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财会税务电子书 >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 >

第58章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第58章

小说: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读解】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怕的是自己没有才能。” (《宪问》) 
  而在另一个地方,他几乎是原封不动地把这句话又倒过来重复了一遍: 
  “君子怕的是自己没有才能,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卫灵 公》) 
  加上《学而》篇所说的“人不知而不惧,不亦君子乎?”“不 患人之不己知,惹不知人也。”孔子真可以说是翻来覆去地说到这 个话题了。虽说《论语》是学生笔记,可能有重复之处,但既然 已经过编辑整理,依然有这多次出现,那就只有一种理解,就是 孔老夫子的确反复多次强调过这个话题,给学生留下异常深刻 的印象,以至于重复出现也不嫌累赘,而予以保留。 
  问题在于,孔子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地申说这个话题呢? 这大概与他一生追求“克己复礼”,周游列国而“累累如丧家之 火”,没有能够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分不开。可以说,不被人知道, 不被人了解,这是他终身未能解开的一个“情结”。不然的话,为 什么一向微言大义的圣人在这个问题上竞如此唠唠叨叨地说个不 停,听来总让人感到是在自我安慰或自我解嘲呢? 
  不过,话虽如此说,但圣人自我安慰或自我解嘲所开的药方 对于那些怀才不遇者,怨天尤人者倒的确能起到强心镇静的作用 哩。
  更何况,无论别人知不知道自己,了不了解自己,苦练内功, 增强才干总是不错的罢。
  

  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
  【原文】
  子曰:“参①乎!吾道一以贯②之。”曾子曰:“唯。”子出,门 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注释】
  ①参;曾参。②贯;贯穿,贯通。
  【译文】
  孔子说:“参啊!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曾子说: “是。”孔子出去以后,学生们问曾子说:“老师的话是什么意思呢?” 曾子说:“老师的学说,忠恕两个字罢了。”
  【读解】
  什么是忠?什么是恕? 
  曾子没有说,但孔子自己在别的地方有过解说。 
  所谓忠恕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所 以孔子说是“一”以贯之,而不是“二”以贯之。 
  忠是从积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在《雍也》篇里所说的: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 地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飞黄 腾达。这其实也就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待人忠心的意思。 
  恕是从消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在《卫灵公》篇里回答子 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平?”的问题时所说的:“其恕乎!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总起来说,忠恕之道就是人们常说的将心比己,推己及人。所 谓人心都是肉长的,自己想这样,也要想到人家也想这样;自己 不想这样,也要想到人家也不想这样。我们今天在中小学生中开 展“心中有他人的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推行的忠恕之 道。推而广之,所谓“让世界充满爱”,又何尝不是忠恕之道的体 现呢’?
  

  义与利的选择
  【原文】
  子日:“君子喻①于义,小人喻于利。”
  【注释】
  ①喻:明白,懂得。
  【译文】
  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读解】
  这正如“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一样, 把“义”与‘喇”作为一对对立的范畴并列起来,让你作二者不 可得兼的选择。 
  你选择‘义”还是“利”呢? 
  其实,你已没有选择,因为你只能做君子,不能做小人。 
  正因为如此,才形成了“君子羞于言利”的传统心态。直到 进人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人们才发现,君子也要“不羞于言 利”,该做的贡献要做,该拿的钱也照样要拿。也就是既要“喻于 义”,也要“喻于利”。 
  于是便有了“义”与“利”之间的若干纠葛,若干不清,若 干的尴尬人做出若干的尴尬事。比如说“义演”还是‘利演”的 问题,劳动所得还是贪污受贿的问题,如此等等,举不胜举。 
  问题是不是出在“利”这头猛兽一旦被释放出来,“义”就不 大招架得住呢?就像古希腊神话中潘多拉的魔盒一样,一旦放出 了魔鬼,人间就不得安宁。 
  所以,圣人要把“义”与“利”分别开来,并用君子和小人 加以严格的界限。其用心良苦,不外乎是要求我们重“义”而轻 “利”罢了。
  

  用坏人做你的镜子
  【原文】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想一想如何与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 应该反省一下有没有与他相同的毛病。”
  【读解】
  老子说:“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老 子》第27章)与孔子这里的意思正好相同。好人固然可以成为我 们的老师,我们学习的榜样,坏人也可以成为我们对照自己的镜 子,我们的借鉴。 
  在歌德那本著名的《浮士德》里,恶魔靡非斯特非勒斯就成 了浮士德博士追求真善美的引路人。他的助恶,他的阻碍向上,都 成了浮士德不断追求、自强不息的刺激。善与恶,美与丑,积极 与消极就是这样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的。 
  所以,宗教的精神总是要求我们既爱自己的老师,也爱自己 的敌人。而不仅仅是恨他,厌恶他。这里面的深刻含义,除了要 爱他因而拯救他之外,也有以他做你的镜子,借以自我反省的意 思在内。
  

  怎样对待父母的过错?
  【原文】
  子曰:“事父母几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②,劳③而不怨。”
  【注释】
  ①几(ji):轻微,婉转。③违;冒犯。③劳:忧愁。 
  【译文】
  孔于说:“侍奉父母,对他们的过错应委婉地劝阻。如果见他 们不愿意听从,仍然应该恭敬地侍奉他们,不得冒犯。虽然心里 忧愁,但也不能怨恨。”
  【读解】
  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加以劝阻,是陷父母于不义之中,自己也 是不义。劝阻而不恭敬委婉,是不孝。劝阻不听而大吼大叫冒犯 父母,甚至心生怨恨,那就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了。 
  因此,要情理兼顾,做得恰到好处,这就是中庸之逍。 
  当然,恰好是这一点最为困难,尤其是对我们今天号称“小 皇帝”的独生子女来说,要做到就更是难乎其难了。 
  是不是要求过分了呢? 
  反过来想一想吧,当你年幼无知的时候,当你启蒙成长而错 误不断的时候,父母是怎样不厌其烦地对待你的呢?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今》) 
  又有什么过分和委屈呢Y 
  

  父母在世,不要远游
  【原文】
  子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译文】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要离家远行。如果非远行不可,也要有一定的方向。”
  【读解】
  在当今天涯若比邻,以旅游业可富国兴邦的世界大串连时代, “父母在,不远游”似乎已成了荒唐可笑的言论。
  然而,古人交通不便,音讯难通,不像今天从南疆到北国飞 机可当天打来回,“大哥大”手机游漫全国,随时可以打一通回家。 那时远游在外,少说也是一年半载,万一父母急病或紧迫有事,难 以召回,往往误了大事,甚至有错过了给父母送终的遗憾。所以, “父母在,不远游”并不是无稽之谈,而是要求做子女的时时不忘 孝敬父母的义务,在安排自己的活动时要想一想二老在家的实际 情况,加以合理的调整。
  何况,即使在当今时代,离家远游的人不也音讯常通,几天 一封信,一日一通电话吗?之所以如此,不外乎是为了使家里人 释念放心而已。可见,人之常情,古今并没有什么不同。 
  所以,至少“游必有方”在今天还是适宜的罢。 
  

  记住父母的年纪
  【原文】
  子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记挂在心头。一方面为他们添寿 而欢喜,一方面为他们年高而担心。”
  【读解】
  喜则点歌祝寿做生日,惧则汤药侍候问寒暖。
  孝子之心就这样体现。
  尤其是在当今经济日渐发达的时代,父母多半已不需要子女 赡养.不少家庭父母和子女还是各立门户分开生活,平时尽孝的 地方较古人已少了许多,老父老母所期望的,不外乎是
  做子女的 心到而已。在这种情况下,做子女的还有什么理由连父母的年纪 都不放在心上呢。   如果真是这样,那可就难逃“不孝之子”的罪名了。
  扪心自问,你是不是这样的“不孝之子”呢?如果是,那就 赶快去记住你父母的年纪吧。
  

  为言过其行而感到羞耻
  【原文】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①躬②之不逮③也。”
  【注释】
  ①耻:意动用法,以。。。。。为耻。②躬:自身。这里指自身的实际行动。③逮:及,赶上。
  【译文】
  孔子说:“古人言语不轻易出口,是因为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 动跟不上为耻辱。”
  【读解】
  就像“人不知而不愠”一类的话题一样,关于言与行的关系 问题,孔子也作了三番五次的强调。
  在《学而》篇里,孔子说过“敏于事而慎于言”。在《为政》 篇里又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在本篇里,除了这里的说法 外,孔子还说:“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在《宪问》篇里,孔 子又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所有这些说法,意思都只有一个,就是要求言行一致,多做 少说。或者如俗语所说:“说到做到,不放空炮。”
  据《三国志·马良传》载,刘备临死前对诸葛亮说:“马谡言 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诸葛亮没有听刘备的话,在街亭 之战中重用了马谡,结果马谡兵失街亭。诸葛亮在用人问题上犯 了一个大错误,只好挥泪斩马谡,自己追悔莫及。
  夸夸其谈,言过其实,十有八九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还是多做少说,言行一致为好。 
  

  严于律己总不会错
  【原文】
  子曰:“以约①失之者鲜矣。”
  【注释】
  ①约:约束,指严于律己。
  【译文】
  孔子说:“因为严于律己而犯错误的是很少的。”
  【读解】
  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是儒学倡导的重要品质之一。
  严于律己就是要常常约束自己,谨言慎行,不放纵,不浮泛, 甚至于像曾子所做到的那样:一日三省,进行自我检查。这样做 的结果,当然是少犯错误甚至不犯错误了。 
  只不过,对现代人来说,这样的生活,这样的修练方式似乎 是太认真,太沉重因而也太累了。所以,真正能做到严于律己的 人在今天已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大多数人都追求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