受此启发,创造了许多影响深远的战略战术。

    狼是一种十分凶猛的动物,它攻击猎物的战术非常高明:一是发动突然袭击,乘对手防备不紧,出其不意地进攻;二是四面围攻,让对手顾此失彼。以狼追捕鹿为例,当鹿遇到河流或绝壁等障碍物时,只好曲线奔跑,可是狼一般采取直线追逐,或迂回包抄,所以鹿虽然比狼跑得快,却容易成为狼的美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潜艇部队司令邓尼茨模仿狼群攻击猎物的方式,创造了“狼群战术”。他把潜艇事先按照一条横线排开,其中一条潜艇发现目标时,不先进攻,而是继续跟踪,寻找机会,让更多的潜艇根据岸上的指挥对敌舰形成包围圈后,再实施进攻。邓尼茨运用“狼群战术”从1939年11月到1940年5月底的7个月内,共击沉同盟国的商船56万吨,平均每月8万吨,到12月底,击沉商船343艘,给同盟国造成巨大的威胁。

    鼹鼠善于打洞,一生中除了寻找配偶和找水喝到地面上来,其余时间都在地下寻找食物和睡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军受鼹鼠打洞的启发,发明了“鼹鼠战术”。1916年,德军5个步兵师在比利时境内向英军正面阵地伸入,形成弧形包围圈。英国军队向鼹鼠学习,挖掘地道,在德军防御阵地下挖了20多条坑道,总长达7312米,堆放600吨**,于1917年6月7日引爆坑道内的**,炸死德国145名军官,俘虏了7200名士兵。

    蟹珠为了猎取食物,把自己打扮成“花蕊”一样,而后一动不动地潜伏在黄花的花蕊上,当蝴蝶、蜜蜂等小昆虫来采花时,突然伸出『毛』『毛』茸茸的长腿,将昆虫擒获当作美餐。在战争中,将部队伪装成与战场地形大体一致的形态,等待敌人进入伏击圈,而后抓住战机发动突然袭击,将敌人一举击败,学的就是“蟹珠取食术”。

    有一种天蛾,为了偷吃蜜蜂,用长吻与唇上的触相互摩擦,发出的声音很像蜂王分娩时发出的声音,骗过守卫的蜜蜂,大摇大摆地进入蜂巢偷蜜。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军队派出一支部队伪装成埃及军队,驾驶着上次战斗中缴获的埃军坦克,从埃军的第二军团和第三军团之间的间隙渡过苏伊士运河,『插』到埃军的后方,切断埃军的后路,迫使埃及的第三军团投降。这种战术与“天蛾骗术”如出一辙。

    “兵不厌诈”,是一种佯动战术——在战争中以假『乱』真、佯装败退等,诱敌深入,寻找战机。其实,这种战术最初是向动物学来的。在弱肉强食的动物生存竞争中,动物们弄虚作假、玩弄骗术的谋略早已驾轻就熟……

    大千世界,动物们各有韬略,成了人类战略战术诞生的摇篮。

    【小档案】

    战略战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孙子兵法》是我国春秋时期的孙武所写,距今约有2000多年,比西方最早的军事著作《远征记》早100多年。孙武是春秋时的齐国人,后来到达吴国,把他所写的研究战略战术的专著《孙子兵法》献给吴王阖闾,并辅助他打败了强大的楚国和齐国,使吴国成了称雄一时的霸主。300多年前,《孙子兵法》传入欧洲,立刻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甚至走进一些军事院校的课堂。据说,海湾战争时,美国总统的办公桌上一直放着两本书,其中有一本就是《孙子兵法》。美国海军陆战队还把《孙子兵法》发到每个士兵手中。直至今天,《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仍广为流传。

第十四章 最完美的飞行器——鸟与飞机() 
小问号

    在大自然中,鸟无疑是上帝的杰作,被人们誉为“最完美的飞行器”。它的骨骼、胸肌、羽『毛』等,在漫长的飞行磨砺中渐渐趋于完美,仿佛就是为了飞行而生。不知人类是因为向往蓝天才爱慕鸟,还是因为喜爱鸟才格外向往蓝天,人类自古代代都有难了的“飞天情结”。那么,鸟在人类的飞天梦中扮演着什么角『色』?或者说,人类从鸟的身上学到了什么?

    大自然是公平的:水里有鱼,地上有兽,天空有鸟!科学家在破解鸟类飞行的奥妙的过程中渐渐发现,鸟与飞行之间有着不解之缘:

    飞鸟全身充满了气囊,空气在体内循环,极大地方便了鸟排出在飞行中产生的热量和水分;它的骨骼既柔韧又坚强,大部分是“充气”的(通心而充满空气),尤其是体形较大的鸟,它的喙、头骨、腿和其他骨骼合起来也只是几百克,有的才几克;它的胸肌就是飞行发动机,较大的胸肌把翼在空气阻力中拉下,使身体能升高向前,较小的胸肌从下面通过精巧的滑轮组腱,使翼扬起;它的羽『毛』极轻而特别有力,结成极细的网状,简直没有空气分子可以穿透,成了前进、升降等飞行的得力工具;它的翼形状也与飞行密切相关,像燕子、蜂鸟、鹰等飞得快又强壮的鸟,翼是窄长而端尖,像适应在海洋上空作长途滑翔和高飞的海鸥、信天翁等,翼也是窄长而尖,像麻雀、松鸡、鹌鹑等飞得轻巧而快捷的鸟,翼却是短而圆的……一切都是那么完美和谐,仿佛天造地设!

    鸟啊,人类惊叹它的飞行本领!我们的祖先便仰望着天空中自由飞翔的鸟儿做起飞行的梦。人们也曾做过一些可以在空中短暂停留的东西,我国古代第一只“木鸟”,是著名学者墨子带着300个弟子,花费3年多时间观察和研究鸟类的飞行后才研制出来的,虽然在天上只飞行一天一夜。汉代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