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经济管理电子书 > 明清宫廷档案 >

第53章

明清宫廷档案-第53章

小说: 明清宫廷档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穿一身“黑礼服”;父亲的四只“裤腿”却是雪白雪白的。两口子都是太后的宝贝儿。无论是“子以母贵”,还是“子以父贵”,这四个孩子的“出身”都很高贵。太后仔细查看了四只狗崽儿,逐一赐名,并对如何饲养,作了极其重要的指示:“还是那句话,尔等不要小看了它们。”说不定将来这里边就出个“太子”来!    
    袁世凯把光绪皇帝载湉“卖”了以后,升任直隶总督,献给“再生母亲”一对鹦鹉;各用一条金链儿,拴在同一根“树枝”上。树枝两端,各置一个装食儿的玉碗。这两只鸟,动不动就一唱一和:“老佛爷平安”,“老佛爷吉祥”。声音响脆,吐字清晰,成为慈禧太后的心爱之物。    
    《冰嬉图卷•;转龙射球》两相比较,慈禧太后还不如一个十岁的孩子。康熙二年,一名大臣用金笼装着两只黄色鹦鹉,献给了皇上,谁看见都喜欢得紧。小小玄烨却懂得“玩物丧志”的道理,也知道,这种事儿等于“黄鼠狼给(又鸟)拜年”;因此,“却其献,严饬之”。    
    “龙兴”于寒冷地带的清代皇帝,对冰雪的热情,远远超过明代皇帝。大雪过后,住在养心殿的皇上,常常孩子般在雪地上戏耍,打雪仗,堆雪人,塑雪马……继而饮酒吟诗抒怀。    
    那时候,北京的冬天很冷,雪大而且白;玩冰戏雪,可比现在有意思多了。    
    乾隆皇帝弘历在他的《冰嬉赋序》中,把滑冰称为“国俗”。从乾隆年间到咸丰年间,北海白塔山西坡,高高耸立的庆霄楼,曾是四代皇帝观赏冰上运动的“看台”。同治年间,宫廷冰上运动,改在西苑进行。    
    早年,根据在林海雪原行军作战的需要,当兵的都在鞋底上嵌兽骨,溜冰滑雪。这就是最早的“冰鞋”。后来,人们在鞋底儿形木板上面,镶嵌两根铁条,再把木板捆绑在平时穿的鞋上“滑冰”。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冬季的东北城乡,仍到处可见这样的冰鞋。    
    “装备”虽然显得原始落后,但是,清宫的滑冰技艺已经具有相当高的水准。冰嬉分速滑、花样滑冰和冰上杂技等等。花样有“探海”、“大蝎子”、“金(又鸟)独立”、“双飞舞”——类似“二人三腿跑”,“老太太钻被窝”——由直立滑冰转换为蹲着滑冰……杂技有耍刀、舞枪、顶缸、弄幡、叠罗汉等等。    
    清宫的冰上运动,还与练兵相结合。每年农历十月,皇帝都要检阅冰上练兵。受阅部队少则一千六百人,原则上每“旗”二百人。“抢等”、“抢球”、“射球”,花样繁多,(禁止)迭起。皇帝端坐在“胡床”上。一千米开外处,竖起大纛。胡床这边先放一炮,大纛那边鸣炮响应;众官兵背插各旗“标志性”旗帜,腿缚护膝,脚蹬“冰鞋”,如飞般向胡床奔来。抢先到达的“头等”、“二等”,均有重赏。    
    “抢球”具有哈萨克族人“刁羊”和美国人酷爱的橄榄球运动的某些特点,身体碰撞激烈,体力消耗大,又需要有高超的滑冰技术。御前侍卫把球抛向空中,两队官兵蜂涌争抢。终场时,球在哪队手中,哪队获胜。    
    “射球”用弓箭。官兵三人一组,轮番冲向“旌门”,射其上下悬挂的“天球”和“地球”,中者为胜。    
    清代皇宫中,没有吴王阖闾那样一支可供孙武严格训练的“娘子军”。后妃们搞不来激烈运动,顶多坐在冰车、冰橇上,让太监,宫女推拉着,在冰上过过瘾,就得了。她们的“强项”,是“猫冬”,躲在屋子里,与花鸟鱼虫“打连连”,或者玩纸牌,掷骰子,搓麻将。    
    始于宋代皇宫的叶子戏,后来演变成多种形式、玩法的纸牌。到明清时期,纸牌的品种更多了。什么“马吊”、“混江”、“游湖”、“麻雀”……相继应运而生。最初,麻雀和天九牌,都是长条形的纸制品。至今,某些地方的老头、老太太,仍在玩这种纸牌。    
    麻雀演化成为老少咸宜的麻将,逐渐有了木头、骨头和象牙制造的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制造麻将牌,提供了更多的“豪华”原材料,也为打牌的人减轻了“洗牌”、“码牌”的劳动强度。说不定,“纳米”麻将也会登台亮相的。国人对麻将的宠爱,大大超过了历代帝后;打麻将已经成为群众基础最为广泛的一项运动。国家有关部门早已制订出了一套科学而规范的比赛规则。有朝一日,搓麻将没准儿会变成“奥运项目”。    
    清末,紫禁城引进了外国的扑克牌。现在,故宫中有这样的展品。    
    慈安太后禁赌,初犯严词训斥,再犯责打,第三次被抓个“现行儿”,就开除公职,逐出皇宫。不过,宫里人都说,慈安太后“心地善良”,遭到训斥的赌徒多,挨打被逐的人少见。    
    “西宫”常闻搓麻声。慈禧太后不时召诸王福晋、格格入宫,一赌输赢。就是让慈安太后逮着,慈禧太后也有得说:俺们白玩,不带血。其实,她们用筹码记账,牌局结束时“埋单”。    
    每次聚赌,太后身旁都有一名宫女当“探子”,偷看别人的牌,再给太后“支招”。陪太后打牌的人,心知肚明;不过,“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想巴结老佛爷,惟恐不及,谁还在乎这个。谬种流传至今,许多行贿者在牌桌上,故意把钱“输”给用得着的人。太后也毫不避讳,需要中发白碰对儿时,要么暗示,要么就明说。其他三家,都恨不得现造一个,送给太后,让她好梦成真;因为促成者当场就能获得重赏。牌局结束,输了的人也照例“叩头请赏”,从来都不会白张嘴。人家老佛爷,是阔小姐开赌场,不图钱财图痛快。    
    慈禧太后也爱掷骰子。一幅方桌面小大的旅游图上,画着《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各处“景点”,由许多“路线”联接起来。掷骰子的人,按骰子显示的点数“前进”,先到达终点者获胜。这种游戏,类似明神宗朱翊钧玩的“掉城”、乾隆皇帝弘历“独创”的《玩仙图》。此戏类如民间流行的“升官图”。    
    慈禧太后用小物件、食品,赏获胜的人,输了的人,罚唱小曲儿。当时,李莲英大红大紫。太监们争着抱他的“粗腿”,管他叫“老叔”。掷骰子时,一名宫女老输;慈禧太后动不动就笑着对她说:“你都快成李莲英了!”


第六部分第十二章 念始终典于学(1)

    明太祖朱元璋在宫中设“大本堂”,课皇子读书。    
    清代皇子、皇孙六岁入乾清宫上书房上学。乾隆皇帝为子弟学校题“校训”:念始终典于学,于缉照单厥心。    
    皇帝个个多才多艺,有的注重治国安邦,有的却搞歪门邪道。    
    “当今”尽情地吃喝玩乐,并非“先皇”之所愿。可怜天下父母心,谁不望子成龙?先皇的这种心愿,尤甚于平民的老家儿。别看他们编出许多神奇的故事,借以证明“君权神授”,心里却清楚得很:玉不琢不成器。即使自己不务正业,对子女的教育抓得却很紧,要求很严,盼望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接班人,确保自家江山永不变色。不管孺子可教与否,一律“赶鸭子上架”,让他们一个个“王二小穿马褂”,规规矩矩地上学读书。    
    明太祖朱元璋坐上龙椅后,在皇宫中开设“大本堂”,搜罗古今图书佳者于其内,选聘“大儒”作皇子的师傅,派“才俊青年伴读”;功臣子弟也奉诏入学。朱元璋对老师们说:“人有精金必求良治而范之,有良玉必求良工而琢之;至于子弟,有美质不求明师教之,岂爱子弟不如金玉也!”他反对“耍花枪”,特别注重学以致用:“卿等宜辅以实学,毋教效文士记诵词章而已。”朱元璋还选用“道德端正之人”,作太子和诸皇子的“宾客”或“相傅”,对儿子们“养其德性”,“使进于高明”;“于帝王之道,礼仪之教,及往古成败之迹、民间稼穑之事,朝夕与之论说”。儿子们稍有懈怠,便遭到训斥。    
    李希颜受命教朱元璋的儿子们读书。有几个小家伙顽劣不训,李老师常体罚他们。有一次,李希颜用戒尺敲了一个皇子的脑袋瓜儿。这个皇子到父皇那里去告状。朱元璋抚摸着儿子的小脑袋,埋怨老师太过分,要给他点厉害瞧瞧,让他知道:马王爷长着三只眼!马皇后开导丈夫:老师以圣人之道管教学生,当家长的应该支持,怎么能和老师较劲呢!朱元璋消了气,回头又升了李老师的官。    
    太子朱标的老师宋濂,退休回乡养老多年。他的孙子卷入左丞胡惟庸逆案。宋濂因此被逮回京师,判了死刑。朱标和马皇后为宋老师说项:一个在家颐养天年的老棺材瓤子,怎么会知道孙子干了些什么呢?朱元璋不为所动。进膳时,马皇后“吃素”。她说:老百姓家里请个教书先生,尚且终生尊之敬之,何况皇太子的师傅了;“我替儿子为老师服心丧”!当时,朱元璋“拂袖而去”;但是,第二天还是赦免了宋濂。    
    当皇帝的老爸,处心积虑地为皇太了提供“实习”机会,特命其“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惟仁则不失于躁暴,惟明则不惑于邪佞,惟勤则不溺于安逸,惟断则不牵于文法。”    
    在朱元璋的严厉管教之下,二子秦王、老三晋王和老四燕王(朱棣),武艺高强,兼具谋略,承担驻守北部边疆重镇的任务。老五周王长于文学,著有《元宫词》、《救荒本草》等。八爷谭王“英敏好学”,也有著述。老十鲁王“善作诗歌”。十一子蜀王被父皇称作“秀才”,“博宗典籍”。十二子湘王是“文武全才”,善用弓矢刀槊,常常读书到深夜。老十六庆王“好学有文”;老十七宁王既钻研文学,又酷爱音乐,著《史断》一卷、《汉唐秘史》二卷、《通鉴博论》二卷、《家训》六章、《文谱》八卷、《宁国仪范》七十四章,等等。    
    成祖朱棣坚持了父皇确立的教学体制和教育方针,严格要求诸子;同时,亦不放松对诸兄弟的管教。《永乐大典》这部巨著,就是在他当政时,编纂而成的。    
    清代,按照规定,皇子六岁入上书房读书,孙、曾孙亦如此。    
    静宜园静心斋上书房总师傅,由皇帝指定。其他师傅由皇帝遴选,或由总师傅推荐。道光年间,任总师傅的穆彰阿和潘世恩,官衔皆等同“宰相”。穆彰阿是嘉庆十三年的进士。潘世恩资格更老,为乾隆五十八年的状元。他的后人于1951年将家藏大盂鼎和大克鼎献给国家。这二鼎与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毛公鼎,合称“天下三宝”。时,文化部长沈雁冰(茅盾)褒奖潘家:“周代盂鼎、克鼎,为祖国历史名器……迭经兵燹,保存无恙,今举以捐献政府,公诸人民,其爱护民族文化遗产新爱国主义精神至堪嘉尚……”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至今,在某些地方,老百姓家的堂屋正中,仍供奉“天地君亲师之位”。古语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如果说,明清皇帝对奶妈的养育之恩念念不忘的话,那么,他们对用精神食粮哺育自己的师傅,又多了一层敬重、依赖,或授以高官,或请其顾问左右。    
    清代,皇子入学第一天,“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