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财会税务电子书 > 战争论[1].克劳塞维茨 >

第92章

战争论[1].克劳塞维茨-第92章

小说: 战争论[1].克劳塞维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会得到任何可靠的结果。
    ****************
        蚂蚁爬爬 
      antpp 
    ****************
  但是,因为(1) 、(2) 两种情况都是很少见的,所以利用营垒是一种需要周密考虑的措施,而且只有在少数场合能够成功。如果有人企图利用这种营垒使敌人望而生畏,以致使敌人的全部活动陷于瘫痪,那是极其危险的,也就是说,他会遭到不得不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作战的危险。如果说腓特烈大帝在崩策耳维次利用这种营垒达到了自己的目的,那么人们应该佩服的是他非常正确地判断了敌情。当然,在这种场合比在其他场合更应该看到,如果情况危急,腓特烈大帝率领剩下的部队是可以夺路而出的,同时要看到,腓特烈大帝身为国王,处在可以不需要负责任的地位。
  五、如果国境附近有一个或几个要塞,那么,主要问题就是:防御者应该在要塞前面,还是在要塞后面进行决战。
  在要塞后面进行决战,有下面三个根据:(1) 敌人占有优势,我们必须先削弱敌人的力量,然后再同他战斗;(2) 要塞就在国境附近,当防御者必须放弃一部分国土时,这部分国土的面积不致过大。
  (3) 要塞有防御能力。
  要塞的主要任务之一无疑( 或者说应该) 是在敌人前进时使敌人的兵力受到损失,大大削弱我们准备与之决战的    、那部分敌人兵力。如果我们很少看到有人这样利用要塞,那是由于这一方或那一方都很少寻求决战。而我们这里所谈的却正是寻求决战的情况。因此,我们认为,防御者在边境附近有一个或几个要塞时,他应该把这些要塞留在自己的前面,自己在要塞后面进行决战,这是一个既简单而又重要的原则。我们承认,在要塞后面进行会战同在要塞前面进行会战相比,即使失败时战术上的结果相同,前一场合所丧失的土地也要多一些。不过这个差别与其说是根据事实材料得出来的,还不如说是想象出来的。我们自己也会想到,在要塞前面进行会战,可以选择良好的阵地,而在要塞后面进行的会战,在大多数情况下( 即敌人围攻要塞,要塞有被攻破的危险的情况下) 却必然会变成进攻会战。但是,在后一种情况下进行决战时,敌人的兵力已经削弱了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如果他遇到几个要塞,甚至会削弱一半。在这种情况下,上述微小的差别同我们在这方面取得的利益比较起来,又算得了什么呢? 因此,我们认为,在决战不可避免( 不管是敌人寻求决战,还是我们自己的统帅寻求决战) ,或者我们没有把握战胜敌人,或者从地形条件来看不急需在前面较远的地方进行会战等情况下,邻近的、抵抗力强大的要塞必然会直接促使我们从一开始就撤到要塞后面,在那里借助要塞进行决战。这时,如果我们在距离要塞很近的地方占领阵地,以致进攻者不把我们赶走就不能围困或封锁这一要塞,那么,进攻者就会被迫来攻击我们的阵地。因此,我们认为,在一个重要的要塞后面不远的地方选择一个良好的阵地,是在危险的处境下可能采取的一种最简单、最有效的防御措施。
  当然,假如要塞距离国境很远,那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采取上述措施就会让出很大一部分战区,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能做这样的牺牲。在这种情况下,这种措施就接近于向本国腹地退却了。
  另一个条件是要塞应有的抵抗能力。大家知道,有些地点,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即使构筑了工事,也是不能同敌军直接接触的,因为它们经不住大量军队的猛烈攻击。在这种情况下,至少是我们的阵地必须在这些地点后面很近的地方,以便守备部队能够得到支援。
  六、最后,向本国腹地退却,只有在下列情况下才是一种合理的措施:(1) 双方在物质和精神力量方面的对比使我们不能在国境上或国境附近进行有效抵抗;(2)主要问题在于赢得时间;(3) 国土的情况有利于向腹地退却,这一点我们在第二十五章已经谈过。
  到这里为止,我们讨论了这一方或那一方寻求决战,因而决战是不可避免的情况下的战区防御。但是,我们必须提醒一下,战争中的情况并不那样简单,如果有人想把我们在理论上所确定的原则和所作的说明运用到实际战争中去,那么他还必须注意第三十章。并且应该想到,统帅在大多数情况下处于进行决战和不决战这两种倾向之间,根据实际情况,有时比较接近这一倾向,有时比较接近那一倾向。
       第二十九章 战区防御(续)
           ——逐次抵抗——
  我们在第三篇第十二章和第十三章中已经指出,在战略上应该同时使用现有的一切力量,逐次抵抗同事物的性质是矛盾的。
  对于一切活动的战斗力量来说,这一点就不需要作进一步说明了。但是,如果把战区和战区内的要塞、地形障碍,甚至战区的面积也都看作是战斗力量,即把它们看作是固定的战斗力量,那么,这种战斗力量只能逐次加以利用,或者,我们可以一开始就退得很远,把其中可以发挥作用的那些部分完全放在我们的前面。如果这样做,战区就能发挥它在削弱敌人军队方面的一切作用。敌人就不得不封锁我们的要塞,不得不派遣守备部队和设立防哨保障他占领的地区,不得不进行长途行军,以及从很远的地方运来一切必需晶等等。不管进攻者是在决战前还是在决战后前进,所有这些活动对他都有影响,只是在前一种情况下影响更大一些而已。由此可见,如果防御者一开始就推迟决战,他就可以使全部固定的战斗力量同时发挥作用。
  从另一方面来看,防御者推迟决战严格地说并不会使进攻者胜利的影响扩大,这是很明显的。关于胜利的影响,我们将在研究进攻时再作进一步的考察,在这里只是指出,胜利的影响可以延续到进攻者的优势( 双方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对比的产物) 消失时为止。这种优势总是要消失的,这一方面是因为占领战区要消耗兵力,另一方面是因为在战斗中必然会有伤亡。不论这些战斗是在开始阶段发生的还是在结束阶段发生的,也不论这些战斗是在战区的前部进行的还是在战区的后部进行的,兵力遭到的削弱是不会有很大不同的。例如,我们认为,1812年拿破仑在维尔那对俄军的胜利,同在博罗迪诺取得的胜利比较起来,其影响的大小是没有差别的( 假设这两次胜利的大小是相同的话) 。即使是在莫斯科取得的胜利,其影响范围也不会更大,因为莫斯科在一切场合都是胜利影响的终点。当然,进攻者由于其他原因而在边境附近进行的决定性会战可能会带来较大的胜利成果,胜利的影响范围因此可能较大,这也是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怀疑的。综上所述,胜利影响范围的问题并不能影响防御者推迟决战。
  我们在《抵抗的方式》一章里谈到的那种推迟决战,可以看作是最大限度的推迟决战,我们称它为向本国腹地的退却,它是一种特殊的抵抗方式,利用这种方式的主要意图是使进攻者自己消耗力量,而不是用会战这把剑消灭他。但是,只有这种意图占主导地位时,推迟决战才能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抵抗方式。很明显,如果不是这种意图占主导地位,人们就可以把推迟决战设想有许多阶段,并且使这些阶段同所有防御手段联系起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把战区在削弱敌军方面所起的作用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抵抗方式,而只看作是固定的战斗力量根据各种情况和条件的需要同其他手段的混合使用。
  如果防御者认为决战时不需要利用这些固定的战斗力量,或者认为利用它们时将在其他方面带来很大的牺牲,那么他就可以把这些力量留待以后使用。在这种场合,这些力量对防御者来说仿佛是在其他场合不可能得到的新的增援力量,凭借这种力量,防御者活动的战斗力量就可以在一次决战后再进行第二次决战,也许还能进行第三次决战,也就是说,能够逐次地使用力量。
  如果防御者在边境附近进行的会战失败了,但不是完全溃败,那么人们很容易想到,他还有能力在最近的要塞后面进行第二次会战。如果他遇到的敌人并不怎么坚决,那么他只要利用大的地形障碍就足以阻止敌人的前进。
  由此可见,战略在利用战区时,也象利用其他手段一样,要合理地使用力量。使用的力量越少越好,但是必须使用足够的力量。当然,在这里也同作生意一样,主要问题不在于单纯的精打细算,而在于别的方面。
  为了避免产生很大的误解,我们必须指出,这里研究的,不是人们在会战失败后可能采取或企图采取何种抵抗措施的问题,而是防御者可以从第二次抵抗中预期得到多少成果,可以在自己的计划中对它作多么高的估价的问题。
  在这里,防御者必须注意的几乎只有一点,那就是他的敌人,即敌人的特点和敌人所处的情况。一个软弱无能、缺乏自信、荣誉心不强或者受到种种条件束缚的敌人一旦获胜,就会满足于一般的利益,当防御者毅然向他挑起新的决战时,就会畏缩不前。在这种情况下,防御者可以利用战区的各种抵抗手段进行新的决战( 虽然这种决战本身很弱) ,在这里一定会不断出现扭转局势的新的希望。
  不过,谁都会感觉到,我们在这里已经接触到不求决战的战局了,这种战局在很大程度上属于逐次使用力量的领域,我们将在下一章详细论述它。
        第三十章 战区防御(续)
      ——不求决战的战区防御——
  能否产生和怎样才会产生作战双方都不是进攻者的战争,即双方都没有积极意图的战争,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将在最后一篇中详细研究。在这里我们没有必要研究这种矛盾现象,因为对每个战区来说,我们只有从它同整体的关系中,才能找到解释这种矛盾的种种理由。
  然而,不仅在不求决战的战局中没有必然的决战焦点,而且在战史上我们还可以看到许多这样的战局,在这些战局中并不是没有进攻者,即并不是没有积极意图,只是积极意图很弱,以致进攻者不是不惜任何代价地追求自己的目的,他并不一定进行决战,而只满足于当时情况可能提供的利益。在这种战局中,进攻者或者是不追求任何确定不移的目标,而只想收获时间给他提供的利益,或者虽然有一个目标,但只在有利的情况下才去追求它。
  这样的进攻者离开了向目标前进的严格的必然性,几乎象一个流浪汉那样在战局中游荡,左顾右盼地企图偶然地拣到廉价的果实。这样的进攻同防御没有多大差别,因为防御的统帅也可以摘取这样的果实。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准备在《进攻》篇中对这种战局作进一步的哲学的考察,在这里只提出一个结论:在这种战局中,无论是进攻者还是防御者都不求决战,因而决战不再象拱门上的拱心石那样是一切弧线的终点,不再是所有战略行动都归向的终点。
  只要我们读过各个时代和各个国家的战史,我们就会知道,这种战局不是一般地占多数,而是多到这样的程度,以致其他类型的战局倒好象是例外。即使将来这种情况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