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执教天下 >

第212章

执教天下-第212章

小说: 执教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臣听闻陛下新纳妃子贺兰氏,甚至封为魏国夫人,这些日子更是因为贺兰氏而疏远了皇后”

    “此乃朕的家务”李治喝道,他现在多想找个人来吧这臭老头子的嘴给闭上。

    “皇家无私事,陛下的一举一动都乃万民典范,都当为万民典范,贺兰氏为当年韩国夫人之女,陛下纳其为妃,微臣以为此举大为不妥”

    “难道朕里一个妃子也需要你同意不成”李治也有些动了怒气。

    “微臣不敢”虽然说的不敢,但是晋太炎的气势却依旧没有收敛“夏亡于妺喜,商亡于妲己,西周亡于褒姒,吴亡于西施,而我大唐战乱初平,四疆方定,陛下便乐以忘忧,因一女子怠于公务,实在是愧对神武太宗皇帝的信赖”晋太炎话锋非常盛“大战虽过,但神州残破,尤以西州北庭济州三州为最,百姓流利,难道陛下要因为一个女子看到易子而食的惨状再度发生在我神州大地之上吗?”

    “你。。。。”李治被气的不轻,无数次想要杀了晋太炎,但他知道他不可以,晋太炎乃是难得的直臣,能臣,更是督促满朝文武的鞭子,这些话除了他敢说,满朝文武再无第二人。

    “晋公严重了,陛下此行径虽有欠妥,但是于大节无亏。西州北庭济州重建之事,我等尚书省六部已经在商讨,商讨之后自然会由中书省裴大人拟定奏章上报陛下御览。但是陛下之前说要提升韩通文助教的身份,直接为太师,少师,臣以为不妥”上官仪在晋太炎风头正盛的时候出列上奏,之后给了身旁人一个眼色。

    “微臣也同意上官大人所言,皇宫所有的先生无不是年长的鸿儒饱学之士,韩通文何德何能可以居此高位”

    “上官大人之言,微臣不敢苟同,我大唐胸怀天下,只要有才能之人皆能尽其用,能者升迁,韩通文之才华得到了我大唐帝国所有文宗的一致认可,升迁也是理所应当”

    “为人师者当言传身教,前几日微臣看到韩通文在朱雀大街上沿街而食,两个弟子也是行为不检,实在是有伤风化,君无戏言,陛下以后当慎言”这些人倒不是真是弹劾韩通文,而是为了给皇帝一个台阶下,把他从晋太炎的话题中拉扯出来。

    “这一次是朕失言了,朕自罚禁食一日,诸位以为如何。”皇帝自己也有些后悔,少师那可是从一品的大员,自己为了转移晋太炎的注意力说的有些太过了。

    “难道我开明的大唐容不下一个才华横溢的少年天才吗”

    “让一个年仅二十之人做少师?亘古未有,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陛下,韩通文虽然才华出众,但年仅十七,如果封为少师实在是不足以服众,而且历朝历代从无此先例,不如取中”裴炎说道

    “如何个取中法啊”

    “如果韩通文确实足以胜任,不妨先将其,在其及冠后封为国子博士”韩通文是青崖书院的人,与他关系密切,他自然是要维护韩通文的利益,让他做少师那是绝不可能的事,裴炎退而求其次,即便是弱冠之年加封国子博士也是有些逾礼,但是相比少师要好太多,而且几位文宗也是多数都担任过国子博士,国子祭酒。

    朝堂之上瞬间开始辩论纷纷,晋太炎黑着脸,原本他是想要弹劾魏国夫人贺兰氏,但是经上官仪这么一乱,他都没有办法继续。李治最怕的就是晋太炎揪着贺兰氏的身份说事,也庆幸上官仪没有辜负他的宠信替他脱身。苦了韩通文,莫名其妙卷了进去,一群人还因为他争辩了起来。

    贺兰氏原本是韩国夫人的女儿,韩国夫人原名武顺,乃是武后的亲姐姐,初嫁贺兰越石,贺兰越石为鲜卑族大贵族,之后在太宗朝官至户部尚书,封韩国公,武顺也被封为了韩国夫人。贺兰越石英年早逝,韩国夫人武顺因为武后身居深宫,所以经常出入宫廷以方便姐妹交往,但是韩国夫人本身就别有用心,脏唐臭汉大唐风气开放一般人忍受不了,王公大臣家各种乱辈通性扒灰简直层出不群,韩国夫人仗着美貌一来二去竟然勾搭上了高宗,这几乎成了大唐朝堂上一个公开的秘密,只不过谁也不敢说而已。可怜了贺兰越石,死了以后脑袋顶上都顶着一盆绿油油。

    韩国夫人与武后几番争执,关系一度闹的非常僵,险些反目成仇,索性韩国夫人也是红颜薄命早早的离世,这才避免了姐妹决裂。贺兰氏是韩国夫人的女人,算起来是武后的亲侄女,不止继承了其母亲的美貌更继承了她母亲那颗荡漾的春心。李治先封韩国夫人的妹妹为帝后,又与韩国夫人私通,现在又与她的女儿不清不楚,封为魏国夫人,即便是大唐人开明也会觉得不妥,也无怪晋太炎敢当朝呵斥。应国公的自己儿子没什么大本事,但是两个女儿却个个都心思活络,魏国夫人更是想要野心勃勃的做武后第二,想着哄好皇帝过一把帝后的瘾。

    如果不是上官仪主动搅乱了朝堂,晋太炎一定会咬着不放。

    “上官大人,我等身为臣子,有进谏辅国之职责,当时时提醒陛下勤勉治国,你等在朝上一味为陛下开脱是何意”晋太炎板着脸问道

    “晋公误会了,您的这番怪罪可是让游绍有些摸不着头脑了”上官仪陪笑道,不论是年龄还是官职他都比晋太炎低“魏国夫人,韩国夫人以及武后之间的事情是陛下的家世,也是武后自家的事,咱们做臣子的自然是需要尽本分,但是陛下的家世提点一下也就罢了,不可以参合太多啊”

    (。)

第一百七十二章 文宗入长安() 
谁也没有想到在杜源遇刺的这场大风波还没有结束的时候,昭文书院山长,文宗季伶即将要入长安的消息更是引起大唐的震动。六大文宗,两人在朝扶助朝纲,四人在野把持国之重器四大书院,四大文宗最多也只是去太玄书院参与四院会试,极少入长安城,即便入长安也不会这么大张旗鼓,但是季伶这么做了,没有人以为他是老糊涂了,朝堂上所有人都在猜测,文宗季伶这是在传达什么消息。

    一辆牛车,一个老奴,身后昭文书院武院院长林东儒,以大武宗的实力亲自护送,原本不需要什么护送,但是这次是季伶主动提出的要求,在没有达到目标时他现在绝对不能让自己出现任何一丝差池。

    原本季伶是从南面而来,应该走明德门,但是季伶故意让老奴驾车饶了一个大圈子,从通化门入长安。通化门进入之后便是永嘉坊和兴宁坊,通化门附近十二个坊市全部都是大唐显贵居住之地,季伶此举是向所有人宣告,他这一次不是以游玩访友为目的,而是以昭文书院山长,文宗的身份入长安,另有他图,这便有些不同寻常了,要知道把持着书院的四大文宗从来不会过问朝堂之事。即便是身为大唐第一王的安王李安,在执教青崖之后也没有以文宗的身份过问朝堂事,最多只是以皇族四皇叔的的身份写私人信件给皇帝。

    但是不管季伶是何目的,高宗李治都必须亲自迎接,昭文书院一系的官员更是神色兴奋,天地君亲师,季伶的身份算得上是无比尊崇,而且从来没有这么光明正大兴师动众的进长安,季伶这么一弄,就连皇帝都得配合一下,在皇城下默默等待。

    整个街道都已经清扫干净,净水泼街,青色的砖石非常平整,没有什么闲杂人等。季伶入长安,惊动了大半个朝堂,上官仪百官之首,如今身着文士衫站在一旁等候,吏部尚书等等,所有昭文书院一系的官员纷纷在明德门等待着。

    终于一辆牛车驶入了眼眶,牛车非常平稳,轱辘转动轧在青石街道上发出清脆的声音,到了城门口,牛车掀起了一角帘子,漏出了季伶苍老的面容。李治下了肩舆,亲自迎接。

    “季先生”

    “劳动圣驾,实在是有罪啊”季伶在牛车上半弓着行了一个礼,就连皇帝也急忙扶了一把,将季伶扶下了牛车。

    “季先生劳苦功高,教育天下文人士子,为大唐立下不世大功,朕,当亲迎啊”李治说到

    “诸位惊动了,惊动了”季伶向四周告了一声罪。

    “先生您客气了”上官仪脸上带着喜色,但是见到季伶鬓角已白,松弛的皮肤褶在脸上,当年的眼神之中透着看透世间一切的睿智和清明,但现在却带着疲惫,再想想之前传出季伶病重的消息不由得有些忧心。

    “多年不见,先生倒是苍老了许多”上官仪犹记得二十年前那个胸怀天下,博学无所不知的季大先生,曾经教会他如何立身如何利民,如何在朝堂上立足。朝堂风云激变,伴君如伴虎,所有人都看到他身为当朝百官之首的威风,却不知道花了多大的代价才爬上了现在这样风云的位置。入朝为官,入得朝堂便是龙潭虎穴,甚至比之还要凶险,明争暗斗多少家破人亡,几番激烈的朝堂之争才奠定了如今四大书院各据一方把持朝堂的局面,几次三番如果不是这位看透一切的文宗暗中指点帮扶,他又怎么会是现在这个第一宰相的上官仪。

    “节气不饶苗,岁月不饶人啊”上官仪搀扶着季伶与李治一同走着。

    “今日朕已经在宫中设宴宴请季先生,为季先生接风洗尘”李治虽然不明白季伶此番前来的意图,但是季伶的身份摆在这里,不得不重视。

    一路之上,李治和季伶谈天说地,和一个博古通今的文宗聊天总是非常舒畅,无论说什么,季伶都可以答上来,而且还给皇帝留下了话茬。两人禀退四下,连皇后公主都没有见,只有李治,季伶和上官仪。

    “季先生,不知道先生此番进京所为何事”

    季伶脸上带着神秘莫测的笑容,没有人知道季伶笑什么“陛下,老头子此行却是有事,但是不可言,不可说啊,否则必生额外大祸端啊”

    “哈哈,有什么大祸,难道还能大的过朕去吗?”李治原本只是一句笑谈,但是看季伶神色平静,这笑容之中甚至还有几分认可,看着季伶蕴含深意的笑容,李治心里想想季伶这一次莫名其妙的进长安,心里竟然有些嘀咕没有了底气。

    “季先生,难道被朕一语中的?”李治试探着问道

    “先生,这里就陛下,还有我,如果有什么话您就说,有用得着学生的地方,但请吩咐”面对恩师,上官仪自然是倾力帮助。

    “不可说不可说”季伶摇了摇头,他心里守着这个秘密确实不能说,否则大唐真的会翻天。

    “既然先生不说,朕也不多问,季先生一心为国几十年如一日,朕还是信得过先生的”这倒不是恭维,四大书院之所以有着超然的地位,皇帝对文宗也恭敬有加自然是有他的原因。

    李唐皇室之所以能够掌握天下,原因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便是关陇贵族的支持,关陇贵族以武川六镇为基础,世代掌握着关中地区的经济,军阵合一,出则为相,出则为将,势力非常庞大,任何人如果没有关陇贵族的支持绝对无法取得天下。但是治理江山,让大唐走向辉煌的,却是四大书院的贡献。自古以来学问就是贵族的特权,也是贵族统治天下的基础,学问不外传就可以把统治的权利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甚至皇帝在很多时候也不得不向这些贵族妥协。但是高祖太宗与书院协定,四大书院向天下有志之士广开方便之门,打破贵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