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宫廷档案-第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处在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这两座“阴山”背后,皇后叶赫那拉氏实在难以发挥“光和热”。等到这两座大山轰然倒塌,成了“隆裕太后”的她,终于有了“翻身道情”的机会。皇宫中唱戏的锣鼓点儿,敲得那个欢实劲儿,有增无减;演出的剧目,由迎合慈禧太后,改为迎合隆裕太后了。
在皇室的影响下,清末,“八旗子弟”纷纷玩票儿,以办堂会、逛戏园子、傍大腕儿为荣。实行“共和”后,剪了辫子、丢了“铁饭碗”的八旗票友,不少人干脆就“下海”了。
清初,沿用明代的文艺行政管理机构。顺治十六年,裁减太监衙门,演员们跟着吃“瓜落儿”;最先下岗的,是一批“女乐”。康熙年间,设置“南府”,拼凑太监戏班子,“女乐”也跟着杀了回马枪。乾隆年间,弘历大力扩充南府,选派大批太监学唱戏,人数多达近两千。南府进入了鼎盛时期。组织管理机构、演员阵容、戏曲种类、演出规模,都较之过去有了很大发展。宫中文艺园地,百花齐放,空前繁荣。南府里不仅有太监组成的“内学”,还有来自民间的“民人”组成的“外学”。南府内设有内大学、内小学、外二学、外三学、大班、小班、十番、中和乐、大差处、钱粮处、档案房等十几个部门,总管的级别为六品。
嘉庆皇帝颙琰当政,抑制声色,不动声色地试探着精简文艺机构和人员。道光皇帝旻宁继承了父亲的遗志,胆子更大,步子更快,走得更远。上台伊始,他就颁布了《御制声色货利谕》,声称:“玩人丧德,玩物丧志”;“为人君者,尤当以礼自防,无为所惑……”言出法随,不久,他就把南府的十几个部门,精简为六个;同时,裁减了演职员。到道光七年(1827年)二月,旻宁改“南府”为“升平署”,“民籍”都一律回原籍,演员减少了一半儿以上。升平署由太监任总管,级别为七品(相当于县团级),所属部门只剩下了内学、中和乐、钱粮处和档案房;除了掌管宫中文艺团体,操办各类文艺演出外,还借助社会上戏剧界供奉的“精忠庙”,管理京城民间戏班子,核发“演出执照”,审批“演出申请”。不过,“升平署”这个机构名称,常出现在官方文件上;人们在口头上,仍然习惯称之为“南府”。
咸丰皇帝奕抵挡不住声色的诱惑,又不敢大张旗鼓地改变先皇的既定方针;于是,就来了个“阳奉阴违”,逐步地使宫中戏剧演出冲出低谷,再度走向兴盛。“南府”得到雨露滋润,实力悄悄地膨胀起来。升平署设在南府原来所在的西华门外南池子(今日长安中学校园内)。大内还设置“说书处”,有二十来名老太监靠耍嘴皮子生活,专职为帝后妃嫔“说评书”。
太监从进入升平署,到正式登台唱戏,中间经过道道难关:选拔、分配、拜师、散课、对戏、响排、站戏,最后“安了单”,才有资格“出将入相”。
第一关,名为“选拔”,实为“拣漏儿”。光绪年间,阉人进宫,俊敏者到慈禧太后身边工作,次者伺候帝后,再次的为妃嫔服务,或作“打杂”的太监。剩下的“歪瓜劣枣”,才去升平署当差。
升平署掌门人根据“学员”的相貌、身段儿、嗓音,确定他们分别工“生、旦、净、丑”;然后,举行仪式,各拜长者为师。
《升平署戏曲人物•;玉玲珑•;庞勋》“要想学得会,就和师傅睡”。白天,上散课,实行“一帮一,一对红”,单个儿教练;晚上,师徒同睡一室,徒弟伺候师傅吃喝拉撒睡。学到一定火候,各行当凑到一起对戏,排练一些小戏;练好了,进入响排阶段,彩排一些大戏。最后,举行跟正式演出一样的毕业考试,时称“站戏”。升平署官员、社会上的名角儿当考官。合格者“出师”,把名字列入演员花名册,戏码登记在“节目单”上,叫作“安单”。有潜力、有天分的,可以继续读“研究生”,请宫外大腕当“导师”。这种导师,当时称“外学”。
除了学唱戏,太监们还得搞点“副业”,练一些戏法、杂技之类的“小玩艺儿”。
“著名”太监李莲英和小德张,都是从南府的“海”里爬上岸的。李莲英脸上有麻子,其貌不扬,唱“小生”却唱出了名堂,连某些“外学”都尊他为“师傅”。太监陈福工青衣,唱腔俊美。师从谭鑫培的陈德,唱腔与“谭外学”维妙维肖。小福子工刀马旦,十一二岁就“安单”了,而且一炮走红。与唱小生的小德张合作,唱《马上缘》,是小福子的拿手好戏。有一年端午节,小福子在《西游记》中反串牛魔王和铁扇公主的儿子红孩儿,博得“满堂彩”。
小姚专工“关公戏”,以《单刀赴会》著称。初出茅庐时,他差点儿栽了个大跟头。那时,他与小德张排对打戏。两个人都怕失手伤着对方,一边打一边提醒:“该你了”,“该我了”。习惯成了自然,正式演出时,他们俩“板不住”,照样一边打一边念叨。慈禧太后是一个长了毛比猴还精的人,一眼就瞧出了破绽。她冲身边的人直嘀咕:“这场戏没有念白呀!什么时候改的戏?”陪看戏的人说:“没听说改戏呀!”太后离舞台远,听不清台上在说什么,就叫“停”,把小姚和小张传到跟前,问:“你们两个猴崽子,在台上叨咕什么来着?”两个太监这才意识到“演砸了”,赶紧编瞎话,蒙混过关。好在老佛爷着急看戏,也没再深究。
升平署的行头、道具、乐器等等,在当时都是一流的。特别是戏衣,质地精、绣工细,件件都称得上工艺美术品,令民间戏班子羡慕不已。慈禧太后六十岁生日时,行头、道具、乐器等装备,全部更新;大内、颐和园的所有戏台,也都重新装修。清初的戏衣,大多数是明代留下的上乘绣品;这一次全部淘汰,一件没剩。如果保存到现在,那可就宝贝了。
南府时代和升平署初期,演出的剧目以昆山调、弋阳调各领风骚。后来,乱弹、皮黄、梆子逐步渗入。升平署留传下来的剧本,大多数都是手抄的。从曲调上说,以昆、弋调的为多,也有大量的皮黄(京剧)和梆子(秦腔)剧本。以剧本的长短分,有连本戏、单出戏,也有排练用的“串头本”、“排场本”。从用途看,有平常日子演出的剧本,也有专供皇帝欣赏的“安殿本”;还有名目繁多的“应承戏”剧本。
第七部分第十五章 戏中乾坤日月长(3)
《鼎峙春秋》、《昭代箫韶》、《劝善金科》、《升平宝笺》(西游记)、《铁旗阵》,这五部连本大戏,总共有近一千一百出。《普天同庆》、《锋剑春秋》、《铁旗阵》等连本大戏,原来用昆腔演出,后来改用皮黄演唱。
应承戏的名堂特别多。有庆典应承、祭祀应承、年节应承、节气应承、朔望(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应承等等。原来有一个连本大戏,名字叫“九九大庆”,因为总是在帝后妃嫔、太后等人过生日时演出,遂变成了皇室成员诞辰的“九九应承”。《啸亭杂录》记述:“内廷诸庆喜事,奏演祥瑞应者,谓之法宫雅奏。”这些喜事,包括皇帝订婚、大婚,皇子满月、结婚,册封妃嫔,酒宴,皇帝从外地回京,等等。
皇太后和皇上,经常向升平署档案房索要剧本“审阅”。据记载,同治六年曾调阅《鼎峙春秋》总本二十八段,同治十一年曾调阅《螽斯衍庆》的提纲、排场各一本,光绪十八年三月初一曾调阅《洞仙庆贺》的提纲和总本。皇太后和皇上,还通过升平署,向民间戏班子、演员调阅剧本。
咸丰年间,乱弹、皮黄、梆子渐露头角,领导着戏剧新潮流。升平署戏班子仍在唱昆、弋一类的“高腔”,后宫的人,耳朵都听出茧子来了。再说,那帮太监的功夫,大多不怎么样,招人待见的高手,少得可怜。可是,听“南府”的戏,是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想听戏?”就这套玩艺儿!奕和兰儿两口子,都不愿意遭那份罪,俩人一嘀咕,动不动就传民间戏班子,入宫献演。从那以后,双和、双奎、三庆、四喜、春合、同春、玉成、广和成、万顺和、义顺和、宝胜和、小丹桂、小天仙等戏班,经常奉旨入宫;小石头、小朵、小叫天、“十三旦”、王瑶卿、杨月楼、杨小楼、谭鑫培、冯桂芬、程长庚、余三胜、刘赶三和“三鼎甲”之一的孙菊仙,几代名角儿不时进宫“供奉”。
畅音阁戏台演出前一两天,写在黄纸上的“戏单”,呈送慈禧太后审批。如果“南府”同时“供奉”,“演出单位”一栏,必须注明“本家儿”,好让听戏的人有个“精神准备”。估计,“本家儿”一上台,听戏的人就该“方便了”。现代人看电视,一播广告,就去洗手间。这一招儿,似乎也是祖宗传下来的。据《旧京琐记》说,清末前门外的各个戏园子,“中轴前必有昆剧一出,而听曲者每厌闻之,于时相率起而解溲,至讥之为车前子,言其利小水也。”当今那些不受大众欢迎的广告,也堪称“车前子”。
开演前,主要演员穿着戏装,不带头饰和髯口,由内务府大臣率领,登台亮相,向观众磕三个头。慈禧太后发话:我宣布,正式演出,现在开始!这才开锣。正戏之前,往往加演一两个小段儿,有点类似现代影院,“大片”前放纪录片。演出的正戏,有大轴、中轴、压轴之分,有时还穿插“小戏”,一演就是一整天,大约六个多小时。到了饭口,“歇人不歇马”,台上接着唱,观众去吃饭。“南府”的戏,基本上都安排在这个时间段。演出结束,“首长”从不登台与演员握手,祝贺演出成功;而是主要演员下台谢赏。一天下来,怎么也能弄到两三千两银子。
有一次,谭鑫培误场了。慈禧太后气得鼓鼓的,却又舍不得下狠手整治这位享有盛誉的名角儿。她点了一出《西游记》中的戏,指名让谭鑫培饰演猪八戒,看着他出乖露丑。清末名丑刘赶三,擅长借题发挥,褒贬时事。一日入宫演出,他扮演皇帝,端坐在台上;见光绪皇帝载湉“童养媳妇儿”似的,站在慈禧太后身边听戏,觉得“很不公平”,于是就临时加了一段念白:“我这个假皇帝坐着,那个真皇帝站着……”听戏的人“哧哧”发笑;太后也忍俊不止,一高兴,便命令太监,给皇上“设座”。慈禧太后属羊,宫中言及羊肉,则称“福肉”。《苏三起解》里有句台词:羊入虎口,有去无还。名角儿陈德霖为慈禧唱这出戏时,灵机一动,改为“鱼儿入网,有去无还。”慈禧心花怒放,重重有赏。
紫禁城里有长春宫戏台、倦勤斋戏台、潄芳斋院内戏台和室内小戏台,以及畅音阁大戏台。慈禧太后嫌颐和园听鹂馆戏台小,于1894年过六十岁生日时,命令建造了德和园大戏台。这座大戏台,规制与紫禁城里的畅音阁大戏台相同,高二十一米,宽十七米,分上中下三层,分别为福、禄、寿三台。顶部有“七个藻井”,地下有水井和五个方池。演戏时,“神兵”可以从天而降,“洪水”能够从地下涌上台来。戏台后面,有一个二层楼的化妆室。整个戏台造价近二百万两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