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科技制造系统-第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公司办公室的走廊正对着车间,包括总经理办公室,只要有人进进出出,谁都能看得清楚。这并不是公司响应组织的号召,透明办公什么的,而是当初设计办公楼的时候,为了省钱,就是这副鸟样。
张小泉顺着二号胖子的目光看过去,正好与从余总办公室出来的方易平对了个正着,隔着整个车间的距离,隔着两层楼高,进行了一次目光交流。
张小泉基本上是无动于衷的,方易平的脸色没有得色,便意味着,他去余国强那里告状是失败的。
刚才,王艳发来了微信,他看到了汪丽以个人名义送去的花篮。
“你这领导,有点二啊!”二号胖子嘲笑道。
张小泉却异常冷静,方易平不是二,他只是无法触摸到这一个层面上来,他站在谷底,只能看到上天允许他看到的那些景致,再高一层的,他根本看不到。
曾经的他也是如此,在长风金属件的时候,他在车间里待了两年,因为没有得到认可,车间里发的那些福利,他甚至连看都没有看到过。若不是后来,他或许一直到离开,都不会知道,原来每个月还有饮料,有毛巾肥皂这些福利品。
方易平和曾经的他何其像,唯一不同的是,那时候的他连挣扎都不会。
第136章 B柱上的批量质量事故()
人与人是不一样的,人和人的命运也是不一样的。在这个社会里,我们就像是被豢养的某一种生物,社会的等级和秩序便是那樊笼,不管是高高在上的,还是生活在最底层的,都逃脱不了这重约束。
在学习ISOTS16949的时候,张小泉觉得,人类不愧是这世间最为聪明的生物,我们屈从于这个樊笼中的规则,也在处处模仿,处处建立这种规则,运用这些规则的同时,我们也在不停地参透规则,是不是有一天,我们就可以凌驾于规则之上?
只不过那时候的我们又是什么样子的?
ISOTS16949本身就是一项规则,暂时名曰“技术规范”,即便暂时没有形成一项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但因为制定这项规范的组织太过强势牛逼,如今在汽车行业之中,没有任何一个组织敢不执行。
张小泉觉得,他如果想在这个行业里一直混下去,就无论如何都要参透这项规则。他花了大量的时间琢磨这些规则,最后得出来的结果就是,这项规则的最终目的就是给每一个零件建立一个档案,这个档案必须一直保存,按照这项规则的要求,必须保证到这款车在停产之后的第十个自然年,才可以销毁。
真心来说,张小泉不知道该不该感谢国家的政策,当年允许国外的主机厂来华夏建厂,如果靠我们自己的企业摸爬滚打,三十年来,未必不能达到现在的高度,但张小泉觉得,就凭我们这种凡事人情大于法理的文化,肯定很难把ISOTS16949贯彻到底。
尽管如今已经打了很大的折扣了,至少九月份以前的记录全部都是补的,为的就是要有体系运行一年的证据。证据是可以做假的,但经不起审,可张小泉心里有数,咨询公司和认证公司是沆瀣一气的,他不怕认证老师来了之后,会查九月份以前的记录。
认证公司的审核老师,兴许比张小泉更清楚东亚的体系运行。
但未来三个月的记录,张小泉却不允许有假的,他太了解这一套体系了,每一个板块都是相互支撑,也相互制约,同时比横贯全球的质量管理体系更为繁复和严谨,如果真正执行下去,虽然不能保证零件不出错,但最起码不会出现大问题。
检查分三检制,首检巡检和终检。一大早,张小泉来到公司的时候就被余国强劈头盖脸地训了一顿,余国强训他的时候,方易平站在一边,表情很尴尬。
“你一天到晚地不知道在干嘛,悠闲得跟神仙一样,你怎么就不上天,啊?”余国强骂起人来抑扬顿挫,也毫不留情面,“都跟你说了要让人好好贯彻这体系,按照程序文件写的做记录,做了没?做了没?”
“那个,做了啊!”张小泉先是一愣,后来才明白余国强骂的到底是怎么回事?再一看此时汇聚过来的各高层领导脸上黑得跟涂了炭一样,他心里也一阵乐。
“做,做个屁!”事实证明,不会骂粗话的领导不是好领导,“做了的话,上个班次怎么会出现B柱上出现批量断卡子的质量问题?尼桑那边批量退货,现在交付都出现问题,狗屁的三检制度,都是怎么检的?要求每个桩子上做点检,昨天上班的检验员都是新人吗?”
后面一句话就是嘲讽了,现在的人力资源有多紧张,大家都想不劳而获,反而做劳动力的人很少,工厂里面的操作工就跟那韭菜一样,一年里头割了一茬又一茬,基本上时时都是新的,保鲜期短得很,也正因为如此,检验员才必须很稳定,为的就是确保产品质量。
三检制里面,操作工首检基本上很难保证,产品又多,操作工想把产品认全都很不容易,每个产品长啥样,哪里有个桩子,哪里有个角也很难记住,等记住的时候基本上也快离开这个岗位了。
离开这个岗位的目的,当然是奔更好的工厂去,比如VALIOY那种四季恒温,两顿中间还有茶点,咖啡果汁奶茶和饮料随便喝,比起东亚这种小企业,大夏天里,注塑机的螺杆在呼哧呼哧地冒着热气,两百多度的温度在不停地辐射,辊压机里面散发出如同岩浆一般,带着刺鼻橡胶气味的烟雾,包覆扶手的岗位戴着可笑又难受的猪嘴一样的面具,换成是张小泉,他也愿意去VALIOY那种企业上班。
这便是东亚这种国内的企业很难存住人的原因,企业的收益不高,五险一金都难保证,更别说改善员工的环境了。而VALIOY那种企业,中餐都是免费的,还有水果和牛奶,厕所里窗明几净,喷着薰衣草的香味,穿着工作服都能在落地镜前臭美一番。
两者之间着实是不能比的。
东亚的检验员队伍非常稳定,操作工的晋升途径便是当检验员,虽然也要倒班,工资也未必高,但人活在世上,虽然也跟工蚁一样,身上背负着沉重的房贷,只为了每天回去睡八个小时的房子支付自己的一生,活得迷迷瞪瞪都不知道为了什么,可女娲在造人的时候,心里或许存了一丝怜悯,也或许为了神族不至于绝灭,在凡人的身体里植入了一点进取的基因。
就跟猴子爬树一样,虽然大树的顶端那根香蕉或许已经被别的猴子给吃完了,哪怕拼命爬上去也就那样,可人总是免不了地想往上攀。
从操作工到检验员就好像是阶层发生了一点变化一样,好不容易脱胎换骨了一点,自然就要好好地守住。
从一个封闭的房间里,摸黑到了另一个封闭的房间里,看到了一点点海市蜃楼一般的光芒,或许还是幻觉,也依然能够成全人的幻想,好像凡人离具备神格又近了一步。
张小泉被吼了一顿,便不得不屁颠屁颠地跑去调查这件事了,虽然调查出来的结果就是昨晚值班的检验员程晓玲说的一句话,“没注意!”整整一个夜班都没有注意B上少了一个装配卡子。
B柱是车里面前排与后排中间,车身上的那个装饰塑料件,上面的便是B柱上,下面的便是B柱下,是靠背后的卡子固定在车身上的,少一个肯定是不稳当的,虽然说不至于掉下来,但路面颠簸的时候松动,还是极有可能的。
第137章 5W()
张小泉在中转架上翻了一遍,在白班检验员的指点下,看明白了,B右上背面靠近顶棚的那一端,中间的卡子少了,并非是断了,而是零件原本应该有卡子的地方,只剩下一圈0。5mm的飞边。
B柱是塑料件,可视面带纹理,背面设计有装配卡子。加工工艺是注塑成型,工装是模具。模具一般情况下是两片,习惯上称公模和母模。这一点,张小泉每次听到这种叫法,都有种对方是在耍流氓的感觉。
总觉得,这世上很多机械件结构原理,都来源于人体的结构制造给出的灵感,甚至连注塑机的螺杆都是一门人体结构学,仿造了男人的某些器官,长得恨不得都差不多。
螺杆把塑料粒子加热熔融,旋转的过程中将粒子运送到螺杆的最前端,并产生一股推力,塑料粒子进入模具内,这个过程叫做射料。
这名字,最初翻译过来的人,一定也是不纯洁的,但很容易让人明白。这也是翻译能力强的人高明之处,通俗易懂,能够完整地表达原文的意思,让人一目了然。
两片模具中间,根据零件的设计厚度会有一定的间隙,这部分的间隙是用来填充熔融粒子的。熔融粒子均匀地填满这一片间隙,在模腔里面保温成型,冷却固化之后才会形成零件。
而每一个零件都是有型面的,两片模具合模之后也会存在分模线,分模线的设计肯定是在非可视面。而可视面这个东西的可视角度肯定是以车内乘客为基准,乘客能够看得见的都是可视面。
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关键是,公模和母模如何匹配,如果用另外一个说法来称呼这两个名字,凸模和凹模,再结合人类繁衍生殖的过程,就不难理解,如何区分凸模和凹模了。
张小泉觉得,这学问真特么深奥,也如此的让人容易理解。
现在,B柱右上背面批量出现装配卡子缺少,原本应该出现装配卡子的地方,只有一圈几乎可以忽略的飞边,毫无疑问卡子成型的地方肯定是被什么东西堵塞了。
但凡是零件上多出来的地方,模具上肯定是要根据其形状剜掉一块去,来填充原材料;但凡是零件上少的地方,肯定要在模具上做出同样相反的型面来,防止料子填充。
不用想,原本应该在这里出现的那个卡子,肯定是在某一次脱模的过程中,没有被顶出,而断裂在模具中,堵住了填充原材料的空间,而导致了批量的卡子断裂。
张小泉去追查了上个班次夜班的首检封样,零件合格,一直到这个批次的产品生产结束,都没有人发现少了一个卡子,直到主机厂的生产线出现抱怨。这就意味着,零件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了问题,很难查证,反正检验员的每一次巡检,巡检记录上,零件结构完整这一栏全部都是“√”。
模具已经修好了,正在赶零件,第一批零件昨晚连夜发运到了主机厂,用于替换出了问题的零件。工厂里面的每一个零件肯定都要进行挑选,不得不说,生产部对零件的批次管理很差,为了节省中转架,不同批次的零件都摆放在一起。全检的工作量很大,关键全检本身就带着很大的风险。
之前柴博士就给张小泉讲过一个故事,他在上ISOTS16949的培训课时,一个来自美国的老师,让他们翻开教程的第一页,他说第一页上的“管理者”这个词一共出现了多少次,让每一个参加培训的学员找出来,并数一下数量。
事实的结果就是,全班一共二十个学员,只有三个学员数的数量是准确的,电脑搜索统计的数量是17个,但学员们数出来的数量五花八门。
这也是一个全检的过程。
张小泉听到这个典故之后,一直都记在心上,他对国内企业习惯性地把“全检”作为一场质量事故的保全措施很不以为然。
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