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奇妙的大自然 >

第21章

奇妙的大自然-第21章

小说: 奇妙的大自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档案】

    海洋中的鳐是发电能手,放出的电,电压虽然只有50~80伏,但是电流很大。一只生活在太平洋中的大电鳐,释放的电流可达50安倍,功率达300瓦。在鱼类中,非洲河流里的电鲶,产生的电压可高达350~400伏。美洲的电鳗发出的电压一般约为500伏,最高的能够达900伏。这样大的电流,即使凶猛的鳄鱼也常常被它击中而丧生。可是,电鳗不能连续放电,当体内的电量被消耗得差不多时,它必须静下来进行蓄电。印第安人正是利用它的这一弱点来捕捉它。他们把壮实的马赶到有电鳗的河里,让电鳗放电击马,以消耗它的电量,然后游到它的身边用标枪来捕获它。

第五十八章 藏在疣里的秘密武器——蟾蜍与麦克宁() 
小问号

    人类常常犯“以貌取人”的错误,对待动物也是这样。青蛙和蟾蜍是两种常见的两栖动物,一个形态、『色』彩较美,长着一对水汪汪的大眼睛,人们就对它赞不绝口,一个皮肤上长了许多疙瘩、行动笨拙,人们则对它心生厌恶之情,给它起了个很难听的名字叫“癞蛤蟆”。其实,被称为“癞蛤蟆”的蟾蜍在捕捉害虫、造福人类等善举上,丝毫不比青蛙逊『色』,而且它身怀绝技、浑身是宝,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财富。那么,蟾蜍与麦克宁、蟾蜍与蟾酥,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人类从中有哪些受益?

    从形象上看,蟾蜍身上最让人类的视觉难以接受的就是它身上的疙瘩:疣!那么,这个奇怪、丑陋的“疣”里藏着什么“秘密武器”?其实,它是无数皮肤腺组成的,能分泌出使皮肤表面保持湿润的粘『液』,还能分泌出『乳』白『色』的浆『液』,特别是头部一对胖大的耳后腺,放出的『乳』白『色』的浆『液』更大,而且有一定的毒『性』。这种毒『液』虽然对人类影响不大,但是如果喷『射』到眼睛里也会让人疼痛难耐的,可是一旦猫、狗和狐的舌头沾上了它,就会立即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严重的还会导致死亡。因此,蟾蜍的疣是它对付天敌的利器呀!

    人类很早就开始关注蟾蜍的疣,并从它的头部皮肤腺里的有毒的白『色』浆『液』中,提炼出有强心、镇痛、止血和治疗疮疾等功效的蟾酥,用蟾酥配制而成的六神丸又是一副驰名中外的中『药』。

    人类还发现,蟾蜍的抗细菌能力非同一般。科学家试验发现,如果把一只手术后的癞蛤蟆,放入细菌大量繁殖的臭水沟中,它的伤口一点也没有发炎化脓等感染现象。这是为什么?难道蟾蜍身上还有什么抗菌秘招?对此,美国国家儿童卫生与人类开发研究所遗传室的研究员扎斯洛夫,进行了一项长期不懈的研究,通过一系列提取和分析实验,终于揭开癞蛤蟆不怕细菌感染的秘密:

    蟾蜍身上含有一种特殊的有机化合物,尽管只有几毫克,可是这种化合物是由两条多肽混合而成的,是细菌的“克星”,生物学把它命名为“麦克宁”。麦克宁是由结构稍异、具有蛋白质结构的两条多肽混合而成的,这两条多肽又是由23个氨基酸组成的。这两条多肽在蟾蜍体内相互配合,共同杀死外来的细菌。奇怪的是,如果将这两条多肽中的23个氨基酸任何一个替换掉,那么,多肽就会失去抗菌作用。这种物质对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酵母菌等都有极强的杀伤力,杀菌效果甚至超过了已发现的任何抗生素。

    目前,科学家对“麦克宁”的研究工作正在继续进行。他们在研究中还发现,老鼠身上也有和麦克宁相类似的物质,只不过在老鼠身上提取的这种物质,要比癞蛤蟆低一些。有的科学家指出,人的面部和舌头等粘膜组织具有很强的抗菌能力,说明人体内也可能有类似麦克宁的物质,只是现在还没有发现而已。

    现在,人类正在对麦克宁的实际应用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人们试图用它来治疗烧伤和各种传染『性』疾病。同时,人类还希望麦克宁这种物质在抗癌上能够发挥独特作用。

    【小档案】

    人类对事物的好恶评价,与时代、民族及价值观有关。最早,古代对蟾蜍的看法与现在不同,《成语考》是这样写的:“月里蟾蜍,是玉魄之精光”,把蟾蜍提到了崇高地位。外国的动物学家j·a·汤姆逊对蟾蜍也从科学的角度予以赞赏:“形状坚实而均匀,皮肤皱而有疣,叫人想起了风霜老农的脸,颜『色』很可喜……有一种难于发觉的美,也有一种易于发觉的美,蟾蜍的美就难于发觉”。从农学的角度来看,蟾蜍吃食的大都是害虫,有蝼蛄、象鼻虫、金龟子、步行虫等。据统计,一只蟾蜍3个月可以吃掉1万多只昆虫,对农业生产也是利大于弊。

第五十九章 尾巴为什么会神秘消失——蝌蚪与自溶现象() 
小问号

    许多人都读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也都知道小蝌蚪与它们的妈妈——青蛙或蟾蜍长得不一样,整天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这条辫子似的小尾巴是小蝌蚪游泳时控制方向的舵。然而,要不了多长时间,那一根根黑黑的尾巴又神秘地消失了。想一想,小蝌蚪为什么会把尾巴弄丢了?对小蝌蚪的成长会产生不利影响吗?科学家怎么样看待这一现象?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从遗传学的角度来讲,这句俗语是千真万确。在脊椎动物中,子女像爸妈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可是,青蛙、蟾蜍等两栖类的脊椎动物,小时候一点也不像它们的父母:它们的小蝌蚪是长着一条长长的尾巴呀!

    那么,这是为什么?科学家对此曾百思不解,经过长期认真的观察研究才揭开谜底。

    在水草摇曳的小溪里,小蝌蚪鼓起圆圆的身子、拖着一条又扁又长的尾巴,像鱼一样快活地游动着,成群结队,像赶集似的,很热闹呢。其实,站在岸边观赏的小朋友很难知道,或者说,不容易理解小蝌蚪的苦恼:看似自由自在的小蝌蚪,也时刻面临着弱肉强食的危险,许多天敌在伺机进攻它们,更为困难的是,它们还那么弱小,时常找不到可口的食物。于是,它的长尾巴成了“营养仓库”,储存着它们在成长过程中所要摄取的各种营养物质,小蝌蚪正是依靠吸收其中的营养才慢慢长大。当那条长尾巴里的营养物质消耗殆尽时,尾巴就消失了,而小蝌蚪也换上了浅绿『色』或褐黄『色』的“外套”,变成青蛙或者蟾蜍,模样儿才真正像它们的爸妈呢!

    科学家在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时发现,小蝌蚪尾巴消失与体内的溶酶体有关。原来,蝌蚪的细胞质里有许多细微的细胞器,其中,有一种球形的细胞器叫溶酶体。这种溶酶体里有含有30多种酸『性』的水解酶,具有消化作用。溶酶体不仅能消除进入细胞里的有害物质,还能吃掉细胞内的其他物质。这就是生物学所说的生物细胞“自溶现象”。有了这种物质,小蝌蚪才能慢慢地吸收尾巴中多余的营养,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

    现在,科学家还发现人体中也存在着这种溶酶体:当我们不小心碰伤了皮肤,皮下的瘀血会形成“乌青块”。一段时间以后,“乌青块”会像小蝌蚪的尾巴一样,自动消失,这就是溶酶体在发挥作用。受此启发,科学家正进一步研究小蝌蚪细胞里的溶酶体,希望从中能找到消灭害虫的新战术以及增进人体健康的新办法,让人类生活得更好。

    【小档案】

    细胞的发现及研究来自于显微镜的发明。1665年英国学者诺波特·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了软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结构,看到了“类似蜂巢的极小的封闭小室”。荷兰的列文·虎克第一次观察到活细胞,虎克一生制作了400多架显微镜,放大倍数一般在50~200倍之间,1676年他发现了池塘中的原生动物,1683年又发现了牙垢中的细菌,并把它们描绘下来,寄给当时欧洲的科学中心——伦敦皇家学会,刊登在会报上。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发表了《植物发生论》,指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一年之后,德国动物学家施旺也发表论文指出,动植物都是细胞的集合物。施莱登、施旺共同指出: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这就是著名的“细胞学说”。

第六十章 活化石妙用反差原理——鲎与鲎眼电视机() 
小问号

    鲎是一种海洋节肢动物,世界上仅有5种,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海、北爱尔兰沿海、北美洲东部沿海到墨西哥湾,以及我国的东南沿海。它浑身都长着坚硬的甲壳,拖着长长的剑形尾巴,头部和胸部的“盔甲”特别宽大,形状像“马蹄”,腹部还有6对附肢,腹甲呈六角形,有6对片状的游泳肢,还有用来呼吸的5对腮。怪模怪样的鲎,让人类最为惊讶、也最让它名声远播的是那奇特的复眼,为人类研制清晰的电视系统提供了宝贵启示……

    在我国东南沿海,北从浙江省的宁波,南到广东省的汕头,都能够找到一种叫鲎的海洋动物。它时而在浅海里爬行,时而钻进泥沙里,时而在蔚蓝『色』的海水里游泳……这个模样儿有点怪的海洋动物,在硕大无比的恐龙还没有出现时就已经存在了。追溯鲎的生存历史,让人类惊叹不已——它在世界上已经有4亿多年,而且不论外界怎么变化、进化,这家伙仍然我行我素,身体结构以及生活习『性』都没有什么大差异,因此,科学家称它为“活化石”。

    鲎有四只眼睛,其中两只小眼长在头的前部,有两只复眼长在头的两侧。小眼也有自己的视网膜,而且对紫外线的辐『射』特别敏感。但是,真正对它起重要作用的是两只复眼。鲎的复眼很像昆虫的复眼,是由1000多个小眼组成的,每个小眼都能够对投『射』来的光进行聚集,经过神经末梢,而且迅速传递给大脑。这些小眼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当一个小眼受到光照产生兴奋时,周围的小眼就受到抑制,兴奋『性』就降低。这不但不影响鲎对周围世界的观察、感知,相反,却有助于它识别物体。当复眼中的一只小眼得到鱼等物体反『射』来的信息时,其他小眼的兴奋点就迅速降低,甚至降到零,而这只最先捕捉到信号的小眼兴奋点相对扩大,使物体的轮廓变得更突出、更清晰。这就是视觉上的反差原理。可见,“活化石”鲎妙用反差原理已有4亿年的历史,而画家利用反差来增强物体的线条和轮廓的艺术,才仅仅有100多年。

    生物学家把鲎眼这种利用反差来提高视觉效果的本领,称为“侧抑制作用”。受此启发,人类制成的电视机在微弱的光线下,也能提供清晰度非常高的图像。目前,人类正在研制给照相机配上具有鲎眼功能的附件,届时,用这种相机拍摄到的航空照片就不会灰蒙蒙的,月亮和火星上的照片也可能像地上的景物那样清晰可辨啦!

    【小档案】

    电视的发明倾注了许多人的心血。电视是借助无线电波远距离传递图像的通信系统。1873年硒的光电现象发现后,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用硒片作“视网膜”的“电眼”设计。但是,硒片能感觉到接收光的总量,无法“看”清前面是人,还是房屋。1884年,一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