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一个战略头脑-第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史里芬是德国直到十九世纪末的参谋长,他主持制订的作战方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爆发时被德军采用。
史里芬和西方许多军事家一样,是古代迦太基名将汉尼拔的崇拜者。汉尼拔在公元前216年8月2日统帅四万七千军队在坎尼包围八万三千罗马军队,仅仅激战一个白天,强大的罗马军团只有万余残兵败将侥幸逃离战场。而汉尼拔军队的伤亡八千人左右,只比所歼灭的敌军的十分之一略多一些。以包围全歼为特点的坎尼战役成为普鲁士军队战役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史里芬制订对法作战计划所追求的目标。
当时正值普法战争之后,德国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法国利用梅斯-南锡一带的山地构筑了坚固的防线,并且驻扎重兵防守。成了法国抵抗德国进攻的正的环境要素。
史里芬计划的目标是包围歼灭法国军队的主力。其基本构想是以偏师在法国已经严密设防的德法边境依托工事防守,主力取道荷兰、比利时,出其不意地出现在估计会集结在德法边境一带的法军主力的侧后,进而压迫包围其于法国瑞士边境一带歼灭之。
这个计划在战略上的高明之处在于把敌人的坚固防线这个正的实力要素转变成为负的实力要素。如果德国人从正面进攻法国人的坚固防线,这道防线就是法国人重要的正的实力要素,可是如果德国人迂回绕过这道防线,这道防线就转化为负的实力要素:法国人为了建造防线,投入了大量资源,为了不让对手夺取,必须驻扎相当的军队。当驻扎在防线里的军队遇到敌人正面进攻时,正好可以依托既设阵地与敌人决战,而当敌人绕过防线,法国人因为在防线上大量驻军,野战机动部队就少了。而且法军决策机构将有可能在抽调部队离开防线反击和按兵不动坚守防线之间犹豫动摇:如果大军离开防线,则再坚固的防线没有人也是守不住的,敌人占领了防线之后,防线就变成了敌人的实力;如果留下足够的军队驻守防线,那么野战反击的兵力就不足了。法国人的防线还可以这样变成负的实力要素:如果德国人从正面进攻,依托山岭建筑的防线就是正的实力要素,而如果德国军队绕过防线把法国军队包围在崇山峻岭之中,切断后勤支援,则山区反而成为法国军队的陷阱。
他说:〃法国在对德国的战争中,最初可能采取守势,尤其以在不能寄希望于俄国的有效支援时更是如此。法国根据这种估计,早已建筑好了阵地,其中大部分是永久性筑垒,其中的贝尔福、厄比纳尔、图尔、凡尔登等大要塞是主要据点。这个阵地可以由法国重兵把守起来,给进攻者造成极大困难。
〃攻取各大要塞,不能直接进行,因为这势必要大量攻城战具,耗费时日与兵力亦多,实施包围尤属不可能之举,而只有从一侧实施进攻。攻者最好向各要塞之间的间隙地前进……
〃因此,对贝尔福、凡尔登一线阵地实施正面攻击,很少有成功的希望。自南而北的包围运动,必须先行实施对瑞士的成功战役,先行攻占汝蜡诸要塞此举需耗时日,且在此期间法军将不致无所事事。
〃法军为对付自北而南的包围运动,必将据守自凡尔登与梅齐埃尔之间默兹河一线,但据悉齐真正的抵抗并不在这里,而在埃纳河南岸大约圣门胡德至雷特尔一线。法军似亦考虑于艾耳河南岸之一线构筑中间阵地。如德军阵地,其支撑点为莱姆斯、拉昂及拉菲雷各要塞……
〃德军不能以充分信心,进攻所有上述支撑点。比起正面进攻辅以左翼包围更有利的行动,似乎是自西北方向直接攻击法军翼侧,指向梅齐埃尔、雷特尔、拉菲雷各要塞,并渡过瓦兹河直捣法军阵地后方。
〃为使上述行动奏效,须先行攻占默兹河左岸法比边界,以及梅齐埃尔、赫尔松与莫伯日3个设防市镇、里尔和敦刻尔克;此行动势须侵犯卢森堡、比利时及荷兰的中立。
〃侵犯里森堡中立,除将招致抗议外,不致有何重大后果。荷兰敌视同法国结盟的英国,无异于德国敌视英国,与之达成协议当属可行。
〃比利时则似将进行抵抗。比利时面临德军在默兹河北岸前进的时候,将计划向安特卫普退却;德军须在该地阻住比军,也可在北方封锁歇尔德河,切断比利时与英国的海上交通,已达孤立比军的目的。列日和那慕尔的守军兵力薄弱,可仅对其加以侦察监视。德军将可以攻占于伊或予以压制。〃
此计划有几个要点:
1、不怕法军突入阿尔萨斯…洛林,在德法边境的守军要少。
一方面,要集中主力经荷兰、比利时进军;另一方面,德法边境一带,有孚日山脉,进而有莱因河,均为易守难攻之地,大兵团无用武之地。而且,法军越推进德国领土,其后方就越容易被德军主力切断。
2、先法后俄。
估计俄国会出兵支援法国,但是,俄国比较落后,预计其军队动员、集结和做好战斗准备的时间会比较长,因此,在面对俄国的东普鲁士,只能部署少量军队迟滞俄军的进攻,并且依靠奥地利军队牵制俄军。待主力歼灭法军之后,再移师反攻俄军攻势。
以上1、2两条,是为了保证主力拥有尽可能多的兵力来歼灭法军。
3、主力取道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进军。
这样,可以避德法边境法军坚固防线和主力集结之〃实〃,击法国于弱小中立国不设防边境之〃虚〃,并可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法军主力侧后,为包围创造有利条件。之所以经三国进军,主要因为德国军队主力人数众多,需要有宽广的正面来展开部队。卢森堡和比利时南部是丛林密布,崎岖难走的阿登高原,荷兰是低地国家,水网地带,一旦受到进攻,只要打开水闸,就是一片泽国。如果大军受阻的时间比较长,出其不意的效果就降低了,法军也会重新部署。同时攻占三个国家,保证大军推进有足够宽广的战线,不至于顿兵于坚城要塞之下,坐失战机。
4、〃袖拂海峡〃,大军右翼沿海岸线推进。
一方面,右翼有大海保护,另一方面,控制英吉利海峡沿岸港口,使英国不易干涉法国战事。
5、大军右翼在巴黎西南开始折向东南。
在普法战争期间,巴黎曾经作为一座坚固的要塞长期阻挡德军进攻。史里芬为了保证不再让巴黎有机会阻挡德军主力,要求主力首先迂回巴黎,切断其与外界的联系和交通,使各地援军无法进入巴黎。巴黎仅靠动员本身的人民,不可能形成有效的进攻性力量。这样,德军只用小部队围困监视即可保证大军后方的安全。当然,运气好的话可以从行进间拿下巴黎,或者接受巴黎投降,这样,将使法军主力未战而士气先馁,为两军主力决战创造有利的心理条件。
可惜史里芬〃出师未捷身先死〃,准确地说,是〃未及出师身先死〃。继任德军总参谋长的是指挥过普法战争的老毛奇元帅的侄儿小毛奇。在欧洲战争史上,有两个杰出统帅的侄儿断送了军队和国家的命运,就象我国以〃纸上谈兵〃而闻名的赵括一样。法国拿破仑的侄儿拿破仑三世在色当投降;德国老毛奇的侄儿小毛奇,输掉了马恩河会战。看来人们总有〃老子英雄儿好汉〃的观念,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虽然屡试屡败,但是人们好像〃虽九死其犹未悔〃,一有机会,又旧病复发。
小毛奇基本上接受了史里芬计划,但做了如下重大修改:
1、大军没有进攻荷兰,结果受阻于比利时列日要塞达两周之久。
小毛奇认识到破坏中立国的领土完整在国际舆论和道义上的代价,因此,少破坏一个是一个。由于没有破坏荷兰的中立,十七个军挤过比利时和卢森堡,在列日要塞受阻。德军从8月3日血战至16日,付出了二万五千人伤亡的代价才攻陷列日要塞。结果法军利用这段时间判明了德军意图,重新部署兵力,将主力调到法比边境,展开了边境会战。
因为史里芬计划规定击败法国的时间是六周,在列日要塞受阻的两周达计划时间的三分之一。列日要塞防御战的战略意义是使德军计划的战略突然性尽失,为英法联军调整部署赢得了时间。
如果德军按计划要求进攻荷兰,就有机会迂回列日要塞,赢得宝贵的时间。
2、增加德法边境的军队实力,相对削弱了主力的兵力。
小毛奇没有吃透史里芬计划在德法边境诱敌深入的精神,反而屈从于当地守将皇太子的要求,以六个师加强之,使德法军兵力对比在法军向法比边境调整兵力后达到25个师对19个师。而根据史里芬计划的精神,此地不但原来的19个师不需要加强,而且调走6个师也没有问题。(史里芬原计划只部署9个师,因为实战时已经比计划时过了几年,双方兵力有了增长,故适当增加兵力无妨)。
3、向东普鲁士战场增兵。
突破列日要塞后,德法军主力在法比边境遭遇,激战的结果是法军败退。这时候,东普鲁士传来消息:一贯以庞大臃肿愚昧拖拉闻名,被人戏称为〃压路机〃的俄军出乎意料地提早发动了进攻。小毛奇顾虑东线有失,就从西线抽调2个军加1个骑兵师增援东线。结果这些部队正在途中紧赶慢赶的时候,兴登堡和鲁登道夫指挥的东线德军已经告捷于坦能堡,西线主力则败于马恩河,只好又折返西线。两头都没有赶上,白白浪费了兵力。
4、分兵围攻比利时和法国留在德军主力侧后的要塞。
当时,德军后方有安特卫普、那慕尔、莫伯日等要塞,小毛奇派了3个军去攻打。
5、同意德军右翼不必经过海岸,并且在巴黎东北方折向东南。
因为分兵的结果,德军主要战略方向上的右翼兵力严重不足,迫使小毛奇不得不放弃让右翼依托海峡的初衷。这样做的后果是为英军在德军侧后登陆留下了祸根并且保留巴黎要塞于德军主力的侧后,直接导致马恩河会战的失利。
在德军不断削弱主要方向上的兵力优势的时侯,法军却不断向主要方向增兵。当时,驻防巴黎的加里埃尼将军发现德军转向,而且德军兵力并不占优势,立即以本部第六集团军向德军第一集团军侧后主动出击,迫使其向西南调头,造成与第二集团军之间宽达50公里的缺口,结果为英法联军所乘。由于一再分兵的结果,在决定性的右翼,德军与英法军的兵力对比是23个师对43个师。因为是在平原上的遭遇战,双方都没有可资利用的地形和工事,因此兵力对比和位置轻易地决定了战役的结局和史里芬计划的命运。
如果小毛奇吃透史里芬计划,或者是史里芬能够长寿到亲自指挥实施他本人制订的计划,在马恩河战役中,德军的右翼应该会增加:
调往左翼的12个师;
调往俄国的2个军和1个骑兵师,共7个师;
攻打要塞的3个军中的2个军(留1个军主要监视要塞),共6个师。
合计是25个师,相当德军右翼实际兵力的一倍有多。兵力对比将为德军48个师对英法军43个师。在这种形势下,马恩河会战不会发生,即使发生,结局和边境会战一样,仍然可能是德军占上风,因为历史表明德军的战斗力比较强。
由于有这些兵力加强,德军也不必修改史里芬计划中的右翼依托海岸线和迂回巴黎的要点。
到这里,我们看到史里芬计划是怎样一步步被小毛奇歪曲并且走向失败的:
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