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执教天下 >

第216章

执教天下-第216章

小说: 执教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陛下您多虑了,季伶季大先生论威望,执教昭文书院,为士林领袖,学生遍布朝野,论地位官至一品位列三师尊崇无比,这样的人物怎么会参与朝堂之争”武后说的一点都不夸张“如果季先生参与朝堂之争,他为什么呢?几位文宗一生清廉,世之高标,极为爱惜羽翼,为我大唐道德之师,不说他们没有理由参与朝堂之事,就算真的参与了,他们可以获得什么?即便他们在朝堂之争中赢得了一些利益,他们的地位声望已经达到了极限,无法在提升,如果输了,还会影响一生的清名,所以几位文宗除了晋先生,其余几位都在书院中不过问朝堂之事”

    高宗点了点头“不错,你说的确实是这样。不说现在朕是这个皇帝,即便太子继位,几位文宗的地位也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不止这样,文宗好名,越是临老越是小心,想要保证自己用一生维护的气节不丢,陛下担心季先生干政,有些多虑了”

    “是啊,是朕多虑了”听到武后的解惑高宗哈哈大笑“何况季先生的身体也撑不了多久了,御医来报,现在季先生已经快要油尽灯枯了,即便朝堂上洪水滔天,这一切又与他何干”

    原本以为武元庆的事情已经过去,但是朝堂上的风浪显然才刚刚开了头。

    大唐的权利部门分工的非常明确细致,三省六部九寺五监各有各的职权,其中中书省的权力又是最大,可以直接统领六部。大唐太宗皇帝未登基之前担任的便是尚书省最高长官尚书令,之后太宗登基之后,为避讳尚书令一职便一直空缺,由左右尚书仆射代为统领,上官仪便是其中左尚书仆射,而刘仁轨为右尚书仆射,二人总管六部。裴炎则是中书省中书令,高季辅为门下省侍中。在大唐,政局开明,算得上是三权分立,中书省与皇帝讨论法案然后负责起草诏令,皇帝需要做的只是批阅中书省的奏章,加盖御印,而门下省则是负责审核中书省的诏令,如果有漏洞或者不合理之处,进行封存驳回,中书省通过的诏令才可以传达到尚书省,进行执行。

    皇帝对于各个部门所下达的命令也只有同意或者反对的权利,宰相出旨,只需要皇帝表示同意,中书省门下省为决策机构,尚书省为执行机构,而且皇帝的权利也有很大的约束,如果皇帝抛开中书省单独下达政令,门下省会直接驳回,如果没有门下省的审批,尚书省也没有任何执行的权利,三个机构互相牵制。在加上负责掌邦国经籍以及各种祭祀祝版的秘书省秘书监的宰相许敬宗,五人便是大唐权利最高的五位宰相,而御史台则游离余各个权利机构之外,是大唐监察机构,把握在文宗晋太炎手中,拥有风闻奏事弹劾百官的权利,尤其是掌握在晋太炎这个脾气火爆的文宗手里,更是让百官畏之如猛虎,不敢有丝毫僭越。

    三省之间,尚书省最为庞大,也是实权最集中的地方,甚至五品官员以下的调动可以由吏部与左右仆射商议后决定。五品官员以下的调动不会对朝廷大局造成很大的影响,而且如果擅自调动的话还容易招来御史台的弹劾,但是最近一批六品七品,甚至不太起眼但是非常关键的官员被进行了一些调整。

    大唐皇宫,宣政殿左右便是中书省和门下省,殿前三门并列,左右横贯的宫墙与宣政门形成了宽阔的庭院,这便是中书门下二省的官署。

    这一日上官仪一路来到了宣政殿,进入了中书省的署中。

    “尚书左仆射大人来了”门口的守卫急忙进门通报

    裴炎正在草拟一些政令,两年战乱,西州北庭以及济州算得上是满目疮痍,如何救济成了朝廷的一个大问题,如果朝廷救济不到位,肯定会再生出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听闻上官仪来到,裴炎急忙起身迎接。

    “稀客啊,稀客啊,没想到上官大人居然驾临我这中书省”裴炎笑道

    “子隆兄,我这也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啊”上官仪拱了拱手

    “里面请”

    尚书省事务繁忙,上官仪极少到其他官署走动,裴炎也知道这一次肯定是有什么事情。

    “我看子隆兄愁眉不展,可是遇上了什么麻烦事?”上官仪问道

    “不满游韶兄,虽然战争咱们大唐是赢了,但是这些战场都在我大唐境内。济州还好,主战场在海上,两年征战损失不大,只有一些沿海大城受到了影响,休养生息几年依旧可以恢复元气,但是西州和北庭天灾战乱不断,三年间导致良田荒芜,百业废弃,人丁骤减,是以导致民心不稳非常容易出问题啊。”

    上官仪也点了点“赈灾救济北庭和西州确实需要小心处理,北庭的百姓因为韩通文的一道以工代赈的政策而受惠,我倒觉得继续贯彻倒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政令”

    “我也是这么认为,朝廷若是直接出银钱,筑城,开荒所需要的简直是天文数字,但我大唐现在国库空虚,以工代赈也需要很多的钱粮物资,难,难那,而且连带着幽州也出现了一些衰败”裴炎也正是头疼这一点,以工代赈虽然是一个好的策略,但是按照现在国库的情况,根本无力救济,赈灾又迫在眉睫。

    “以工代赈的方案是韩通文想出来的,可见此子胸怀安邦大才,倒不如问问他”

    (。)

第一百七十七章 京官外放() 
听完上官仪的想法裴炎眼神一亮“这到是一个好主意,而且如果韩通文真的有办法,可以立下这大功,从皇子助教直接转正为国子博士也不是不可能啊”

    上官仪暗中赞叹裴炎的精明,裴炎知道自己前来肯定是有事相求,故而刻意露出一脸疾苦将上官仪的目光先拉倒了北庭和西州,然后扯到以工代赈之上,即便上官仪不说请教韩通文,裴炎也会主动把他拉扯进来,不管上官仪想要做什么,前提都是让韩通文成为国子博士,这就是筹码,都是朝堂上的风云老狐狸,打什么算盘彼此心知肚明。

    “当然,如果韩通文真的立下大功,以他的才学,国子博士自然名副其实”上官仪也没有全部答应下来,国子监博士虽然只是一个六品,并且没有什么实权,但是却可以教导三品以上以及国公子孙,每一个国子博士都有着非常广阔的人脉,甚至如果韩通文成为国子博士,他就有资格成为王子皇孙的老师,转入朝堂之后必定会成为青崖系重大的助力,裴炎在朝堂上提及,及冠后加封,但是能提前还是提前的好。

    “不知游韶兄到此是有什么事情吗,差一小吏通报即可,还劳游韶兄亲自大驾”裴炎得到了满意的答复这才问他的事情,如果他有心,让韩通文立下功劳简直轻而易举,他要的只是一个承诺。

    “子隆兄,我这里有一些六品的名单需要做一下调动”上官仪从怀中取出了一封信件

    “五品以下官员的调动向来不是由你这个左仆射和吏部尚书来处理的吗”裴炎接过打开一看,笑容一凝,低声说道“游韶兄,这些人不能轻动啊”

    这些官职看似很低,但是位置都非常关键,太子府长史,羽林军中郎将,朱雀门守将。。。。。。。这些官职看似不起眼,但是关键时刻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太子府长史官中书舍人这些官职,虽然只是官居六品,但是如果太子登基,绝对会水涨船高,前途无可限量。

    “这贺兰敏之是娘娘的亲外甥,而且是魏国夫人的亲弟弟。。。。”

    “贺兰敏之才识过人,再加上各种背景身世,闲散的六品中书舍人实在有些屈才了”上官仪说道“倒不如将他外放到京兆府诸县做了县令,磨砺一番”

    裴炎一时间也摸不清上官仪葫芦里买的什么药,这些人看上去像是外放,但是都是升官,而且外放的官职也都是实权的官职,即便贺兰敏之知道了也只会开心。但是裴炎在朝堂之上多年,个中关系自然也非常清楚,被外放的官员,每一个或明面上或暗地里都与武惟良武怀运兄弟关系不错。上官仪也做的非常高明,明贬实进,虽然远离了长安,但是各个实权在握,这些被外放的官员也只会感激上官仪。

    “游韶兄用心良苦,我这就起草一封诏令,奏请陛下批阅”裴炎说道

    “多谢子隆兄了”

    “都是为了国家大事,诏令我可以起草,但是通不通过还需要看陛下是否同意了,而且门下省也需要游韶兄跑一趟了”

    在上官仪走后,裴炎起草了一封京官外放的而且,而且不止是上官仪信中的那几个人,裴炎提笔又加了几个人。裴炎心中对于上官仪的打算了解了个七七八八,武怀运只是一个开头,贺兰敏之和这些武家亲近的官员上官仪清理完后下一个应该就是武惟良,但是这俩人恐怕只是一道开胃菜,武家在高宗一朝势力庞大,其一是堪称有史以来最精明的皇后,另一个原因就是应国公府!当今的应国公为武元庆,武家兄弟四人,武怀运武惟良只是武后堂兄,但是应国公武元庆以及濠州刺史武元爽是武后同父异母的兄长,武后的地位很难动摇,昭文书院的官员恐怕是应国公府,只是裴炎始终不明白,上官仪为何要对国公府动手。

    不过武元庆继承了他们父亲武士彟国公的位置,然后加上魏国夫人和武后两人的地位,虽然不上朝,但是把自己身边的人不断往各个部门安插,在朝堂上确实有些放肆了,上官仪对这俩人出手,裴炎乐见其成,至于武后的位置,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谁也难以动摇的。

    裴炎入宫觐见皇帝,离着尚远就能听见紫宸殿里传出女子的娇笑声,裴炎一皱眉头,不用猜也知道是现在最受宠的魏国夫人在里面,紫宸殿是皇帝办公之地,神圣庄严,即便是宫女太监在这里发出噪声也会被处以杖责,而且连武后在这里也不敢有任何僭越,这魏国夫人确实有点恃宠而骄了。

    黄门禀报之后,皇帝得知裴炎觐见,急忙让魏国夫人安静了下来。

    “微臣裴炎见过陛下,见过魏国夫人”

    坐在高宗身边的魏国夫人有些衣冠不整“子隆,有什么事吗”

    “陛下,连续两年的乱战,让北庭济州和西州的百姓流离失所,赖以生存的农田废弃,如果不及时处理恐怕会形成其他变故”

    李治叹息一声,往日他有什么难题,武后都可以及时的为他出谋划策“爱妃怎么看”

    魏国夫人听到皇帝在问她政事,不由得脸上一喜,正襟危坐清了清嗓子

    “陛下,此战乱之地需要朝廷及时救援,如今已经入秋,今年我大唐风调雨顺,各地收成想必不错,赋税用以赈灾应该可以”魏国夫人倒也不算是花瓶,毕竟野心勃勃的想要代替武后,总是要有两把刷子的。

    “嗯,不错”李治点了点头“爱卿以为如何啊”

    不开口则已,一开口裴炎就知道魏国夫人比武后差远了,最起码武后不会说出这样的话来,但是裴炎也没有明确的说出来。

    “陛下,魏国夫人此法看似行得通,其实过于理想化了”

    魏国夫人脸上的笑容僵住了,接着有些尴尬。

    “今天风调雨顺,收成应该不会太差,但是每年税收其首要作用便是充充作三位大将军的军资,目前我大唐最然战胜其他帝国,但是第一要务依旧是囤积军粮驻守边境,防止敌国卷土重来,但是充作军资赋税就已经用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