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财会税务电子书 > 中医养生学 >

第35章

中医养生学-第35章

小说: 中医养生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身心舒畅:与棋友会棋,磋商技艺,能增进朋友之间的往来,特别是中老年人,下棋做为一种活动,也可使人精神愉快,有所寄托,使身心舒畅。
2 注意事项
下棋固然是有益的活动,但不掌握适度,以致废寝忘食,反而有损于健康,故而应注意以下几点:   (1)饭后不宜立即弈棋:饭后应稍事休息,以便食物消化吸收。若饭后即面对棋局,必然会使大脑紧张,减少消化道的供血,导致消化不良和肠胃病。
(2)不要时间过长:下棋不注意适度,会使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不畅,出现下肢麻木、疼痛等症。故应适当活动,不应久坐。
(3)不要情绪波动:过分紧张、激动,对老年人十分有害,往往可诱发中风、心绞痛,应以探讨技艺为出发点和目的,不争强好胜,不计较得失,才能心平气和。
(4)不要挑灯夜战:老年人生理功能减退,容易疲劳,且不易恢复,若夜间休息减少,身体抵抗力下降,就会容易发生疾病。
(三)书画  书指书法,画指绘画,中国书画是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养生的有效手段之一。
以书画进行养生、治病,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习书作画,二是书画欣赏。习书作画是指自己动手,或练字或作画,融学习、健身及艺术欣赏于一体。书画欣赏是指对古今名家的书画碑帖艺术珍品的欣赏,在艺术美的享受之中,达到养生键身的目的。
《老老恒言·消遣》中说:“笔墨挥洒,最是乐事”,“法书名画,古人手迹所有,即古人精神所寄,窗明几净,展玩一过,……审其佳妙,到心领神会处,尽有默默自得之趣味在”。经常练字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随着自己在书法上的长进和增高,体力、精力也有很大的增益。
1 养生机理
(1)调血气,通经脉:习书作画要有正确的姿势。头部端正,两肩平齐,胸张背直,两脚平放,这样才能提全身之力。宋代陆游有“一笑玩笔砚,病体为之轻”之名句。写字作画必须集中精力,心正气和,灵活自若地运用手、腕、肘、臂,从而调动全身的气和力。这样,很自然地通融全身血气,身体内气血畅达,五脏和谐,百脉疏通,使体内各部分功能得到调整,使大脑神经兴奋和抑制得到平衡,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精力自然旺盛。
(2)静心宁神:书画活动可以使心理达到平衡。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认为:“莹神静虚,端己正容,秉笔思生,临池志逸”。作画习书必须用意念控制手中之笔,“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绝虑凝神,志趣高雅,便能以“静”制“动”。这样,使人消除紧张变得遇事沉着。
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乃能立志进取,购买书法理论,碑刻字帖,参观书展、观摩欣赏,苦练作画习书之功,才能提高鉴别能力,也才能真正掌握功夫。进取总使人欣慰,一旦有所长进,便会自得其乐,心情愉快。
中国书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书法重在字的间架结构变幻及笔力、气势;而中国画则重在丹青调配,浓淡布局。但其本质都在于追求意、气、神,讲究章法、布局。所调意,指意境;气指气势;神指神态。讲意境,即要求静息凝神,精神专注,杂念全消,一意于构思之中。讲气势,是要求全神贯注,气运于笔端,令作品在笔墨挥洒之间一气呵成。讲神态,是指意境、气势的集中表现。
习书作画及观赏玩味能够令人增加清趣,陶冶情操,并在练习书画之时,使身体经常处于内意外力的“气功状态”,使人神形统一,并能令人静思凝神,心气内敛,这也是排除不良因素干扰的一个重要方面。且习书作画不仅意在心中,还须力在笔端,这又锻炼了筋骨,使气血流通。
总之,书画之健身养性之理在于增加情趣,身心兼娱,意气相合,神形统一。
2 注意事项  练习书法或作画,也十分强调情绪好坏。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字画作品的效果。唐代著名书法家孙过庭曾说:“一时而书,有乖有合,合则流媚,乖则雕疏”。精神愉快,心有所悟,雅兴勃发,自然就能在作书画时尽兴发挥自己所长。反之,情绪不舒,即便写字作画,往往也未必成优良之作,更谈不上于身体有益。要作书画,就要注意自己的心情,若情绪不良,不必勉强。因而,要注意以下几点:
(1)劳累之时或病后体虚,不必强打精神,本已气虚,再耗气伤身,会加重身体负担,不易恢复。
(2)大怒、惊恐或心情不舒,不宜立刻写字作画,气机不畅,心情难静,此时一则不会写出好字绘出好画,三则也伤身体。
(3)饭后不宜马上写字作画。饭后伏案,会使食物壅滞胃肠,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
(4)“功到自然成”,不可操之过急,要持之以恒,坚持经常练习。
二、旅游
旅游是娱乐养生的内容之一。历代养生家多提倡远足郊游,而道家、佛家的庵、观、寺、庙也多建立在环山抱水,风景幽美之处,以得山水之清气,修身养性。旅游不仅可以一览大好河山之壮丽景色,而且还能借以舒展情怀,心胸开阔,锻炼身体,增长见识,是一种有益于身心调养的活动。
(一)养生机理
旅游是一种有益于身心的综合运动,不仅可以欣赏自然美景,又可锻练身体,更可以开阔眼界,拓展知识,可谓一举多得。
《寿亲养老新书·古今嘉言》说:“余家深山中,每春夏之交,苍藓盈阶,落花满径,门无剥啄,松影参差,禽声上下。……从容步山径,抚松竹,与麝犊共偃息于长林丰草间。坐弄流泉,漱齿濯足”。古人非常推崇远足郊游活动,特别是文人墨客,游山玩水之间,佳句诗作乃生。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在游览了西湖之后,写出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优美诗句。
1 领略自然风光,呼吸新鲜空气  当人们投身于大自然,深山密林,江河湖海,溪泉潭瀑,田园花草,不禁耳目为之一新,呼吸到大自然的新鲜空气,神情为之一爽。
新鲜空气主要指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高。研究表明,负氧离子含量若小于25个/m3,人就会头痛、恶心、晕眩、疲劳;而含量若大于1万个/m3,人就会因代谢活跃,心情舒畅,精力充沛,食欲增加;若大于10万个以上/m3,就可用来治疗某些疾病。可见,空气是否清新对人的健康很重要。而阴离子的多少,因环境不同有很大差异。城市街道、尤其繁华地段阴离子很少,但乡村、山地阴离子则较多,海边、瀑布等地含量最多。经常能够去空气新鲜的地方游玩,对人的身体会有好处。既可预防疾病,保持身体健康,又能对某些疾病起到良好的康复治疗作用。
2 陶冶性情,增长知识  当身处海边山顶瞭望自然风光时,那广阔无垠的原野,苍翠幽深的丛山峻岭、变幻莫测的云雾,奔腾不息的江河大海,广阔的天地,使人神清意爽,不良情绪立即化为乌有。诗人、音乐家、书画家更可以从中找到艺术创造的灵感。了解不同的风土人情和不同的地理环境,既饱眼福,又广见闻。所以旅游不但可以陶冶性情,还能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既有修身养性的作用,又能提高文化和鉴赏水平。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如西安的秦兵马俑、苏州的怡园、杭州的西湖、山东的孔庙和碑林、敦煌的石窟等等,均能使人在参观旅游之时学到许多我国传统文化知识,若能去国外旅游,还能知晓许多异国情调的文化。
3.锻炼体魄  在远足跋山涉水之中,不仅观赏了大自然的奇妙风景,领略了美好的环境,同时也活动了身体筋骨关节,锻炼了旅行者的体魄。使人气血流通,利关节而养筋骨,畅神志而益五脏。对于年老体弱者,应只求漫步消遣,不必求快求远,可缓步而行,时辍时行;对体胖者,旅行是减轻过重的体重的好方法。
国内外许多学者研究认为,运动脚趾也家运动手指一样,有助于大脑健康,甚至有人认为脚掌为人体的“第二心脏”。脚趾活动的减少已成了腰痛等系列“文明病”的病因,因此要保持身体健康,就应多远足郊游,在游览期间病体可为之一轻。
4 获得精神享受  人类社会的进步,其本身就是一个征服未知的过程。好奇是人的本能,变未知为已知,到陌生的地方去旅行,开阔眼界,着看整个世界,这对人类的大部分成员永远是一种向往,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只要条件具备,人们就会欣然踏出自己的生活环境,到大自然中去。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需要有五个基本层次。除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在人群中的地位需要,以及自尊自爱和被人尊敬的需要,还有自我实现或个人发展的需要。现代人在获得了相当充分的物质享受的基础上,越来越追求美好的精神享受,旅游观光、周游世界,便可以有效地满足人们高层次的精神要求。
(二)旅游健身原则及注意事项
1 要考虑到季节  春季天地气清,万物以荣,春芽初萌,自然生发之气始生,逢春季应顺应自然之生机,踏青便是一项有益活动。夏季天气炎热,暑热之气难耐,此时若去海滨或森林,则可避暑养气。若旅游外出,也应择时而往,避免太阳直射,尤避长时间在阳光下暴露。傍晚时分,泛舟湖上,观赏荷花,能使人顿感凉爽。秋高气爽的季节,是旅游的最佳时候。无论登山临水,还是游览古迹,均不失为最使人惬意的黄金季节。冬季,雨雪偏多,一般不宜远游,但近处踏雪赏梅,观冰山玉树,着满大飞絮,也颇有情趣。
2 要根据人的气质不同选择旅游项目  一般地讲,多血质者应去名山大川,直抒胸怀;胆汁质者则游亭台楼榭,静静心境;抑郁质而粘液质则应以观今古奇观和起落较大的险景胜地为上,改坐抑郁多愁之心境,这样因人而异,更能起到理想的效果。
应提高文化和鉴赏水平:如果文化素养太差,鉴赏水平会受到影响,有时还会直接破坏旅游兴致。很多古代文化中的奥秘,只有深入其中,才能体会其绝妙。游风景名胜,从某种角度说,是在看一部历史。鉴赏水平提高了,就能深谙风景名胜的内在美,从而使旅游获得最佳的养生效果。
3 要特别注意安全,避免发生意外。
三、花木、垂钓
(一)花木
自古以来,鲜花以其颜色、馨香、风采和风格,赢得了人们的喜爱。鲜花不仅能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而且还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资源。
1 养生机理  花木不仅在于其形、色美化环境,使人心情舒畅,其香能令人心醉神往,而且种植花木还能促使人不断学习有关知识,掌握新技术,更可以活动筋骨,丰富生活情趣。调畅情志,活动筋骨,具有神、形兼养之功。
清代养生学家曹慈山,七十五岁以后,仍学而不厌,无书不读,吟诗作赋,写字画画,奏乐鼓琴,著书立说,栽花植木,兴趣十分广泛。据《嘉善县志》载:他在院内累土为山,广植花木,以奉其母。并把他的养生经验写进《养生随笔》:“院中植花木数十本,不求名种异卉,四时不绝便佳”,“阶前大缸贮水,养金鱼数尾”,并要求“事事不妨亲身之”。
科学家研究证明,每日到园林或绿色地带活动,可使耐力增加15%,使消除疲劳的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