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小红楼 >

第23章

小红楼-第23章

小说: 小红楼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冯瑛自是个泥土捏成的浊物男子,其实是不敢唐突,生怕说错了话做错事情,点污了格格的明视和清听。”

    “咦?”毓敏虽然吃了对方的婉拒,却也没有生气,她倒是兴趣盎然,忍不住八卦起另外一件事由来:“水做的女儿!泥捏的男子!这番话儿你却是听谁说来?”

    身在红楼梦中,乍然遇到有人发此妙论,那是必定不容错过,必须盘根问底,务必要访出此话的原始出处来。

    ……

    I954

第36章、陪皇上说说话儿() 
冯瑛脸上露出复杂的神色来,一时左顾右盼,不肯坦率作答。

    毓敏心里不快,却也没有当场发作出来。

    周围的家丁们这时候围拢上来,前前后后的簇拥着小格格打道回府。天色渐渐昏黄下来,晚饭的时间眼看着已经近了。毓敏也没有更多的余暇从容跟冯瑛追究那句语录的由来。

    心想这家伙也许是认得曹雪芹;但也就是个也许而已。兴许这年月挺流行这个说法的呢,兴许芹菜大大并不是原创了这段说辞,不过只是借用在了书里头呢。

    本来这番奇怪的比喻,在红楼梦里就出自于甄宝玉而不是贾宝玉之口。

    算了!冯瑛不肯说,那就算了!

    毓敏心里头隐隐觉得冯瑛这名字大有问题,却一时想不明白问题究竟是出在哪里。

    也只好将此事压住不提,跟着大伙儿一起离开了曹家院子,一路走到村口。

    留在村口守望的家丁,数目比走进村里来的更多一些。

    毓敏走出来,这十多个守在村口的怡府家仆,却一个个地呆在原地不动,并没有一见到毓敏格格的面,便殷勤热切地迎上前来。

    这个气氛倒显得有点怪了!

    毓敏抬眼巡视过去,便发现了家丁们立定不动的原因:有一老一少的两名太监混在了这十余名怡府家丁的队伍里头。

    毓敏心中乍然一惊,随即又是一喜。

    吃惊是因为她料不到今日跟允礼之间发生的小小误会,这么快就惊动了宫里头。欣喜则是因为这一老一少的两只太监,显然是来传达皇帝旨意的意思。

    宫里头有人要给毓敏格格带来个来自于皇帝或者娘娘的口谕,此事自然是放在第一优先的位置上,所以这十多名怡府家丁才一个个的立定不动,见到小格格出来了,也不立即笑脸相迎。他们显然是要乖乖地恭候着两位太监优先走上前来说话。

    “出了什么事儿?”当小太监低着头跑近身前来时,毓敏皱眉问道:“瞧这天色都快暗了,还要不要人回家吃晚饭啊?”

    怡王府几位老少主子的家宴尤其是晚餐,其实是个十分庄重的日常仪礼,任何人无故迟到或者缺席,都是要受重罚的。毓敏是半点儿也不敢懈怠,21世纪宅女原有的散漫随心毛病,早已小心收敛起来,可不敢犯在此处。

    那小太监却低着头笑道:“格格今儿个的晚膳,还请到宫里去用吧!皇上刚刚赐下了恩典,赏了毓敏格格进养心殿用膳喝茶,陪皇上说说话儿。”

    养心殿既不是个宴饮之地,也不是皇帝日常批阅折子的御书房,那是个相当正规的议事大殿。只因太和殿的朝会每个月只在望朔之期,也就是俗话说的初一十五分别举办一次,每个月的其余二十多天里头倘若皇帝想要临时召见臣工开个小会什么的,就会安排在养心殿来召开这样的小型朝会。这和御书房召见某人是完全不同的性质。皇帝私下召见亲信之人说个家常话儿,当面查问个不大正式的鸡毛蒜皮小事儿,应当是去御书房吃茶才是。

    于是毓敏的心里头立即警惕起来。

    看样子出了什么大事儿!这绝不仅仅只是四爷爷和侄孙女儿吃个家常便饭,唠个祖孙家常话儿那么简单的事儿。

    这件事情是紧接着毓敏跟允礼打架之后发生的,那么皇帝忽然召见毓敏,所为之事很可能就跟允礼有关。

    虽然毓敏跟曹家婆媳两个私下进行的密谈内容更加要命,但这个年月又没有手机,从时间上看,雍正皇帝应该还来不及追究毓敏适才参与的诽谤忤逆一案,从时间上看,刚好接得上允礼来访怡府并跟毓敏发生摩擦一事。

    这么估量了一番之后,毓敏的心情先是大吃一惊,而后却又变得高兴起来!

    因为允礼这个人物是十分的重要!他现在是雍正帝身边所剩最后一个没残没废没死的亲弟弟,位高权重,颇得皇帝的眷顾。雍正帝毕竟是55岁了,人之将老,其心也悯,这位老人家曾经的锋芒毕露,渐渐被年龄磨圆了棱角,逐渐懊悔了当年的残酷铁血杀伐,逐渐将更多的亲情关心付诸于允礼的身上。

    这样一来,事情就变得更加令人担心了。

    禧贵妃钮祜禄氏(甄嬛)私下勾搭十七爷允礼并怀恨毒杀雍正皇帝一案,毓敏一直觉得那就是个闹着玩的电视剧狗血剧情而已,其实当不得真。允礼在毓敏的想象之中,不过就是个洁身自好一直不曾参与过九龙夺嫡数字大战的外围党。一个自始至终不曾卷入昔年那场滔天激斗的康熙所出皇子,无疑是个淡泊宁静致远的隽雅之士,毓敏其实是对允礼怀着好感的。相信雍正帝也会持有同样的看法。

    毕竟当年的二、四、八、十四朋党合纵连横数字大战,几乎卷入了所有的皇亲国戚,佟国纲隆科多叔侄两个甚至想出了一个去帮八爷,一个去帮四爷这样一种左右逢源的投机策略,由此可见当时袖手旁观也是一件极不容易做到的难事儿。允礼能够成功地逃出那个斗场漩涡,其实也并不十分容易做到。听说当年的情形其实是:你虽不想掺活,奈何别人一定要逼你加盟,根本就不给你中立骑墙的选择。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允礼能够幸存下来,他也绝不是个省油的灯。

    这么说起来,今日允礼来访怡府,显然不是随便上门来寒暄两句那么简单了……很可能有一股可怕的暗涌正在秘密酝酿之中。

    再结合雍正帝明年就会暴毙这件金手指剧透线索来看……毓敏忽然就有了些毛骨悚然的感觉。

    允礼很可能并不曾像甄嬛传里那样跟禧贵妃弄出个私生子来,但是,他很可能以另外一种形式卷入了某个阴谋漩涡之中。

    这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阴谋暗涌呢?

    毓敏的心中惊疑不定。虽然忍不住觉得十分惊悚,却又为四大爷的前景感到挺高兴的:这位四大爷雍正帝看起来还是个福泽深厚之人,他老人家能够在第一时间想起要召见毓敏格格,这倒也算得上一场莫大的机缘……倘若毓敏下定决心想要站在国家大计出发的愤青立场上,及时出手相帮这位在廉政反贪方面远远胜过康熙乾隆的“感动大清最好皇帝”的话,那么,今日便是个不错的进谏契机。

    应该及早提醒皇帝注意的,也就可以借机做个提醒,兴许还能够歪打正着,替皇帝免去了明年那一场死亡劫数。

    于是毓敏对小太监笑道:“原来是这样啊!你们有将此事报知我奶奶和我家父王吗?”

    小太监点头确认道:“那是自然!这就请格格放心登辇,直接去宫里面圣。怡亲王和怡府老太君那头,自有人前去传话。”

    登辇?毓敏环顾四周,却并没有瞧见太监们随身带来了辇轿之类的交通道具!而且抬轿抬辇至少也得用上四个汉纸,此刻,毓敏身边放眼一望也就只能瞧得见一老一少两只太监。

    ……

    I954

第37章、从香山走到天安门() 
“请随我来!”这只小太监平平地伸出左臂,示意毓敏拿右手扶着他,随他导引而行。

    奇的是这个小太监竟然也没有在毓敏跟前自称奴才或者奴婢,看来也是个自恃略高的家伙。

    “且慢!”毓敏回头对曹霑道:“小曹你回去吧!送客送到村口也就够了,你奶奶你妈妈还在等你回家一起吃饭呢。”

    又对冯瑛说道:“冯老师!这位是鹦哥,那两口儿是刘全和刘全家的。这三个人,我想交待给你。你带她们三人去我的小院子里安顿下来,然后你得帮我寸步不离地看着她们三个。直到我从宫里出来为止,不许这三人走出院子半步!这可是要命的事儿,你能帮我做好这件事儿吗?”

    毓敏这是担心鹦哥和刘全夫妻会不会转过背儿又再遭了珍珠和于妈当年一样的失踪事故。

    冯瑛此刻是个白身,却暗自揣着一副及第进士的胸怀,此事交待给他,其实最是稳妥不过。古代读书达人最讲究一个不卑不亢不辱使命,当毓敏不在家时,即便是弘晈老爷又或者兆佳氏老太君,想要来到毓敏格格所居的别院里头提人,冯瑛也敢站出来大讲腐儒道理,一律给推搪下来,将事情一直拖到毓敏出宫回府之后。

    此事倘若换了别的管事来办,还真不叫人放心。那些人在老太君和小王爷的面前,天生的骨头软,一向挺不直自个儿的膝盖。

    冯瑛应诺道:“既然是格格吩咐下来,冯瑛自当尽力。天大的事情落下来,冯瑛自会替这三个人全力担扛在身上。”

    他的措辞也很谨慎。只是说自个儿会尽力会一肩担扛,却并不承诺一定就能够扛得住。

    这就够了!毓敏也没指望冯瑛当真去拼命。料想怡府里头搞阴谋的人,也只是暗中鬼鬼祟祟,并不至于公然当面把冯瑛给打晕了,硬把毓敏格格要罩的几个人抓走。

    交待妥当了之后,毓敏便对小太监道:“小公公,咱们这就走吧,你们把轿辇停在哪儿了呢?”

    小太监伸手指着怡府的西门,笑道:“这次李公公亲自带队出来。他老人家自恃身份,不肯站在外头候着,此刻正坐在你怡府西门旁边的耳房里头喝着香茶嗑着瓜子儿呢。宫里头带出来两乘软辇,也都停在你怡府的门房里头了。”

    皇帝跟前最信重的老太监苏培盛的年纪大了,现如今每日只出一个早班,下午和晚上的差事,都交待给了名叫李德顺、李德成两兄弟,这两个李公公都是苏公公亲手栽培出来的好徒弟,也是皇帝跟前信得过的亲随之人。

    看来今日是李德顺、李德成兄弟之一,亲自来接毓敏入宫。今日肯定出了什么大事儿,这排场显然就不是寻常小事儿应有的规格。

    这时候冯瑛追上来说道:“还请格格留下一件信物来,以便冯瑛带着这三个人方便出入。”

    毓敏笑道:“原是我疏忽了,怎么就忘了这一茬呢?”一边呵呵呵的傻笑着,一边从头上拔下来一根乌木镶着象牙的钗子,小心交给冯瑛,说道:“先生说小孩子不宜滥用金银玉石珍珠首饰,怕会有伤天和,于是只许我用些稀罕的木头玩意儿。此物是我用惯了的,院子里看门的婆子和丫鬟个个都是眼熟的,见了此钗,自会听话。”

    这时候另一个老太监也慢慢地走近前来,笑眯眯的打个问讯道:“格格入宫,只怕宫里头那些哄小孩子的玩具未必能合了格格的心意。故此皇上另有个口谕说道:格格倘若随身要多带几件称心如意的小玩意儿,只管带齐了去,别等到了宫里以后,想玩的时候却没得玩。”

    毓敏一听,心里一时觉得有些感动。雍正帝的岁数渐渐地老了,对待小孩子的关心和爱惜,却是一发的更加仔细起来。真是难为这位皇帝爷爷了,他竟然想得到这么细致的细节上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