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财会税务电子书 > 清宫档案揭密 >

第13章

清宫档案揭密-第13章

小说: 清宫档案揭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由于某一偶然的机遇引起了乾隆的关注赏识,从此便飞黄腾达。 
    四十年(1775)闰十月,二十六岁的和|被提升为乾清门侍卫。十一月,再升为御前侍卫,并授正蓝旗满洲副都统。次年正月,授户部右侍郎。三月,授军机大臣。四月,授总管内务府大臣。八月,调镶黄旗满洲副都统。十一月,授国史馆副总裁。十二月,兼任总管内务府三旗官兵事务,赐紫禁城内骑马,旗籍抬入正黄旗。在极短的时间内,年轻的和|平步青云,从一名普通的侍卫,如同坐直升飞机一般升入到权力高层,成为乾隆的亲信重臣,这种升迁速度是极为罕见的。 
    此后,和|更是年年加官,岁岁进爵,而且分管的多是肥缺要职,一旦驶入了权力的快车道,就一路加速狂奔。在中枢、部院中,和|长期担任军机大臣、御前大臣、协办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先后担任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兼任理藩院尚书,以大学士分管刑部、户部事务等。在经济方面,和|担任崇文门税务监督长达八年(按规定一般为一年一换)、管理户部三库事务等。在军事方面,和|先后担任正蓝旗、镶黄旗、镶蓝旗、正白旗满洲副都统、都统,兼步军统领等。在文化教育方面,和|先后担任《四库全书》馆、方略馆、国史馆、清字经馆正总裁,文渊阁提举阁事,三次担任殿试读卷官、教习庶吉士,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等。其爵位,由三等轻车都尉,封一等男爵,晋三等忠襄伯,再晋一等忠襄公。以上仅略举大端,已可概见和|所受恩遇之隆。 
    乾隆一生雄才大略,自视甚高,其倚重之人亦非泛泛之辈,如傅恒、刘统勋、于敏中、福康安、阿桂等,均可谓才智过人。和|能够得到乾隆如此宠任,当然也不会像传说的那样不学无术、身无长技,仅靠精于拍马、熟谙溜须而已。相反,和|虽无科名战功,却是很有才干的。 
    和|记忆力惊人,过目成诵,聪明决断,办事干练,就连嘉庆也肯定他“精明敏捷”,这些正是晚年的乾隆所需要的。乾隆在《平定廓尔喀十五功臣图赞》中曾特别提到和|“于清文、汉文、蒙古、西番(藏文)颇通大意,”“去岁(乾隆五十六年,1791)用兵之际,所有指示机宜,每兼用清、汉文,此分颁给达赖喇嘛及传谕廓尔喀敕书,并兼用蒙古、西番字。臣工中通晓西番字者殊难其人,唯和|承旨书谕,俱能办理秩如,勤劳书旨,见称能事。”和|为了迎合乾隆,在诗、书方面也下了不少工夫,都达到较高的水平。他的诗收在《嘉乐堂诗集》中,有不少都写出了真实情感。和|的书法颇似乾隆,可能是他刻意摹仿的,所以乾隆后期的一些诗匾等就交给和|代笔。总之,出众的才学与能力,应是和|受知的重要条件。 
    另一方面,和|长期伴驾左右,对乾隆揣摩很透,想乾隆之所想,思乾隆之所思,总能设法满足乾隆的奢望与虚骄心理。在生活上,更是对年老的皇上照顾得无微不至。据朝鲜使臣记述,他虽贵为大学士、军机大臣,但每当“皇帝若有咳唾之时,和|以溺器进之”。这在其他大臣当然是做不到的。 
    也许,这些因素都不重要。从根本上说,“和|现象”是由晚年的乾隆一手制造出来的。 
     


第二部分
第29节 权倾朝野
    和|一步登天,朝野内外有不少人是不服气的。如大学士云贵总督李侍尧,出身名门,精明干练,史称“短小精敏,过目成诵,见僚属,数语即辨其才否。拥几高坐,语所治肥瘠利害,或及其阴事,若亲见,人皆悚惧。”因此,深受乾隆信任,历任要职。他本人也颇为自傲,以“年老位高,平日儿畜和|”,根本不把和|当回事。和|本来就是小人,为人“阴毒,少有嫌隙,必致中伤”,李侍尧既然主动去得罪他,他就一定要伺机报复。机会很快来了,当前任贵州按察使海宁改任奉天府尹入京谢恩时,和|打听到李侍尧有贪纵营私情状,就鼓动他奏参。乾隆四十五年(1780)正月,和|领命与刑部侍郎喀宁阿前往云南查办该案。和|把这个案子办得很漂亮,一到云南,即拘审李侍尧的管家,取得实据,很快就迫使李侍尧不得不低头认罪,奉旨逮送京师议处。随后,和|又奏陈云南吏治废弛,州县多有亏空,需要彻底清理整顿,得到乾隆赞许,本欲即任其为云贵总督,但考虑到该案是他查办的,有些不便,遂改用另一亲信重臣福康安接任。三月,和|在回京复命的途中即被提升为户部尚书。通过查办李侍尧一案,和|不仅出了一口恶气,而且展示了自己的才干,突显了权势地位,可谓一举多得。 
    这年六月,乾隆御赐和|六岁的儿子名丰绅殷德,并将自己最为宠爱的小女儿和孝公主许配于他,待年成婚。于是,三十一岁的和|与七十岁的乾隆皇帝这对君臣主仆又成了儿女亲家,关系更为密切,和|的地位更加巩固,这门亲事为和|带来的政治与经济上的利益都是显而易见的。乾隆五十四年(1789)十一月,和孝公主与丰绅殷德成婚时,乾隆皇帝给了女儿、女婿极为丰厚的赏赐,而且文武百官拜辞于公主轿前,致贺于和|府中,使和|风光无限。 
    乾隆不断为和|提供各种出头露面的机会,而且无功受赏,有过不罚。四十六年(1781),甘肃苏四十三起义,进逼兰州。乾隆谕命在河南黄河工次的大学士阿桂就近前往甘肃办理,又命和|带钦差大臣关防同往督师,并指示等阿桂到兰州三日后,和|就交印回京。乾隆为了让和|在军前建功,就以阿桂有疮疾所累,有意拖延他的行程,忽而让他“缓行暂住”,忽而让他“不必前往,著即回京”。不料和|一到军中,就指挥失当,打了败仗,使军威大挫,而他却指责是将领不听调遣所致。数日后,阿桂赶到兰州,指挥布置,井井有条,局势马上改观。这时,和|觉得丢了面子,又迟迟不肯回去。乾隆终于认识到和|未历戎行,于军事不行,在阿桂的奏片上朱批道,前此所发谕旨“系因和|迟到而又饰过而发,今既到彼,汝一人足矣,应即令和|速 
    回。……阿桂宜在彼料理,和|宜速来,早有旨矣,何须汝二人皆在彼乎?看此竟似和|欲在彼,又错了。若再固执,更不成事体矣。”和|拖了半个月,才灰溜溜地启程回京。乾隆派和|这趟差事意味深长,却被和|弄巧成拙。虽然乾隆在谕旨中也多次批评和|,但却未给予任何处分。而同年十一月,又让和|兼任了兵部尚书。 
    自乾隆四十四年(1780)领班军机大臣于敏中去世后,武英殿大学士阿桂就一直担任领班军机大臣。但乾隆知道和|与阿桂关系不睦,所以常常让阿桂在外领兵,或查阅河塘工程,办理各种案件,于是军机处的实权就落在了和|的手中,他俨然就成了军机处的领班。同时,和|在朝中又极力打击异己,拉帮结派,不断膨胀其权力。和|打击异己手腕高明,因其“柄政久,善伺高宗意,因以弄窃作威福。不附己者,伺隙激上怒陷之”,也就是借皇帝旨意以利其奸,自己往往不着痕迹。如大学士松筠“不为屈,遂久留边地”,不让他回京供职。和|当朝,政以贿成,京外许多大小官吏皆出自和门,他培植心腹亲信也有数人。他的弟弟和琳,在其扶植下,数年之内由吏科给事中升至四川总督。军机大臣福长安,本是乾隆孝贤皇后之侄,家族显赫,被和|拉拢过去,惟命是从,成为其最大的帮凶。其他如山东巡抚伊江阿只会巴结拍马,大学士苏凌阿老迈昏聩,只因对和|忠心都被委以显爵要职。 
     


第二部分
第30节 势焰薰天的时候
    当和|势焰薰天的时候,朝中虽有人敢于碰硬,但根本撼不动他。早在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六月,御史曹锡宝就想以参劾和|的家人刘全奢侈招摇入手,以期打开缺口,攻一攻和|。但曹锡宝做事不密,将折稿拿给老乡吴省钦过目,希望他帮助润色。不料吴省钦正是和|的亲信,连夜派人赶赴热河向在那里扈驾的和|告密,使和|预先采取了对策。结果,曹锡宝反而受到皇帝的诘难,有口难辩,最终落得个革职留任的处分。数年后,内阁学士尹壮图针对和|创立议罪银的危害,上书建言,请求永停此例。和|以其折中“商民半皆蹙额兴叹”一语激怒乾隆,抓住不放,让尹壮图到山西、直隶、山东、江苏各省去查验仓库,并与各督抚对质所交议罪银是否取自下属?结果可想而知,什么也查不出来,尹壮图只得自认虚诳,下刑部论罪,差点丢了性命。从此,别人也就敢怒而不敢言了。 
    民间流传着很多刘墉(即“刘罗锅”)、纪昀(晓岚)等智斗和|的故事。其实,刘墉(比和|大三十岁)、纪昀(比和|大二十六岁)两人在朝中虽居高位,但一直没有担任过军机大臣进入中枢,而且乾隆还批评刘墉遇事模棱圆滑、纪昀读书不明事理,他们都不可能与和|有多少直接碰撞,档案和正史中也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和|遇到的真正对手是其在军机处的几位同僚。领班军机大臣大学士阿桂(比和|大三十三岁),出将入相,德高望重,对和|总是不理不睬,一同上朝时则远离和|站立。和|一直嫉恨他,但因乾隆对阿桂信任倚重,搬不倒他。于是,有时就有意上前套近乎,阿桂也不买帐。大学士王杰(比和|大二十五岁),为乾隆二十六年状元,学问优长,刚直清廉,遇事坚持原则,始终与和|保持着一定距离。一天,王杰下朝后回到值房,正在独坐沉思,和|走了进来,拉着王杰的手,对这位年近七旬的老前辈开了一句玩笑:“你的手怎么这么柔软呀?”王杰马上抽回手,正色回敬道:“王杰手虽好,但不能搂钱!”和|一下臊了个大红脸。从此,对王杰恨之入骨。但因乾隆对王杰知之甚深,“和|虽厌之而不能去”。尚书董诰(比和|大九岁),书、画俱为乾隆赏识,正直敢言,有古大臣之风,“与王杰扌耆 柱其间”,和|也排挤不动。正邪不两立,最终在军机处形成了一种奇怪的局面,每天上班,军机处大臣五人竟然不在一起办公,只有阿桂一个人在隆宗门内军机处值房,王杰与董诰在南书房,福长安在内务府造办处,和|或在内右门内房间,或在隆宗门外靠近造办处的房间,即使随皇上在圆明园,仍不在一处办公。为此,御史钱沣曾专门上折奏请恢复旧规,让军机处大臣们集中在一处办公,遇事好商量,也免得司员们来回奔走请示,实际上矛头就是冲着和|的。乾隆虽然朱批“所奏是”,但也不了了之。和|嫌钱沣多事,此后“凡遇劳苦事多委之”,没多久就把钱沣累死了。 
    和|为了防范未然,又采取了一些措施,变更制度,加强对言路的控制。例如,他规定内外章奏必须同时备送一份副本给军机处,以后御史缺出只能用六十岁以上的老臣担任,等等,把皇上的耳目变成了自己的耳目。 
    权力没有了监督,没有了制约,和|真正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专擅朝政,为所欲为。由于其权势太大,当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访华时,就曾听到“许多中国人私下称之为二皇帝”。 
    和|深受乾隆宠信,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