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财会税务电子书 >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 >

第44章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第44章

小说: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注释】
  ①不素餐兮:引自《诗经·魏风·伐檀》。素餐,白吃饭。
  【译文】
  公孙丑说:“《诗经》说:‘不白吃饭啊!’可君子不种庄稼也 吃饭,为什么呢?” 孟子说:“君子居住在一个国家,国君用他,就会安定富足, 尊贵荣耀;学生们跟随他,就会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忠诚而守 信用。‘不白吃饭啊!’还有谁比他的贡献更大呢?”
  【读解】
  还是孔子所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论语·卫灵公》)和孟 子自己所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 论于人”(《膝文公上》)的意思。强调社会分工,强调脑力劳 批对社会的重要贡献。
  对我们今天来说,公孙丑所提的这类问题是不会有多少人提 了。但倒回去二十年,我们还时常可以听到送公粮进城的公社社 员骂街的声音:“俺农民伯伯不种出来,你们城里人吃狗屎!”理 直气壮,字正腔圆。倒回去二十年如此,倒回去二千年呢?想一 想吧,我们也许就可以理解孔子、孟子为什么要反复讲这个在今天看来是非常简单的道理了罢。
  

  士尚志
  【原文】
  王子垫①问曰:“士何事?” 
  孟子曰:“尚志。” 
  曰:“何谓尚志?” 
  曰:“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注释】
  ①王子垫:齐王的儿子,名垫。
  【译文】
  王子垫问道:“士做什么事?” 
  孟子说:“使志行高尚。” 
  王子垫问:“使志行高尚指的是什么?” 
  孟子说:“仁和义罢了。杀死一个无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 己的东西却去占有,是不义。居住的地方在哪里?仁便是;道路 在哪里?义便是。居于仁而行于义,大人的事便齐备了。”
  【读解】
  所谓大人的事齐备了实际上是指大人的修养就够了。这里的 “大人”指一般意义上的君子,也就是士人。 
  “士尚志”,士人的修养就在于使自己的志行高尚。而高尚的 标准就是“居仁由义”。这一段其实并没有什么新的东西,还是孔、 孟所一贯呼吁的“仁义”二字,还是强调士人作为一个特殊阶层 的修身精神。 
  不过,“士尚志”言简意赅地概括了对士人的要求,给人的感 觉,好像士人的“专业”就是“尚志”而施行仁义,失去了这一 点,士人也就不成其为士人了一样。由此影响到后世的读书人一 直把“尚志”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把“仁”、“义”作为最基本 的道德品质。而“尚志”一词,也成为儒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成 为人们所熟知的一个词语,甚至为很多人的名字所采用。。
  

  道德两难怎么办?
  【原文】
  桃应①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
  孟子曰:“执之而已矣。” 
  “然则舜不禁与?”
  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 
  “然则舜如之何?” 
  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展②也。窃负而逃,通海滨而处,终 身沂然③,乐而忘天下。” 
  【注释】
  ①桃应:孟子的学生。②敝屣(XT):破鞋子。(3)訢(xin):同 “欣”。
  【译文】
  桃应问道:“舜做天子,皋陶做法官,假如舜的父亲瞽瞍杀了 人,那怎么办?” 
  孟子说:“把他逮起来就是了。” 
  桃应问:“难道舜不阻止吗?” 
  孟子说:“舜怎么能够阻止呢?皋陶是按所受职责办事。” 
  桃应问:“那么,舜该怎么办呢?” 孟子说:“舜把抛弃天子之位看得像抛弃破鞋子一样。他偷偷 地背负父亲逃走,沿着海滨住下来,终身逍遥,快乐得把曾经做 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读解】
  这是典型的道德两难问题,就像我们今天有人问:“母亲和妻 子同时掉进水里,你先救哪一个?”或者问:“妻子难产,母亲和 孩子只能保住一个,你保哪一个?” 
  一方面,“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王父犯法也应与庶民同 罪。所以孟子回答说:“执之而已矣。” 
  但另一方面。眼看父亲出事而坐视不救,又不符合孝道。对 一般人来说,这个道德难题叫做“忠孝不能两全”,对舜来说,这 个道德难题叫做“公(或法)孝不能两全”。怎么办呢? 
  孟子的解决动作可就大了,“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连天子 之位都不要做了,弃官救父,隐居海滨。这不就为了父亲而改变 了自己一生的道路了吗? 
  但在孟子看来,的确只有这样做才能做到公孝两全:一方面, 作为天子,在天子之位上,只能发令让司法官去逮捕作为罪犯的 瞽瞍;另一方面,抛弃天子之位,便作为儿子,锭而走险,冒死 救出父亲,隐居海滨,奉养父亲,不以失去天子之位而遗憾。
  这个两难问题,在我们今天来回答可就不一样。因为,我们 今天在很大程度上已把个体行为的“孝”归结为私人问题了(虽 然在总体上说“孝”还是一个社会问题),所以,“公孝不能两 全”就成了“公私不能两全”,既然如此,那也就不难解决了。虽 然在情感上仍然难,但至少在理论上是不难的了。 
  何况,我们今天的人,有几个会为了父亲而“弃天下”呢?莫 说“弃天下”,就是弃一局长处长的官位也会舍不得的啊,多半只 有为了自己的前程而弃父亲的。更何况,即便不为前程,仅为父 亲低微,父亲穷酸而弃之的,也有人在呢。在这种清况下,也就 没有什么“两难”了罢。 
  回到孟子的原文,应该一提的是,所谓“瞽瞍杀人”云云,当 然只是一种假设,就像我们今天的法律知识竟赛假设一些案例一 样,并非在舜做天子的时候他父亲真的杀了人,他也并没有因此 而偷偷背负父亲而逃,像一个被通缉的犯人一样隐居海滨。如果 真有这样的事,那我们倒应该特别欣赏舜的气度了,什么气度?进 为天子,退为逃犯,隐居海滨而“终身訢然,乐而忘天下。”这种 能进能退,“视弃天下犹弃敝屣”的气度,尤其是,终身“訢然”, “乐”而忘天下的乐观通达,真是非等闲之辈所能的特殊禀赋。从 这个意义上来说,舜作为圣贤是一点都不为过的。 
  当然,孟子“言必称尧舜”,而孟子所称的尧舜难免没有理想 化的色彩,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地位对人的重要影响
  【原文】
  孟子自范①之齐,望见齐王之子,喟然叹曰:“居移气,养移 体,大哉居乎!夫非尽人之子与?”
  孟子曰:“王子宫室、车马、衣服多与人同,而王子若彼者, 赔使之然也;况居天下之广居②者乎?鲁君之宋,呼于垤泽之 门(3)。守者曰:‘此非吾君也,何其声之似我君也?’此无他,居相 似也。” 
  【注释】
  ①范:地名,故城在今山东范县东南二十里,是魏国与齐国之间的要道。 ②广居:孟子的“广居”指仁。如《滕文公下》所说:“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③垤(die)泽之门:宋国城门。
  【译文】
  孟子从范邑到齐都,远远地望见了齐王的儿子,非常感叹地 说:“地位改变气度,奉养改变体质,地位是多么重要啊!他不也 是人的儿子吗?”
  孟子说:“王子的住多、车马、衣服多半与他人相同,而王子 像那个样子,是他的地位使他那样的。何况那处在天下最广大地 位上的人呢?鲁国的国君到宋国去,在宋国的城门下呼喊。守门 的人说:‘这人不是我们的国君,他的声音怎么这样像我们的国君 呢?’这没有别的原因,他们的地位相似罢了。”
  【读解】
  存在决定意识,地位影响气度。
  不仅气度,就是一般气质、思想观念等,也都深受地位的影 响。
  所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莫说本来是王子的人气度与一般人不一样,就是原本为平民 老百姓,甚至出身苦寒低贱如替人看牛放羊的朱元璋,一旦地位 改变,做了天子,那气度与精神风貌也会变若天上地下,这就叫 做“居移气”。 
  当然,有所影响,有所改变并不意味着主体自身完全不起作 用,像“环境决定论”者所认为的那样,人完全是周围环境的奴 隶。事实上,我们也看到,有不少后来做了皇帝,贵为天子的人, 怎么也改不了早年做平民,做农民时的习性和脾气,甚至一些特 殊的喜好,这就是主体自身的能动性在起作用。用一句通行的话 来说,也可以叫做“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所以,一方面,环境地位对人的气质、气度的确具有很重要 的影响,但另一方面,主体自身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就以孟子在这里的意图来说,他之所以喟然而叹“大哉居乎!” 强调“其居使之然也’,其实是为了推出“况居天下之广居者乎” 一句话来,要求大家“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滕文 公下》)处在“仁”的地位上。而要做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 之正位”,选择“仁’的地位,离开主体自身的作用能行吗?这正 如孔子所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 一方面,要居住在有仁厚风气的地方才好,但另一方面,“择不处 仁,焉得知?”还是离不开主体的选择作用。 
  我们在这里再一次看到孟子的确是“祖述仲尼之意”,本意与 孔子“里仁为美”一章的表达方式虽然完全不同,但其思想却是 一脉相承而贯通的。“孔家店”的大小老板前后相隔百年,其配合 却是非常默契,后世之所以用“孔孟之道”合称二人学说,正是 体现了这种相互合拍。当然,所谓配合默契,所谓相互合拍,其 主动的方面都只可能是生于其后的孟子了。在孔子自己,可不知 道在他的身后还会有这样一个深得他的意旨甚至超过颜回的“私 淑弟子”,而如果他真的有什么“圣灵”可知,那还不知道有多么 欣慰哩,起码是可以抵消他奔走列国,“累累如丧家之犬”的劳顿 和遗憾了吧。
  回到正题上来,无论是孟子本章,还是孔子“里仁为美”的 一章,都既可以作为我们进行社会学研究、历史人物研究的参考, 又可以作为教育学研究的资料,对于学校教育,尤其是家长对子女的培养和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养而不爱如养猪
  【原文】
  孟子曰:“食①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恭敬者,币之未将②者也。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
  【注释】
  ①食:动词,使之食,引申为奉养。②币:指礼物。将;送。
  【译文】
  孟子说:“只是养活而不爱,那就如养猪一样;只是爱而不恭 敬,那就如养鸟儿养爱犬等畜生一样。恭敬之心是在送出礼物之 前有了的。徒具形式的恭敬,君子不可虚留。”
  【读解】
  “养而不爱如养猪,爱而不敬如养狗。” 
  这两句话对于我们在奉养老人时具有特别的警醒作用。
  一方面,我们常常看到新闻媒介报道各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