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奇妙的大自然 >

第2章

奇妙的大自然-第2章

小说: 奇妙的大自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章 活的晴雨计——生物与气象预报() 
小问号

    在神奇美妙的大自然里,各种各样的生物在诞生、成长、消亡的过程中无不与气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物的生命离不开气象,它们的一呼一吸、一静一动、一喜一忧,都与大自然中的一阴一晴、一冷一暖、一雨一雪有着一段解不开的情结。人类在几千年前就学会通过生物在不同的天气、气候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征兆来预测未来天气的变化走势。因此,我们亲切地称生物是“活的晴雨计”。那么,生物与气象到底有什么微妙的关系?人类是怎样利用生物来预报天气变化的?

    生物在漫长的进化中对天气的冷暖变化非常敏感,虽然它们不言不语,可是早已铭记于心。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才慢慢『摸』『摸』索到生物应对天气变化所产生的规律,进一步掌握了“老天爷”的脾气,为更加合理地安排生产、生活、出行、娱乐等提供了参考和指导。

    一是草木传情。在花红柳绿植物世界,它们的一枝一叶在季节的冷暖变化中都会有所反应,传达自己的情感变化。芦苇是一种普普通通的植物,在湖『荡』地区很常见,个子高高的,夏天长得茂盛,构筑了神秘的青纱帐,秋天顶着一头芦花,白茫茫一片,浪漫无比。谁也不会想到,芦苇也是一名义务“气象员”:如果火热的夏天发现芦苇从心尖开始往下枯萎发黄、枯死,那就预示着未来几天将会有一场大雨;如果发现芦苇的背面出现一些黑『色』或白『色』的小虫子,也表示不久将会有阴雨天的光临呢。瞧,多奇妙!

    二是动物表意。在长期的进化中,动物对自然界的阴晴变化非常敏感,在天气反常时往往会率先以自己特殊的方式表达心中的意思。蜜蜂采蜜时,出去早、回来迟,第二天是晴天;迟迟不离巢,或离巢晚,早归巢,不久将有阴雨;带着细雨去采蜜,天将转晴。蜘蛛张网,是天晴的象征,吐丝下挂又是阴雨的兆头。蜻蜓低飞疾捕沾湿翅膀的飞虫,蚂蚁排队忙着把粮草搬进地势高的新家,泥鳅在水里不安地钻进钻出,焦躁地游上游下,有时甚至将长“胡子”的脑袋伸出水面,这些都预示着一场大雨即将来临。青蛙对天气的变化更敏感,会作出一系列的反应:当天气晴朗时,它喜欢跳到芦苇和荷叶上;当天要下雨时,它会潜伏在水底,或者钻到植物下面来躲避风雨的袭击;假如夜间蛙鸣的声音特别清脆响亮,那么第二天一定是晴天;假如青蛙先鸣叫一阵,而后就沉默了,预示天气将要转凉。因此,有经验的农民只要仔细观察青蛙的一举一动,再听听它的叫声,就知道天气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了。

    四是禽畜有知。狗、猪、鸡等动物经过人类几千年、几万年的驯养,虽然在慢慢地移情改『性』,但是它们身上总有一根神经始终保持对天气变化的感应,在天气预报上显得比人类更有预见『性』、知识『性』。狗如果不停地用前爪来刨泥掘塘,而且坑口刨得越大越深,表示不久将有一场下得很大的雨;如果晴朗天气忽然喜欢不停地咀嚼青草,说明天要变阴了,或者要有一场小雨。圈里的猪如果『乱』蹦『乱』跳,焦躁不安的东拱西拱,说明天要刮大风;如果母猪没有怀胎,出现吃食少、不爱动,喜欢反衔着草,把嘴巴钻进草里,这又是冷空气要来临的征兆。

    ……

    生物是人类认识大自然的“活的晴雨计”,从一些科学谚语中也可见一斑。如:“枣发芽,种棉花”;“雁飞过,赶快播”;“蜻蜓飞得低,出门带蓑衣”;“蚂蟥上下翻,大雨纵横流”;“早莺叫晴,暮莺叫雨”;“乌龟背冒汗,出门带雨伞”;“甲鱼晒影,天气转阴”;“鸡宿迟,雨淋淋”;“牛群暴躁,风雨来到”……这样的谚语千千万万,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向生物学习预知天气的“百宝箱”。

    【小档案】

    气象是大气的状态、变化和现象,如:冷、热、风、云、雾、雨、雪、霜、『露』、冰雹、雷电等。天气预报是对某地区未来一段时间内天气变化的预报。气象台收集广大地区气象情报,加以分析,发出对未来天气的预报,或者分析本地天气的演变,结合群众看天气经验,预报天气。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人民就在生产实践中科学地总结出24节气和72候,反映了地球上的四季变化、天气冷暖、降水形态、物候征兆等自然现象。南朝的《荆楚岁时记》开始记载梅花、终楝花,有24番花信风之说。后来,又总结出“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这样的物象测天的“九九歌”。元朝末年,娄元礼写出了一本《田农五行》,是一本古代天气谚语集,用鸟、鱼、虫、兽、花、草、树林等来预测天气,其中一些谚语至今还在广泛流传,指导人们科学生活。

第四章 寻找矿石的家——生物与探矿() 
小问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听到铁矿、铜矿、金矿、银矿、石墨、大理石等说法,其实这都是一些矿种名称。当今世界上已发现的独立矿种达200种,如果从大的方面讲,所谓的矿藏应该包括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能源和水资源等4大类。地球上一切矿产的形成和分布都有它自身的内在规律,既不是处处都有矿,更不是任何人随时随地都可以找到矿。矿产只生存在它自己的“家”里,即“矿藏”。寻找、勘探和开采金属矿产,是人类一项持之以恒的事业。生物与地下矿产有着密切联系,人类正是运用这一特点来有序寻找矿藏的。那么,生物与矿产之间有什么微妙联系?人类是怎样扣开矿石之家的大门的?

    在广袤的地球上,许多生物与身边的矿物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了寻找矿藏,科学家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从自然界最低等的微生物到高等的动植物,都曾利用它们在找矿的行动中大显身手。

    骆驼身材高大,背有肉峰,蹄底有肉质的厚垫,能负重物在沙漠中远行。在恶劣的环境下穿越沙漠驮人载货,骆驼是唯一的工具。骆驼耐酷热、耐寒冷、耐干旱、耐饥饿,沙漠上生长的粗糙植物都能充饥。长期以来,人们只注意骆驼的运输能力,却忽视了它在运输中行走的线路始终是弯弯曲曲的(详见本书《揭开忍饥耐渴之谜——骆驼与耐渴蛋白质》),以减轻背上物体的重量,降低体能消耗,适应在沙漠上长途跋涉这一奇特现象。科学家们发现骆驼走曲线不走直线这一特『性』后,用它来探矿:先让骆驼进行初步探测,然后再作重力探矿,既提高了探矿速度,又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能更加快捷地开采和利用矿物资源。

    白蚁是一种有害昆虫。可是在非洲南部博茨瓦纳共和国却用它来寻找金刚石这种珍贵宝石。白蚁在地下掘土作『穴』,深度可达49~60米,堪称挖洞能手。白蚁将土堆在地面成为蚁丘或蚁冢,可高达2米以上,直径则有3米左右,宛如巨大的坟包。有一次,一场暴雨把蚁丘冲垮了,人们在蚁丘中意外地发现了金刚石。非洲金刚石巨头比尔斯公司知道这一消息后,立即组织勘探队在非洲南部200平方千米的面积上对许许多多白蚁巢『穴』进行勘察,用120米钻探机对蚁冢进行深部取样,发现在蚁冢下面有丰富的金刚石。不仅如此,科学家还对白蚁身躯进行“体检”,用以寻找矿源。因为白蚁能够分泌一种特殊的蚁酸,啃食金、银等物质也不会被“胀”死。研究发现,生活在金矿区的白蚁体内含金量明显高,而含银量高的白蚁必然也来自银矿区。

    狗是人类驯养的一种动物,它的鼻子有2。2亿个嗅觉感受器,嗅觉极其灵敏,是人鼻的44倍,感觉200万种不同浓度的物质气味。由于狗对铜矿和亚硫酸盐类矿特别敏感,因此,许多铜矿和亚硫酸盐类矿都是在狗的帮助下找到的。

    在餐风『露』宿的野外探矿活动中,地质学家不但能利用蜜蜂、骆驼、驴子、鸭、鹅等动物找到铅矿、铁矿和金矿等,还让植物在找矿中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植物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过程中,特别需要某种矿物,它们常常会形成发达的根系而深深地扎入地下,去寻找这些矿物元素。埋藏的矿物,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部分化学元素渐渐变成能吸收的离子状态,有些植物在吸收金属离子后,改变了细胞『液』的酸碱度,导致植物正常花『色』的改变,从而对寻找矿藏起到指导作用。科学家一旦发现某种树叶有异常,就会对它的成分进行分析,从而探索地下矿藏的奥秘。有一种在正常情况下开红『色』花朵的野玫瑰,在吸收大量铜离子后开出了蔚蓝『色』的花,在它指引下能找到铜矿。三『色』荲的『色』彩如果变得特别鲜艳,地下可能含锌,有人在美丽的七瓣莲指引下找到锡矿,根据一种开浅红『色』的紫英发现了铀矿,有蓝『色』花瓣的羽扁豆生长旺盛的地方,可能有锰矿。光秃秃寸草不长的地方,可能有硼矿。含铁和钼过量的土壤,树木发育不良。美国人利用遥感技术观察时发现有一片地域的桧树会发光,轻易地找到了高浓度钼的存在。科学家还发现,蕨类植物问荆、鸡脚蘑、凤眼兰生长的地方往往藏有黄金。近年来,在我国湖南省会同县漠滨金矿处,发现了大量野薤子,正应对了古书上“山上有薤,地下有金”的记载。

    加拿大人利用植物在沙漠、海洋中溢散出来的“浮质”,在空气中收集它,然后用测谱仪测定其金属含量,能找到汞、铜、银、铅、锌、镍等矿产。

    有些植物的生长姿态有指示意义,例如,蒿在一般土壤中长得相当高大,但由于土壤中含硼量的变化,而成为“矮老头”。更有趣的是有的树木害一种“巨树病”,它的树枝伸得比树杆还长,而叶子却小的可怜,这种畸形是由于吸收了地下埋藏的石油造成的,所以成了油田的指示植物。

    利用微生物找矿,这是前苏联科学家的一大发明。由地下几百米到上千米的石油及天然气层中,轻质的碳氢化合物气体要向上扩散,于是气体中的丙烷就召来了一些能氧化丙烷的细菌,在地表面进行活动。科学家只要取土壤样品加以培养,就能证实这种细菌是否存在。用这种方法钻探,成功地找到石油、天然气等矿藏的概率可达60%以上。目前,许多国家都采用了这种细菌找矿法。

    在自然界中,正是这样一些生物为人们提供宝贵而又可靠的情报,为探矿专家寻找地下宝藏的义务“向导”。

    【小档案】

    人类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古代只需18种化学元素,到17世纪增加到25种,19世纪为47种,至20世纪中期,人类就需要80种元素了。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全世界各种矿产资源的开采量和消费量平均每年以5%左右的速度增长,每隔15年就要翻一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矿产资源的消费量增长更快。据统计,1961~1980年的20年间,全世界共采出铁矿约150亿吨,采出煤炭600亿吨,分别占在此之前的100年中,人类从地壳内采出铁矿石和煤炭的50%和60%。现在,全世界每年要从地下采出各种矿产约几千亿吨。沉睡地下的约2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