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之华夏新史-第1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师团长阁下您这是什么意思?”西宽感觉受到了侮辱。自己的第二旅团以及炮兵以死亡800多人,战伤1200多人的代价去攻击对方阵地。这一战几乎打残了3个大队。第二旅团的脊梁都快断掉了。而自己的顶头上司居然如此做派!!
“阵亡到一定程度就只是个数字了。西宽君。死多少人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打下平壤,歼灭聂士成。”山地元治半闭着眼平静的说道。
“要是这样打,即使把第一师团拼光,也不见得能消耗掉对方的弹药。”西宽冷哼一声,此时的他正为自己伤亡2000多人的团队而揪心,至于是否会得罪顶头上司,他压根没想。
“看来我们的计划是有错误的,炮兵联队直属炮厂的火力优势并不能抵消掉清军的轻武器优势和工事优势,在狭窄的地方仰攻我们根本就没法发挥兵力优势,对方火炮没我们多,士兵也没我们多,作为进攻方,我应该在尽可能宽的攻击面发起进攻,以便分散对方的火力和防御兵力。”山地元治笑了笑说道。
“今天的进攻就算买个教训吧。”山地元治意味深长的说道。
“但愿您的计划能成功。”西宽二郎撇撇嘴说道。
订阅持续下降,大家支持一下吧……!很快就会迎来中日海军决战了~~
第二百一十三章 全线进攻()
如果要攻破一道防线应该怎么办?集中兵力,在优势火力支援下在防线上打开一个缺口,然后后续部队支援扩大战果,这几乎是任何攻击方的选择。但是这个看似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战术原则在某些情况下却并不好用。
这种情况并不适合关于攻击面窄小而且对方拥有较强压制火力的情况。攻击面窄小使得进攻方的兵力优势无法得到充分发挥。而对方有较强的压制火力使得挤在一起的进攻方损失巨大。尤其是在进攻方远程火力无法覆盖防御方远程火力时更是这样。而更加悲剧的是,作为进攻方的日军缺乏步兵速射武器而且是仰攻!面对由堑壕体系,步兵速射武器和远程火力支援的清军,日军败的一点也不亏。
山地元治能称为日军中将统领一个师团确实有他的独到之处。在集中兵力猛攻牡丹台高地失败后,他敏锐的意识到想通过占领高地然后居高临下将平壤清军击溃的计划已经无法实现。为今之计,最好的选择就是放弃速战速决的计划,和清军打一次消耗战。日军远程火炮比清军多,军队数量也比清军多。所以山地元治在下一阶段的战斗中将采取新的战法。
从战役层面来说,山地元治决定实行全面进攻,通过开辟新的战线来增加攻击面。降低清军的防御密度,为今后可能的突击需找到切口。而目前的情况是,平壤城的北面和东面已经是战场。
所以山地元治决定调动将部分部队向西边和南边运动,形成合围之势。只要能掐断从大同江口到平壤的补给线,那平壤的清军即使在能战,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覆灭时也只是个时间问题。
但是这个计划也有些难度。日军是有兵力优势,但是单兵火力和北洋方面根本没法相比,在失去了炮兵增援的情况下,小股日军和清军交战根本没有胜算。从500米的轻机枪压制开始,一直到面对面的近战,日军都没有优势。所以在单兵火力吃亏的情况下,日军只能利用士兵数量和大量的轻炮来弥补。
所以这些复杂迂回和穿插的部队都是日军的精锐,并且配有37炮,2磅格林炮这些陆军小炮。由马匹拉着随同部队前进。而骑兵部队也在此粉墨登场,他们的任务就是不断攻击清军的补给线和切断平壤清军和开城清军的联系。
日军相信,在开阔的地域,拥有更多的马匹和火炮的日军面对脱离了堑壕体系的清军会拥有绝对优势,即使清军拥有更好的步兵武器,但是再好的枪也不是火炮的对手。
而在主战场上,为了突破清军的堑壕体系,日军也着实费了一般脑筋。经过数次血战后,日军意识到,即使将炮兵向前推进。用直射火力支援步兵冲锋,依然会因为对方的炮兵火力压制,以及机动性差等因素而使炮兵根本无法保持持续的压制,更无法伴随步兵进攻。所以。看似强大的日军炮兵实际上并不能在合适的地方发挥自己应有的威力。
而轻武器方面,日军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强化。首先,为了保证近战战斗力,日军专门组建了装备手枪的近战部队。这些新建单位的任务就是在火力掩护下冲进战壕后使用手枪近战。虽然在火力持续性方面依然没法和北洋的盒子炮相比,但是总比原来的刺刀加步枪强多了。
其次,大量装备“手榴弹类似产品”。其实掷弹兵这个职业从18世纪就出现在欧洲大陆上。虽然日本没有像北洋这种制式手榴弹。但是临时赶造一批急用还是可以的。这些五花八门的投掷武器很快在日军中装备起来。虽说不成规格。但是近战火力还是有了显著的提升。
当然了。在牡丹台血战中登场的肉弹。因为这种武器具有“高智商”“灵活性”“大威力”等各种优点,在日军眼中,无论是威力还是震慑力十足。所以继续征召“肉弹”的计划还是得以继续。
第三,就是支援型火炮和机枪。从月峰山攻防战开始,一直到牡丹台绞肉机。日军突然发现,原本在数量和口径上都占有优势的炮兵部队在实际作用中根本无法发挥预计的威力。即使将部分炮兵递进射击,也会因为炮车过于笨重,机动性不佳以及目标过于明显。容易被摧毁等因素而大打折扣。根本无法伴随步兵及时提供火力支持。
再被清军的迫击炮和机关炮这些东西打的七荤八素后,日军也急忙寻找类似武器。机枪就别想了。无论是轻量化的马克辛机枪还是轻机枪都是意大利人和天津机械局生产的,别的国家还没引起重视。所以根本没有货。这就使得日军想买都买不到。
不过好在没有轻量般的。原版的机枪还是能搞到的,重就重点吧,总部没有强,手摇供弹的加特林机枪也重新从军火库中拉了出来,总之七拼八凑之下还是弄成了机枪部队。
至于迫击炮吗?和机枪情形差不多,制式的机枪就别想了。不过好在日军能搞到类似的产品,这就是8面无法和真正的迫击炮比。但是毕竟也是一种可以跟随步兵一起运动的轻炮。所以日军专门集中起来分配给攻坚部队。
更有甚者,本着废物利用的原理,日军把部分炮架损毁但是炮身完好的火炮集中起来,然后截短。当成曲射火炮使用。但是从实际测试来看,因为缺少必要的瞄具而威力大减。不过有总比没有要好。
随后日军在修正一段时间后,终于在牡丹台战役一周后,重新发起了攻势,数个联队从西北、北面、东面同时向清军阵地发起向心攻击。让人感觉根本就分不清日军的主攻方向,为了保证战线的连续性,北洋必须均匀分配兵力。
这样一来无论是火力密度还是兵力密度都下降的厉害,而更让人不安的是,部分日军精锐部队已经开始向平壤城南部迂回,大同江沿岸的运输线和与开城驻军的联系受到了严重威胁。而这一切不得不让聂士成等人重新研究战术。以应对日军的新战法。
感谢书,特别感谢书友空晨兄的推广~~如果空晨兄方便,可以加入作者的群~~~。
第二百一十四章 应对之法()
如果说从平壤战役打响后的一周时间是第一阶段战斗,那一周后的战斗就绝对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当日军在此攻击的时候,聂士成等人立即就看到了潜在的危机。
日军充分发挥兵力和炮兵优势在平壤城周边开出了新的战场,这一下就让本来就不太够用的清军兵力立即捉襟见肘。而且随着5管加特林机枪和步兵用轻型臼炮的使用,日军的进攻兵力的火力立即上了n个档次。
先说这5管加特林机枪,重量为41kg不到。(不包括跑车重量或者三脚架)。可以又步兵分别携带,射速每分钟700发。
除了需要一个人摇动手柄供弹比较麻烦,重量过大以外,其它的性能不比马克辛差。而且这种武器本来就大量装备日军。日军只要稍微改一下,去掉炮车换成合适的三脚架就可以了。而且这种武器沙皇俄国也大量装备,日本人可以直接从俄国获得子弹和配件,根本不用担心补给或者买不到的问题。
另外一种武器就是那8虽说射程很近,但是在当时步兵交战中双方的距离本来就不远。更重要的是,其轻便性为日军提供了一种可以随时伴随部队前进,随时清除出现的火力点的武器。它的大量使用使得清国的重机枪生存情况更加堪忧,不少机枪组不得不打完一个250发弹链就准备转移阵地。
不过好在日军虽然火力强大了,但是因为兵力分散了,所以对阵地的冲击还是比较有限,相对于日军的加特林机枪和臼炮,北洋拥有更多的机枪和迫击炮。而且炮手和指挥官都是受过全新训练的。在正确的战术指导下作战,所以虽然造成了一些麻烦,但是短时间内日军也无法熟练的掌握支援武器与步兵之间的协同,从战术和协同上来说,与北洋新军还有一定差距,为清军调整防线和战术提供了缓冲的时间。
邵宇等新军将领发现,虽然因为加特林机枪和臼炮的加入使得日军的进攻部队火力加强,但是各种主观和客观的因素使得这些集成化的日军进攻部队还是存在着很多缺点的。首先,相对于拥有多个预设阵地的清军机枪和迫击炮组来说。日军在进攻过程中架设阵地和转移阵地十分缓慢,而且阵地的选择余地也很小。第二,无论是加特林机枪还是臼炮,相对于北洋军装备的机枪和迫击炮来说都更加笨重,所以炮组会有更多的人。这样大的目标还是比较容易发现的。
第三,日军在协同过程中存在着问题,机枪和臼炮和冲锋部队十分容易脱节,相对而言,日军认为加特林机枪更像是一种类似于火炮这种远程支援兵器,与步兵的距离比较远。这种支援只能说拉近了支援距离。但是还是无法做到完全的伴随进攻。
针对以上的缺点,清军采取了相应的对策。首先,专门成立专门的反压制部队。由8不用于对日军冲锋部队攻击,专门对付进入射程的臼炮和加特林机枪。同时强化狙击手的作用。配属有望远镜式瞄准具的步枪,以便在400米左右的距离可以威胁到对方射手。他们将配合压制部队从装备和人员两方面对日军伴随支援武器实施打击。
第二,弱化散兵线的兵力布置,强化各支持点的火力和兵力配属。这样做表面上更容易被突破。但实际上整个防线更加稳固。战线被突破并不可怕。只要有支持点用于限制对方的横向展开,同时有足够的预备队用来防止攻击方向纵深发展并有能力将对手赶回去就可以。所以,北洋新的防御体系变成了一线以支持点为骨架。减少步兵配置。二线强化步兵配置并且保有一定量的预备队。
这样一来一线就成了一个牵制、消耗敌人的阵地。而二线才是真正的主防线。而且在强化了雷场。障碍等拖延日军攻势的设施。总之。清军的战略就是支持点为骨架,主力向后布置,以支持点迟滞消耗敌人,以防守反击的形势实施动态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