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经济管理电子书 > 明清宫廷档案 >

第44章

明清宫廷档案-第44章

小说: 明清宫廷档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代男子都不剃头,也不能像现在这样,随意染得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他们规规矩矩地束发于头顶,有的戴冠,有的佩“幞”。皇帝的帽子可就讲究了。礼冠,称作“冕”,一块呈长方形的“板子”,盖在脑袋上,前面圆而低,后面方而高;前后各有十二个五彩玉制作的“旒”,吊儿啷当地挂在“帽沿”上。从北京十三陵定陵出土的一个冕,前后都有红黄蓝绿等颜色的小“球球”串成的旒。    
    与冕配套的衮服上,绣着“日、月、星、山、火、龙”等“十二章”图案,整得花里胡哨的。    
    与龙袍配套的通天冠,高九寸,成筒状,顶部向后倾斜,后面有两个“卷梁”,微微地向前弯曲,形状像十三陵定陵出土的“九龙冠”(翼善冠);而这顶九龙冠,是用一百五十根头发般粗细的金丝编成的。


第五部分第十章 服饰与着装规制(2)

    皇帝的“便帽”,与盘领短袖黄色常服配套,名字叫作“翼善冠”,顶部略呈圆形,左右两角短圆上翘。    
    着礼服时,皇帝穿黑色矮靿软皮靴;日常穿单底儿红边的“玄履”,饰红缨黄结,女里女气的。十三陵定陵出土的一件黄缎龙袍,暗地儿杂花,前后绣团龙,两袖各绣一行龙,前襟绣二行龙。    
    穿宽松的长袍,不系腰带,必定会成为“癞蛤蟆挎洋刀——肋脦兵”。皇帝穿礼服时,佩双玉,扎玉革带;穿常服时,扎的腰带上,装饰着金、玉、琥珀、通犀制作的小零碎儿。    
    明太祖朱元璋为文武百官定下的着装规矩,沿续了二百多年。其突出特点是:文官用珍禽补子,武将用异兽补子。思宗朱由检独辟蹊径,敢于创新,在《山海经》这本书中,搜罗出一堆世上见所未见的禽兽图案,重新包装部下。视朝时,百官聚集在皇帝面前,环顾左右,光怪陆离,无奇不有。大臣们也闹不清楚,自己是个啥东西了!    
    朱由检要重整河山待后生,不忍以衣被锦绣,重困一方之民,大力倡导“节俭”,下令“罢苏杭织造”,改穿布衣。有一次举办经筵时,稍有破损的衬衣袖口露出来了,他悄悄地往里塞了塞。讲官发现了,对皇上说:“衣蔽,美德也,用不着遮遮掩掩。”    
    获赏、获准,官员和太监可着蟒袍。蟒与龙的外形相似,龙“五爪”,蟒“四爪”。如果大臣获赏黄马褂,可以照穿不误;获赏“龙袍”,应当自觉去掉“一爪”,当蟒袍穿。    
    史载,明万历六年,皇太后赐大学士张居正坐蟒、胸背蟒衣各一件。    
    中国古代曾经有严厉的规定,妇女貌不修饰,不得见君父;后来,又把“妇容”列为女人必须具备的“四德”之一。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很多“美德”,但是,如今的“半边天”,显然最愿意继承的是“妇容”这个优秀传统,并不遗余力地把它发扬光大。没有“文化”,还凑合;没有光鲜的门脸儿,万万不行。大商场几乎都是为妇女、儿童开设的;男子汉的衣服、鞋帽,总是被忽视,“开屏”的本能,逐渐退化。妇女们的化妆权,受到充分尊重,往脸蛋儿上抹的东西,五花八门,不断翻新;纹眉、拉皮儿、丰乳、吸脂,挥刀弄剪,什么都不怕,恨不得把自己脱胎换骨。    
    “女为悦己者容。”披头散发,鼻涕拉撒,非疯即傻。皇帝的后妃,首要靠容貌维持生计,梳洗打扮,更不能掉以轻心。    
    百子衣(复制品)明初,朱元璋立下规矩,自后妃以下,至嫔侍女使,大小衣食之费,金银钱帛器用百供之物,皆由尚官局奏请,再赴所部关领,为妇女梳妆打扮,打开方便之门。    
    民间形容后妃的打扮,言必称“凤冠霞帔”。明代皇后参加大典、大礼,着翟衣,戴凤冠,穿青鞋袜。    
    翟,就是野(又鸟)。翟衣上绣着十二种野(又鸟)图案,穿插着一些“小轮花”。领、袖口和衣边,饰以红色。那凤冠,可谓玲珑剔透,光彩眩目;初,有九龙四凤、大小花各“十二树”,两鬓各饰“十二钿”;后来,改为“独龙戏珠”,加翠盖,垂珠结,饰四十二片“翠云”,还有一堆“珠花”。两鬓饰金龙、翠云。从十三陵定陵出土的一顶凤冠,上有三龙二凤,翠云朵朵,缀着三百多颗珍珠,一百多粒宝石。    
    皇后的常服也很考究,与之配套的有冠、霞帔、玉带等等。定陵出土的一件皇后穿的红地儿罗短袄,上有金线绣的龙和“八宝”,以及“百子(娃娃)游戏图”。有道是:“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所谓“霞帔”,就是“衣外,以织文一幅,前后如其衣长,中分而前两开之,在肩背之间。”说白了,即是一个华丽的“披肩”。宋代,把霞帔定为命妇礼服必备的一个“零配件”,随级别高低,各有不同。明代规定:“一品衣金绣文霞帔,金珠翠妆饰玉坠;二品衣金绣云肩大杂花霞帔,金珠翠妆饰金坠子。”皇后的霞帔就更华丽了。“步摇”是一种头饰。后妃的步摇,金作梁,垂珍珠,插在头上,一步一摇,更显妩媚、招摇。    
    皇女十多岁后束发,订婚后“梳头”,每日用加了香料的桑叶汁刷鬓角,光亮润滑,香气扑鼻。宫眷每年三月初开始穿“罗衣”,四月初换“纱衣”。唐玄宗喜欢胖乎乎的杨贵妃。明代皇帝喜欢“杨柳细腰”。因此,宫眷都用刺绣的纱绫带,把腰勒得紧紧的,美其名曰“生腰”。    
    明代帝后中,花钱似流水的,大有人在;而另有一些人,或出于无奈,或出于自觉,也能把富日子当成穷日子过。明隆庆末年,大学士张居正说话算数了,总是劝皇上把一分钱掰成两半儿花。万历元年十月,张居正又开导神宗朱翊钧:“宋仁宗说过,珠玉并不值钱,贤臣才是宝贝;愿圣上明鉴。”这时,十一岁的朱翊钧还没有后来那么“坏”。他对张居正表示:说的有道理。后宫的人特别喜欢珠玉,在赏赐她们时,我总是“斤斤计较”,尽量少给一点儿。皇上表了态,张居正心里有底了。内承运库太监崔敏打报告,申请买一批珠宝;报告转到内阁,张居正断然驳回。    
    后宫佳丽特别注重装修“门脸儿”。谁说不是呢?明代穿龙袍的大老爷们儿,上朝前都要涂脂抹粉儿,以显示自己“容光焕发”,“精神抖擞”,何况历来靠脸蛋子吃饭的女人了!可是,思宗朱由检不怎么样,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他一通往自己脸上“贴金”,却反对后妃浓妆艳抹。一看到后妃脸上直掉渣儿,他就皱眉头,有时还板起面孔训斥:“像什么话?庙里的鬼脸儿似的,想吓死朕啊!”    
    据说,明代后宫佳丽一年的胭脂费,大约需要四十万两白银。“小孩子好养,大孩子难教。”十七八岁的神宗朱翊钧,媳妇儿越来越多;个顶个地狮子大张口,向皇上要这要那。朱翊钧再也不像小时候那么抠门儿了。以前户部每年拨给大内一百万两雪花银,到万历六年,增加到一百二十万两。万历七年,朱翊钧让户部“再多给一点儿”。户部“造”不出银子,请皇上“给政策”,向老百姓要。(被禁止),民不得不反,北京的“产业工人”曾举行大规模的游行示威,“上访”请愿。西山一带煤窑停业,矿工罢工,“黧面短衣之人,填街塞路,持揭呼冤”。万历三十年,朱翊钧得了一场大病。他觉得:“反正没好了,还要那么多银子干什么!”于是,他下诏,免去一切苛捐杂税,减轻农民负担。过了一天,朱翊钧又缓过来了。他想:“朕死不了了。还得花钱哪!”急忙派人到内阁去,索要那份免税诏书。先后派去二十来名太监,诏书也没要回来。气得朱翊钧一骨碌从病榻上爬起来,操起一把刀,要杀掉这些“没用的东西”。阁臣眼看着要闹出人命来了,只好把那份诏书奉还。从此,外甥打灯,一切照旧。    
    文一品官服补子就这么穷征暴敛,后宫佳丽还是常常有捉襟见肘、入不敷出的窘迫感。宫女们还得土法上马,为自己的主子制造护肤品和化妆品。有的宫女采摘紫茉莉花的花籽儿和玉簪花瓣儿,蒸制“珍珠粉”和“玉簪粉”,春天用前者,秋天用后者。按照规定,宫女是不允许化妆的。可是,“文件”上没说不许拿宫女的脸蛋儿当“实验场”。凡是实验证明效果不错的,后妃们必趋之若鹜。主子和奴才最“共同”的语言,就是研讨如何开发更多的新产品。    
    按照满族的传统习俗,男人头顶前半部的头发剃光,后半部留发编辫,垂于脑后;穿马蹄袖袍褂,两侧开叉,扎腰带。    
    明代民间妇女盛行缠足。然而,“禁掖中凡被选之女,一登籍入内即解去足纨”,“取便御前奔趋”。清顺治二年禁缠足,康熙三年又重申禁缠足;后来严而复弛。满族女人,天足(不裹脚),穿花鞋,着宽大直筒的旗袍;平日头顶盘髻,参加礼仪性活动,头上装一个屏风似的饰物,称“把把头”。    
    “旗袍”、“旗袍”,原本是“旗人”穿的袍子,经过改造、发展,现如今已经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服装。


第五部分第十章 服饰与着装规制(3)

    武一品官服补子清代帝后和文武官员的冠服,既在形制上继承了中国古老的传统,又大大突出了满族的特点和风俗习惯。清初尚明制,套褂有用红绿组绣的,良亲王就穿白绣花褂。后来,吉服用绀,素服用青。康熙年间花样繁多,有“江山万代”、“历元五福”等花色;时有却组绣之暗纹蟒袍。袍褂皆用密线缝纫,行例如绘,称“实行”。袖间用熨摺如线,满族人称“赫里赫”。燕居无著行衣者,始自乾隆皇帝的小舅子傅恒征金川归,喜其便捷,名为“得胜褂”。有人说,马褂之制也始自傅恒;还有人说,源自弼马温们的工作服,衣长不过腰,袖仅掩肘,便于劳作。其实,马褂古已有之,乃“胡服”之变。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头上的大辫子,脖子上的珠串子,衣服上的蹄袖子。当官的“啪啪”两声,放下“箭袖”,俯伏地上撅着腚给皇上磕头时,啥话也甭说,也能活灵活现地显示出愿效“犬马之劳”的奴才相。皇上梳辫子,并非清代一族。据说,留存下来的元朝皇帝画像表明,每人都有两条辫子,分别垂于头部两侧。    
    跟明代类似,武将佩“兽补子”,文官佩“鸟补子”。随着级别的高低,“顶子”和“补子”的成色和贵贱有所区别。文官,二品,红色珊瑚顶子,仙鹤补子;三品,正蓝顶子,山(又鸟)补子;四品,镍蓝顶子,孔雀补子;五品,亮白顶子,鹭鸶补子;六品,镍白顶子,黄鹂补子;七品,金色顶子,鹌鹑补子;八品,寿字金顶,鹌鹑补子。    
    “上差”太监,着紫色绸袍,补绣蟠龙;“下差”太监,着蓝色或紫色布袍,没有顶子和补子。    
    功劳卓著的官员,帽子的顶子可以获赏插上一根孔雀羽毛。功劳盖世的官员,可以插上两根孔雀毛。终清一代,获“双眼花翎”的大员,总共不过十来个人。其中有:雍正年间的年羹尧年大将军,乾隆年间传说中的弘历皇帝的私生子福康安,光绪年间传说慈禧太后的老相好荣禄。《清史稿》记载,福康安“图形紫光阁,赐双眼花翎”;荣禄“宠礼有加,赏黄马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