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财会税务电子书 > 中医养生学 >

第59章

中医养生学-第59章

小说: 中医养生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 药饵保健  体质虚弱者,可根据具体情况,辅以药物保健。肾阳虚者,可选用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单味药如鹿茸、海马、紫河车、巴戟天、冬虫夏草、核桃肉、肉苁蓉等。肾阴虚者,可选用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单味药如枸杞子、槠实子、龟、鳖等。阴阳两虚者,可选用全鹿丸、二仙汤等,单味药如何首乌、山药、黑芝麻等。药物保健的要求,应做到阴阳协调,不可偏执。
(二)“肾主水液”的保健
人体内的水液代谢,是由肺、脾、三焦、肾等脏腑共同完成的,但肾的气化功能起着主宰作用。特别是尿液的生成和排泄,与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直接相关。若“肾主水液”的功能发生障碍,则可引起多种病理变化。可见,肾脏主水功能对维持机体健康是很重要的。
1 保持小便通畅  小便通畅,在维持体内水液代谢平衡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小便代谢障碍,会增加肾盂和肾实质发炎的机会,还可发生尿中毒或其它疾病。因此,要积极防治影响小便功能的疾患。服用某些易结晶的药物,加磺胺类药物,宜多喝水,并同时服用苏打,使尿液变成碱性,以免沉淀结晶。
2.预防肾脏感染  防止肾脏感染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防止逆行性尿道感染,方法是讲卫生,适当多喝水;二是防止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的途径感染肾脏。积极防治上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如对扁桃腺炎、龋齿、鼻窦炎、疮疖,皮肤脓肿、结核病等,必须及时防治,以免引起肾脏感染。
(三)其他防保措施
  肾脏保健,尚需注意以下几点:
l 慎用损害肾脏的药物  有些药物对肾脏有损害,如二氯化汞、四氯化碳、巴比妥类、磺胺制剂、多粘菌素、先锋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灰黄霉素、链霉素等等,这些药宜慎用。非用不可时,应采取短期少量或适当配伍,以免损伤肾功能。此外,已患肾炎者,应积极防治。患过敏性紫瘢、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其他胶原性疾病时,应及时加强对肾脏的保护措施。
2.运动保健  积极参加各项运动锻炼,对强肾健身颇为有益。同时,还需结合对肾脏有特殊作用的按摩保健。例如,腰部按摩法。此外,腰部热敷与腹压按摩法亦可采用。
腰部热敷:取仰卧位。用热水袋垫于腰部,仰卧30~40分钟,使腰部有温热感。此法可松弛腰部肌肉,温养肾脏,增加肾血流量,每日可做1~2次。
腹压按摩肾脏:取坐位,吸气之后用力憋气3~5秒,同时收缩腹肌增加腹部压力,如此反复有节奏地进行锻炼。此法利用腹压的升高和降低来挤压按摩肾脏,对肾脏是一种具有节奏性的冲击,有补肾固精、通经活血之效。




第十九章 因时养生
因时养生,就是按照时令节气的阴阳变化规律,运用相应的养生手段保证健康长寿的方法。这种“天人相应,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是中国养生学的一大特色。



第一节 因时养生的原则
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易·系辞》中说:“变通莫大乎四时”。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直接影响万物的荣枯生死,人们如果能顺从天气的变化,就能保全“生气”,延年益寿,否则就会生病或夭折。所以,《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四时阴阳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简要告诉人们,四时阴阳之气,生长收藏,化育万物,为万物之根本。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乃是顺应四时阴阳变化的养生之道的关键。所谓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
春夏两季,天气由寒转暧,由暖转暑。是人体阳气生长之时,故应以调养阳气为主;秋冬两季,气候逐渐变凉,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建立在阴阳互根规律基础之上的养生防病的积极措施。正如张景岳所说:“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所以古人春夏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秋冬养阴以为春夏之地,皆所以从其根也。今人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其阳,以致秋冬多患病泄,此阴脱之为病也。有秋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度伤此阴气,以及春夏多患火症,此阳盛之为病也”。所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寓防于养,是因时养生法中的一项积极主动的养生原则。
二、春捂秋冻

春季,阳气初生而未盛,阴气始减而未衰。故春时人体肌表虽应气候转暖而开始疏泄,但其抗寒能力相对较差,为防春寒,气温骤降。此时,必须注意保暖,御寒,有如保护初生的幼芽,使阳气不致受到伤害,逐渐得以强盛,这就是“春捂”的道理。秋天,则是气候由热转寒的时候,人体肌表亦处于疏泄与致密交替之际。此时,阴气初生而未盛,阳气始减而未衰,故气温开始逐渐降低,人体阳气亦开始收敛,为冬时藏精创造条件。故不宜一下子添衣过多,以免妨碍阳气的收敛,此时若能适当地接受一些冷空气的刺激,不但有利于肌表之致密和阳气的潜藏,对人体的应激能力和耐寒能力也有所增强。所以,秋天宜“冻”。可见,“春捂”“秋冻”的道理,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一脉相承的。
三、慎避虚邪
人体适应气候变化以保持正常生理活动的能力,毕竟有一定限度。尤其在天气剧变,出现反常气候之时,更容易感邪发病。因此,人们在因时养护正气的同时,非常有必要对外邪的审识避忌。只有这样,两者相辅相成,才会收到如期的成效。《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八正之虚邪而避之勿犯也”。这里所谓的“八正”,又称“八纪”,就是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气。它是季节气候变化的转折点,天有所变,人有所应,故节气前后,气候变化对人的新陈代谢也有一定影响。体弱多病的人往往在交节时刻感到不适,或者发病甚至死亡。所以《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有:“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母”之说。把“八纪”作为天地间万物得以生长的根本条件之一,足见节气对人体影响的重要。因而,注意交节变化,慎避虚邪也是四时养生的一个重要原则。




第二节 春季养生
春三月,从立春对立夏前,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春为四时之首,万象更新之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归大地,阳气升发,冰雪消融,蛰虫苏醒。自然界生机勃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所以,春季养生在精神、饮食、起居诸方面,都必须顺应春天阳气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生”字。
一、精神养生
春属木,与肝相应。肝主疏泄,在志为怒,恶抑郁而喜调达。故春季养生,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愉快,对于自然万物要“生而勿杀,于而勿夺,赏而不罚”(《四气调神大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良好情怀和高尚品德。所以,春季“禁伐木,毋覆巢杀胎夭”((淮南子·时则训》),被古代帝王视作行政命令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历代养生家则一致认为,在春光明媚,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春天,应该踏青问柳,登山赏花,临溪戏水,行歌舞风,陶冶性情,使自己的精神情志与春季的大自然相适应,充满勃勃生气,以利春阳生发之机。
二、起居调养
  春回大地,人体的阳气开始趋向于表,皮肤腠理逐渐舒展,肌表气血供应增多而肢体反觉困倦,故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之说,往往日高三丈,睡意未消。然而,睡懒觉不利于阳气生发。因此,在起居方面要求夜卧早起,免冠披发,松缓衣带,舒展形体,在庭院或场地信步慢行,克服情志上倦懒思眠的状态,以助生阳之气升发。
春季气候变化较大,极易出现乍暖乍寒的情况,加之人体腠理开始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所以,春天不宜顿去棉衣。特别是年老体弱者,减脱冬装尤宜审慎,不可骤减。为此,《千金要方》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既养阳又收阴。《老老恒言》亦云:“春冻未泮,(禁止)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所以养阳之生气”。凡此皆经验之谈,足供春时养生者参考。
三、饮食调养
  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而不宜食酸收之味。故《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泄之”。酸味入肝,且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且足以影响脾胃的适化功能,故《摄生消息论》说:“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增甘,以养脾气”。春时木旺,与肝相应,肝木不及固当用补,然肝木太过则克脾土,故《金匮要略》有“春不食肝”之说。由此可见,饮食调养之法,实际应用时,还应观其人虚实;灵活掌握,切忌生搬硬套。
一般说来,为适应春季阳气升发的特点,为扶助阳气,此时,在饮食上应遵循上述原则,适当食用辛温升散的食品,如:麦、枣、豉、花生、葱、香菜等,而生冷粘杂之物,则应少食,以免伤害脾胃。
四、运动调养
在寒冷的冬季里,人体的新陈代谢,藏精多于化气,各脏腑器官的阳气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因而入春后,应加强锻炼。到空气清新之处,如公园、广场、树林、河边、山坡等地,玩球、跑步、打拳、做操,形式不拘,取己所好,尽量多活动,使春气升发有序,阳气增长有路,符合“春夏养阳”的要求。年老行动不便之人,乘风日融和,春光明媚之时,可在园林亭阁虚敞之处,凭栏远眺,以畅生气。但不可默坐,免生郁气,碍于舒发。
五、访病保健
初春,由家转暖,温热毒邪开始活动,致病的微生物细菌、病毒等,随之生长繁殖。因而风湿、春温、温毒、温疫等,包括现代医学所说的流感、肺炎、麻疹、流血、猩红热等传染病多有发生、流行。预防措施,一是讲卫生,除害虫,消灭传染源。二是多开窗户,使室内空气流通。三是加强保健锻炼,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根据民间经验,在饮水中浸泡贯众(取未经加工的贯众约500g,洗净,放置于水缸或水桶之中,每周换药一次);或在住室内放置一些薄荷油,任其挥发,以静化空气;另外,可按5ml/m2食醋,加水一倍,关闭窗户,加热熏蒸,每周二次,对预防流感均有良效。用板蓝根15g、贯众12g、甘草9g,水煎,服一周,预防外感热病效果也佳。每天选足三里、风池、迎香等穴作保健按摩两次,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此外,注意口鼻保健,阻断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之路,亦很重要,具体方法,详见有关章节,此不复赘。




  第三节 夏季养生
夏三月,从立夏到立秋前,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夏季烈日炎炎,雨水充沛,万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