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经济管理电子书 > 好孩子.好习惯 >

第8章

好孩子.好习惯-第8章

小说: 好孩子.好习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饿死。我直到现在都能想起来苦牛和地主孩子比赛的情节,会不由想到苦牛那双眼睛,想起那只狗,可以说这部小说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因为是在童年时看的小说,就会特别难忘。所以说在童年时代,特别需要多接触儿童文学,因为这种美好的故事、这种情感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一本书对人的发展可能会起重大的作用。

  有一次,我到广东佛山市南海区某镇的一所学校和小学生进行交流,58个孩子当小记者采访我,问我很多问题。我说,我也问你们几个问题吧,我说:“家里有5本书的举手让我看一看。”结果大部分同学都举手了,还有大约10个孩子没举手。我又说:“你认为爸爸有读书习惯的举手给我看看。”结果58个孩子只有18个孩子举手。接着又问:“你认为妈妈有读书习惯的,举手给我看看。”一举手,不错,还是18个。我想,40个家庭父母没有读书的习惯,这意味着什么呢?

  我们曾经在全国做过调查,发现父母读书多,孩子读书也多,这似乎成为了一个规律。其实,这正是说明了儿童的成长是有特点的,儿童是在模仿中长大的,儿童的学习是观察性学习。如果父母喜欢看书,孩子哪怕只有两三岁都会学着拿起书,不管书拿的方向是倒的还是正的。

  我对女儿的教育就是这样。我很少对女儿说要好好读书、要看书这类话,但从女儿成长的过程看,她竟然十分喜欢读书,甚至可以说是读书狂。我记得女儿小的时候,大概两岁就拿着本画册在我们身边看,其实那个时候我们没教孩子看书。因为我是个作家,也是个教育研究者,我看书太多了,我家里的书也很多,慢慢地女儿也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每次外出,女儿都爱逛书店,女儿的书柜已经被书放满了。女儿现在也成了一个身边不能离开书的人,我想这可能是我对她潜移默化的结果。

  女儿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老爸的那盏灯》,她写道:

  在我记忆的长河中,家就好比一只小小的船在缓缓行驶,而这船上似乎总有一盏灯在伴随着我。那微弱的,发着橘黄色柔和光芒的灯,那个总在灯下伏案工作的熟悉背影,陪着我走过了无忧无虑的和似懂非懂的少年,一直到今天。

  当我已经长大,才猛然发现,这早已化为我生命的一部分,它是我启蒙的灯,也是我走向未来的灯。

  大约是从记事的时候起,我几乎就没见过爸爸比我早睡过。那时我还太小,什么都不懂,只觉得有一盏灯总在眼前,心里很踏实,也很安全。那柔和的灯光,是家的象征,也是父爱的象征。我习惯于在那灯光下听爸爸妈妈讲故事,不知不觉进入梦乡。那时家里的居住条件还很紧张,只有一居室,自然我与这盏灯的接触就多了。有时,午夜梦回,仍然能看见爸爸灯下的背影。久而久之,这盏灯似乎成了我的催眠曲,不需要妈妈哄我入睡,只要这盏灯亮起,我就安然入睡。

  这样,一年一年过去了。真可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灯还是那盏灯,爸爸却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灯下写出了一本又一本书,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引人关注的观点,居然成了一个挺有名的作家和学者,这真是灯下奇迹!

  渐渐地,我长大了。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我与爸爸同样在灯下奋斗。虽然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善,我已经有了自己的房间,有了自己的一盏灯,我不能抬眼就看到爸爸的灯了,但我感觉到父女俩的灯遥遥相映。每当我熄灯就寝时,爸爸的灯依然亮着,那温柔的光照着我的梦乡。兴许是因为这个缘故,总觉得心情十分平静、坦然。有一天晚上,我忙着写一篇作文,我绞尽了脑汁也写不出来,心情烦躁不已,一会儿拉开冰箱门,一会儿走进卫生间。正欲放弃之时,忽然看到了爸爸书房里柔和的灯光,就像一付静心的良药,使我的心风清月明,思路也似乎敏捷起来。我自信地坐下来,凝神思索片刻之后,飞笔疾书,势如破竹,终于写出了这篇作文。

  随着我在学校年级的增高,我在灯下学习的时间也就越长,爸爸书房的灯光一直陪着我。爸爸喜欢与我谈心,讲些人生哲理,但他更多的是用无言的行动感染我、激励我。许多事情,他可能什么也没说过,我却已经悟明了道理,并去做了,因为爸爸那盏灯会说话。

  我真的很幸福,因为我有一个温暖的家,有一盏给人以启迪的灯。这是亲情的灯,是智慧的灯,是生命的灯!

  我想,今后不论我浪迹何方,爸爸的那盏灯将永远在我身边亮着,因为它早已成为了我心中的明灯!

  “唯有读书高”,中国自古有读书的传统,那么父母如何让孩子从小热爱读书,这倒是一个学问。我的教育建议是:

  让家成为书香之家。想把孩子教育好,家里自然而然要有一种读书的氛围,以谈论书的内容为快乐,这样的家庭是非常有利于孩子的发展的。我们在做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中,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课题就叫《培养现代书香之家》,非常受欢迎。要求家庭要有藏书,父母和孩子要通过读书交流,这样的家庭养成了浓厚的读书气氛。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确实是这样,父母读书多,孩子读书也多;父母不读书,孩子也少读书。因而,如果家庭里有一种书香之气,则是为孩子提供了一种读书的良好氛围。

  让孩子随时在家里能看到书。我建议父母在家里摆放书的时候,最好在孩子的床头、书桌、沙发上都放上一些书、一些画册,甚至厕所里也可以放几本小册子,让孩子随手就可以拿到书看。因为孩子看书不像上课那样有计划,他往往是在偶然的状态下拿起书看,突然就有了兴趣。

  经常带孩子逛书店。让孩子置身于书的海洋当中,这个时候是对他的一种强烈的熏染。看到这么好的书,这么多的书,孩子忍不住就要去摸一摸,看一看,这时兴趣就来了。孩子还能在书店里看书,当孩子看了一些书之后,知道什么书是自己最需要的,买一本自己最需要的书,这是一种很明智的方法。如果说家庭困难,买不起书,其实越买不起的时候,越会珍惜书。可以让孩子攒钱攒了一段时间再买书,他一定会更加珍惜。有一位作家说得好,穷的时候买的书读得最认真;富了以后,再买的书读得不认真了。这就是读书的规律,所以说带孩子多去书店是非常好的方法。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006年04月12日13:40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许多父母问我,如何教孩子读书呢?这也是一个学问。

  大学问家朱熹,曾经提到读书有六法,其中第四法是要切己体察,身体力行,意思其实是在告诫我们,不能死读书,读死书,要把读书学习与实践应用起来,我的理解就是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虽然我没有认真指导女儿读书,但带着女儿旅行,一边旅行一边读书,和女儿一起走天涯,可以说是我值得骄傲的一种教育方法。

  在女儿18岁之前,我和妻带她走过13个省份,这也是女儿十分骄傲的经历。那是一些快乐的日子,是一些英雄的日子,也是我们一家人格外亲密的日子。

  女儿喜欢读书,我们带她到全国各地去旅行,把她读过的书变活,让她在大自然中去回顾历史遗迹。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带女儿去三峡,我们从武汉出发,经过了荆州到宜昌,然后再到重庆。女儿很喜欢三国故事,对诸葛亮、关羽尤为欣赏。还记得女儿崇拜诸葛亮始于小学时代。当时,她看了电视剧《三国演义》激动不已,说要嫁给诸葛亮。我乐了,说:“好哇,有诸葛亮这般大智大勇的女婿,老爸心满意足。”

  因此,在荆州女儿不断央求我讲关羽“大意失荆州”的故事:

  “关羽当时远征樊城,荆州空虚。曹操采纳司马懿之计,一面调五万精兵去救援樊城,一面联结东吴,叫孙权暗袭荆州。那时,东吴守将是大将吕蒙,很厉害。关羽为防吕蒙,留下重兵防范,吕蒙难攻。这时,陆逊献计说:‘关羽自恃英勇无敌,所怕的就是你。如果将军辞职,关羽一定中计。’吕蒙依计而行,关羽果然中计,便把荆州重兵调来攻打樊城。结果,吕蒙率吴军攻破荆州。关羽被迫走麦城,被吴军设计俘虏并杀害。后来张飞为了给关羽报仇,匆忙上阵,对部下过于苛刻,大醉之后被部下所杀。刘备也被打得是一蹶不振。在白帝城,刘备把他的孩子阿斗托给诸葛亮,这就是著名的‘白帝托孤’……”

  女儿还要问,我说:“别急,三峡路上有无数三国故事,到宜昌再说吧。”

  我想,经过了荆州之行,女儿会对“大意失荆州”的历史教训记一辈子。

  我们在船上游三峡,女儿不由感慨万千,想不到第一次感觉到自己和历史这么贴近,和那些她崇拜的伟人走在同一条路上,感慨万千、刻骨铭心,非常难忘。

  我也难忘游三峡的那天晚上,我们披着月光,在甲板聊天的惬意。我们谈论着从三峡上走过的历史名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苏东坡等文豪,诸葛亮、关羽、张飞、吕蒙、马谡等文武战将,兴致盎然。

  女儿朗诵起李白的诗: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妻回味着这首名诗,说:“我记得,1958年春天,毛泽东游长江三峡,船到白帝城下时,也曾兴致勃勃地吟诵过这首诗。”

  我感慨地说:“长江是中国文化之江,也是中国文化人之路。走在三峡中,就是走在历史中。人人在这里净化和升华。”

  女儿激动地叫起来:“长江三峡,我们来了!我们来了!”

  船至奉节,女儿说:“江姐的丈夫彭咏梧就牺牲在这里。”

  《红岩》是我们推荐女儿看过的书,也是震撼我们自己的书。我说:“听说,他的墓就在这里。到重庆之后,咱们可以去渣滓洞和白公馆看一看。”

  “一定去!”女儿恳切地说。早在北京计划行程时,她就要求过了。在重庆只有一天的时间,我们去了红岩村,又去了渣滓洞和白公馆。我发现,女儿瞪大了眼睛,仔细地观察这狱中的一切。到了江姐被关押的牢房,她的步子放慢了,一会儿干脆停在那里,逐字逐句地读说明文字。

  女儿低声问:“江姐她们为什么不怕折磨?怎么连死都不怕呢?”

  “这就是信念的力量,人格的力量。”我轻轻答道。

  “今天的人能做到吗?”

  “能,但要修炼很久才能。”

  女儿沉默了一会儿,说:“回家后,我要再看一遍《红岩》。”

  后来我们又去了眉山县游览了三苏祠。

  说心里话,在所有去过的地方当中,我特别希望女儿来一趟三苏祠,因为苏东坡是我最欣赏的诗人,并且视为最可借鉴的人生楷模。

  女儿读苏东坡的作品不算太多,不明白我为何如此推崇这位一千多年前的文豪。我告诉她:“著名作家林语堂曾用英文写了一部《苏东坡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